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潭腿的沿革和名称

潭腿有时也写成“弹腿”或"谭腿”,是中国北方自古 就练习的一种拳术,也是北派拳术中传播最广的大门派之这个拳法自古即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为中心进行传 播,其动作简单实用,初学拳术的人大多从此拳学起。此拳 在北方各地广泛流传以后,进入民国时上海精武体育会又采 用此拳为正课,于是南方各地也传开了。

现在,这个拳法已推广到所有各个地方,要探讨其起源 巳甚为困难,但它几个不同的名称却都各有一段起源的传说 和由来。

1.潭 腿

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说此拳系出自河 南省潭家沟,一说此拳系山东龙潭寺和尚所创。使用这个名称 的人极多,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用的都是这个名称。




此拳出腿迅猛异常有如弹丸飞出,故名“弹腿” 这个名称,回教门的人多用,所以也称“教门弹腿”。 据说此拳与“查拳〃一样,均出自西域,在回教徒之间秘密 传授,是与回教一起从西方传到中国北方的。

虽然传说此拳是从西域传至中国的,现在还无充分的资 料可以证明这点,但弹腿和查拳自古即在回教徒的人们当中 流传,这却是事实。例如,弹腿歌诀说:“夏斋大仙传世界, 名曰弹腿奥无边”。另外,民间也传说:“南京到北京,弹 腿出自教门中,

另外,回教徒的人也并非全用《弹腿”这个名称,有时 他们之中也有人使用《潭腿”这个名称。



相传此拳系河南省谭某人所创,故名《谭腿” 谭腿以 后又被讹传为“潭腿” 这种说法较前两种少见。

二、潭腿的技术

此拳沿十路和十二路(亦即运动线路或行拳线路)进 行,各路技法也不同。弹腿有十路,用潭腿这个名称的拳派 分为十路和十二路。

这些拳派的技术虽然大同小异,但各地传习的内容并不 完全相同,而是有十余种之多。

另外,一般都传说十路是原有的路数,十二路是后来加 上二路而成的。现在把这种说法和拳技内容对照着看一下, 除了二路以外,其余十路虽不尽相同,但非常相似。由此可 见,十二路多出来的二路,可能是以十路中的技法为基础而 创编出来的。

十路弹腿的内容有,头路冲招一条鞭、二路十字奔脚 尖、三路盖打夜行式、四路撑杈把路拦、五路架打、六路单 展、七路双展、八路回转、九路碰锁、十路箭瞳。

十二路潭腿(上海中央精武会制定的套路)内容有:第 一路冲拳、第二路踢打、第三路劈扎、第四路撑剥、第五路 侧槌、第六路单展、第七路双展、第八路垫坐、第九路碰锁、 第十路箭曜、第十一路上中下、第十二路进步横擂。

练习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基本阶段;(二)应用阶 段,(三)变化阶段。首先要彻底练好基本拳,然后学习原 样应用基本拳技的方法,最后才学变化多端的灵活应用法。

此拳有单练套路和对练套路。对练套路,一般称为《双 人潭腿” 在这个门派中,潭腿这一派还把弹腿的练习和短 打(近战拳法)结合起来学习,这种拳套一般称为《六路短 打力,精武体育会称为"六路硬捶",两者内容大同小异。

回教强人也常把上述拳法与”查拳”结合起来学习。查 拳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拳派,也称为"查拳门”,相传与弹 腿一样都是从西域传来的,是一族姓查的人创始的,故称

“查拳” °但此说是否实,尚不明确。

查拳套路有十路,各路都附有对练的套路,动作十分优 美。图片15

三、潭腿著名拳家

潭腿(弹腿)由于自古就在中国北方广泛流传,所以此 拳名家极多,由于过分普及,有关拳家的传记反而少了。这 里介绍的拳家有的是参考徐哲东的《即技论略》、褚民谊的 《国术源流考》、金恩忠的《国术名人录》以及《新体育》 杂志等而提出来的,有的是作者直接听来的。

杨洪修——山东济南人,是近代弹腿、查拳最著名的高 手。民国初年,济南镇守使马良把当时夭下闻名的形意拳家 李存义请到济南来和杨洪修比武,结果杨胜了。杨的弟子有 王子平。

吴志青一安徽省歙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904)毕业 于上海中国体操学校第四期。他曾从马锦标及于振生学过弹 腿、查拳,以后又从河南的何世昌(字玉山)学过。马和于 都是张学生的弟子。

民国八年(1919),吴志青在上海创办中华武术会,把 他的于、马二位师傅请去共商普及武术事宜。及至民国十年 (1921),改组创办上海体育师范学校,他自任校长,把何 世昌、杨奉真等请来做武术教师,以期振兴武术,后终因资 金困难,开办二年余即关闭。

民国十九年(1928),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一成立,馆长 张之江就把吴志青请去任编审处长,兼任上海国术馆馆长°

