或问:乩沙之术小伎也,而好者纷纷,谈者赫赫。其术果何自 耶?其皆可信耶?否耶?张子曰:昔回翁欲与涵三诸子发明此妙,而 终未竟其说也,吾今特明之。乩者,稽也。稽以考信也。《说文》 曰:“卜以问疑也。”故偏旁从“占”。正旁从古稽字 也。如雅•释言»: "隐”,占也。注曰:“隐”,度也。疏曰:“占 者视兆以验吉凶,必先隐度也。”吾谓占语成而犹待隐度,则与不占 同,何必占?然亦有义隐在其中矣。天仙神仙,不喜与人言祸福,只 劝人修身俟命,故言训词则无隐,言丹道则无隐,他若救人开方亦无 隐,以外一切如问吉凶成败,则无不隐,其隐之意者,仍是推托他, 不与之言也。否则明指其祸福,将应获福者,以为可喜而自狂,或转 福而成祸矣。又应受祸者,以为可畏而自迫,反惧祸而邀福矣。夫福 者岂可邀哉?惟作善可降祥耳。其隐语也,犹言不待语而易明也,抑 且隐之义犹不止此。仙家自道成之后,步日月无影,透金石无声,凡 人不能见,故于乩沙中草写龙蛇,千言万态,以示其不灭。然乩假术 也,自古真人皆斥为方士之行,今又何为降其笔?盖因近日成风,公 卿士庶每多信好其术,神仙以度人觉世为功,故即借其乩以默相天下 人,以此即假成真耳。但学乩沙者有二等,一胜一败。上等以德行 胜,诚感胜,因缘胜,即不善乩,仙家犹欲往度之,况其知乩乎?即 其乩而引诱之,不用符章,自然高真降室也。下等以险恶败,虚诳 败,贪欲败,彼即善乩,仙家不近之,况其冒渎乎?随其乩而簸弄 之,妄用符咒,反教引鬼入室也。吾辈自跳出五行以来,虽天地犹不 能约束,阴阳犹不能陶铸,即欲请之,亦必礼之,于符咒乎何用!呵 呵!此术士之所以欺愚人,仙家之所以恶术士也。今吾即乩言乩,即或又问:请乩之道,固当以德行、诚感、因缘,而不以符咒也, 然南宫仙道又有以符咒役使神道者,何故?曰:南宫一派虽则动用符 咒,然此乃高真传授,与世人救厄除害者。此等秘录,非人间梨枣所 有。即能得之,亦必推心利物,乃为功行宏深,苟或私心妄用,天帝 亦加以霹雳而殒其命、夺其术矣。故虽南宫符咒也,要心恭心诚,乃 有灵效。若彼乩厮符咒,则未可同日语也,况加以不恭不诚乎!诸子 于此可以自明矣。以是为乩训焉。
张子曰:上天原无福善祸恶之心,则降祥降殃,人自召之;上天 若有福善行恶之心,则降祥降殃,人自知之。素行善而获福,此必然 之理也,即有祸焉,亦暂矣;素行恶而得祸,此必然之事也,即有福 焉,亦暂矣。何必舍己外问哉!乃吾见蚩蚩者氓,祈于神则求签问 卦,祷于仙则扶鸾请乩,若以神与仙为必知祸福者。迨其后验则信 之,不验则疑之,其疑与信者,仍一愚人之故态也。夫神仙固知祸 福,然亦何必以人心之所已知者,而重言复语之哉!其求神与仙而验 者有故,善人问福而福至,恶人畏祸而祸临,若有与之相合者,然非 签与卦、鸾与乩之灵也;其求神与仙而不验者亦有故,善人问祸,无 祸可加。恶人问福,无福可赐。若有与之相左者,然亦非签与卦、鸾 与乩不灵也。天下龟筮算数,皆如是耳,人何不可自知哉!吾生平不 喜人求签问卦、扶鸾请乩,止愿人个个修德,时时内省而已矣。
张子曰:神仙有度人之愿,假乩笔而讲道谈元者有之;神仙有爱 人之量,假乩笔而劝着惩恶者有之;神仙有救人之心,假乩笔而开方 调治者有之。若云判面祸损,则有人之善恶在,吾前章宣示已明,不 复再论。独异者寰宇之中:闻有设乩求地理,请乩论天心之辈者,此 皆方士遗风,上界正神察其奸诈,未有能逃天罚者。
第二章菲十一平大口篇
(前言)
先民有言:“圣为天口。”愚非圣,安能代天立言?特以维皇上 帝,阴瞥下民。发瞬振聋,本照临之美意!劝善规过,亦普度之良 因。舌端艾艾期期,不辞根钝:天下林林总总,恳听吾言。爰作训体 文若干篇,名曰保口》,盖以报碧翁崇褒之意云尔。洞玄真人臣张 三丰书。
一、 正教篇
