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的基本原则

  • 预备式

  • 摆桩或预备式对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如下:

  • .头部:让头部保持自然的姿势,正直而不偏向任何一侧。要有一种 头部向上被牵引的虚灵顶劲之感。颈部的肌肉要放松而不要紧张。你的面 部表情要自然,不流露任何情绪(简单的说,就是表情自然)。舌抵上腭, 嘴自然地闭上。下巴微收。运用想象你便可以毫不费力而且自如地完成上 面的所有要求。记住一只有自然!

  • 图片7

  • 译注:融合了部分螳螂拳特点的两种早期李氏咏春(振藩功夫)摆桩。

    躯干(胸与背):传统功夫的要求是含胸拔背。这就需要你采取腹 式呼吸,但并不是要你成为驼背。记住,所有这一切都要自然。胸部要完 全放松,不要紧张,并调控好自己的呼吸。.腰部:腰为全身运动之主宰。四肢的动作既慢又短,而发自于腰的 动作则自由而长远(腰为全身之大轴,四肢为小轴)。记住,大轴转一圈, 相当于小轴转一百圈。在站、坐、走、跑中,腰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功夫中,腰部是连接上半身与下半身运动的最重要的部位。在前进或后 退的练习中要有意识地沉腰,不要向前或向后弯腰,那样会使腰部紧张, 妨碍你的自然动作。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自然。.臀部:臀部处于身体的正下方,不可突出。.腿:腿在功夫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们关系到全身的平衡。桩马 一定要稳,并且轻盈、善于变化。膝关节和大腿都必须放松,膝关节微曲。 双脚要清楚地分阴阳而立。当70%体重置于后脚、30%置于前脚之时,你 便能够充分地运用前腿作为攻击的武器。.肩与肘:肩与肘要放松,沉肩坠肘。前手手指向前直指对手的鼻尖, 前肘弯曲约40至50度角。左手手指与右肘齐平。中线理论想象你的身体被一条从两腿中间直贯头顶的虚拟线分为两个部分。在 功夫中,这称为中线(joan sien ),或中线理论。这是开展一切防御与攻击 的基础。你必须始终让你的一只手守住中线,不管你在什么位置,无论何 时你想改变手的位置,你都必须始终尽力守住中线。

    我们已经确知,肘部与中线之间的理想距离是三英寸。这要求你运用 “不动肘原理”(参见下一章),这是许多功夫门派中攻击与防御的基础。

    图片8图片9


     

  • 此外,中线原理可以保证技术运用时手臂与身体相协调,从而产生更 多的劲力,让你可以把全身重量灌注到每一次攻击之中。仅仅使用手臂的

    力量是未受训练的门外汉的特征 (事实上,许多师傅级别的人物都 还是如此),因为击打技术是功夫

    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以出 拳为例,解释手臂力量与身体力

    量(腰与臀的运动)的合成关系。 为了加强对腰、臂结合的理解, 我用一条假想的中线将身体分为 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

     

     

  • 图片10

  • 图2显示一个人出右拳时, 放松右侧身体,以左脚支撑全身 重量,并以左脚为轴来带动身体 右侧的重量以及力量的旋转。臀部与肩部先转向假想的那条中线,带动手 臂突然发出爆发劲力。全部的秘诀就在于重心移至左脚之前,就要将全身 重量通过你的攻击灌注到对手身体目标。这也正是为什么在上步攻击中, 前脚绝不要在手击中目标之前就先行落地,否则全身重量就会落在地板之 上,而不是灌注到攻击手最后发出的打击力中。当然,这一切都是协调而 迅速的,注意腰部的旋转还要更早、更快一些。图片11

  • 从这条中线出发,我可以建立一个中心,然后由此中心出发去进行各 种非直线、无节奏的反击。我的理论是:

    • .把握核心

    • .保持核心

    • .融化核心


    或者更普遍地讲:

    • .学规则

    • .守规则

    • .化规则


    必须跟学生强调的是,在动作发出之后,要学会运用体重整体的去攻 击,因为,就力量而言,运动中的手臂力量只有身体力量的四分之一。其次, 以腰发力既长远又自如,而手臂的运动则比较短小。你知道,大轴转动一 周相当于小轴转动许多周,同时,手臂传导的劲力只有在整体动作完成的 瞬间才得以最后爆发。——凡此种种,手臂只是身体沿着中线释放劲力的 传送匚具。拳击手也使用这一中线理论,但动作幅度往往很大。紧随在运 用中线理论之后,我们应遵循简单原则——以最小的动作、最小的力量达 到自我表达的最大效果。

    不动肘原理

    在摆桩时,你的前手肘部是相对 固定不动的,这点十分重要。肘部处 于固定的位置,距离你身体前方大约 三英寸的地方,这时你会注意到,你 的手与前臂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运 动。想象一个长方形竖在那里,它的 底部界限在你的下阴区域,顶部界限 与你的眉毛齐平,两侧分别与肩平行, 你就会理解你的手臂动作——上下左 右——所能到达的范围了。进一步想 象,有一个无形的垂直线与你的肘部

