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教学概况

中央国术馆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 班,开展武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该馆一成立,即设教授班。初期学习年限较灵活,常 根据学员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 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 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 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1933年开设师范班。师范班分甲、乙班招生。甲班学 制一年,每期招66人。乙班学制二年,每期招54名,还附 设自费生组。凡15-20岁以下的健康国民,曾经练习过 武术,具备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文化水平,皆可自费入学。练习班,在该馆所在地招收学'员,不收学费,食宿自理,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教授班。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学制二年。青 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三年。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 置课程。学科课程包括:党义(三民主义)、国文、地理、历史、 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 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 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 外来格斗项目。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 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 发展武术的骨干。

(二)国术国考

“国术国考"全称“全国国术考试”。中央国术馆仿旧 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制定国术国考,用以考评习武者技能学识,区别等次。国术考试仿武科的童试、乡试、会试,设县考、省(市) 考、国考。仿武科的外场(试武)、内场(试文),设术科和学 科两门考试。中央国术馆谓此为选拔真才实学的“抡才大典”。按照《国术考试条例》规定,各级国术考试每年举行 一次。实际上在中央国术馆存在的近二十年时间内,只举 行过两次全国国术考试,各省、市、县举行次数不等,亦有 从未举办过国术考试的地区。

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于1928年8月发布《国术考 试条例》之后,于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 举行。山东、河北、北平、南京等17省、市和中央国术馆的 共333名应试者参加了这次国术国考。这次国考的术科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 表演。项目包括拳术、刀、剑、棍、枪。正试是两人对抗比 赛。项目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持械的棍、枪 门(长兵),刀、剑门(短兵)。预试中个人单演拳术和器械的水平颇高,有240多 人获及格资格,其中150人参加了正试。由于对抗比赛无 时间限制,会期届满,组织者担心出现难于收场的场面, 于是改变了原来考取“甲等三名授以捍卫、辅卫、翊卫之 名称,乙等二十名至三十名,授以校尉之名称,丙等五十 名至一百二十名,授以勇士之名称”的规定气比试至第 四轮即宣告终止。取中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 张英振、窦来庚等15名为最优等。取中杨松山、郭长生、 马英图、韩化臣、佟忠义等37名,为优等。取中柳印虎、林 志远等82名为中等。只参加预试而未报名参加正试的有 赵鑫洲、于振声、吴图南、何福生、曹宴海等。

第二次国术国考于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考场建筑呈八卦形。看台可容万余 人,考台约20方丈。河北、湖南、绥远、山东、河南等21个 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这次国考。这次考试,大致沿袭第一次国术国考的成法。所作改 进是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还增 设了搏击(拳击)比试,以及女子对抗比试。这次正试采用双淘汰制,决出应试者的等次。等次分 甲、乙、丙三级。甲等名额占应试人数的35%。每等之内, 按学科成绩排定先后顺序。这次国术国考共取中甲等43名。其中拳术对试(散 打)13名,长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击(拳击) 重、中、轻3级共9名。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甲等,以鼓励女性习武。国术国考虽有种种不足,但是,它制定和实践了武术 拳械单练与对搏的竞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 武术的发展。

(三)武术论著与教材建设

中央国术馆成立后,由编审处负责编辑武术论著。至 1934年,已编辑出版了《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 林武当考》等22种,已完成编辑的有《练步拳》、《八极 拳》、《形意拳摘要》等12种。当时正在编辑的有《太极 拳》、《八卦掌图说》、《内功正轨》等11种。1929年秋,该馆创办《国术旬刊》,每十日出版一期。 翌年,改名为《国术周刊》,每周出版一期。《国术旬(周) 刊》的基本内容包括论文、著述、转载、记录、文苑、杂俎, 以及该馆消息、国际要闻等栏。主编相继由吴志青、唐豪、 姜容樵等国术馆编审处处长担任。这一时期,南京、上海、 北京、天津、浙江、陕西、湖南等省、市国术馆,以及济南健 康实验学社等民间组织也都先后创办了武术专门刊物。 促进了传统武术的整理,也加强了各地武术组织和传习者间的交流。

国术馆出版的专著中,有一些就是该馆的技术课教 材。由于开课多是教员能什么就教什么,并没有形成过统 一的固定教材。1933年底,教育部发函中央国术馆编辑初中、高中、大学三级武术教材。该馆成立了由姜容樵负责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在1934年1月3日举行的第一 次会议上,议定先编初中、高中两级教材。初中教材包括 五行拳、弹腿、劈挂刀、三才剑四种;高中教材包括八极 拳、八卦掌、梅花刀、昆吾剑四种。1941年,该馆派员参与 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军训部联合设置的国术教材编审委员 会,进行国术教材之研究编辑工作。至1944年,编辑完成了健身操4种,普通教材24种、军事教材4种、特种教材 17种,共计49种。时为抗日战争末期,由于种种条件所限,这49种教材未能印刷问世。

四、国术馆尾声

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国术馆(社)继续 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社)相继停办。1937年8月14 日,日机轰炸南京,中央国术馆南迁。在迁转过程中,政府停发经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多数教师和学生沿途离去,自谋出路。1941年,迁至重庆北暗时,馆内人员仅剩二十多人。此后,在四川境内组织培训、巡回表演、举办比赛,失去了往日的规模。1946 年迁回南京,无馆址,缺经费,已无法维持活动。1948年宣告解散。

浏览1,1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