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 拳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 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 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 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 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 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 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 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 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等 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 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 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 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这样,即便内圈的 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行拳 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这是由意气引导, 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 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不少人以 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 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 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 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 殊表现形态。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多数意见认 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陈王廷所,创。陈王廷为明 末清初人,原学家传武功。清军入关以后,陈五廷曾在登封玉 带山参加反清武装斗争,事败后回归故里,隐成三十年,潜心 研究武学,终于创编出独具一格的太极拳。

陈王廷之后,太极拳一直在陈氏族人中传授,人称“陈氏 太极拳”。直到晚清时期,太极拳才开始外传,以北京为中心, 衍化出杨、武、孙、吴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始于杨福魁(字露禅,1799-1871年)。杨福 魁是河北永年人,早年家贫,被温县陈家沟某陈姓大户购为僮 仆,得以到陈家沟,遇陈氏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 — 1853 年),学艺十余年,技艺大成。杨福魁后来在北京屡挫名手, 人称“杨无敌”,被推荐到王府授拳。当时,在王府学拳的多 是王公贵族子弟,体质娇嫩,.杨福魁便将陈氏太极拳中一些难 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修改,使之不纵不跳,趋于简单柔和,又经 福魁三子健侯、健侯之子兆清(字澄甫)的修改,就成了目前流行很广的杨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始于武禹襄(1812—1880年)。武禹襄也是河 北永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杨福魁从陈家沟艺成回永年后, 武禹襄从他学拳。不久,武禹襄又慕名到温县赵堡镇,拜陈氏 第十五代陈青萍为师,学习陈氏小架(即“赵堡架”)。其后, 武禹襄把杨氏大架和陈氏小架结合起来,形成了武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始于孙禄堂(1861—1932年)。他是河北完县 人,早年为形意、八卦名家,在北京有“活猴”之称。孙禄堂 在五十岁那年,拜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为师,融形意、八 卦、太极为一体,创编了架高步活、开合荡的孙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始于吴鉴泉(1870—1942年)。吴鉴泉是北京 人,满族,后改汉姓为吴。他的父亲全佑曾先后从杨福魁、杨 班侯父子学拳,鉴泉得其父传。后来,吴鉴泉在杨氏父子拳架 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修润,使之更趋于柔和,于是形成了吴 氏太极拳。

到了民国初年,由陈氏太极拳衍化而出的杨、武、孙、吴 各成一派,形成五花竞放之势,大名鼎鼎的太极拳系才算真正 形成。它是中国诸大拳系中形成最晚的一个,但也正因为如 此,它又成为中国诸从拳系中最富于活力的一支。

从陈王廷开始,陈氏族人一直是耕读传家,保持着文武兼 修的优良传统,不仅历代多有技击高手,而且出顼了杰出的技 击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的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其他四支太极拳。 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 文化食次上的明显优势。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 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再加上太极拳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老少咸宜,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间, 由北而南,风靡全国,成为发展势头最快的一个拳系。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并 称内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 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 (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 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 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 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 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 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 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 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学艺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 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 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从,回民,所传 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 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 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形意拳系的最终形成应在清末。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模仿一些动物 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置、鸡、鹦、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 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 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 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 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 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 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 门,硬打硬进。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练拳 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气在交手时,则要求“遇 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盘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 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 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 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 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 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 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 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 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 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 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 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气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 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 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 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 手。

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以快击慢,以刚摧柔,其动 作却是质朴无华,甚少跳跃,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20世 纪20年代,王萝斋(郭云深弟子,1885-1963年)又在形意 拳的基础上舍形而取意,创立了意拳(曾名“大成拳”)。

意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一次革命。王萝斋大胆舍弃 了武术的所有传统套路和固定招法,将站桩功提高到首要位 置。意拳没有套路,没有招式,只讲究随机应势,应感而发。 王罗斋曾在一招之内,击倒世界最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 (匈牙利人)。他又曾多次应战日本柔道高手,均是一招将对方 击倒。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 以传播很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 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 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浏览4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