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武术的概念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和研究武术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武术的内 容也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 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字的形体上看,“武”由“止”和 “戈”两部分组成,“止戈为武”就是用来制止武力的活动;“术”是 策略、方法、技巧。从历史发展来看,武术深受中国哲学、兵学、 中医学和养生学以及古代舞蹈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古代对武术(拳种)的表达总是 依附于天道的抽象表达.还未从具体的形式上对之进行描述.形 成统一的认识,武术在古代就是“拳种”的集合。

在原始社会.武术是指人民狩猎活动中与兽斗、战争中与人斗 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出现了 武艺”一词.并沿 用至明末;清初出现“武术”一词民国时称为“国术";新中国成立 后仍沿用“武术”一词。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 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 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 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 也在不断变化。

武艺:古代武术的名称,汉代就已使用此称。泛指搏人的技 能.如“武艺高强”'十八般武艺”。《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古今图书集成•闺奇部列传》:''关索 妻王氏……精诸家武艺。"唐宋元明各代.武术异名颇多•但武艺 一词广为应用,明代趋于统称。戚继光《纪效新书》:“凡武艺.不 是当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 的勾当……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何良臣《阵记•教 练》:•.教练武艺.节剑行列者•总为张胆作气之根本……故善练 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清至民国,此称亦多用。

技击:古代指搏斗击刺技术.当今指实战武艺。亦作武术的别 名。技击一同出现于春秋战国。齐国把经过考选和训练的士兵称 技击,是一种选拔制度。《荀子•议兵》载:“齐人隆技击•其技也, 得一首者.则赐赎锚金。”《汉书•刑法志》载:••齐愍以技击强。”清 工先谦《尚子集解•杨注》:,,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 为技击。”

功夫:①指武术.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风靡海外, 海外将中国武术称.•功夫②指造诣,《南齐书•王僧虔传》:..天 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武术中尤指运动技术水平达到的程度(如 某人腿上有功夫)。③指武术中的检门技艺(如腿功、鹰爪功等); 武术古谚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④同,•工夫”,指时间和 精力。汉《广汉长王君治石路碑》:“功夫九百余日。”《抱朴子•遐 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拳:“拳师”为民间对会武术的人的称呼。“拳”最早出现在《诗 经•小雅•巧言》中:''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指一个人没有武艺又 没有胆量是对国家无用的人。

国术:武术的异名。近代爱国将领张之江认为武术是国粹、国 宝,他在1927年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 重要性,当即获得中央批准,从此“武术”便改称“国术”,使之与国 旗、国歌、国画、国徽齐名。1928年成立中央国术馆,遂正式称武 术为国术。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 改称武术。今港台地区经及东南亚一带.仍称武术为国术。

“武术”作为一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颜廷之的《皇太子 释奠会作》,说到“假闭武术.阐扬文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的 意思。

作为一个属于体育范畴、并包含多种价值功能的技艺名称.“武 术”一词目前史料中始于晚清» 1908年7月12日《神州日报》:“论 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

对武术概念的认识是在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以后.尤其是西方体 育思想及其活动形式席卷中国以来,为了维护传统的文化地位,“土 洋之争”自然不免,从此对武术概念及其理论的研究持续展开,虽在 借鉴西方逻辑主义的思想对武术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然而到目前为 止还未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概念。

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认为:“国术原我国民 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11技能,一方面可作锻 炼体格之工具。”

1943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宣言》中认为:“所谓 民族体育者•即我国固有之体育也……不独在运动上具有相当之 价值,且对于自P.上有显著之功效”。

1961年《武术》讲义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 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 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 、电七 »

 

1978年《武术》教材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 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 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

《辞海》(1979年版)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我国民族体育 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H的一 种方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 剑、棍等单人套路练习和两人以匕对打套路练习。对抗运动有 散手、推手、长兵、短兵等项。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 术、棍术等列为武术竞赛项目。武术对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起良 好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2)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中 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 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1983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对武术的定义是:“武 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 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 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 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中国武术大辞典)1990)对武术的解释:“武术是中国传统的 技击与健身技术,是以套路和对抗为基本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

1991年《武术》教材(体院)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为 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 育项目。”

《武术学概论M 1996)将武术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 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 项目。”

2003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将武术定义为:“武 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004年《中国武术教程》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 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 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005年《武术》高师教材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 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 国传统体育项目。”

2006年《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分为 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

广义的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 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实践活 动。”

狭义的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 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为 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

不论怎样给武术下定义,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武术主要的 内容是关于攻防格斗的技击技术;具有套路和对抗两种形式;注重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即内修武德精神、浩然之气,外修强身健体、 防身自I!之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从这一观点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 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 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 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 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 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 方法匕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而且在运动形式匕, 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 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 兼修.演练风格I-.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的运动特点。

 

浏览6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