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概念与名称:太极拳是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即阴阳学说与五行八卦演 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而形成的刚柔并济、动静相间的 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武术拳种。它有深厚而独特的理论基础和 人体科学原理,深得中国传统文化,即“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 髓,也是我国著名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它与我国古代道家、道教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养生术和武 术之同步时代,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发展到当今,已成为流行最广的武术健身项目“太极”一词的出现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经典南华经•大宗师“夫道,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这里的“太极”是指 道的性质和状态。而《周易•系辞》上也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认为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宇宙本 源。由太极剖析产生天地、阴阳。源此太极说之故“太极”学说 渐被道家和随之演变的本土宗教——道教所吸收,遂构建了太极 为最高宇宙本体的理论体系。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传统 理论术语自此被人们的文化生活所使用,被多方的哲学所解读。 《周易》和道家、道教之原始太极观相互借鉴融合后直接影响到宋 代理学,形成一种太极即道、太极即理、太极即心的太极道学观 (宇宙观和世界观)。于是在唐宋,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文化思想和 传统文化概念中,便包括了这种太极即道的玄妙意识观念「太 极”理念在历史长河中演绎着万变不离其宗的重要角色“太极”与拳术之命名身? 不仅哲学家、思想家用太极之理来说明世间万物之特征特B性,而且那些修炼之士、武术之师也由太极这宇宙演变生化之模会式,启悟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进一步得出道武一源、拳以载道的 辩证关系,取名太极,.既为拳术提供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又恰如 其分地形容这博大精深的拳学和修炼功夫之境界。“太”就是大、 至之意,“极”就是开始或顶点、极限之意,弓伸为最高级最大,至 于极限,而无相匹.配的拳术,仿佛至高无上、包罗天地万象的拳 术。因为“太极”包含了至极之理,即包括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所以此拳术 是“变化万端”、“随变无穷”的,故又有太极为“万拳之母”说。同时 “太极”含有人体内运作的最大限度和规则的拳术架式,所以正宗 的太极拳师有尺寸、定位之说。如果说拳术是人体外形姿势运动 之形态,那么太极就是人体内部生理生化阴阳运行之规律。因为 太极观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太极体,外部头阳天,脚阴地;内 部动脉、静脉之阴阳和任、督二脉及脏腑均可用阴阳和五行对照 解释,并辅以相似而科学的运行规律。人体太鸟观直接成为传统 中医学、经络学、医易学之重要理论依据。太极第学(动功)和内丹 学(静功)这对李生兄妹便成为传统养生学的奠基石。外部身形运 作也分阴阳.像前后、左右、虚实、上下及其互变对称的平衡等等. 均是太极观之内涵。同时可以形象地看出,,太极拳是圆(平圆、立 圆、三维圆)的运动,弧形、螺旋、缠丝、五花、圆形拳……至于文武 太极拳内功之说,更能说明其取名太极之高妙。它是独一无二的 以柔克刚的拳种。