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受“体育救国思潮”的影响,各地习武之风盛 行,政府主办和群众自愿结合的武术组织逐步建立。据统计,至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天津民间共成立有在册的国术社113 个,民间还成立有名称各异的武术研究社、青年会等40多个武 术团体®。1937年,日本占领天津后,武术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 武术运动处于停止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新中 国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的武术组织又逐渐恢复和兴盛 起来。

1922年7月,孙中山为上海中华武术会的题词

一、解放前的主要武术组织

(一) 天津武术馆

1916年,由韩慕侠任馆长的天津武术馆成立。1919年6月 27日,天津武术馆改名为武术专馆,馆址在河北区宇纬路。

(二) 天津武术学会

1923年7月22日,张廷弼、萧致中、张裕良、王德明、张 继马等在西马路宣讲所筹备成立了以“发展体育,提倡国技”为 宗旨,主要研究、传授劈挂、弹腿、翻子、戳脚为主的天津武术

①李瑞林:〈泥意拳侠(增订版)》,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第99页。
学会。同年8月27日,钱仲玖被推选为主席。

(三) 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

1923年8月底,以“发展体育及矫正武术之积弊,增进个人 道德”为宗旨、会址在城隍庙内鲁班殿、事务所则在南开西营地 西方庵的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成立。

武希臣为该研究会的主持人,王毅夫为副会长。主要传授清 手翻子、戳脚、枪、刀。

(四) 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

1923年11月,由基督教徒创办的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成立, 主持人为窦英堂,会址在河东沈庄子。以八极拳、弹腿和形意拳 为主要传授内容。

(五) 净业国技研究社

1924年9月,国内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振威军”军 长李景林来到天津任直隶军务督办。1925年春,李景林牵头在天 津净业庵(现天津解放广场纪念雕像处)成立了净业国技研究 社。具体事务则委托时任督办署军法处处长的蒋馨山来操办:

褚民谊与净业国技研究社成员合影

蒋馨山(1890-1982),河北枣强人,与李景林同乡,且是 表兄弟关系®。10岁时,经商的父亲命蒋馨山到北京跟随程廷华

①李景林的母亲是蒋馨山的大姑,学习八卦掌“游身八卦连环掌”。

程廷华(1843—1900),字应芳,直隶深州(今河北省深县) 人。少年时以摔跤著称,28岁从学董海川,精龙形散手掌,人称 “眼镜程”。丨894年与刘德宽、刘炜祥结为金兰之好,互授弟子, 力求打通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界限而融会贯通®。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程廷华奋起反抗而为国捐躯。程廷华去世 后,程廷华的长子程有龙® (字海亭,1872—1928)代父授艺, 继续教授蒋馨山练习八卦掌。1922年,蒋馨山随李景林认识了武 当剑传人、辽宁北镇人宋唯一(1860—1926) ®,并和李景林一 起跟随宋唯一学习武当剑术。

以传授八卦掌、太极拳为主的净业国技研究社成立后,程有其得意弟子河北望都人孙福全(字禄堂,1861—1933)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前 行,先后跟随李魁元(李奎垣)、郭云深学习形意拳,程廷华学习八卦掌,郝为桢学 习武式太极拳,而融会贯通创孙氏太极拳。

程有信(1897—1973),程廷华次子,幼年丧父,随兄习学八卦掌,弟子遍 布北京、天津两地。

宋唯一:满族,辽宁北镇人。从张野鹤道人习武当剑法。1922年,授李景 林.蒋馨山武当剑法。丨926年,李景林下野,宋唯一返回北镇,当年谢世。著有当剑谱。

龙任第一任社长(1925—1928)①。宋唯一、程相亭、吴俊山、 郭铸山等武术名家以及张学良、李景林、郭松龄、张宗昌、张之 江、傅作义等军政要人汇聚该研究社气交流技艺、探索武艺, 有效地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和发展。

程海亭病逝后,蒋馨山继任净业国技研究社的第二任社长 (1928—1980),在蒋馨山的带领下,研究社遵循“文人习武,消 除颓废,振奋精神;习武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的原则培 养了李允中、吕学铭®等一大批武术人才,为新中国武术事业的 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 天津武术俱乐部

1924年7月9日,由张占魁任部长的中华武术俱乐部在河北 区黄纬路黄远里成立,9月4日被正式批准立案。该俱乐部总教 练员是邱树林,张雨亭为教员,张子腾、门育鸾、张务滋、耿延 槐、白景阁为干事。

