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金酒飘香“醉八仙”

去年,在广西南宁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上,年轻 的江苏省代表队的费玉侠在表演中,脚步踉跄,身形飘 忽,跌跌撞撞,越越趄趄,左手似把盏,右手似执壶,

注酒盏中,仰脖一饮,咕咚下肚。当左手的盏儿向前放 下时,身体前倾顿时失去重心,眼看就要栽倒,忽地他 脚下一蹬,一拧腰,“唰”!起了个“拨浪子”腾空翻 了过去,缓冲了向前栽倒之势。这动作是那么地轻盈、 敏捷,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原来他在表演“醉八 仙”。

唐代诗人杜甫,曾把唐开元、天宝间的诗人、名 士、书法家李白、贺知章、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 | 晋、张旭、焦遂八人称为“饮中八仙”。读了他的《饮 | 中八仙歌)〉,就好像是一篇“醉八仙”拳谱。然而武术 i “醉八仙”拳谱所载的“八仙”,却是汉钟离、张果老、| 吕洞宾、韩湘子、李铁拐、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八 j 人。直到明代朱有炖撰写的〈猶池会八仙庆寿》《吕洞 宾花月神仙会》等剧,其中的“八仙”才和武术“醉八 仙”的“八仙”完全一致。这样说起来,武术“醉八 : 仙”的出现,似乎是在晚明时期了。但是,“胡腾醉舞 :

筋骨柔”,唐代的“醉舞”有没有以杜甫的《饮中八仙 歌)> 为题材的呢?武术的“醉拳”,除了以“八仙”为 题材外,也还有以鲁智深醉打山门为题材的“鲁智深醉 跌”,以燕青为题材的“燕青醉酒”等等,题材并不止 是一种。唐代“醉舞”的题材,恐怕也不会只是一种 吧?那么,武术的“醉八仙”,最早会不会是脱胎于唐 代的“醉舞”而逐渐演变的呢?

费玉侠的“醉八仙”,表演到了“张果老倒骑驴” 一势。你看他这时已换了大觞,两手捧觞,双脚倒步而 行,就好像倒骑在小毛驴的背上仰身对月狂饮一般,一 杯接连一杯,身体摇摇晃晃。“啪”地一声,忽然仰面 从毛驴背上醉翻下来,脊背跌地,这一招唤作“鲤鱼跌 脊”,两腿屈举,全以脊背着地。如果不是平时对跌扑 滚翻训练有素,内脏器官是经受不住这样的震荡的。但 费玉侠却是毫不在意,可见他跌扑的功底不浅。“醉八 仙”讲究的是,跌倒下去看你怎么站起来?不用招式随 随便便地就这么爬起来,那可不是行家的解数。这时, 费玉侠的两手捧觞不放,只是把腰一挺,两腿顺势向下 一打,“唰”地一下又站了起来,使用的是“鲤鱼打 挺”一招。这一跌一起,均守法度,颇属不易。

“醉八仙”的跌,有一些属于“硬跌”,如“栽碑” “跌脊”“摔剪”等等。“硬跌”的作用,一般说来是 训练身体可以经受住任何的跌蔬碰摔。然而它必须随着 醉形醉态的趋势顺势跌出,否则就和“地躺拳”的跌法 类同了。还有一种是“化险跌”,这种跌法更是要求运 用武术中“势势相催” “以身带步”的技法,故意使身体失去重心造成倾倒之势,眼看倒地,而又就在倒地的一瞬间化“险”为“夷”,缓冲了跌势。例如“铁拐李 席前抢酒” 一势,腿瘸行走不稳,而又要急于抢先,一 个踉跄身体凌空向前扑出,就在将要倒地的时候,一团 身来了个“抢背”,脊背略擦地面就势站起。这种跌法, 首先要突出一"h “险”字,给人一种已临绝地无法挽救 的感觉;而后再化“死”为“活”,把“疙瘩”解开, 让人舒出一口气来。

“醉八仙”别看它醉醉颠颠,其实他的身、步,都 具有一定的章法;前后左右、进退起伏,都须遵循规矩 绳墨;许多招势也都具有技击的作用,一跌一倒之中都 须蕴藏着攻守意义。你看,“何仙姑醉卧牙床” 一势, 先是身体摆晃,东倒西歪,前仰后合,后来在酩酊大醉 中侧身醉倒。他虽然侧身跌倒地上,但是两腿却像剪子 似地前后岔开着,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一招唤作“摔 剪”。这一势还没完,只见他两腿相绞,身体倒竖起来 仅用肩部着地,这招唤作“乌龙绞柱”。这一剪一绞, 是武术地躺摔法中的所谓“舍身”解数。实用起来,他 的东倒西歪、前仰后合,形似醉酒,其实是忽左忽右、 忽前忽后地在引逗或闪躲对方的进击;侧身倒地、两腿 岔开,乃是拟用两腿像剪子那样将对方夹住;两腿相 绞,则是运用腰腿的功力将对方夹住搅起,使其摔出。 因势象形,“醉八仙”并不是单纯地描绘“八仙”的 :“醉酒”,而是在醉形醉态中暗含着技击的闪、展、腾、 挪、虚即实、实即虚、迎东击西、指西打东、随击而 化、乘隙而入等等的战略战术的。

