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加工例作而成的,经历了从南宋到元末的二百多年酝酿,最终成于施耐庵之手。 这部巨著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历来被认为是反映农 民战争的优秀作品。其实,《水浒传》中描写最精采的部分并不是战争场面厂而是宋江、晁盖等人的侠义之道和江湖上 武林好手之间的打斗。据有人统计,全书描写的有名目的打 斗共约250次,几乎每一次都有其独特的内容,这在世界文 学史上也是罕见的。相反地,《水浒传》中的战争场面,除了三打祝家庄以外大都写得平平无奇,甚少引人入胜之 处,远不如《三国演义》那样诡奇多采,幻化无方。在《水 浒传》中,诸如王进教史进使棒、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 棒打洪教头、武松醉打蒋门神等情节,都是著名的传神之 笔,其中的一招式都颇合章法,并无装神弄鬼、仙法妖术 之弊。这是《水浒传》高于其他武林小说之处。据传施耐庵 本人精武艺,参加过元末农民战争,这部作品中当融入了他的武学知识和实战经脸所以不少打斗场面和技击招数都写得合情合理,精采纷呈确有;其独到之处。
选替天行道的大旗下,梁山,泊忠义堂上聚集了—大批武林高手除林冲、鲁智深、武松、史进以外,还有石 秀、刘唐、杨椭 李逵、卢俊义、花荣、阮氏三雄,燕青、 焦挺、李俊、杨志亡张顺?扈三娘、孙二娘,顾木嫂等,他 们各怀绝技纵横江湖夕杀富济贫,锄强扶弱,构成了一代 武林的辉煌长卷。
从武林文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水浒传》的功绩不仅在 于它塑造出一批数量可观的武林好手的生动形象,而且在于它以写实的手法,不借助仙法妖术,艺术地再现了宋元之 际、乃至明初的中国的技击水平,并影响于后代的武术。象 鲁智深对镇关西时的连拿带打,王进对史进时的先虚后实以棒为枪的棍法,武松对蒋门神时的“玉环步,鸳鸯脚” 等,至今还在一些拳派中作为传统招式而保留着。《水浒 传》对武林如斗场面的出色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九在一定程度 上净化了自唐代以来武林小说浓厚的神怪色彩,扭转了武林 小说的荒诞倾向,有助于武林小说沿着健康的道路继续发 展到了清代初期,在《水浒传》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 《水浒后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较有影响的长 篇小说。从武林文学的角度考察,上述三部小说大都缺乏精采 的技击描写,其艺术成就也远不如《水浒传》。其中《隋唐 演义》以敷演历史为主,历来被视为讲史小说,当不属于武 林小说之列
迨至潸朝晚期,武林长篇小说再度繁荣起来,较为著明的有《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小五义》、《绿批 丹》等《儿女英雄传》为旗人文康所撰,描写少女何玉凤 为报父仇,政名十三妹,出没于工湖市井之中,后与另一少、 女张金凤同嫁士子安骥。小说描写何玉凤的武功艘有精采处,但作为极力宣扬名教纲常,使全书的艺术风格显徐前后 不一,并且破坏了何玉凤本人的侠女形象《三侠五义》悬清人根据单弦艺大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 《龙图耳录》改编而成,共一百二十回,于光绪年间(1875 ——1908)问世。作品前半部分描写宋代开封府尹隹拯严明 公正,敢于诛戮皇亲国戚,后半部分着重记述江湖侠客除暴安 良。全书故事情节曲折语言通俗流畅人物形象也较为生动,唯多有渲染因果报应和封建忠孝思想之处。后来著名学者俞檄(1811——1907 )又将此书加以修订,重写第一回, 因原书所写不走三侠,所以改名为《七侠五义》。《小五义》中人物以"2侠五义”下一辈的卢珍、韩天锦、徐良、 白芸生艾虎五入为主,描写江湖中事;《绿牡丹》以骆宏 勋布花碧蓬的婚姻为线索,叙述一群江湖豪侠的故事。这两 款作品结构均竣简陋,文笔亦非上乘。