张占魁(1864—1948),字兆东,河北省河间县人。张占魁 幼习少林拳,后从刘奇兰、董海川习形意拳、八卦掌。清末在天 津县衙工作,是较早在天津传播形意拳的传人之一。其著名子弟 有韩慕侠、姜容樵、魏美如、赵道新、马骐昌、裘稚和等。

(七) 天津市国术馆

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后不久,由马良任馆长、王 毅夫任副馆长的天津市国术馆成立。

1930年1月,天津市国术馆由原来的社会教育办事处迁至河 北区金钟桥旁大王庙内。后改由刘丕同担任馆长。

程海亭1928年病逝于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当时的内行称其为“八卦掌绝 唱家”,最像董海川。

李瑞林:徒进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 ,〈斌魂> 2009年第2期第64~65页。

“文革”期间,蒋馨山受到冲击.被遣送河北枣强老家劳动,李允中、吕学 铭不避嫌疑多次到枣强县蒋村看望老师;丨980年,净业国技研究社第三任社长 (1980—1996)吕学铭为祝贺老师90大寿,亲自陪同老师到天津“鼎章”拍免冠照c 现吕学铭弟子李仁平为第四任社长。

天津市国术馆设有初级班(6个月毕业)、中级班(1年毕 业)、高级班(2年毕业)和师范班(6个月毕业),教练为王毅 夫(劈挂)、胡维昆(五子拳)、许卓然(太极拳)、郭汉之(形 意拳)。

天津市国术馆成立后,萧海波在城隍庙创办了第一国术馆, 随后第二、三、四、五国术馆相继成立,分布在全市各地,传授 不同的武术拳种,为天津武术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 河北省国术馆

1928年12月23日,河北省国术馆在南开中学大礼堂举行成 立大会。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任馆长,北平警备司令兼陆军42 师师长张荫梧为副馆长,李景林、傅作义、蒋馨山、郭铸山等为 董事,孙禄堂、于殿鳌等为顾问。该馆“无所谓宗派、门户互相 倾轧之鄙习”,“所教授者为形意、太极、八卦,以及各种拳术, 刀、枪、剑、戟诸器械”气时任天津警备区司令的傅作义到会并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演 讲。他说:“武术在昔日甚为发达,虽帝王专制,嗜之者遂不减 少;今日则大有一落千丈之势。或谓今日作战,皆用枪炮,武术 无所施,实则大谬。作战最后5分钟必须视双方兵士体力如何为 断。然此仅就一面而言。要之,国术决不能废除。现在欧风东 渐,一般西洋之运动亦输人我国,然皆不若国术之轻而易举。” ®

(九) 天津县国术馆

1929年2月3日,天津县国术馆在东马路东门南公安局运动 场旁成立。曾廷毅为名誉馆长,馆长由县长兼任,任香谷为副馆 长。后又选举高志仁为馆长,任香谷、薛颠为副馆长。梁兆亭为 整理委员,薛国兴为教务主任,张若愚、张东生为教员,张春生

李瑞林:I®意拳侠(增订版)》,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第117页。

兰凤翱:《傅作义将军与天津体育> ,《体育古今》1990年第3期第48页。

为专务主任^ 1934年9月9日,天津县国术馆在草厂庵警察教练 所召开国术社长会,会上选举张志谭为馆长、刘震章为副馆长。

天津县国术馆设有普通班(3年毕业)、速成班(半年毕业) 和简易班(学员自择课程)三种类型。主要传授形意拳、八卦 掌、太极拳、卫身柔术、花拳以及刀、枪、棍等器械。

(十)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

1930年丨1月10日,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在河北区五马路 市立体育场成立。

其主要人员为:总干事杜科,副总干事李子扬、张壁如、高 志仁,形意股长王凤林,八卦股长石仲义,太极股长项雅田,少 林股长邢连科。干事郭寿臣、高义盛、韩志权、魏凤苓、李桐 山、张玉峰、蒋馨山、周莲佛、张少通、赵克诚、马兴义、翟树 珍、侯德丰等共24人。

