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外国的武术谁更厉害?中国武术有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绚丽多姿的南拳北腿、武当少林,令许多外国友人如痴如醉,中国武术早已走出国门,传遍五大洲。我们应该看到外国 朋友最感兴的是各种拳术和器械套路。在武术散打方面,近年来,我国体育部 门也积极尝试与国外的拳击、搏击、泰拳等进行了一些交流比赛。既然是比赛, 首先要制定规则,总不能乱打吧。不同的项目放在一块对抗,这种规则的制订更复杂。中国的散打选手是手脚并用,拳打脚踢,而拳击运动员重点是拳打,泰拳 又有膝顶。比赛中允许使用哪些攻击方法,如何判定胜负等等需要双方协商制 定出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则,才能进行比赛。每一次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还要 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所以,作为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放在一起比赛,更多的是娱乐,而不是战场上的厮杀。由于各自的游戏规则不同,训练方法也不同,通过 一次比赛就绝对说谁更厉害,并不准确。中国功夫认为傻做也能练成功夫?在民间,常有一些傻练的传说;栽一株小树,每天跳过去,树逐渐长大,轻功 功夫也就练成了。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是几年后树高超过楼房 了,人也能跳过楼房吗?如果这种说法行得通,那世界跳高纪录就天天刷新了。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人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人体机能也有一定的极限,要提高运动能力, 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的体能训练,技术训练,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运动水平的 提高也是会有起伏的,并非直线上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临近比赛要努力把自 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才能发挥最高水平。再回到跳树练功的故事:假设他开 始跳小树的时候,实际跳跃能力是1米5,当小树从1米长到1米4的这一段时 间,他每天都能轻松跳过去,可是小树长到1米5时,他就不一定每次都能跳过 了。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训练来提高水平,1米5这道坎他就过不去了,但有效的 训练应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成绩也不可能像树那样天天长高了。中国有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激励人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干事业,这是一种精神,而不是真的弄一根铁棒磨细了当针用。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派系,它由古代少林寺僧用以强身健体和练习技击本领的一系列拳术、器械和功法组成。嵩山少林寺始建寺一千六百多年前(公元495年),当时就有许多会武术的人剃度为僧进入少林寺,他们也将各种武技带进了少林寺,后来又有一些志士仁人,为避祸剃度为僧进入少林寺,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武术功底,民间武术与原有的少林武术交流融汇,少林武功更加精湛和丰富。少林寺以武闻名,从隋末相助唐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开始,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流传至今, 历朝以来,少林寺和尚曾经多次应征奔赴战场,惩恶扬善,抵御外侮。少林武术博采众长,内容丰富,拳术有:大红拳、小红拳、罗汉拳、梅花拳、七 星拳、长拳、金刚拳、少林短打等,器械是刀、枪、剑、棍样样都有,加上少林易筋经等,内外功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少林拳系,它是中华武术的瑰宝。相传宋代道教名人张三丰,首创了内家拳,而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了几十年,他炼丹练拳,并且将民间的武术融汇发展,形成了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道教健身养生的武功,道家主张清净,无为,习武只是作为养生 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为了争强斗勇,炫耀武技。内家拳对身形的要求是“含胸拔背”,有别于外家拳的挺胸塌腰。内家拳术套路中,蹿蹦跳跃的动作较少。关于张三丰和武当武术也有许多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张三丰奉诏去见宋徽 宗,而旅途受阻,夜里在梦中有神人传授拳法给他,天亮后,他就能单身一人杀退 上百名盗匪。这类传说我们只能当做神话故事听听而已,如果说一位造诣很深的武术家,潜心研究武术,日思夜想,以至于梦中也有练武的场景,半梦半醒之 间,忽然有了某种启发悟出道理,从而打开新的思路,也是可能的。当然,这种忽然领悟的根源在于他造诣很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孜孜以求,才有可能引 发的。南拳和北腿南拳是流传在我国南方的一些拳术。南拳的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特点,并结合武术的攻防方 法,编成套路。南拳套路中上肢动作比较多,有各种拳法、掌法、爪法、指法,还有 肘型、桥型和桥法,而腿法较少。我国北方流传的拳种以长拳类最多,这些拳术套路中各种腿法的数量比较多,动作幅度也大,舒展、洒脱,平时训练对腿法非常重视,所谓“打拳不练腿,到 老活见鬼”,技击上讲究“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南方拳术和北方拳术所表现的风格各有特点,于是就有了“南拳”和“北腿” 的说法,其实“南拳”和“北腿”相互融通交流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中华武术的 瑰宝。长拳包括查拳、华拳、炮拳、红拳、少林拳等许多拳种。长拳的基本特点是快 速勇猛,舒展大方,节奏鲜明,主要手型有拳、掌、钩,主要步型有弓步、马步、虚 步、仆步、歇步。长拳套路中,有各种拳法、掌法、腿法和跳跃、翻转、平衡等动作, 长拳类的器械以刀、枪、剑、棍为主,“十八般兵器”精彩纷纭。长拳的动作幅度大,内容多,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中华武术 的主要拳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委组织武术工作者对长拳类的 一些拳种进行整理,从中提取动作素材,创编了 一系列现代长拳和器械套路,有 适合普及的初级长拳,也有适用于各级武术比赛的竞赛套路。