吴志青在中华武术会时,四川有个武术家来挑战。吴对 他说:“武术家的责任是提倡国粹,发扬民族精神,我们为 什么要妄自比武呢!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没有必要这样 做。”四川武术家听吴志青说此言,以为吴怕比武在搪塞 他,就更要求比试。吴不得已接受挑战,与他进行了比试。 他假装向上出拳,用腿向吴的下半身瞄准踢去,吴则用了个 “金龙合口”这一招把他打倒。

吴志青的著作有《教门弹腿图说》、《查拳图说》、《中 国新体操》、《太极正宗》、《六路短拳图说》、《七星剑 图说》等。

赵连和一字芝莲,河北景县人,自少年时起即从谭某 学潭腿,也通功力拳后被上海中央精武体育会腭为教师 霍元甲逝世后,他任该会总教练,教拳达三十年之久,是该 会功劳最大的一个人。由于赵连和的传授,潭腿在南方各地 泛传布开来。

其弟赵连城曾尽力帮助其兄普及拳法。赵连和的著作有 《潭腿》以及与陈铁笙合著的《少林拳拆法》等。

王子平——河北沧县人。王家世世代代出武术名家。其 祖父被人称为《翻杠子力,其父被人称为“粗胳膊王力,都 是一些不凡的武术家。

王家贫穷。他父亲认为就是因为自己不顾生活,专心练 武才这样贫穷j所以就不想再教自己的儿子练拳了。但是王 子平虽然不得谦拳,但却偷着苦练轻功和硬功等,并取得了 颇大的成果。

1900年发生义和团事件时,王家为了躲避麻烦移居山东 济南。在济南,王子平与当时的弹腿、查拳名师杨洪修相 遇,这才正式开始学武。

功夫学成之后,王子平去上海,与俄国的摔跤家和欧洲 的拳击家等比武,都一一把他们打败,于是名噪武术界。

王子平除弹腿、查拳外,也精通太极拳和摔跤等,其著 作有《拳术二十法》。

其他著名拳家一潭腿门除上述名师外,还有中央国术 馆教师张本源以及在南京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中名列前15名 的张英振、马裕甫、杨法武以及张英振之弟张英健等。

此外,还有到上海后、因武勇而被写成传记小说的山东 马永贞、中国体操学校的刘张二、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的武术 教师马永胜以及其师蒋文英,还有不知其详的杨吉堂、金家 甫、常振芳、韩敬等人。

一、摔跤沿革

摔跤是以摔的技术为主体的徒手武术的一种。

日本人对中国摔跤认识不够,大多数人一提起摔跤,就 想起蒙古式摔跤(相扑)来。其实,蒙古式摔跤是用蛮力来 摔倒对手,与运用巧妙技术的中国摔跤有本质的不同。

摔跤古称“角抵”、“相扑”、“角力》等,内容也包 括“打、踢、靠”等技法,与今天的拳术没有什么不同。可 是以后,以“打、踢、靠”为主体的拳术,就和以摔为主体 的摔跤分开了,两者仍有联系,但各自发展了。

拳术和摔跤具有密切关系,其表现是以“扭、抓”等手 法使关节疼痛的擒拿术和以“抠、点、压”等手法刺激经穴 的点穴术等发展了。

关于摔跤的起源,如果根据传说,可以远溯到黄帝时 代,但据许多史书记载,至少可以说早在公元前的秦汉时代 即做为武戏或军事训练在各地盛行了。

例如,《史记-李斯传》载,“秦二世在甘泉宫作乐般 抵、俳优之戏"(注:秦二世在位时间是从公元前209年到 207年,殷抵即角抵)又如《周礼-月令篇》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 讲武,习射御、角力”

《汉书・武帝本纪》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 角抵戏上林平乐馆”。应劭在附注中写道:“角者,角技 也。抵者,相抵触也”(意即互相抵触,比赛技术,)0另 据《汉书•哀帝纪赞》载,当时角抵已和拳术(手搏、卡) 明确分开了。

进入隋代(公元589—618)后,角抵又有发展。例如, 《隋书》载,"……郡邑百姓自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 相夸禁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之。”这句话的大意是:地 方百姓自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戏,互相竞争,夸耀,以至浪费 财力,请皇帝下令禁止。

《隋书》又载:“大业六年丁丑(公元610),角抵大 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能毕集,经月而罢,帝数微服往 观。”这句话的大意是:隋大业六年,在端门街踊跃进行角 抵,天下奇技异能都来献演,一连进行一个多月,皇帝都几 次穿便服前往观看。

进入唐代618—907)后,根据《角力记》记载,历代 皇帝都爱好“角抵之戏”,在宫中常举行角抵大会或者擢用 出色的力士等。进入五代时期907-960),这种风潮仍在 继续。到了宋代(960—1278),调露子撰写了《角力记》。这 本书集中介绍了关于摔跤的史话。

浏览1,8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