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历时三十八年。其间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政府变迁、不同愚潮的激烈交锋、土洋体育的争论,以及连年战火等,都影响着武术的开展。但从总体来看,这一 时期的武术,仍呈发展趋势,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武术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另一是在近代文化思潮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进。

辛亥革命后,清末因“庚子事变”而一度低沉的武术 活动,逐步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 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 延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以推广和研究武术为宗旨的武 术组织。不少城市相继兴起了一大批武术会社。据不完 全统计,上海除1910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武术 会等三十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外,还有中华尚武学社等二十五家武术会社。天津除1911年成立的中华武士会外,还有道德武术研究会等 十余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当时,有识之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 我国固有的国粹,应称之为“国术”。1928年成立南京中 央国术馆后,在各省、市、县通设国术馆。这样,民国年间, 几乎没有一个城镇无武术组织。城市武术组织大量聘请民间拳师任教,使得原本只在一地一族中传习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家族界限广传于 世;原本拳师个人设场授徒,也变成了拳社招生开班。城 市武术组织的大量派生,还改变了原来武术主要在农村 传习、自生自灭的情况,形成了以城市武术组织为中心, 有组织地推广武术,有组织地开展对武术的整理和研究。 这些组织对武术的认识程度和研究成果,常常左右着武 术的发展。精武会、中华武术会等大型组织的活动,直接 左右着其下II分会的会务。中央国术馆的决策,更直接影 响着当时武术的总体发展。这是民国武术发展有别于旧 时武术发展的特点之一。

民国时期武术另一重要特色,是古老的中国 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促使武术从价值观到运 场锻炼撤想,从教习到表演和竞赛方式;都向着科学化与规范方向演进,便传统我术开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 变化过程。在拳技方面,各拳种进一步注重锻炼效果,强调练 功、炼气。姜容樵将其师张占魁自编且长年坚持锻炼的成 套气功简化为十二式,作为形意拳的基础锻炼手段。王乡斋以形意拳为基础,创编了以养生桩和技击桩为根本 的意拳。另外,融会多家技法,自成一体的拳派,仍有出 现。例如,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融入形意拳和八卦掌技 法而形成的孙式太极拳,产生于这一时期。马凤图也于这 一时期,以河北翻子拳为基础,融入劈挂、八极和螳螂招 法,而总贯以通背的通透劲,制成了后世广为流传的通背翻于拳。这些拳技的发展,反映了武术力求适应近代社会 多方面需要的演进与创新。

在武术活动领域和活动形式方面,武术于1915年正 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促使武术按照学校体育的要求,改 革教法,将原来师徒相承的传习法改变为课堂式的团体 教练法;同时也促进了武术教材的编写,一些原来散存民间靠口传身授的武技,被整理成规范的图解教材;并且出 现了宏观介绍武术的《国术概论》、《国术理论》等书籍。 1933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竞赛项 目,促使武术按照运动竞赛的要求,选定项目,制订和完 善竞赛规则。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形成发展起来 的中国武术,又在与西方运动项目并肩前进的过程中,开 始借鉴西方运动竞赛形式来发展武术的考试方法和竞赛 制度,吸收作为西方体育运动基础学科的生理学、解剖 学、心理学、力学等,来解释武术的科学性和技法特点。

民国初年,马良发起创编和推广《中华新武术》。马良(1878-1947年),字子贞河北保阳人。幼承家学,继从平散一学少林拳和摔跤术。清末从戎,任军职至 旅长兼济毒卫旗司令官、济南锁守使。马良曾将所习拳技 和摔跤来多黑兵操练法,编成新式武术法,在其任职的武 备学堂和军款中传授。马良任陆军第九协协统驻扎山东潍县时,集一些武术名家,发起编辑武术教材, 并将此教第斌名为《中事新武术》。1914年,马食担任陆军47旅源长兼任济南卫皮司令官时,再次广邀各派武术 专家,修订《中华新武术》。此后,经马良游说宣传,得到有关当局支持。1917 年,陆军部咨行训练总督和警察总监,定《中华新武术》为 军警必学之术。同年夏,全国中学校校长会议决议,“以 《中华新武术成为全国咎中学校的正式体操”。同年秋, 在第四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上,通过“俱《中华新武术》列为 全国高等以上各学校并各门学校之正式体操”的建议。 1918年秋,经国会反复辩论表决,通过,以《中华新武术》, 定为全国正式体操马良署名编著的《中华新武术》(上 编),也于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为配合推广《中华新武术》,马良于1914年在济南创 办“武术传习所”,培养师资,分派各地。当时,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的一些武术、体育传习组织,以及 部分学校和军警,把《中华新武术》列入了课程。

《中华新武术》分为率角(摔跤)、拳脚、棍术、剑术四 科。各科又分上、下两编。上编各科为初级教材,下编各 科为高级教材。上编各科于1918年全部成书,下编终未 问世。上编各科皆取简单易学的基本动作编成,目的在于 养成习武必备的体能和掌握该门武技的基本技法。以拳 脚科为例,全套动作共二十四式。其中包括俯仰运动、三 挺运动、单插反背运动等活动肢体的动作。正打、横打、翻 身打、转打、搂打、斜打等拳法动作。正踢、纵踢、横踢、闪踢、反踢、踢打、正踹等腿法动作。以及串掌、合肘等基本动作。其他各科皆以此原则编成。各科教法一律分为:基本 单人团体教练、团体基本教练、团体连贯教练、团体对手 教练、团体连贯对手教练五步,循序进行。此教法程序,先 以单式进行教学,待学员姿势正确,整体操练纯熟后,将 单式动作贯串起来,进行联贯教学,以求全套动作完整一 气,然后,进行单个动作的运用教学,待掌握各式的攻防用法后,将对手方法连贯起采,进行两人对操练习。

马良发起创编的《中华新武术》,打破旧武坛的门户之见,联樗统戢术动作为素材,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方 法,分段分节地,制定出团体教练法。而且,体现 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练到对手的渐进训练原则,还改变了武术原有的师徒相承的单一传授方式,适宜团 体教学和操嘉,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提供了可行的形 式,对其后的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以及学校武术教 育,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当时对新武术的推广,也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普及。

然而,岳良发起创编和推广《中华新武术》之时,正处 于“五四”运动前后,新、旧两种思潮斗争激烈。对何为新、 何为旧,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本来在武术发展史上具有 一定进步意义的新武术的创举,被复辟势力所利用,制造 反对民主新思想的舆论,进攻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抨击它,以回击复辟思潮。加之,新武 术动作的兵操色彩过重,上编问世,又无下编续之,难免 显得内容单调。曾热闹一时的“中华新武术”。

浏览1,8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