柔化之功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其他拳种所不及 的,而它的刚则是内功高级阶段与道合一的产物,当太极混元的 内功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时,便是至极之拳,无与匹敌之拳……道教“太极真人”与“太极拳术”正式定名为太极拳并在世面流行,其准确时间已不可考,但从零星的史料古籍记载中可以肯定,它在道教内已流传久矣。早 在三国时代,就有道家和道教人士开始使用“太极”这个名字。我 们透过卷帙浩繁的道藏经典,翻开,正统道藏“太极”名词比比 皆是,而最确切的证据是《太极葛仙公传》(《正统道藏》第十一册 700页)记载有梁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正统道藏》 第十一册712页),指三国时代吴国葛玄被尊称为“太极真人”、 “太极仙公”、“太极左仙公”,而葛玄作为道教阁皂山宗的祖师之 一,既为其孙葛洪成为一代宗师提供了极多家学和师传灵宝道法,也为被称做“太极仙翁”之“太极”法门留下更多资料及太极拳 佐证。我们知道,早在魏晋时代就有武术器械之套路、秘法口诀。 这些都通过极为严格的道教拜师程序而被继承下来,加之道教有 世袭之风,如“天师世家”是世袭天师嗣位制。葛洪作为“太极仙 翁”葛玄嫡系孙子,世袭“太极法门”,他所承之法皆是秘传,虽未 公开称之为“太极法门”或“太极拳法”,但从下面几点可以说明承 接有太极拳法。第一,道家、道教皆不以武技刀兵为上等之学,不能等同神仙 之道,所以葛洪《抱朴子》内篇言神仙方药修道之事,而外篇则言 人道之应酬通达之学,此等武技只是人事之余。故在《抱朴子•外 篇•自叙》中出现,自言他熟谙武道之事。葛洪曾为军将,战义军, 平反贼,杀盗寇,凭武艺而行,都得益于他的祖传家学和师传秘法。第二,道教在道法传授上比较保守,众多技法、道术均是私授 密传,甚至隐名单承,一旦出现某个响当当的拳技术种,一定会风 靡于世。但这与道教之“不为天下先”和“不为名利”之思想相悖, 与“不传匪人”教规相抵触。第三“太极仙翁”之后人所承的正是集法广大,师承多家, 而使葛洪成为一代名宗巨匠,后人多注意他炼丹仙道之内篇,而 忽视了外篇和外篇所涉及的人事诸法诸艺。从葛洪集之大成,总结出道教史上空前绝后的《抱朴子•内外篇》,说明“太极法门”的身第包容性。原始的葛氏道是将行气导弓,存思内视,服食外丹,内炼 B金液,摄生房中,方技六艺等,各法均有涉猎。据考,在这一时期, 叁少林拳已形成雏形且开始流行于世,这又为太极拳的吸收变化提 供了依据。第四,从“太极拳法”本身内容来看,太极拳内功法和葛洪《抱 朴子•内篇》中的许多功法,以及他所辑录和承授的《三皇内文》、 《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经》、《灵宝经》等有极其相近的内容,与《正统道藏》内所编入的诸多内修之法,亦有极近相同之法葛氏传承的系列法术、符咒、醮斋、科仪之原始经文,表面均是科 范斋仪之形式,而内涵则要么存思身位神灵,诫诵修行之法,要么 踏罡斗步,作态运功做法,要么两者结合并按秘法心功来达到修技、养生、驱避之目的。这些法术、符咒、醮斋、科仪在当初都少不了秘法单授,且有一套口授心法,言传身教而“不记文字”;记载人 文的均是表象辅助功法(当今道教仍流行这个传统)。这些以“行 气导引”、“金液炼形”、“九转还丹”为实质的修养功法,不直接以 “太极法术”为名,而以“太极……法”"太极…广经”如《上清太极 真人神仙经》《上清太极真人撰所行秘要经》《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太极祭炼内法》等)流传于世,虽颇有含量地融太极拳术成分在内,却视太极拳术为方技杂事“不急之末学”,这样 便将武术、法术、道术杂糅在一起,借以正统的“经”、“法”和“文” 来阐扬其教义法门,足见其高明。葛洪视文为“精治五经,著一部 子书,令后世知其文儒而已”,武为“击剑之事,有意于略说”(抱朴子语)是很正常的。由此我们也相信,太极法门中的太极拳术是存 在其中的。第五,因当时不常用“拳术”、“拳勇”之名词,而且“拳”已单一 地限于击人搏斗等竞技之事,所以虽然葛洪其时懂得“拳技”、”方技秘法”与“法术”之辅助作用,却只言法而不言拳,这样“太极拳 法”之名长时间地沉默在秘密状态之中,有实无名地在道教法术的大树下蔓生繁衍。第六,明代的地方志(武当志)等,有张三丰剑术高超、内丹功 高的描述和记载,而清代所编明史要避讳“皇太极”,且受到文字狱以及反清复明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清代以后的道教史志 记载中根本没有道士在武技上的文字资料,也少有太极之名,更无太极拳之说。

浏览5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