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创办后,为“沟通中西体育,大量培养体育师 72 资” ®,张之江又创办了体育传习所,后该学校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国立体专”)。国 立体专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和武术人才,迁居天津后,更是为天津 体育和武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中央国术馆的创办与国立体专的曲折发展
现在我们最早看到将武术称为国术的时间是1918年,该年 创办的“上海第一公共体育场”就设有国术部。1919年,四川省 又创办了“重庆冀蜀国术馆” 1920年,大东书局出版了吴志清的〈#斗学化的国术》一书。但国术一词真正替代武术成为全国 统一的术语则是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始的。据金一明《国术浅》
徐才的题词为:“精武以健身,精武以爱国”。
杨之:天津精武体育会成立暨纪念霍元甲逝世80周年》,《体育古今》 1990年第4期第57页。
庞玉森:涨之江传(未公开发行)》第78页。
林柏原:《民国期间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体育文史》1994年第 3期第14页。
说)〉一文介绍: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即有一大批要 员和社会名流联名呈请政府,改武术为国术®,后张之江中央国 术馆创立,国术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概念。
(一)中央国术馆的创办
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冯玉祥派张之江®到南京担任西 北军的代表。张之江是“一个不问政治的典型军人” ®,受“体 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他“以自身患半身不遂因练武术康复的体 会和一心除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决心提倡武术,健身强体, 救国卫民” ®。当时的教育部认为武术研究馆为民间团体,并未 批准在教育部立案。但此事却得到了冯玉祥“第一密友”李烈钧 及邵力子、吴稚晖、钮永健等南京国民政府要员的大力支持。从 此,国术研究馆改称为中央国术馆,由戴传贤书写“中央国术 馆”匾额,正式直属中央国民政府。
为实现自己“武术救国”的梦想,张之江奔走呼吁改武术为 “国术”,并申请成立“武术研究馆”,其理由有四®:
我国民气不振,相习成风,年龄尚未就衰,魂魄已游墟 墓,操作不力,生产日减,民贫国弱,多坐于此。先儒论勇,与 智仁并重,近代恒言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又言健康为事业 之基础,中外一理,宁容否认。吾人深知欲求强国,当先富民, 欲富民,当努力增加生产,欲增加生产,当从强健身体入手。研
金一明:偶术浅说》,《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季刊> 1935年第1期。
张之江(1881—丨%6),河北省盐山县留老人庄人(现归黄骅),西北军“五 虎上将”之首(另四人为李鸣钟、宋哲元、刘郁芬、鹿钟麟;另外韩复榘、孙连仲、 孙良诚、张维玺.石友三又被称作冯玉祥的“小五虎将”),因信奉基督教而有“基督 将军”之誉。夫人庞淑芳(1896-1988),天津市人。儿子张润常、女儿张润苏。
时在国民军中服务的苏联顾问组副组长普里马科夫语,见阎团结,梁星亮: 《冯玉祥幕府与幕僚),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庞玉森:挪之江传》(未公开发行)第58页。
李烈钧(1882—丨946),江西省武宁人,为冯玉祥的“第一密友”。南京政府 成立后.李烈钧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期间,在南京与 冯玉样呼应,不断在政治上,军事上赞美冯玉祥。
究国术,即为强健身体之捷径,旧法具存,师资不远,急起直 追,事半功倍,此发起国术馆之理由一。
历代帝王,视天下为私有物,防民或有暴动,使H习偷 惰,减少其抵抗力。间有一二豪侠,为酷虐无辜,代鸣不平=亦 必百方摧残,灭绝其类。民气消磨,日甚一日,而东亚病夫之 根,即酿成于此。因循苟安,谈虎色变,处此强邻恫吓之秋,其 将何以突存,近虽革命军兴,颇洗昔日懦怯旧习,然以吾人体质 与他种民族相较,终不免稍有逊色。倘人人研究国术,发愤为 雄,虽有健者,宁遑多让。诗云:“无拳无勇,职为乱阶”=知 无拳无勇之为乱阶,则国术与国家社会之关系,概可想见,此发 起国术馆之理由二。
管子治齐,令拳勇股肢之力,秀处于众者,有则以告。荀 子云:“齐人隆技击,迨少林派崛起,昙宗等十三人,佐唐太 宗擒王世充之侄王仁则,为民除蠹,事功较著。现在民众,为争 求自由平等,处帝国主义铁蹄之下,战争断难侥免。虽火器精 利,枪林弹雨中,擘空捣虚,似不需要,然遇夜战,雾战,肉 搏,刃接,最后之胜负,必视此为分判,故冲锋格斗,杀敌致 果,国术尤能独操胜算,此发起国术馆之理由三。
国术以派别复杂,门户之见独深,各怀其宝,各藏其密, 不肯公开研究,以致斟酌损益,兼有众流之长者,更难其选。且 每以术自私,虽父与其子,师与其弟,亦不肯尽量传授,递次閟 减,仅余糟粕,若不博延通家,集思广益,用以馈饷国人,共事 肄习,此道将丧,抑何可惜,此发起国术馆之理由四3
