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手臂录》
《手臂录》,吴殳(1611-1695年)著。吴殳,明末、清初著名武术家。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 后改籍昆山。他既精文,又好武。少年时,有感于中原多 事,习骑射,读孙武。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从石敬岩习 枪法,后又得沙、杨两家枪法,并从程宗猷《耕余剩技》中 探明程氏所传枪、刀武艺。顺治十九年(公元1662年)遇朱熊占,得峨眉枪法。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又据少 林僧洪转所传枪法,撰成《梦绿堂枪法》。《手臂录》共四卷 及附卷上、下。其中除卷三的《单刀图说》、卷四的《诸器总说》、《叉说》、《狼宪说》、《大棒旗》、《剑诀》、《双刀歌》和 《后剑诀》外,其他内容皆为枪法。书中对明代至清初流传 的石家枪法、马家枪法、沙家枪法、杨家枪法、峨眉枪法、 梦绿堂枪法、程宗猷枪法等多家枪法进行了注释与辨析, 总结了枪法诀要。《手臂录》包容着吴殳一生对枪法的实 践和研究。可以说,吴殳是明清间集枪法之大成者,《手臂 录》堪称“枪经”。
二、 《拳经拳法备要》
《拳经拳法备要》,嶂隐庐印本述此书成书过程为: 明代少林寺和尚玄机传陈松泉,再传张鸣鹑编撰。张鸣碧,“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羡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 而习之,久而化焉,遂独成一家”。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 《拳经》及《习练手法秘要》,乾隆年间曹焕斗又增补注文。 光绪间录本题名张孔昭撰,曹焕斗注。此书含《拳经》、《拳 法备要》各一卷。包括问答歌诀二十款、周身秘诀十二项、 下盘细密秘诀、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总论入身煞手 猛迅精微秘要、习练法秘要、拳法备要等。
三、 《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黄百家(1634—?)撰。黄百家,清初学 者,内察拳传人。原名百学,字圭一。浙江余姚人。史学、 理学及诗麦均有造诣。少年时遭革代之难,受其父黄宗羲及明、清换代遗民志士之影响,有感于文人不武,于是从 王征南习内家拳法。征南逝后七年,追思征南所传,著《内 家拳法》,并撰《王征南传》。《内家拳法》记述了内家拳源 流、练手法、练步法、内家拳的套路“六路”和“十段锦”还 介绍了内家拳的禁犯病、打法、心法;穴法等内容。此书是 研究明代内家拳史和技术体系的重要资料。
四、 《甚氏武技书》
《甚氏武技书》,役乃周(1724-1783年)著。墓乃周, 甚氏武技创编者。字洛臣,号纯诚,又名食三。河南汜水人。 自幼喜好练武,文武双修。初学于禹襄,曾随虎牢张八习枪 法和拳术,随四川梁道习棍法,随洛阳阎圣道习罗汉拳法,还曾到温县陈家沟等地访师求艺。他既重实践,又重理论, 还重养生。融会各家,以易理、医理阐发拳理,逐渐创立了甚家拳体系,集墓家拳拳法、理法,撰成《甚氏武技书》。
旧本分培养中气论及武备参考两部,一百三十一篇。 1932年,徐震整理重编,定为六卷。包括有《中气论》、《阴 阳入扶论》、《三尖照论》、《三尖到论》、《拳法渊源序》、《合 炼二十四势》、《养气论》、《讲出手》、《讲打法》、《打法总 诀》、《二十四字论》,以及枪法、猿臂棒、双剑,等等。其中 《二十四字拳》配有图解。
五、 《六合拳谐》
《六合拳谱》,原为唐豪所藏抄本。此谱“总打”后有雍 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三月河南府李失名,雍正十三年 正月新安王自诚、乾隆汝州王 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马定振字样。其序云:“六合拳出 于山西姬龙凤(1602-1680年)先生。"姬氏明末山西永 济人。精枪法,变枪为拳、理会一本,形散万殊,拳名六合。 所谓“六合”,指“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与足 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谱介绍六合拳前后各有六 势。一势可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一势。六合拳全称心 意六合拳,亦称“心意拳”。此谱是研究早期心意拳传序及 技术体系的重要资料。
六、 《太极拳谱》
《太极拳谱》,李亦畲(1832—1892年)手订。李亦畲, 河北永年人,善文。22岁时从武禹襄学太极拳。武氏得之于杨露禅和陈青萍。李经数十年研习,得其中精巧。光 绪时编订《太极拳谱》。他在该谱的“跋”中称:“此谱得于 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所谓得于舞阳盐 店,指谱中首篇“太极拳论”,其他各篇大体都是武禹襄和 李亦畲二人之作,或是修订陈家沟歌诀而成。此谱包括 《太极拳论》、《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十三 势》、《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打手撒 放》、《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 王要言》,以及《四字不传秘诀》、《太极拳谱跋》。计十六篇 (则)。被近世治太极拳者奉为经典。
浏览8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