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运动会与武术竞赛规则的演进
1923年4月,马良、唐豪和许禹生等联合发起在上 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这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 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江 苏和山东的20多个武术社团的选手进行了传统拳术器 械的单练利对练表演,上海地区的十多所学校的学生进 行了团体武术表演。这次运动会未制定评判规则,也未设 置裁判评定优劣,还没有近代运动竞赛的意味。但是,它 对促进武术进入运动竞赛行列,以及举办武术观摩交流 和竞技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影响。1924年举行的民国第三届全运会,首次列武术套路为表演赛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五项技法进 行评分的简单规则。1928年和1933年举行的“国术国 考”预试中,也采用类似的规则。在这期间的表演赛和各 级国术考试预试中,比赛不分男女,也不分项目。
民国年间的武术对抗赛,起于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 国术馆举行的“国术国考”。“国考”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 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角门”,持械对抗的“刀剑 门”(短兵)和“棍枪门"(长兵)。"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 级,三打两胜,没有时间限制。1928年第一届国术国考没 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1933年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 时才设计出统一的护具。国术考试按最优等、优等、中等 取录,不需决赛出前几名,每等内名次排列的前后顺序还 要参考学料考试成绩而定。因此,国术考试正试,虽然是 在一定规则下进行对抗比赛,开了近代武术对抗赛的先河,但由于其不按体重分级、不决赛前几名,仍然只能算 是向近代竞技场迈进的尝试。1933年举行的民国第五届全运会武术对抗赛,采用了按康芬灸、各项级分别取录 名次的新规则,较国术考试前进了一步。但由于竞赛规则粗疏,仍然未能使武术对抗赛表现出应有的特色。
在1934年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中,武术表演 赛改进为分单练拳术、对练拳术、单练器械、对练器械四 项,进行分项比赛评奖。较前不分项而赛的做法,前进 一步。1935年举行的民国第六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将评分标准修订为按姿势、动作、运劲三项进行评分。这个 标准虽仍是简单而不具体的笼统条文,但它包括了对静 353 姿、动态的要求,还包括了对体现武术特色的劲法要求, 应该说也较前有了些进展。从总体来看,武术进入运动竞赛场,是民国年间武术 的一大进展。但是,由于官办的最高武术组织中央国术 馆,强调武术的军事实用价值,该馆举办的国术考试,近 似昔日武科的翻版,局限了列为预试项目的套路比试标准的改进,阻碍了其竞赛因素的发展,也局限了作为正试 内容的对抗项目的发展。后来,连已取得一点尝试性进展,也在屡年战火中奄奄一息。
二、武术弘扬海外
武术传往海外,古已有之。或被华侨带往他邦,或为 异国学子学成带回。民国中期,精武会总部先后选派武术 名手赴海外分会执教,传播武术。1929年秋,福建永春组 成“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还 有一些地方武术团体也出国表演,传授拳技。当时,组团 出国表演影响较大者,主要是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亨 科学校的“南洋旅符团”、中国体育协进会组织的中国武 术代表队。
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 “南洋旅行团”,此团除武术队外,还有一个篮球队。团长 张之江,领队庞玉森,武术队队长杨松山。队员有何福生、 温敬铭、李锡恩、张文广、康绍远、马正武、马文奎、张登 魁、李凤鸣。篮球队员有唐宝堑等6人。该团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金保、怡保、槟榔屿和马尼拉等地进行了 65 场武术表演。历时3个月,于4月10日回到上海。南洋旅行团所到之地,受到各界侨胞的热烈欢迎。他 们的表演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1936年,德国承办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协进 会负责筹组中国体育代表团。该会决定派国术表演队随 团前往德国表演,推定褚民谊、张之江、沈嗣良、叶良四人 为选拔委员,褚民谊为召集者。同年5月11日,在上海申园健身房举行选拔表演。 南京中央国术馆、河南省国术馆、上海市国技馆和中国驻日留学生监督处等4单位的,共15名选手,参加了表演。 从中选拔出男选手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 鼎、寇运兴;女选手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另派南开大 学国术教员郝铭为教练兼队长,顾舜华为管理员,共11 人组成国术表演队,于5月21日到中央国术馆进行训 练,国术表演队随同中国体育代表团一道从 上海启程,7月23日到达柏林。休息两日后赴汉堡。在汉 堡进行了三次表演,随后返回柏林,于8月11日晚在一 ,个露天剧场举行正式表演。共表演了 20个项目。首先是 集体太极操,然后是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练项目。历时 一小时,博得了万余观众的热烈赞誉。国术表演队还为国 际运动学员营作了表演,并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进 行表演。每场表演,反应都十分热烈,不少项目都要返场表演两三次;尤其是空手夺枪,常常要重复五六次。每场 表演结束后,都有不少人要求签名留念。国术队的表演, 既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风采,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添了光彩。
