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介
本章从总体上概括了武术定义、内容、分类、作用及锻炼 方法、特点,分析了武术的概念和属性。把武术的运动形式分为套路和格斗两大类,套路又分单练、对练、多人练习等,格斗中有散手、推手等。分析了武术独特的锻炼方法、特点及其 对人的作用和社会价值!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一)武术的定义及武术的三种属性。
(二)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不同之处。
(三)武术的练法特点、作用。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一)本章主要是理论学习,通过自学和面授,对武术有一 个全面了解。
(二)认真阅读本章各节,并自写笔记和体会,完成规定的 习题和布置的作业。
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凝结而成的一种人体运动形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之下,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性,熔防 身、健身、修性、娱乐等多功能于一炉,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它拥有丰富的内容,植根于广大民间,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优秀 的文化遗产之一。
任何事物的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漫长久远年代里走 过来的武术,今天的概念和往昔的概念及所涵盖的内容和形式 都有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都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 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 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据文字记载,古代武术中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力” “角艇”“手搏” “相扑”“击剑” “较棒”“刺枪”等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戈舞”“矛舞” “刀舞”“剑舞” “双剑舞”“戟 舞”“双戟舞” “走戟”“使耙” “使棒”“使枪” “使拳”“打拳” 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
从历史上溯源,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就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而言却有本质的区别。 战争中重要的是群体的阵势、协同等,个人的技术作用极为次要。武术却是以个体行为为主,自发于民间的一种文化形式,表现出自卫、健身、娱乐、表演等多种社会价值和功能。在演进 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儒家、道教、佛教、民间宗教以及各种民俗文化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本来原始形态 的武术与同时期世界各地的武技几乎无大区别,而发展到近代 却迥然不同,重要的在于先秦以来大一统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长期积淀,使它逐渐远离狩猎和军事技艺的形态,成为一 种独立的人体运动形式和文化载体。为此对武术不能混同于军事技艺。早在明代,战将戚继光曾倡导士兵练拳弄棒,其目 的在于提高身体素质。他认为战争技艺是“一起拥进”“就戳便斫”岂容得“活泼跳动”“身势手法”。
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显突出,并归属体育范畴,其 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强,所以其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 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当然,从广义上讲,武术的定义并不是体育能涵盖的,从 功能上也不局限于体育。对武术的定义可以从三个属性来剖析。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最早它同源于狩猎、战争中的实用技术,随着不断总结、发展和适应需求,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技击这一 精髓却万变不离其宗,“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正表达了它的 本质属性,无论是套路还是格斗,都离不开攻防技击,这一特 性使它既有别于舞蹈、杂技等人体运动形式,也有别于体操等 体育项目。
当然,技击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人类从本能需要到文 明需要必然出现的技能和文化,如世界各地的角斗、拳击、击 剑、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桑勃、摔跤等等,也具有技击攻 防的属性。而华夏民族、炎黄子孙长期以来,在自己的土地上, 以自己的实践,按照自己的需求,总结出了自己的传统技击术, 如踢、打、摔、拿、击、刺六法中都有许多丰富的技击法,其 中踢法有蹬、踹、铲、截、弹、缠、扫、挂、摆、点、弹、踩、 撅等,打法有冲、撞、挤、靠、崩、挑、劈、砸、贯、撩、盖、 鞭、抛,抄、钉、砍、插、穿、标等。而各地域、各拳种又不 尽相同。此外,武术中的擒拿法、快摔法、桥法、十八般兵器 的击法等等,均有独到之处。总之,武术的技击属性,反映了武术概念的内涵。
其次,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
这一点在定义中明确地提出,表达了它的体育属性。这不 仅由于千百年来人们从文化需求和社会功能的角度,一直是将 武术作为健身强体、提高素质的手段,发挥它健身和育人的功 效,也由于近代以来,它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减小,而体育功 能增强的缘故。加之近代文明兴起,体育蓬勃发展,武术明显 向体育项目上转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武术为体 育运动项目,开展普及工作,制定了竞赛法和规则,使武术的 套路和散手更明显地表现出体育性质。
就技击而言,它是一种人类进行格斗的方法,可以包括拼个你死我活和竞技较力两种性质。那么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技击 术也同样含有置对方于死地或失去反抗能力的方法,但当它与 体育的性质相违背时,只能摒弃那些致伤、致残、致死的方法 举止于武术运动之外,或者演化为一种个人操练或默契配合的套路形式这也反映出武术作为传统技击术这一概念,有超越 体育的成分,这种武术技能仍在公安、司法及军事侦察部门得以保留和采用。对广大民众来说,武术的体育属性是主要的。
从逻辑学上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是武术的上属概念,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则是概念的外延。比较确切的提法,作 为体育项目之一的武术应称为武术运动。
其三,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理解武术概念时,决不能仅仅把它看做是一种技术技能 或人体运动,还应从文化属性角度认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 人类文明的进展中,武术的独特性与它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 在漫长的历程中,它不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 礼仪、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社会文 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 趣、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 集中的反映。
定义中提到的“内外兼修”,正是言简意赅地反映了它的文 化属性,使武术超越了一般的技能技术层次,也超越了以体能 形态为主的竞技的西方体育。武术以阴阳哲学为基础,以“主动,与“主静,及中庸为支架,体现了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诸 如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 虚实说等等,形成了独具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既具备了人 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哲理 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它是中国文化在人体运动中的表现和载 体,从一个侧面辉映出东方民族文化的光彩。
“内外兼修”的内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武术追求外在的形 健和内在的神韵,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武术训练中既强调练 “内工又强调练“外",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武术的“内三合”与“外三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一种 高度的协调与统一,体现了整体运动观;武术追求内外交修之功.要求武德与拳理、技术与修养结合,成为武术育人的最高 境界。所以“内外兼修” 一语较形象地表示了武术的传统文化 属性。
总括起来说,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归属于传统的民族 体育,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广义上的武术,是一种包含实 用技击的人体文化?狭义上的武术,应称为武术运动,是一种体育运动,主要包含套路和格斗两种形式。
浏览3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