张之江认为习练武术“小可保障身家,大能造福民众”、 “增加生产力,维持社会秩序,抵抗压迫,保障民权,或直接或 间接,均与国术有密切之关系”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张之江
①张之江:《中央国术馆缘起),见«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第1-4页,国 家图书馆藏、克服重重阻力,创建了中央国术馆,冯玉祥为理事长、张之江为 馆长。
1927年11月,中央国术馆举行成立大会,开始招生气中央 国术馆以“发扬武术精粹,增进全民健康,化除派系,整理教 材,训练师资,统一教学,研究改进,务求普及,以达明恥教 战,强种救国之使命” ®为主要目的,成立后得到了各地的大力 支持。
(二)国立体专的创办于曲折发展
中央国术馆隶属于国民政府,并不归教育系统管辖,因而国 术馆毕业的学生并没有资格进入学校从事国术教育工作®。1932
庞玉森:«之江传》(未公开发行)第59页;1928年3月15日,《国民 政府公报}第4丨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中央国术馆备案。
张润苏:〈涨之江传略》,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可惜的是这一问题到现在亦没有较好的解决,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归国家体育 总局管理.学校武术归教育部管理,两者应加强协调才有利于武术在学校的普及与发
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许多与会代表提出体育师资匮乏、急 需大量培养的问题,张之江对此特别重视。为“培植师资,普及 国术” ®,张之江抓住这一机会,立即委任庞玉森嘴备建立“体 育传习所”。
1933年春,“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开始招生,学制为两 年。随后,“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又改称“中央国术馆体育 专科学校”(简称“国体”、“国体专校”、“中央国体专校”), 学制改为三年。
无论“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还是“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 学校”均归中央国术馆管理,并不隶属于教育部。这在当时争论 特别激烈,最后张之江同意将学校改为国立,但坚持保留国术二 字。因此,1936年,校名改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简称“国立体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体专”开始向内地搬迁, 由南京迁往长沙,随后又迁往昆明。此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来昆 明视察学校,经其同意校名更改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 校”(简称“国立体专”),该校名一直到1949年与天津女师合 并为止。
国立体专在昆明期间,校长张之江被选为国民党参政员,经 常居住在重庆。于是国立体专又迁往重庆北碚。
二、国立体专落户天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许多迁往大后方的院校都在准备 回迁南京。但此时国立体专的校舍在战争中被炸毁,此时庞玉森 建议:“与其等教育部想办法,则不如把馆校迁到北方,准备接
张之江:《为拟设体育传习所事呈国府文》,见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 第丨07页,国家图书馆藏:
庞玉森,出生于天津南郊一个贫穷家庭.幼年即转随张之江将军。1927年, 协助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1933年又协助张之江创办国立体专,解放后担任天津市 文化局中国大戏院秘书兼天津市影剧业公会常务委员,天津民革成员
受日本遗留下的建筑物,这样事半功倍,张之江同意这个办 法”气据时任国立体专的总务主任庞玉森回忆:为复校,张之 江向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朱家骅申请将学校迁往北平或天津,但朱 家骅对国立体专一项歧视,他认为张之江既不是国民党嫡系,又 不是体育专家,所以百般刁难,只答应如在北方建校,校址只能 在保定,否则不发给复员经费、不通知当地拨给校舍。于是张之 江利用个人关系(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是张之江的老朋友,河北 省政府主席孙连仲是张之江的老部下,天津市市长杜建时与张之 江是师生关系)将“国立体专”迁到天津气
国立体专校长张之江发给郝鸿昌的聘书
当时天津河北体育场有一个炮兵营驻扎在场内,当国立体专 前来接收时,该营认为国立体专是私人办学校,不肯交接。于 是,李宗仁任命庞玉森为北平行营少将参谋,并发给河北省政府 的接收布告,以河北省政府的名义接收而顺理成章地将体育场接 收过来。校舍解决后,庞玉森在天津市市长杜建时的帮助下又接
庞玉森: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73页。
庞玉森:〈涨之江传》(未公开发行)第83~84页。
受了一些家具、办公用品、教学用品等敌伪产业,充实了国立体 专的设备。1946年,国立体专的全体师生和家属迁来天津,落户 在天津北站河北体育场。国立体专的复员工作,基本就绪1
