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术的雏形
公元前21世纪左右,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经过商(前16前世纪)、西周(前口世纪前771 年),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与此同时,我国古代武术的雏形也逐渐形成,已脱离武术的原始属性,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 现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武术是随着阶级对立、国家的产生而独立出来的。同时,它又与青铜器的普遍使用相伴随。传说夏代就“以铜为兵”。商代 铜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兵器的种类也更多,有 戈、矛、钺等。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墓葬中还出现了木秘联装的戈矛合体戟。戈是勾兵,矛是刺兵,戟是勾刺两用之兵,斧钺是劈兵,弓矢是射兵,还有防卫武器、甲胄盾之类,这些兵 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武术的效能,使用兵器的技术领域也更 为广阔。
徒手搏击虽在原始时期已有萌芽,但形成具有一定技巧的拳击搏斗之术,当开端于商周时代。《史记•律书》记载:“夏 桀、殷纣手搏豹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史记殷本纪》说殷纣王“材力过人,手格猛兽”,都是以他们能徒手与猛兽相搏 而称赞其勇力。拳搏技术的发展,主要还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徒 手搏斗中。商周时期练习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礼记》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这些记载表明周代挑选武士时要考查武艺与勇力,在冬天要进行包括角力的武艺训练,所谓“裸股肱”即裸露赤身地进行徒 手搏斗。在《诗经•巧言》中有“无拳无勇”句,拳为力,也包括拳术的技巧在内。可见当时以拳勇代表武艺勇力。商周时期,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十分重视武备,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驾车技术,是纳身体、技术、战术的训练 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据《礼记•月令》载:“天子乃教于田猎, 以习五戎。”五戎即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直到西周、 春秋也是如此。只是商代比较简单,到西周时才逐渐制度化,形 成一整套习武讲礼的仪式。《尚书-牧誓》载:“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弄焉广伐是击刺之意,戈 为击兵,矛为剌兵,一击一刺为一伐。武舞就是根据两种兵器性能结合,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一种训练。这种实战 格杀并按一定程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 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已具有 雏形的象征。
武艺不仅在军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其他社会活动中亦起着积极作用。早在夏代已有学校教育,《孟子》中称: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在学校教育中,武艺是主要内容。 周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射、御”是车战最 主要的军事技能 “乐"中的各种武舞,更是兼有武术与舞蹈的 内容,不少武舞执弓矢、干戚、斧钺等。周代的六艺教育,强调文武兼能,并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但根本目的是培养精通武艺的武士。武艺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夏商周时期武艺与生产劳动分野,而进一步与军事、教育、 礼仪等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并初步向多样性功能发展。武艺 的内容主要包括远兵(弓矢)和长兵(戈、矛)技术,并包括 徒手搏斗的技能,它为古代武术奠定了雏形。
第三节古代武术的初步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发展的时期。在这 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武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武艺从种类和内 容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
春秋初代,车战逐渐衰落,步兵开始在华夏诸国对西方和 北方戎狄族的战争中发展起来。随着步战的兴起,增加了短兵 相接的机会,突出了对技击技术的要求,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 士卒的选拔与训练。吴起认为“用兵之法,教戎为先”。孙武指 出“兵众熟练”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作战形式、兵种的变 化,带来了军事训练的变革,军事训练也由田猎式的军事训练 向着按身体与军事战术不同要求的分类训练演进,身体训练与 击剌格斗的技术训练日益受到重视。军事训练不仅包括投石、超 距、阵法队形等练习,也包括“角力”及“便器械”的练习在 内。对于春秋时期的步兵来说,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是靠手 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的。适合于近战的锋利短兵器以剑为代表, 最初剑的雏形似商代匕首,仅17・5〜27厘米,主要用来防身卫 体。春秋时期,青铜剑形制有了变化,以柱脊剑为主。战国时 剑已达70〜80厘米。在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墓出土的铁剑达 14米。由于铁剑的出现,剑身加长,刃更锋利,其使用方法也 增多,以剌、劈、拦、截等为主。这一时期,剑术的理论有了 发展,如战国人的《剑道》,是剑术发展的象征。
长兵器除戈、矛、殳、弓矢外,戟成为重要格斗兵器。戟 虽然在春秋以前已出现,但不是主要格斗兵器。戟刺可向前直 刺,戟援口刃可推击,援锋可啄击,援下刃可钩砍。戟的多功 能是长兵技术史上的进步,丰富了兵械技术的内容。
春秋战国武术的一大重要变革是民间武术的勃兴。由于奴 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 打破,武术开始走向民间。春秋初期,管仲在齐国要求士大夫 举荐“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众者”,说明齐国不乏有 拳勇拔萃人物。齐国人把这种拳勇格杀技艺称为“技击”“齐人 隆技击”,说明齐国习武之风甚盛。南方的吴、越地区,盛称 “宝剑之乡”,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 最负盛名的铸剑匠师。吴越地区也是击剑盛行之地。吴国“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创瘢在越国击剑之风盛行,出现了精于 “手战之道”的越女。楚国百姓喜击剑,那里出产“奇材剑客”。 北方的赵国赵惠文王养“剑士夹门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 民间武术的勃兴,还表现在社会上职业武士的出现。如侠士之 类,典籍中称为“侠” “节侠士”“游侠工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 勇为,为知己而死。另一类是“力士”,指力大而勇悍之士。这 些武士中有以专门传授武技谋生的人,也有以武技为人效命的人。社会上练武为职业人的出现,对提高、推动武技的发展有 重要作用。
随着民间武艺的日盛,武术开始往庞杂化方向发展了。以个人技艺为主的徒手搏技——手搏、角力,在民间有广阔的市 场。春秋时称为相搏。民间两两相搏“以为戏乐,用相夸视工 “执技论力” “以力相高”的相搏是集摔跤、擒拿、拳搏为一体 的徒手格斗。“巧斗力者,始于阳,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主要运用奇巧的技术、战术来制胜对方。相搏已成为比赛的一种 形式,每年春秋两季还举行全国性的“春秋角试”来选拔“豪 杰,“骏雄” “以勇授禄《管子•七法》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竞技性、表演性、娱乐性及健身性、 多样性已经得到发展,使它从较为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 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武术文化。这就充分体现了武术的一大变革,也形成了武术初步兴盛的局面。

浏览5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