  • 图片12

  • 图片13

  • 相交。如果你的前手下压,一定要保持在中心或中线处。总是保持住中心, 即使当你的整个身体都要移动的时候,也要保证你的手肘护住中心线。

    在功夫中,固定的肘部被称为“不动肘”,强调的是肘底力,是咏春 拳的基础之一。理论上,这就像飓风中的风眼般始终保持静止,但它的外 围却拥有非常可怕的力量,不停地旋转。由此我们明白,无论是飓风还是 漩涡,他们都是从核心向四周不断增强速度和力度(而中心始终宁静)。站 在多维力场的视角,我们发现运动的漩涡是表象,核心的静止才是事实。

    集中你的能量,使其沉静,而不是分散于狂乱的动作中。换言之,把 握核心。

    四门

    在功夫(特别是咏春拳)中,不动肘,是一切躲闪、格挡、防御的基 本原则。功夫中的防御,沿四条分界线进行,通过四个区域来运用防御技术。 四个区域的防御均在由不动肘为中心划分出的四个长方形中进行。下不过 裆,高不过眉,左右不过肩。防御区域被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区域,或称门: 前手的上部分(上外门),后手的上部分(上内门),前手的下部分(下外门), 后手的下部分(下内门)。

    图片14

    译注:李小龙绘制的振藩功夫四门与长方形防御面。

  • 八个基本防御姿势(从摆桩出发)

    所有从外门(上外门或下外门)而来的攻击,都应该采用外门防御, 所有从内门(下内门或上内门)而来的攻击,都应该采用内门防御。而且, 每一门都分为前部和后部,应该分别以前手或后手防御。也就是说,假设 一拳向你击来时,如果没有被你的前手防住,在它即将击中你胸部区域的 时候,你的后护手就应该采取行动(无论其攻击的是你的上门还是下门)。

  • 图片15

  • 图片16

  • 图片17

  • 译注:李小龙亲绘八个基本防御姿势——左右摆桩左右手消势全图,这是振 藩功夫实现精简防御和连消带打的基础。总体而言,“四门八势原理”是李小龙结 合咏春拳、击剑原理综合研究与实践得出的开创性成果,体现了振藩功夫的科学特 性和效率化特征。

  • 基本原则的其他方面

    咏春派的体系

    (真正成熟之后的精简)

    注:所有图例均为预备式(摆桩)

    七星

    在功夫中,对手(假设他是徒手的)有七件“天生” 的武器,称为身体之“星”或“部”,可用来攻击你。 这七星是:

    • .手

    • .腿

    • .肘

    • .头

    • .肩

    • .膝

    • .股


    要警惕对手的七星。

    三前

    对手的七星只能通过三条途径击中你。这些攻击途径被称为“三门”

    或“三前”,因为它们往往直接攻向:

    • .眼前

    • .手前

    • .足前


    译注:交手须“明三前,知六要”,可谓中国传统功夫的共通性拳诀,

  • 图片18

  • 对此各拳家均有大同小异的阐释。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武 学秘籍录》(下卷)中,收录有无名氏编少林拳谱,其中对“明三前”有如 下阐释,可供参考:“三前者,眼前、手前、足前。眼前:交手时视彼二目, 判断意图。彼眼先示,其行随之,故眼前须明。手前、足前:交手时,余 光观彼手足,观目知手动,观肩知足动,判断虚实以乘之。”

  • 图片19

  • 在格斗中,一个人的站姿应略微放低些(但不能过分,以免失去平衡), 要确保前腿和前脚能够发动突然袭击并处在对方攻击范围之外。除非战术 需要利用其他方式,通常以小而快的步法在地面上移动,并且所有的手部 动作(正如我们在中线理论部分所提及的那样)必须与腰部动作和步法相 结合。

    练习前脚向前滑行十英尺,然后在体重移至前脚的一刹那,迅速让后 脚以同等距离跟进。反之,出于对灵活性的更高要求,你要练习将自己的 体重迅速转移到后脚,然后重复这一练习。如此反复练习,你便可提高动 作的灵活与熟练程度。在此之后,你便可以开始练习四面八方步法的移动, 注意前脚的位置朝向始终由对手所站位置决定。

    朝面之法(步法)

    我们已经知道用不动肘护住中线的重要性,此外,知道如何朝向你的 对手形成对桩状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你面对对手时,要能够护住中线,

  • 图片20

  • 滴水不漏。如果你无法直接(鼻尖对鼻尖地朝面追形)面对对手的话,你 将很容易受到攻击。

    有效步法的四条原则:

    为了让你的移动有效,并准确判断格斗距离,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 .对四周保持高度的敏锐性

    • .动作要绝对的灵活自然

    • .控制自己与对手之间的正确距离

    • .保持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姿势


    改进步法的练习

    你可以通过中位的蹲起练习和模仿猿猴屈身前行等,来提高自己控制 腿部的能力。同样可以帮助提高平衡能力、身体灵活性和身体本体感觉的 运动,还有跳绳、跑步、深蹲(负重以及不负重)、交替劈叉、压腿。你也 可以在练习腿法、膝法时交替练习左右脚,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举例而言, 在练习向左侧步时,你的右脚(前置脚)从前方向左横移,以保护你的下阴。 然后左脚(后置脚)立刻以同等距离向左横移,这样就再次恢复到摆桩姿势。 反过来,练习向右侧步,左脚(后置脚)在右脚后方向右横移,右脚随即 向右横移,从而恢复摆桩姿势。

浏览3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