国立体专迁天津不久,朱家骅来天津视察工作,问起国立体 专的事,听说国立体专要改为私立,笑着说:“别改私立呀!教 育部不是不管。”接着他随即告诉他的秘书打电报给教育部,把 国立体专的复员经费赶快汇来。就此,国立体专又成为了国立学 校。朱家骅这样做有他的用意。1948年,当张之江在南京时,他 突然派董守义任国立体专校长,前来天津接收国立体专。当时的 国立体专立即召开了会议,坚决不同意这项决定。实在不行就把 教育部发给的复员经费退回,学校重新改为私立。一方面是学校 不同意,另一方面董守义也由于形势紧张而没有成行气此事就 这样不了了之了。
庞玉森:《涨之江传》(未公开发行)第104-105页
庞玉森:《张之江传(未公开发行)》第105页;据庞玉森回忆.1945年, 国立体专在重庆时.董守义就想到国立体专工作。但随后,抗日战争结束.都在忙复 员的问题.董守义没有来。
张之江的追述与庞玉森有所不同,他说:1946年7月,国体 师生由重庆回南京,但原本校舍多毁于战火。当时教育部的处理 方案是指定国体迁至天津。于是全体师生由上海乘船至天津,在 天津河北体育场复校气
国立体专和中央国术馆校友会在天津体育学院内立的纪念碑
上述两种说法不同点在过程,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国立 体专最终在天津北站河北体育场复校。国立体专复校后,由于张 之江长住南京,校务由吴文忠负责,总务主任为庞玉森、国术主 任李元智、体育主任张长清,教授为马瑜、苏竞存等,张长江、 王志信、张文广、李锡恩、张登魁、温敬铭等为讲师。
需要注意的是,1948年,庞玉森等为了恢复中央国术馆,在 天津还发动了一次建馆基金募捐委员会,托由华生贸易公司总经 理毕鸣岐、中西制药厂总经理刘霁岚宴请仁立毛纺厂总经理宋裴 卿、大丰面粉厂总经理孙冰如、东亚毛纺厂总经理陈锡三等人, 当场认捐十二万元,足够重建中央国术馆®。但捐款未到手,天 津就解放了。
张之江:《国体建校始末》,见中央国术馆暨国立体专校友总会编:《国立 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暨中央国术馆校友通讯录(1988)》第8页。
①庞玉森:《中央国术馆史),合肥:黄山书社,19%年版,第74页。
1949年8月,根据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的决定,国立体专并 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就这样,国立体专结束了其 历史使命。
随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改称河北师范学院。中央国术 馆馆长张之江则在毛泽东的邀请下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且在1957 年3月16日的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作了《不要忽视国术的 研究整理工作》的发言,他说:“在必要的时候,我还愿参加一 点实际工作来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把这一宝贵的祖国遗产,好好地 研究整理,好好地向后一代传授和交代”,“目前研究整理中国 武术工作,首先必须设一研究机构,如中国武术研究院或中国武 术研究馆,以便集中全国较有武术修养之老一辈人士,共同担负 这一工作。”③
三、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武术人才培养
国立体专注重全面培养体育人才,从1933年建立开始招生 后,考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天津考取的学生比较突 出®。如张长江、张长清、高长明、王志信、胡振英、朱德宝等 篮球名将本是天津篮球劲旅堤友篮球队队员。篮球之外,国立体前身为1904年袁世凯和唐绍仪创办的北洋女子公学(即天津公立女学堂), 1906年,北洋女子公学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专门为女子小学堂培养女教员。北 洋女子公学的首任总督习(教务长)就是年仅23岁的才女吕碧城(1883—1943),北 洋女子公学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后,吕碧城又出任学堂监督(校长)。辛亥革命 后,吕碧城经严复等人的推荐到北京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不久又任参政。正是在这 期间,吕碧城与袁世凯的二公子、有“民国四大公子”(张学良、袁克文.张伯驹、 溥侗,另有孙中山之子孙科、南通张状元张骞之子张孝若、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卢小 嘉、另一人说法不一为“江南四大公子”)之一的袁克文(已故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袁 家骝即其三子)展开了一场没有结果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随后不久.河北省立女子师 范学院改称河北师范学院。
王金生:《百年树人——河北师范大学简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庞玉森:《涨之江传》(未公开发行)第123~124页。
庞玉森:《涨之江传》(未公开发行) 第84页。