现代长拳套路在动作结构和布局上与传统套路相比有较大变化,腾空跳跃更多了,动作难度加大 了,定势造型也更美了。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主拳种之一。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舒展,运 动强度较为适中,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的人都可以练习,它的独特的运动形式, 极富东方神韵,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广泛流传。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有许多传说,史料记载较为详尽的是:明末清初, 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首先创造了太极拳。后经历代相传,逐渐发展、演变, 更加丰富多彩,学有所成的传人以自己的心得体会又再创新套路、新风格,从陈 式太极拳开始,又有了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太极拳套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战场上开始广泛地运用火器,武技在战争中的地位渐渐改变,武术训练的作用是让将士们增强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格斗技能,而不再是军事战争中决定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武术的重点从技击转向体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明朝末年的武术高手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把技击攻防动作与导引吐纳紧密结合,更注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使中国武术进入了更高的文化境界。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讲究意识引导动作,做到全身各部位协调配合, 动作完整,上下相随,速度均匀,连绵不断。这种“意识”指导下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皮层产生适度的兴奋。能增强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系统的调节作用,也能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慢性病灶的兴奋,有着积极性恢复和医疗作用。打太极拳时,要求呼吸自然而深长,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增强了呼吸效果,气沉丹田,增大了横膈肌的活动幅度,有助于肠胃的蠕动,也对肝脏产生按摩作用。在技击方面,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当对方以力攻来时,要巧妙地“化”掉 对方的攻势,并且“粘”上对方,顺势将对方“发”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为 了便于太极拳的推广,国家体委组织力量对传统太极拳进行挖掘整理并创编了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四十八式太极拳、四十 二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剑,以及杨式、孙式、陈式、吴式、武式等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拳是各级武术比赛中的正式竞赛项目。形意拳:形意拳属内家拳,也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清代,山西武术家姬际可 融合多种拳术的拳理拳法,创编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心意拳”,经过历代传播 和发展,形成体系。后来,又有传人将“心意拳”改称为“形意拳”“形意拳”刚中寓柔,动静分明,形意合一,动作整齐,简练清晰,身正步稳,它 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吸取虎、燕、马、鹰、鸡等各 种动物的搏击形态,结合武术的攻防技术,组成拳术套路。形意拳的动作方法简单,节奏分明。出拳时,肘部不可向外张开,做到两肘 护肋,两手护心。有人把形意拳的手法形容为“出如钢铿,回如钓竿”、两肘不离 肋,两手不离心“出手收手紧随身”、出脚迈步裹胯护裆,屈膝扣足,步法敏捷稳定,旋转动作强调以腰为轴。形意拳讲究刚柔相济,对身形的要求是沉肩垂肘、松腰,达到胸宽腹实,气向 下沉,使上体宽舒,下肢稳定,既不松软漂浮,也不僵硬呆板,既灵活而又沉稳。 练习形意拳要做到六合,也就是指“肩与髓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 与气合,气与力合。从外形讲要求头部、躯干和四肢动作和谐统一,从内部讲要使意识、呼吸和发力协调配合,无论是屈伸、起落、旋转都要内外相合,完整不懈。虽然形意拳属内家拳种,它的练功理论也源于道家,但拳路风格却是快速、 勇猛、剽悍、雄劲,与太极拳的风格迥然不同。技击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 动进攻,强调以我为主,中门直进,近敌发力,力透敌身。八卦掌也属内家拳种,它是以掌法为主要手法,以摆扣步作为基本步法,练 习时,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圆为主要形式,它的运动路线纵横交错,分为“四正”、 “四隅”八个方面,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拳据传是清代河 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首创。八卦掌的掌法中,主要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劈掌、撩掌、挑掌和螺旋掌八种。基本用法讲究“推、托、、带、领、搬、拦、截、扣"八个字。八卦掌的主要特点是以摆扣步走转行圆,两腿弯曲,走起步来就像趟泥趟水一样,左右旋转,式式连绵,身灵步活,随走随变,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对身形的要求是“松肩垂肘,宽胸 实腹,以腰为轴”,手动、步动同时要身动,以腰带动四肢。八卦掌不像长拳那样蹿蹦跳跃,也不像形意拳勇猛、剽悍和太极拳柔和缓 慢,它具有独特风格。练习八卦掌时随走随变,轻灵圆活,别有一番情趣,据说, 有的高手能在一张八仙桌上游走自如,轻松演练套路,足以见得他的步法精准, 身手敏捷。八卦掌在流传发展中,套路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充实,更加丰富多 彩,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练习八卦掌。
浏览8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