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运动按其运动形式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
一、套路运动
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 等运动变化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照演练形式可分 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包括拳术和器械两类内容。
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类内容。 集体演练有拳术的、器械的或徒手和器械的演练形式。
(一)单练:单人演练的套路。
1.拳术:徒手演练的套路运动。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 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 躺拳、少林拳、戳脚拳、象形拳等等。
下面简介其中几种:
(1)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 鲜明,并有蹄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技术特点的拳术。 有拳、掌、勾三种主要手型,弓、马、仆、歇、虚五种主要步 型。是竞技武术中的主要竞赛项目,传统的长拳类拳种有查拳、 华拳等。
(2)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圆活的拳术。它以 撕、捋、挤、按、采、搦、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 本十三势。在国内外颇为普及流行,以健身修性为主,也是竞 赛项目。传统的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
(3)南拳,是一种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南方各地拳种的总 称。拳种流派颇多,广东有洪、刘、蔡、李、莫等家,福建有 咏春、五祖等派。一般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多桥法,擅标手,常以发声吐气助发力、助拳势。
(4)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 五拳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龟、鸡、鹤、燕、 蛇、船、鹰、熊等十二种动物的动作与形象组成的拳术。其运 动特点是:动作整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5)八卦掌:是以摆扣步走转为主,以推、托、带、领、穿、 搬、截、拦等掌法变换为内容的拳术。其运动特点是:沿圆走 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
(6)通背拳:是以摔、拍、穿、劈、攒等五种基本掌法为 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等八法的运 用组成的拳术。其运动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甩膀抖 腕,放长击远,发力冷弹脆快。
(7)象形拳:是以攻防动作结合模拟各种动物形态或人物 形象所组成的拳术。常见的有螳螂拳、鹰爪拳、猴拳、蛇拳、醉 拳等。象形要生动,取意要体现攻防特点。
2.器械:器械套路种类颇多,决不止十八般武艺,可分为 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四类。短器械主要有刀、剑、 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 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 标、流星锤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竞赛项目:
(1)剑术:主要是以刺、点、撩、截、崩、挑等剑法,配 合步型、步法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风格是轻灵洒脱,身法矫 健,刚柔相兼,富有韵律。
(2)刀术:是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等基本刀 法为主,配合步型、步法、跳跃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风格是 快速勇猛,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剽悍。
(3)枪术:是以拦、拿、扎枪为主,还有崩、点、劈、挑 等枪法,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风格是 走势开展,力贯枪尖,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4)棍术:是以劈、扫、抡、戳、撩、挑等棍法为主,并 配合步型、步法、跳跃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风格是勇猛泼辣, 横打一片,密集如雨,梢把并用。
(二)对练: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动作程序进行的 攻防格斗套路。
1.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按照进 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常见的有对 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八极拳对接等。
2.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格、挡、架、截 等攻防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有多种器械可用以对练,主 要有短器械对练、长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 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等诸多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枪、三 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双打棍、对刺剑、对劈刀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双方进 行攻防对练的套路。常见的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 枪等。
(三)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的或器械的,以及徒手 和器械结合的套路演练。竞赛中通常要求6人以上,如集体基 本功、集体拳、集体刀、集体长穗剑、集体双头枪、集体攻防 技术等,可以变换队形图案。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二、格斗运动
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 抗练习形式。目前竞赛中开展的项目有散手、太极推手两项。
(一)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 等技术,进行进攻、防守及反击,以求战胜对方的竞技项目,通 常有优势胜利和得分胜利两种。
(二)太极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拥、捋、挤、 按、采、携、肘、靠等方法,双方沾连黏随,通过肌肉感觉 (即“听劲”)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圈 外或使之倒地来取胜的竞技项目
第三节武术运动的练法特点及其作用
一、练法特点
中国武术,长久以来形成了独特的锻炼方法,使之区别于 其他体育运动项目。
(一)内外相合的高度协调:武术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方向 复杂,重复少,动一发则牵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每一动 作既要求手、眼、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躯体运动与内在 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在武术中有“外三合”之说,即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也有“内三合”之说,即心 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三合又要相互协调,即 “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的八法,缺一不可,这 种高度协调的要求艺无止境。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 有”,炉火纯青的武术家从一个极简单的动作也能显示出不凡 的功力和神韵,这正是一种超群的协调,是千锤百炼的结 果。
(二)刚柔相兼的劲力方法:中国武术用力方式上主张亦刚 亦柔,不同于许多西方体育项目追求外显的力量、速度,强调 极大限度地力量动员。武术则取其中,取其内,认为“纯柔纯 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只有取刚柔之中和,才 会生出极其丰富的劲力表现,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为此 中国各家拳法或刚中含柔,或柔中寓刚,或先刚而后柔化,或先柔而后刚发,发劲中讲究调集全身,发于一点。中国武术的 劲力变化使人琢磨不尽,玩味不厌,充满力的内蕴技巧。
(三)运气调息贯注动作:中国武术也十分重视运气和调息 的锻炼。武术在调息中注意与动作起伏变化的配合,所谓“提, 托、聚、沉”,是说腾起时提气,站立时托气,发劲时聚气,低 势时沉气。更重要的是重视运气,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 身”,运动时“行气如九曲珠”,遍体活泼,以养刚中之气、浩 然之气,贯于脊中而收于丹田:发力时则从脊而发,达于四 梢。
任何运动都离不开气息的运行,西方体育在运动中也注意 调整呼吸,使之运动持久,或加深加快呼吸以助发力和加快动 作频率。中国武术则重视养气、练气、运气,使气在意念引导 之下运转,与动作相合,做到“心为令,气为旗”,以意导气, 便利从心。
(四)气势连贯的整体意识:中国武术在拳路中十分强调动 作与动作的内在联系,在练法上讲究势势相承,一气呵成。对 整套动作最忌“断”字,要求气脉不断,动作与动作连接并非 不允许间歇停顿,而是强调一招一势之间做到“形断意连”“势 断气连”,要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即心、神、意、气将动 作有机地连结起来,表现出生动的气韵,如虹的气势,贯一的 气质。就是在格斗中也讲究“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 “不招 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势势相承,连环成招,贯 串一气,令对手防不胜防,咄咄逼人。

浏览6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