(十_)无极国术社

1931年,无极国术社在东门外天后宫后院成立,社长由天后 宫主持张修华和王少三担任,1941年改由天津无极拳第三代传人 高铠庭任社长。

(十二)太极拳研究所

1932年,太极拳研究所由太极拳名家张庆声创办,地址在英 租界四十三号路宝善里16号。第一分所在第十八国术社内,第 二分所在南市敦睦里殷大夫诊疗所。

(十三)北宁国术研究会

北宁国术研究会成立于1932年6月,会址设在北宁公园内, 郭寿臣任会长。

(十四)翰臣国术通臂研究社

该社由张殿华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李 公楼的贵德闾胡同。

张殿华,天津市武清人,师从张秀林学习武术。后著成® 臂拳浅释》一书留世。

(十五)中原国术研究会

1932年7月5日,樊瑞峰注册登记成立。张占魁为总会长、 魏美如为会长、樊瑞峰为主任。

(十六)中华国术学会天津分会

中华国术学会天津分会成立于1941年,吴孟侠任主席。其 主要成员由理事、常务理事、候补理事组成。

理事:郭寿臣、邢连科、孙振山、张俊峰、李子扬、沈宝 明、孙俊臣、徐明桥、赵左充。

常务理事:孙振山、张俊峰、沈宝明、孙俊臣。

候补理事:乔万鹏、翟树珍、张鸿庆、李云章、张同祥。

监事:刘凤彩、石仲义、安继海(常务)

候补监事:管永发。

名誉监事长:张宝庆v (十七)天津第四十九国术社

1945年,天津第四十九国术社成立,于景任社长。由王洪 恩、王克昌、卜恩富、李春芳等任教,主要教授形意拳及通臂 拳、摔跤等技艺。

除上述十八个主要武术组织外,天津市还有李瑞东创办的天 津武德会、张喆创办的通臂拳术社、谷凤鸣创办的风云国术社、 周树林创办的修武国术社、曹金藻创办的市隐国术社等。2009 年,据77岁、曾任天津第93国术馆馆长的范文起先生回忆,至 解放前夕,天津街面有经国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国术馆 就有113个,此外还有众多的拳社和国术社®。天津的武术组织 可见一斑。

二、解放后的主要武术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从业者的地位得以提高,处于停滞状态

李瑞林:挪意拳侠(增订版)》,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第311页。 的武术组织、社团又逐渐兴盛起来。

(一) 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

1951年9月,天津市武术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文广任主席。 1984年,天津市武术运动协会成立。

(二) 瑞峰武术社

1954年,经天津市体委批准,樊瑞峰在天津成立的民间武术组织。

(三) 天津振华武术馆

1982年3月22日,馆址在和平区新华路体育场。武术馆成 立后即正式招生训练。该馆馆长为李士廉®、副馆长为李文贞。 主要教授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少林拳、长拳和防身术。

(四) 南开国术馆

南开国术馆于1982年正式开馆并招收学员,邓鸿藻、田金 钟等为主要教练。

(五) 河北武术社

1983年3月14日,河北武术社成立,傅友山任社长。

(六) 河西武术社

1983年3月成立,黄岐山任社长,黄金庭、孙振坤为副社 长。

(七) 河东武术馆

1983年3月成立,负责人王振河。

(八) 西郊区武术馆

1983年6月20日成立,宝音敖为馆长,李金城、苏延泽、 阎玉录、苑则甫为副馆长。

①李士廉/连0918—2002),河北献县临村人,曾任天津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主 席。丨934年,李士廉考人中央国术馆,擅长少林长拳。丨937年从军报国。丨957年来 天津工作。1983年被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其主要弟子有其长子李军以 及张庆余、张家林、张国威.李长路等人。

(九)杨柳青木厂村武术社

1983年春成立,王学俭为社长,耿付文、孟广起、杨少安为 副社长。

(十)天津精武体育会

1990年6月30日成立于霍元甲的老家小南河,其主要组成 人员如下:

名誉会长:石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仇涌(市体委主 任)、岳树功(市财政局局长)、杨宝生(西郊区区长)。

会长:傅宝丽(市体委副主任)、张保友(西郊区副区长)

副会长:张守信、赵以贞、刘占峰、霍文亭、刘万福、傅连 和、刘宝惠、彭志明、丁山。

另外,武清泗村甸齐东营郑炳章还办有业余武术班、西南庄 有少林会等武术组织。

三、庙会中的武术组织

庙会是依附于特定宗教场所的宗教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集宗教 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活动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庙会期间,百戏 杂陈,各种各样的花会表演让整个庙会热闹非凡。

