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或称“岳山八极拳”。称“开门”者,取 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 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殖,八殖之外有八绒,八绒之外有八极”的说 法,寓“八方极远”之意。称“岳山”者,相传八极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 “岳山”。八极拳据传由癞姓道士传艺河北省庆云县后庄科村人吴钟,吴钟传艺其女吴荣。后吴家移居沧县孟村镇,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传播地。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世科。其近亲马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村后,传罗嚏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 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张景星之子)等。自李、马、韩之后,八极拳由孟村一 隅之地,播及全国。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 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汉朝刘 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殖,八殖之外有八绒,八绒之外有八极 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 远之境。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 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 “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源出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 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 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 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于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 有技击之特色。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 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 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 重攻防技术的练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八极拳的步型以 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 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通臂拳:通臂拳亦称通背拳、通备拳,属长拳类。明末学者黄宗在《南雷集》"王征南先 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就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语。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 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经流行。此拳的源流还有将创拳时间向前推移的说法: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 所创(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即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徒年轻时人 称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众)。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逐渐形成了 “通臂猿猴”、 “白猿通臂”等拳套。通臂拳在清道光年间,由浙江人祁信作了进一步发展,流传于 河北、京津、及辽东一带。祁信之子祁太昌将“通臂猿猴”改为“六合通臂”。通臂拳也是中国古拳法之一了,是一种典型的长击类拳术,攻击时力通于 臂,圆抡摔拍,直出穿点;同时又强调力由背而通,因此有时也被称为通背拳。通 臂拳最初的创始已经不可考了,近现代流传的,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和劈 挂通臂三种。虽然具体招式有区别,它们在基本原理上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放松肩关节,使两条臂膀活如灵鞭,硬如钢铁。招式上多采用摔、拍、穿、劈、钻五种 基本拳法,身法则崇尚快捷,其中手抹搓、脚震踏、发出僻啪、踢跌声音的特征,都 是其他拳法所没有的。可以说,通臂拳是北方拳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大开大 合,走刚猛简洁的路线。功夫电影中对通臂拳的描述实在算不上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应当是香港电影《功夫皇帝方世玉》中,由赵文卓扮演的角色使的就是通臂拳。但见双臂动处,快捷无比,而且无坚不摧,力大招沉,攻击范围很大,很好地突出了通臂拳的特点。

翻子拳:翻子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拳种,在明代名“八闪翻”, 后俗称“翻子拳”,“翻子”。明代爱国将军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中说:“古今拳学,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八闪翻,此亦善之善者也。”又说 有的拳术则“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八闪翻而 后繁衍出各翻子流派,就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的弊病,而均采用“上而翻 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顾,前后兼施”的翻转技法和“前、后、左、右、上、下、中、双” 的八种闪翻技法。翻子拳称作“八闪翻”的拳名,就是它有八个“闪”“翻”的技法 特点而定名的。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个闪翻技法为基 础,吸收少林拳术“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的手型、手法, 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戳脚是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相传起源于宋代。武松醉打蒋门神,武 松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戳脚以腿见长,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的技击 方法,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在身法上要 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 肩胯,又常与地趟动作相配合。拳法有“八根”、“九枝”两派“八根”多下盘腿 法“九枝”多上盘腿法。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手脚并用。戳脚分文、武趟子,武趟子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 为主。在全面锻炼手、眼、心、身、步之中,重点锻炼腿法、脚功,基本腿法有挑、 剪、丁、转、迎门插拦、左右八腿(指丁、踹、拐、点、蹶、错、蹬、碾等8种踢法)。 传统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简称“九枝子腿”,一共9路,各路 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连连发出,环环相 套,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配偶,故称“鸳鸯脚”。文趟 子发劲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架小紧凑,灵活善变,逼近靠影,柔里带刚。传统 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自转脚、玉环步、开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 炮、十字捶等)。文趟子动作明快,节奏鲜明,其练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脚到;其 手法有推、提、棉、转、贴、川、缠、展;其步法有进、退、闪、摆、抽、换、窜、旋;其战术讲究一步一脚出人不意,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肢发脚,半步赢人,似踢 非踢,声东击西。不管文趟子、武趟子,都是用脚踢为主的拳法。为了战胜对手就离不开攻和防,不管拳打脚踢都是用武,所以,文趟子在名词上虽文,实际上也是武,不过在外形上稍有不同:九路戳脚练起来,在形状上武英雄健,开展大方,利于群战;而 文趟子姿势紧凑,矫健,转折灵活,利于短踢。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既有至上的武学绝技,也有实用的健身方法,有形态各异的传统拳械,也有推陈出新的表演套路。但它们都由最基本的开始,也正是这 些最基本的基本功,将武术和体操、舞蹈区分开来。这里介绍一些最最基本的练功方法和基本动作,希望能帮助广大武术爱好 者入门。为了便于大家练习,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正如拳谚中 说的——“拳打卧牛之地”。

浏览8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