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他笔下的英雄.用“武”征服世界.用“侠”完成道德.在真正
自我的••情”与道德禁锢的“理”中矛纠结。或许义人与武者都是
要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只不过义人用笔.时武者用剑罢了。金庸
的武侠小说着墨最多的无疑是中华武术。说不清有多少人为金庸
小说中的武侠神功痴迷.也说不清有多少孩子在看过金庸小说后
立志学习功夫。虽然也有人认为金府的武侠小说和电影电视作品
在一定程度对现实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阻碍了现实武术的进一
步发展,但是金庸对中华武术和中华民族古老艺术的传播功不可
没。
如果说金庸塑造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神妙绝伦的形象.并不
为过。
“通备拳王”——马贤达
马贤达,1932年生,武术教授•武术教育家,中首
批国家级裁判.中国武术九段.中国武术当
代著名权威之一,中国著名武术流派“通
备”武学的当代宗师,掌人。
马贤达为武术世家出身.其家族六代
传袭和研练武术,为中国武坛望族。回族.
祖籍河北宵沧州。幼年从父——武术宗师
马凤图习武.并深受二叔马英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著名的武术家之一)的熏陶和辅导。
马贤达得乃父的真传实授,专攻“通备劈挂”、“开八极”、“八 闪翻”、“戳脚”、“九字螳螂手”、“太祖八斩手”等正本大艺及通备劲 所融会的“六合大枪”、“奇枪”、“风磨棍法”、“双手刀、剑法”、“通备 七十-剑、通备袍剑(通备小剑)”、“劈抹刀法”等,尤受舅父罗义源 所传“扭丝”系列、“团”系
喜闻乐见的武术流派。为了承继和开拓中闽武术•他兼习拳击、摔 跤、击剑.并系统地学习了体育学令业。“博览”为的是“专精”。
马贤达在西安体育学院执教22年.把他最好的年华倾注于武 术学科建设,给西安体育学院武术教学、训练和科研的建设奠定了 坚实基础,他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培育了数以千计 的师资队伍。他除体育科班出身外,自身还具有丰厚、扎实的家学 渊源,把驰名海内外的通备武学无私地传授给在校学生及全国各 地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他在校执教时期•全国武术界视西安体育 学院为通备劈挂、通备翻子(人称“马家翻子’’>、通备八极以及各类 棍法、鞭杆、短兵之重镇。马贤达虽在校执教22年后调离了西安 体育学院.但他所传授的艺业以及他在国内外武坛的影响,已深深 地和西安体育院联系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马贤达多次出任全国武术比赛大会的裁 判工作。“义化大革命”期N被中断数年的赛事于1972年得到 恢复并举办了全国武术比赛•他被国家体委邀请拊任大会总评 议长,在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在无规则可循的情况下.他主持 制订了“竞赛规则”,为武术运动的复苏打下了基础。并受国家 体委委托.执笔修订了 1973年国家体委审定的《1973年武术竞 赛规则》.为后武术竞赛确立了规范。自1972年起直至1984 年的十多年间.一年一度的全国性赛事.都由他出任总裁判长、 总评议长或仲裁委员会主任等职.在全国性的大型竞赛活动中. 都有他的身影.lW且成为广大武术工作者、运动员们尊重和信赖 的武术家之一。
1983年3月.闽家体委举办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拳师讲 课”.进一步培训全闽所有国家级裁判员和各省市选送的部分国家 —级裁判员,训练班近百人.各体育院校的骨干教师、业队主力 教练以及活跃在国内武坛的助理裁判等.均与会学习。“十大拳 师”承拘12个拳种课题的讲授,其中马贤达承抱《通备劈挂拳》和
《通备翻子拳》两个课题的讲授。学习班为期一个月.讲课结束后• 学员对i井课拳师进行了排比,马贤达名列榜首.在结业考试选题 中.60%以卜.的学员选择了马贤达所讲的题。
1952年.马贤达获中国自1949年之后的首次武术擂台赛(散 手)冠军,不足20岁的马贤达,以不败的纪录击败通臂大师邓鸿 藻,戳脚大师李学文,名震中国武坛。并在同届大会h夺得中闰短 兵格斗冠军,武术表演金奖。充分凸敁出通备武术造就的劈(短 兵)打(散手)练(套路)全面兼修的武林高手;1953年春获华北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短兵冠军;1953年秋又以不失一 局的成绩获全国短兵格斗冠军。
鉴于在武术事业h的成就与贡献,马贤达于1983年被晋升为 陕丙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陕西裨体育总会常务副主席、中华 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 协会副主席、陕丙省武术协会主席,并兼任陕两铒政协六届、七届 常委。
1985年,中国国家体委授予马贤达“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 1988年获中国闰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 会、国家武术管理中心评为“当代中国十大武术名教授”之一 :1998 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评为中国武术最高段——九段。
马贤达先生兼资文武,堪称文通武备.他在执教武术课之 余.著述颇丰。发表过《中国武术史h的少林寺与达摩》等数十 篇学术论文。并主笔著有《武术基础练习(一>》、《通备拳》( 文版)、《大刀王五传奇》长篇武术历史人物小说和电影义学剧本 《大刀王五》,主编了中国武术史卜.首部大型(120万字)武术辞 书《中国武术大辞典》等。有中国第一部短兵专著《中国短兵》、 《中国八极》、《马家翻子》、《马家劈抻.》、《中国长兵》等十多部 著述。
“神拳大龙”——蔡龙云
蔡龙云. 1928年出生.山东省济宁市人。武术家。
蔡龙云&幼跟随父亲蔡桂勤习武.为是家中独子,父亲对他要求格外严
格。精华拳、少林、太极、形意等多种
拳法,尤精技击。
20世纪40年代的海滩.有一
批打西洋拳的外国人,他们口出狂言,
认为中华武术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
绣腿.根本无法与他们的两洋拳击相提并论。于是双方决定搞一
次正式的比赛.看一看究竟是拳击厉害.还是武术厉害。蔡龙云代
表中国国术队出战,那一年.他只有14岁。14岁的蔡龙云从来没
有见识过这样的场面.稀里糊涂地登卜.了拳击台.稀里糊涂地在裁
判还在介绍比赛双方的时候,便使出浑身力气给了对方一个贯耳
拳。当比赛正式开始后.蔡龙云不冉稀里糊涂.充分发挥了中国武
术的身手敏捷、贴身靠打的优势.两个半回合内把俄国拳师马斯洛
夫打倒13次大胜而归.轰动了整个大卜.海。
1946年.在h海与美国拳击家鲁塞尔比武.在只准用拳的限 制下.仍连连击倒对方,使对方在第五回合中倒地不起。蔡龙s凭 借高强的武艺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被誉为"神拳大龙”。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 大会上,蔡龙云演练的“峨嵋刀”、“一路华拳”、“四路华拳对练”受 到一致好评.获金质奖章。他演练的拳法和器械.遵循传统技法, 古拙朴实,稳健挺拔.端正势整。动作动静分明.有节有序。每一 招每一势都“方中矩.圆中规势正而招圆。蔡龙云善于运用“骨 法”技巧中的“撑、拔、张、展、裹、扣、沉、踏贯力于股肽之中,是拳 械的招式体现出“形健劲遒”的特点。同时.他又使外形与心志一气贯串.流畅无滞。
浏览1,4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