庙会表演中的许多内容与武术有关。如北京花会中会规以内 的武会有十三种,其歌谣为:开路打先锋,五虎紧跟行。门前摆 设侠客木,中幡抖威风。狮子蹲门分左右,双石门下行。掷子石 锁把门挡,杠子把门横。花坛盛美酒,吵子音乐响连声。杠箱来 进贡,天平称一称。神胆来蹲底,幡鼓齐动庆太平。®这其中开 路会的花叉表演、五虎会的棍法表演等均与武术有着密切的关

①华智亚,曹荣:《民间庙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元代,漕运河海并举。由于 驾驶漕船的舟师水手多为闽浙一带的南方人,为求得心理上的欣 慰,他们将家乡信奉的海神——天妃传到了天津。明代,天津的 “娘娘会”发展成为“皇会” ®,其仪式逐渐定型与规范。

天津皇会,“它最初是仅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其诞 辰吉日所举行的庆典仪式,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 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将‘神祇崇拜、宗教信仰、会亲访友、社会 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 ®。

皇会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并有严格规定的庙会形式,它汇 集了天津民间各种技艺的精华。这其中既有儒雅谐趣的文玩艺 儿,又有洒脱干练的武玩艺儿。

天津皇会,民间口传起源于清康熙四年(丨665年)。其实自元延祐=年 (1316年)天津建立了第一座天后宫起,天津民间类似的祭祀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只不过不叫皇会而已;民国25年(1936年),天津皇会停止活动;1988年,天津皇 会又以“民间花会”的形式重新登上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周的舞台。

尚洁:〈沃津皇会》,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天津皇 会又有天津的狂欢节之誉。

(一) 北仓少练老会

北仓少练老会是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北仓村的一个民间习武 组织,据其传人介绍该组织创始于明末清初。

少练老会,平日主要练习拦手门武艺,节日则出会表演,增 加节日气氛。该会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曾任二十九路军大 刀队教练的第四代传人赵占魁,中国人民志愿军“登高英雄”、 "特等功臣”的获得者杨连弟为北仓少练老会第六代传人,因舍 身救工友而壮烈牺牲的第七代传人屈宝鑫等。

(二) 王秦庄众婴少练会

王秦庄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北运河畔,清康熙末年村内就有刘 姓、景姓村民开设拳馆习武。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河北沧 州少林功力拳大师王大友(1793—1864)来村落户,住在村内慈 善组织抬埋会馆内。在会馆内,王大友成立了众英少练会(后易 名众婴少练会),练习少林功力拳。至此,少林功力拳在村内传 承开来。晚晴著名将领曹克忠就是本村习练少林功力拳的大师。 由于,众婴少练会来源于抬埋会,至今王秦庄的众婴少练会还存 有崇拜柳二爷的习俗。

 

(三)宜兴塢永新少林会

清咸丰二年(1852),天津宜兴埠人温长湧考中武举人。咸 丰三年,温长湧在武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武举一甲第一 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二等侍卫。自此,宜兴埠习武之风日盛: 清末,独流通背拳大师刘玉春之徒李金富(1835 —1914)来到宜 兴埠,在温家的帮助下传授独流通背拳技艺。至此,二十四式通 背拳及独流苗刀在宜兴埠传承开来。宜兴埠出会一以“永”字 开头,取“永远有新人出现”之意,宜兴埠习练独流通背拳的组 织称为“永新少林会”。

除上述三者外,蓟县邦均镇中兵马少林会(主练罗汉拳、少 林拳)、杨柳青风云会(主练潭腿)、杨柳青胜舞老会(主练戳 脚)等组织亦值得我们关注。这些组织在出会时一般均有鼓、二 胡、锣等民间乐器相伴奏。因此,这些花会组织所演练的武术套 路极富美感而深得人们的喜爱。

①该榜榜眼为山西河曲人王虎臣.探花为直隶平山人许梦魁_见王鸿鹏.王凯 贤,肖佐纲等:《中国历代武状元>,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402 页。

浏览11,5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孙文质2020-04-13 18:48

天津是否有位武林前辈叫韩子珍

    wushu2022-05-23 18:10

    天津是否有位武林前辈叫韩子珍,希望广大的网友有知道的,帮忙解答一下,同问,感激不敬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