古今有两教,无三教。奚有两教?曰正曰邪。奚无三教?惟一惟 道。一何以分?分何以三?盖自有孔、老、牟尼,乃至有孔、老、牟 尼,虽至有孔、老、牟尼,仍非有孔、老、牟尼。孔固儒也,老固道 也,牟尼固释也,然有所分,故究无所分,故以无所分,故必有所 合,故不孔亦不老,不老亦不牟尼,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孔之 绝四,老之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 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彼世人之别为孔、老、 牟尼者,盖以名分不察实也,抑以形分不按理也。见为孔、老、牟 尼,即非孔、老、牟尼,虽非孔、老、牟尼,还是孔、老、牟尼。 孔、老、牟尼,皆古圣人。圣人之教,以正为教,若非正教,是名邪 教。儒家杨墨,道家方士,释家妖僧,亦三教也。虽分三教,仍一邪 也。是故分三教者愚,分邪正者智。
二、 儒书篇
六经而外,立言可法者,必推孔门,不谈出世,不讲玄经,盖恐 人落身崖壑,无实行也。孔、颜存心,只望人隐居求志,行义达道。 道在济人,山林无非朝市;道在修己,朝市不染山林。故出言实多玄于意云何而名为释?牟尼云:“吾好释,故以释开教,取释去万 缘之意。”于意云何而又为佛?大士云,“吾好佛,故以佛设教,取 觉悟众生之意。”如是我闻,释主离世;如是我闻,佛主醒世。全经 数百藏,无非超脱尘垢,警悟沉迷。是故牟尼清净,复得大士清净, 牟尼总其清净,大士普其清净,非有所执其清净,非有所坏其清净, 非有所吝其清净,乃至无清净、非清净,非清净、亦清净,是大清 净,是满清净。人能呗诵潮音,必得清净心,必得般若心。但得般 若,便忘般若,若不忘般若,即非般若。既非般若,不名般若,非非 般若,乃是般若。得般若者,是谓之释,是可成释,是有释释,是释 非有释释,是释自有释释;是谓之佛,是可成佛,是有佛佛,是佛非 有佛佛,是佛自有佛佛。牟尼如是也,大士如是也,即沙门比丘亦如 是也。不如是能成释不?不也。不如是能成佛不?不也。何以故?即 释是释,非释即非释;即佛是佛,非佛即非佛。何以故?释外无释, 取释为释;佛外无佛,取佛为佛。何以故?释释释意,并无释意,乃 已释意;佛佛佛念,并无佛念,乃实佛念。不释而释者上乘,不佛而 佛者大乘。释佛之经藏,即释佛而成藏,是谓正法眼藏。
三、禅旨篇义,而解人之索葺难。伙学》第二节,孔子之修身也;为仁用四 勿,颜子之炼己也。功夫末纯,不离陋巷,功夫已熟,不忘国家。故 能隐中求行,行中达隐,隐处有孔、颜,行处亦有孔、颜,乃至无行 无隐而非有孔、颜,神明在我,变化从心,真大道也。孔子传曾子, 曾子传子思,《中庸》一部,道妙深明,悟玄之家,窃取成真者,恒 河沙数。子思而后,厥推孟子,持心养气,勿助勿忘,充天塞地,至 大至刚,人人得度,默默取将,浩然之妙,口诀难言,辟邪辅正, 杨、墨掀翻。吾愿尔士庶,不须三岛求真,只向《四书》领取,以 颜、曾、思、孟为明师,以子臣弟友为功行,以身心性命为汞铅,以 义精仁熟为升举。修道时莫贪用道,养道时莫贪行道,得道时便可显 道。道不可显,飘然而返,传之名山,源流自远。
四、玄音篇
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仙品有五,实言之 则只四。一曰人仙。人仙者,炼元精而补元气,已培修仙之本,然能 养健,不离生死,此人中仙也。一曰地仙。地仙者,炼元气而结内 丹,已无漏通之患,然可陆行,不离尘块,此地中仙也。一曰神仙。 神仙者,炼元燕而化元神,已有神通之妙,水火无害,又名水仙;炼 神还虚,即天仙也。是故天仙而下为神仙,神仙而下为地仙,地仙而 下为人仙,人仙而下,则有鬼而无仙也。鬼者纯阴,仙者纯阳,人得 半阴半阳,则不离乎生死,缺阴之半'则成仙,缺阳之半则成鬼。故人 在可仙可鬼之中,亦暂在可仙可鬼之中,欲逃出可仙可鬼之中,即当 回头识岸,撒手离尘,丹经万言,总在自己,认 前圣遗书,亦须善玩,非金非石,非汞非铅,非 非日非月,非坤非乾,非公非母,非龙非虎,非 玄在何处?玄在玄处。妙在何处?妙在妙处。我 人有真情,亦不闭门。广积阴功,始为仙品;广修因果,始是仙根。若得是人而求吾道,吾愿与说最上乘法,指点微言,必如拨云雾而见青天,长啸而去。
浏览1,2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