专的足球、田径等亦特别出色,为中国体育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 出贡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立体专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如北京 体育大学教授、中国武术九段、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首批 专家张文广,云南的何福生,国家体委的吴江平,上海复旦大学 的李锡恩,武汉体育学院的温敬铭,安徽大学的蒋浩泉,东北师 范大学的康绍远,台湾的傅淑云、美国的张震海、新加坡的陈玉 和以及杨松山、张登魁、马文奎、李凤鸣、马正武等等,其中张 文广、温敬铭、傅淑云13曾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表演武 术,引起轰动。
国立体专在天津复校后,学校除三年制专科外,又增加了五 年制专科,此时的武术教师除了由大后方随校复原的张文广、李傅淑云.1915年出生于上海,12岁时随父母定居天津。为此,傅淑云认为 自己是天津人31933年,父亲在南京病逝,傅淑云奔丧南京。此时正值中央国术馆招 生,博淑云如愿以偿。在中央国术馆,博淑云学会了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 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吴式太极拳、马式太极拳六种太极拳,尤其精通绵拳(罗成立 所教)和八卦连环腿(吴俊山所教)。
锡恩、李元智、张登魁等人外,还有从华北返校的康绍远、李凤 山、傅淑云、吴翼辉、常东起等人,合在一起大约有10多人, 是国立体专建校以来,武术教师人数最多的一次®。
1949年8月,国立体专与河北女师合并后,国立体专的部分 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合并到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张文广也 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到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任教直到1953年8 月被调往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 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气期间,张文广不但被评为副教授、撰 写了《仍沙袋>〉一书,而且培养了马贤达、王建奇等武术、体育 人才。
1956年8月,天津河北师范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 理、体育5个系和在北京的河北师范专科学校的生物系迁到石家 庄,建立石家庄师范学院(I960年8月,更名石家庄师范大学; 1962年6月,更名河北师范大学;1996年6月,河北师范学院、 河北教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 合并,成立了新的河北师范大学)。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 一部分师生(当然也包括武术师生)没有到石家庄,而是留在了 天津,成为南开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的中坚力量。
天津体育学院自1958年建院以来一方面高度重视武术的教 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也特别重视国立体专的影响。 1988年9月15日,为进一步团结国内外的国立体专校友,加强 友谊和交流科学技术,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了国立体专校友会,张文广:《我的武术生涯>,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与河北女师合并前.张文广还接受北京师范大学徐英超教授的遨请,每闺一 次从天津到北京给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学生上3个小时的武术课。
浏览3,649次
刘先生2021-09-03 15:36
国立体专是否也是天津体育学院前身?
wushu2021-09-15 20:33
1927年中央国术馆创建
1932年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创建(合署)
1933年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更名为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
1934年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改建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1942年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更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
1949年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撤销,参与合并组建河北师范学院,其后参见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