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的作用
(一)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武术运动是一种全身性运动, 不仅有各种手法、腿法、身法、步法,而且还包含着屈伸、回 环、旋转动作,还有平衡、跳跃、翻腾、跌打等较复杂及大难度动作,人体各部位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 人体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协调的增长都会有很 大的帮助,尤其是武术对精神意气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内外相合,这不仅使内脏得到修炼,而且更有益于心理的调节。尤其 是太极拳术自然,贵虚静、重养气,极有益于人的良好心境的 培养。实践证明,通过武术锻炼能利关节,强筋骨,通经络,调 精神,对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气血的蓄养和人体机能的改善均 十分有益。
(二)具有防身自卫的作用:无论是套路运动还是格斗运动, 技击动作是其主要内容。套路虽然是以演练的形式出现,但它 包含了许多攻防中可用的拳法、掌法、腿法、擒拿法以及快摔 法,经常训练不仅动作熟练,而且机能和素质也得以提高,如果再增强些距离、时机的判断能力,还可起到自卫作用。散手针对推手的技术与实践十分接近专许多动作可以直接体现防卫效果。 散手和推手中的一些战术也有益于增强自卫防身的能力。
(三)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武术在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 一向重礼仪,讲究道德,“尚武崇德”成为学武人的一种传统教育,诸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学之有恒、精益求精等。经常习武,可以培养和陶冶高尚的情操。激烈的攻防技击与人生修养相合,可能会令西方人不可理解,但却体现了中国武术的伦理观念。
另一方面初学武术十分艰苦、枯燥,“冬练三九,夏练三 伏”,对人的意志品质是很好的磨炼。武术为“终身不尽之艺”, 艺无止境,更需要人们具有永不自满、砥砺精进的品质。经过 长期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刻苦、坚韧、勇于进取和虚心好学等 优良品质。
(四)具有观赏娱乐的作用:武术作为东方文化的人体表现, 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和散手历来为 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曰:“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 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著名诗篇中有“一 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的描绘。汉代的角抵戏“三 百里内皆来观”,宋代的“瓦舍”、明清的“走会”,也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表演功能。
武术套路表现的轻重缓急、起伏转折富有生动的韵律,气 势如虹的招势创造了一种演练艺术,散手中的激烈和巧取、推 手中的借力发力,都表现了极大的观赏性和极高的表演艺术,现 代风靡世界的功夫影视片,正是以武术技艺为基础的
此外,武术中的劲力之巧、身法之妙、招法之多、适应面 之广,人们可以择其感兴趣的拳技学习,练到老,学到老,以 武会友,切磋技艺,增进友谊,既可健身,又是自娱的好手 段。
小结
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归属于传统的民族体育,又是民 族文化的一部分。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 类。套路运动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格斗运动 目前竞赛中开展的项目有散手、太极推手两项。武术运动的练 法特点是:内外相合的高度协调,刚柔相兼的劲力方法,气势 连贯的整体意识,并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观 赏娱乐的作用。
1.武术的定义是什么?它具有哪几种属性?
2. “内外兼修”在武术中指哪些方面?
3.试析式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业题
1.用图校表示式术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2.武术的练法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第二章武术发展简史
自学指导
一、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了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中国武 术的起源(原始社会)、古代武术的雏形(夏商周)、古代武术 的初步兴盛(春秋战国)、古代武术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武术体系的形成(宋元)、古代 武术的繁荣(明清)、近代中国武术、现代中国武术等八节,阐 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武术发展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点与难点
武术在产生和发展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及规律。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 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弄清各个历史时期武术发展的特点 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在面授前,认真阅读本章各节,并参阅其他武术史料, 写出笔记和体会,完成规定的习题和布置的作业。
第一节武术的起源
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中。 早在100多万年前,当时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 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狩猎活动,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逐 渐形成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技法,而武器 的运用更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能战胜禽兽的特殊手段。早在50 余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中,便发现了大量原始工具,有石 锤、石刀、骨器,有的锋刃尚锐。木棍更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器 械。《吕氏春秋•荡兵》说:“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 矣」当徒手与使用器械技术的经验不断积累,当人类有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格斗技术时,武术就开始萌生了。这便是原 始武术在生存竞争中的起源。
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斗固然是技术萌生的因 素之一,而人与人的格斗和武术的萌生更有着直接的联系。新 石器时代末期,由于私有制的萌发,氏族部落之间为掠夺财产 或争夺领地,不断引起争斗发生战争,形成原始集团之间有组 织的械斗。古籍记载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夏 禹伐九黎三苗的战争等等,这些都是来自原始部族战争的传说。 这些战争有力地促进了武器的制作及技击技术的发展。新石器 时代的石镁、骨镶大量出土,表明弓箭已是原始先民极为普遍 的武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多种石兵器,有石枪、石矛、石戈、 石斧、石铸、石铲、石槌等。《说文》中记载:“大者称钺、小 者称斧《越绝书》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由于战争需 要,大量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转化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 器的技艺及战争中所需的格斗技术,就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 技术领域。
为了适应原始社会战争的需要,又出现了战争操练的武舞 又叫战舞,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具 有实战的功利性。古籍记载虞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被舜帝三 次打败,但还是不降服。后来禹带领军队表演手执巨斧与盾牌 的“干戚舞”给三苗看,威武雄壮的气魄与高超的武功,终于 使三苗降服。
中国武术的发端,与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多位一体的 原始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 崇拜都常凭借原始的武舞来体现。当时人们在狩猎、战争等活 动前后,都要跳武舞,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战胜敌人。 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以战斗的舞蹈来供 奉始祖神物以示崇敬。武舞还兼有教育和娱乐的作用,是融知 识和技能、身体训练和习惯的培养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活动。
总之,从中国原始社会的生存工具及其搏斗技术,转化到 战争的器械及其技术和武舞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 发端的脉络及与原始文化的紧密关系。

浏览6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