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极重视军事装备的生产,生产规模相当庞大。中 央直辖的有京师(今开封)南北作坊和弓弩院,地方诸州 也设置有军器作坊。军器作坊内部,又有较为精细的分 工,据王得臣《度史》记载,军器监中除八作司外,又有广备攻城作,其作有十一目,包括犬药作、青窖作、油作、金作、火作、大小木作、大小炉作、皮作、麻作、 窑子作等。宋神宗时设置军器监,总管京师计算州军器的 制造。为了改进军器质量,军器监集合了各地优良工匠,促进经验交流和提高技术,并对军器的创造发明,采取奖 励推广的办法。这些措施,对军器的改良,起了积极作用, 不仅提高了质量,而且增大了产量。据《宋史兵志》记 载:“南北”作院岁造涂金脊铁甲等三万二千,弓弩院岁造 角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万,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弓弩等 凡六百二十余万。正是在大规模武器装备生产的基础。
(一)弓弩
宋代兵器种类繁多,兵器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就目前 见到的文献,最早提到“十八般武艺”的是南宋华岳《翠微 北建录》卷七《弓制》。华岳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 首;寥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作为远射兵器的弓弩, 在军队装备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史兵志》载“诸路禁军 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 宋代的弓多为复合弓。神臂弓是宋神宗时所研制 的精良武器,射程远及二百四十多步,约合372米以上, “仍透穿榆木,没半竿”,足见其劲力。神臂弓不像床子弩 那样笨重,只用一人发射,易于推广,所以在宋军中广为 使用。南宋时对这种弓又加以改进,制成克敌弓。“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可以贯穿重甲,弩在宋代名目较多,《武经总要》中有双弓床弩、三弓 床子弩、小合蝉弩、大合蝉弩等,须用数人甚至百余人以 绳轴绞张,以槌击发,射程达一百二十步。最强的三弓床 弩,又称“八牛弩”,所用的箭“木干铁翎,世谓之一枪三剑 箭”。又可称为“踏械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 也”。这样的三弓床弩的射程,可远达三百步。强力已发展到它的高峰。
(二)刀
宋军作战虽以弓 弩射为主,但也重视 各种兵器的合理配置 和练习。马、步军除习 弓弩外,还须精学刀、 剑及铁鞭、短枪一类。 作为短兵器的刀,在 宋代有了进一步的改 进,从狭直的长条形 方刀头,改成前锐后 斜的形状,有护手,并 且去掉了那种扁圆的 大环和鸟兽饰物。手刀宋代选自《武经总要》 时出现了各种长柄刀。《武经总要》卷十三《器图》载有 “棹刀、屈刀、耳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等。
宋代刀的种类逐渐增多,并由日本进口大量的手刀,这是因为北宋时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发展,开往 日本的商船几乎年年都有,日本商人也乘明州、台州商 船,把日本制造的刀输入中国,最多时达三万把,总输入 约二十万把。宋代散文家和诗人欧阳修(1007-1072)写 有《日本刀歌》:“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帖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宋代善使大刀的人很多,较著名的有“大刀关胜”。 《金史刘豫传》中写道:“关胜者,济南骁将,屡出城拒敌。”王象春《齐音》载:“金兵薄济南,宋将关胜善用大 刀。”此外,米信也善用大刀。据《宋史列传》二百六十卷 载,米信在雍熙三年(公元987年)征幽蓟,败契丹于新 城,“契丹率众复来战,王师稍却,信独以麾下龙卫卒三百 御敌,敌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数人,麾下士多死。 会暮,信持大刀,率众骑大呼,杀数十人,敌遂小却”。宋水军都统领徐文“勇力过人,挥巨刀重五十斤,所向无前,人 呼为'徐大刀'。太原总管王禀“马上运大刀,经造虏营 中,左右转战,得虏级百十,方徐引归,率以为常”%《齐 东野语》卷九载,红袄军起义领袖杨妙真“年二十,膂力过 人,能马上运双刀,所向披靡。
(三)枪
枪在宋代仍是重要武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记 载:步、骑兵用的枪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鹦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九种,称之为“枪九色”。 枪以木为杆,上安枪头,下装铁错。骑兵用的枪头,侧面有 倒钩,杆上有环,如双钩、单钩等枪。步兵用的系直刃无钩,如素木、瞻项等枪。锥枪是棱刃,“锐不可斩”。太宁笔枪,刃下数寸,安一小铁盘,四周有刃,使敌人“不能捉搦"。专用于攻城的有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茨藜枪、拐枪等。其特点是枪盾较短(杆长四至六尺),便于在掩护控城 的头车图。绪棚中和地道中战斗之用。专用于守城 的有拐突枪、抓枪、拐刃枪、钩竿等。其特点是杆较长(二 丈五尺左右),便于剌杀正在爬城的敌人。
宋人善使枪者不少,以枪术称著的人物中,有手持丈 八铁枪、驰骋战场的民族英雄岳飞(1103-1142),还有李全(? -1231)等。《宋史岳飞传》载:岳飞与金人“战于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鸟。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 铁枪,剌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宋史》记山东李全“以 弓马楚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宋亦有用双枪的将 领,《挥尘后录》卷九载:“赵立,徐州张益村人。出戍江南。
(四)铜、棒、鞭及其它
宋代的铜、鞭、棒等杂式兵器,见于《武经总要》的有几十种之多。羡藜、蒜头(又称骨朵)是用铁和木做成大头,用以打敌。铁铜为四棱形,铁鞭为竹节形。“铁鞭、铁 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又有作四 棱者,谓之铁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柯藜棒、钩棒、 杆棒、杵棒、白棒、抓子棒、狼牙棒等都是古代殳的演进, 用坚硬木料做成,长四五尺,有的用铁包裹头尾,有的安装钩和铜,有的头部周围植钉,就其形状取了各种各样的 名称。铁链夹棒属软兵,“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 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铁链夹棒即长短木棍 之间用铁环相连,使用时握长棒挥击,带动短棒击打,其势较猛。
斧,主要有劈砍的功能。斧在宋代形状不一。《武经总要》载:斧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除一般用于作战的斧外,还有专门攻城用的凤头斧,头长八寸、柄 长二尺五寸,峨眉斧长九寸、刃阔五寸、柄长三尺;挫王斧是 守城用以砍攀登城墙敌人的,阔七寸、柄长三尺五寸。
宋代的兵器较为庞杂,它对后世民间武术器械的丰富多彩增添了新的一页。兵械形制增多,使用方法多样化,促进了武艺的发展。
浏览1,7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