明清时期武林短篇小说也有发展。明末凌漠初(1580 -1644)的短篇集《拍案惊奇》中有《刘东山夸技顺城门,斗八兑奇踪村酒肆》一篇,描写刘东山百持武技,夸口只凭 “两只手,一张弓,拿尽绿林中人”、后来栽在一个“相貌傻逸,身材小巧万的少年十八兄手下,以此弃弓折箭再 木敢说一句武艺上的话"。作者借刘东山的自夸来反衬八 兄的武艺高强,手法独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意 义,而且通篇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 作《拍案惊奇中另有一篇《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 去冈纵谭侠》描写韦十一娘的神奇剑术,其中有“针孔可 度,皮郭可藏尸倏忽千里,往来无迹"之句,又有所谓摄魂 亳术尸流予筑诞逸信路。
丁 澹初蒲松爵(1640^1715 )的之侠女》也是武林短篇 李说串的名篇。小说描写这枇侠女,“艳如桃李而冷若霜 雪”,奉母甚孝。她钟情于金陵顾生,并尽心侍候顾生之 母但却始终不愿嫁给顾生,原来她为报父仇,隐姓埋名三 年。最后侠女手刃仇人,又为顾生生一男孩,才从容而去, 不知所往。在这篇文言小说中,作者巧妙地处理了爱情与复 仇之间的矛盾,脱出了一般武林小说的俗套,也跳出了封建 礼教的藩第,在武林小说中可谓独树一帜。
回顾从唐至清这一千三百年间,中国武林小说在文学史 的长河中时隐时现'时沉时浮但却始终保持着由短而长, 由少而多的发展势头,以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显示了它的顽 韧的生命力和潜在的能量,恰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所指出的一依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 文学历七百年而再兴者也。”所以,一旦武林小说以怒涛溃 混之势泛疆于文坛,人们也就不应感到意外了。
武林小说的畸形繁荣
清末民初,夭下大乱。反映在文坛上,一是西方文学的 大量泽入,二是暴露文学的崛起(如谴责小说),三是所谓 鹭鸯蝴蝶派作晶的怯滥。所谓“鸳鸯蝴蝶派”,原意是指才 子佳入小说但论者习惯于把讲史、宫闱、社会、黑幕、侦 探、武侠诸类题材的作品都一古脑儿列入鸳鸯蝴蝶派,于是 鸳鸯蝴蝶派就变成了一个外延极宽、名实不符的庞杂的文学 流派了。在这股几乎垄断文坛的狂潮中,武林小说更是畸形 繁荣,最引人注目。据统计,从本世纪初到40年代后期这不 到四十年的时间内,国内共出版各种武林小说665种,这是个分惊人的数字,在鸳鸯瑚蝶派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
这一时期的武林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写拳棒 技击,不涉乱力怪神、仙法妖术,以武林中门派之争,镖局 与绿林之争、官府与绿林之争为主要内容,其间穿插男女爱 倩纠葛,王度庐的《宝剑金钗》和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 可作为代表。另一类在武技描写中霹入许多所谓“神功力” 多有剑仙斗法、剑光千里取人首级之类的荒诞情节,以向恺 然(平江不肖牛)的《江湖奇侠传》和李寿民(还珠楼主) 的《蜀山剑侠传》为代表。在以上两类作品中第一类以写 、实为主,文风朴茂,但有时也过于求实而使其文笔显得板 重呆滞,乃至流于繁琐枯涩。第二类是虚实结合以虚为 主文笔较为空灵游走,但多属向壁虚构失之于荒诞无 稽。当武侠小说极一时之盛,渐趋末路时,有的作家又把武 侠与秘密会党结合起来,出现了所谓“帮会小说”以姚民 理的《四海群龙记》较为著名。
当时又有所谓”责里、“北派”忘说,南派作家以向 恺然为代表,多有虚幻之笔,北派作家以王度庐、宫白羽、 牵寿民< 郑显因为代表,他们的文风有实有虚夕而多数偏于 浮实工掏恺然 —名逵,是湖南湘潭人,因渊潭 »称¥江,所以他在发表第一部作品《留东外史》时,起了 公"平辽不肖生挈的笔名。他以后越写名气越大,本名反而 少为人知孑。向恺然早年,曾两度赴日留学,参加过讨袁战争
浏览7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