三、武术观念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随着新、旧思潮 的交锋和体育界土洋之争的展开,而逐步深化。从体育的 角度认识武术,逐步取代以单纯技击观点认识武术;以唯 物史观审视武术,逐步取代以附会传说谈武术。传统武术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沿着科学化的途径前进。民国初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组织社团,揭示武术的 体育意义。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武术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上 海精武体育会,直接称武术为体育。提倡武术的体育价 值,开拓武术的锻炼领域。
精武会“以武德为皈依”,强调日习技击,只是形式, 目的是育成精武精神。并撰文称,“大抵道德之不振,多由 躯体荏弱,精神不足以支持之”。进而认为“增进人类之道 德者,为技击术也”。指明了习练武术是追求锻炼身心 的全面效果,而不只是局限于技击实用。北京体育研究社在1919年“呈教育部请定武术教材 文”中,列举了拳术的八个优点:1.使人身全体内外平均发育;2.得精神之修养;3.增进智慧;4.陶冶性情;5.便于锻炼;6.富于应用;7.材料丰富;8.老幼咸宜。认为中国拳术“为最良好之运动法”。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述了武术的体育价值,随着武 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进入运动竞赛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武术体育观也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
武术唯物史观的兴起,武术的历史渊源,乃至神传仙授的种种神话,无限夸大武术功用之风,盛极于清末。民国初期,民间 武坛依然如故。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开始用新的观 念去认识、整理、研究传统武术。武术史家唐豪在这方面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曾于1923年4月,在首次中华 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期间,组织医生对八十余高龄的查拳 名家何玉山进行了多组生理指标的测试,观察武术对人 体的锻炼效果。倡导武术比试,观察各种武技的实际技击 效果,并且通过翔实的考证,抨击那些“荒诞的、邪魔的、 神秘的种种关于武艺的谬说”。刘蔚天评述说,这些研究 的意旨在于“把前代遗留下来'武艺'上的东西L合理 的使它存在,不合理的要无怜惜地剔除出来;扬弃了它作一度新的整理和估价。更要指明的是:所谓'武 艺'本身在人类历史进展上,目前以至将来的社会,它应 该占着怎样的位置和价值。这样明了以后,我们才能得到 一个正确的、带有科学性的实践标准,才不至蹈于盲目的 努力,从实践中可以更接近地证明了所谓'武艺'的价值 在哪里”。当时,实事求是地考证武术的源起和发展,验证武术 的健身与技击效果。促进了武术的科学化,使唯物史观在武术研究领域开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而取得一批可贵的学术成果。
四、武术论著与学术成果
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论著,其中有不少具有 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创见。这些论著大致可分为: 借易理阐发拳械理法;沿承传整理传统拳械;依考据探求 武术源流;西学普及拳术运动等四类。借易理阐发拳械理法的论著,以陈鑫著《陈氏太极拳 图说》、孙禄堂著《八卦拳学》、毓慧著《八卦转掌汇览》等 为代表作。孙禄堂氏之著述开篇《凡例.》首条即云:“是编为修身 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名于拳术,谓之游身八 卦连环掌。”指明了此书“取象”、“立体”、“命名”来源于 《易》。该书“第一章形体名称说”中,将身体各部皆“以八卦取象命名”,乃有头为乾、腹为坤等说。此书中将八卦 掌的基本掌法,也比附卦形、取象命名。再依卦形、易理和取象动物之形性,说明拳式的练习要求。沿承传整理传统拳械的论著颇多。当时的绝大多数 专著,皆属此类。著述最丰者,当推姜容樵。他在民国中 期前后,共编著了二十多种拳械专著。其中包括有形意 拳、八卦掌、太极拳、秘宗拳、少林拳等多种拳术套路,以 及刀、枪、剑、棍、鞭等兵械的套路练法。他还将这些流派中名手们的故事;演义成《当代武人奇侠传》,以文艺形式介绍拳派的传承和技法。
这类整理传统武术的书,大多包括有该拳种(或拳械套路)的传承关系、基本动作、功法以及套路动作图解。保 留下了前代传流的拳械技术和技法。有的书中,还增益作 者体会,编入技法歌诀,发展完善了所著武技。自二十年代末起,唐豪广泛查文献,收集民间武术 抄本,深入实地考察,不仅写出了《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内家拳的研究》以及关于太极拳源流和拳 谱的系列考证论著等,还出版了《中国武艺图籍考》、《行 健斋随笔》等广辑武术史料的专著。唐豪的考证论著,应 该说材料翔实,推论细密,结论也较公允。为武坛扬弃附 会玄虚之说,提供了依据。若后继者提供了考察拳术源流 的方法和研究武史的重要材料,唐豪的开拓性研究,为现 代中国武术史学科打下了基础。
参西学普及拳术运动的专著,包括两类:一类是参照西方兵操和徒手体操教练法,将传统武术套路改编成按 口令进行教练的教本,马良编《中华新武术》、吴志青编 《查拳图说》等书,皆属此类;另一类是参照西方体育运动 的基础学科,阐述拳术的科学性和技法,徐致一著《太极拳浅说》属此类的代表作。作者在书首明言此书“志在普 及",“以说理为主”。书中以心理学原理解释太极拳“以心 行气、以气运身”,意识、呼吸、动作三者配合的技法;以生 理学原理解释太极拳对人体各部姿势要求的道理;以力学原理解释太极拳发劲规律等。此书浅显易懂,既让读者 看到太极拳与现代科学完全吻合,同时也引导读者借助现代科学掌握太极拳练法。这类著作,促进了武术对西方体育科的借鉴。
浏览1,7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