打倒了“四人帮”,全国欢腾,万众举觞,金酒飘香,被禁锢多年的武术传统项目“醉八仙”又在武坛露面了。费玉侠表演的“醉八仙”,在大会上获得了一等 奖。这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武术项目,希望能在原有 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再提高一步。

四十六、质朴无华的梅花枪

去年5月,在全国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上,我看了一 组枪术表演。好几杆枪接连着在场上纵横挥舞,枪缨飘 洒,宛如火红的榴花怒放。

说起枪来,不能不先说到枪的“圈法”。古代使枪 的人对“圈法”非常强调,认为“枪之万变,不出于 圈”。所谓“圈法”,就是以持枪的前手为轴心,使枪头 及枪身前端在前面从上向左、向下、向右、向上缠绕一 圆圈,这唤作“外圈”;从上向相反方向缠绕一圆圈, 唤作“里圈”。别看就这么个圆圈,可不是随便划划的。

根据不同的情况,它需要运用腕力、臂力、肩力和腰力 来操纵,使它能够在格斗实用时就像春藤盘树那样牢牢地缠粘住对方的枪杆。枪的许多格法与化法,都是离不 开这个圆圈的。在枪术套路里,里圈或外圈连续缠绕两圈以上者,称为“重轮形”圈法;缠绕一圈的唤作“望月形”圈法。另外,还有拦枪、拿枪、左右吊点枪、左右圈崩枪、提枪、撸枪等。 !

清代吴修龄先生把“圈法”概括为7种圈形,枪的变化无不出于这7种圈。这里就不详述了。

在我看到的那一组枪术表演里面,能够体现出“圈法”这一传统特点的,要算黑龙江代表队张植彬表演的 “梅花枪”了。“梅花枪”中的里外圈缠、左右圈崩、 左右吊点、提撸、拦拿等等招数,在张植彬的腰腿臂腕 等劲力操纵下,枪头的摆动,忽而像望月,忽而像偃 月,忽而像覆月,忽而像仰月,时而轻巧,时而沉重, 时而圈大,时而圈小,把枪术的“圈法”表现得精熟细 腻,毫不生涩,实属不易。

使枪很讲究“去如箭,来如线”;“攻则贴杆深人, 守则着肉分枪”(当对方的枪逼近到已经将要碰着皮肤 的时候才去格开它)。要求进击的路线和幅度越紧小越 好,分化格脱的时机待对方越深入越好。它不允许像棍 法那样大封大劈。枪法贵小,“梅花枪”在套路动作结 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从起势第一段就出现了一连 串的紧小的组合动作,虽然气势并不凶猛,动作幅度不 大,但它那枪法圆小的特点和质朴无华的风格,却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使枪之家强调“持枪必须尽根”。持枪的后手 握把,一定要满握枪根,不能使枪根留露手外。张植彬 表演的“梅花枪”,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使枪之家众多,但在枪路里面都离不开拦、拿、扎 这3个最基本的攻守招数。这3招看来简单,可是没有 一定的功力是很难练好的。它要求足、腿、腰、身、 臂、腕的劲力能够拧成一股而贯通于枪,并要求在枪扎 出之后,枪尖、鼻尖、足尖能同在一条纵线上,所谓 “枪照三尖”。张植彬在表演“梅花枪”的这些招数时, 他善于运用“腰把”,只见他“拦”则仅用右手腕力使 枪把贴腰翻上,并不抬肘,腰身随之右转,左手随之使

枪外缠;“拿”则仍用右手腕力使枪把贴腰翻下,腰身 随之左转,左手随之使枪里缠;“扎”则使右腿后蹬, 腰使塌劲,臂使旋劲,手使钻劲,枪贴着腰身送出;所 谓“把不离腰,腰不离把”。就在这一蹬、一转、一翻、 一旋、一塌、一钻之中,全身劲力便集中起来直贯枪 尖。他使枪的功力可以说是比较深厚的。

张植彬使枪的功力还表现在“梅花枪”中的平崩、 圈缠等方面。他从虚步跨虎持枪点地起势,接下去的四 招“平崩”,你看他并不是单纯地用臂和腕的劲力将枪 向左、向右平摆抖动,也不是转腰和摆臂同时行动,而 同先疔腰转身将枪与身躯的角度拉开,凭借腰力去带动 臂腕将枪向左、向右抖动平崩,就好像一根鞭子似的, 腰(鞭根)一动,肩臂腕枪节节跟随,说是抖枪,也可 以说是抽枪,他是将枪向左、向右抽动崩出的。再接下 去的两招“圈缠”也是如此,他并不是用后手的腕力去 转动枪根使枪圈里缠,同样是像一根鞭子那样,腰部 (鞭根)先动,肩臂腕枪节节跟着转动,把不离腰,枪 不离身,使枪与身躯成一整体,运用腰力去带动枪的圈 缠。“枪与身合”,不是功力较深,不擅于运用腰劲, 是无法达到这样境地的。

武术观摩表演大会上使枪的专家大有人在,流派也 是很多的,可惜我只看了这么一组枪术的表演。张植彬 的“梅花枪”的一些枪法、技法和功力,有许多地方是 值得我们在练习枪术时引为借鉴和学习的。

浏览1,2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