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在以为国分忧为标志和特色的覃怀文化®环境里孕 育出来的一个拳种,它“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医和中国文化内外结 合、动静结合、刚柔结合的精神”气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思维 方式和性格、最能代表中国和谐文化的一个拳种。
天津是太极拳的主要传承地,这里除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气 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气赵堡
对焦作地区的文化称谓有山阳文化、怀文化、怀川文化、河内文化、罩怀文 化等不同的说法。在这里走出来的政治人物积极处事、为国分忧。如苏妲己、原轸、 陈平、司马懿、司马炎、韩愈、李商隐、李棠阶等人。所以有学者将其文化特点和标 志归结为为国分忧(杨玉东,程峰:《关于覃怀文化概念的思考》,《焦作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版,第228页。
主要有马天行(著有〈0:极拳杂记)〉书稿)、曹金祥、冯邦杰、郝振庆、明 桐林、曹树德、严万凯等传授。另,陈武星、申云琴夫妇等冯志强弟子还在天津传授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1995年,天津市武术协会陈式太极专业拳委员会成立。2008 年,天津市武术协会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宣告成立,陈武星任会长、马广禄任秘书长。
天津杨式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吴孟侠、郝家俊等人。其中吴孟侠的杨式太极 拳得自于牛连元(1851—1937),牛连元为杨班侯结义弟兄,与吴孟侠的岳父关系甚 好。现今,郝家俊女儿郝丽娜承传其技并大力推广之。另:天津津南区葛沽镇一带还 传承有府内派杨式太极拳
天津吴式太极拳主要由李经梧及八卦掌名家屈克章、刘凤彩所传。2007年, 天津吴式太极拳弟子发起成立了天津市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明桐林(李经梧 弟子)任会长、李淑新(李经梧弟子张玉琮弟子)任秘书长。
“南少如北振铎”,郝少如(郝月如之子)与郝振铎艺成后,郝少如随父亲 郝月如到南京、上海传艺,而郝振铎则北上天津授徒。天津的武式太极拳主要由郝为 真的孙子郝振铎(1909—1973)所传。2006年,郝振铎的弟子发起成立了天津市武术 协会武式郝为真开合太极拳研究会,王家俊任会长、牛钟明任秘书长。2012年,经换 届牛钟明任会长、黄大为任秘书长。
天津传人一般将孙禄堂所传习的形意拳、八卦掌和孙式太极拳合称为孙氏 拳,其代表性传人为张茂清。2006年,天津市武术协会孙氏拳研究会成立,张茂清任 会长、周宝田任秘书长。
太极拳@外,还流传有李式太极拳、龙形太极拳、青龙太乙十三 式、八卦太极拳、开合太极拳、金陵太极功以及东岳太极拳等诸 多样式。其中较有天津特色的是李式太极拳、龙行太极拳与青龙 太乙十三式、八卦太极拳与开合太极拳。
一、李式太极拳
李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 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一道合称为太极拳的“七大流 派”。该拳派由天津人李瑞东所创编,是天津武术对中国武学文 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一)李式太极拳的创编人李瑞东
李式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1851—1917),名树勋,字文侯。 天津市武清县城关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大 地主家庭,“生而鼻缺,上翻”,固后有“鼻子李”之称。李瑞 东“性忠厚,尚义气”,其“家资甚厚”,又精于医学,“尤好布 施”,“家中食客常数十人”,所以又有“小孟尝”之称®。
李瑞东家资殷实,自幼酷爱武术,曾跟随河北饶阳李老遂学 习戳脚翻子拳、王子斌(大刀王五)学习山东弹腿、慧海法师 (龙禅大和尚)学习“少林内廊秘法悟真派”拳术、岳青山(岳 飞后人)学习岳家拳、甘淡然(甘凤池曾孙)学习“内家八卦奇 门拳”(八法奇门拳)、杨露禅弟子王兰亭学习杨式太极拳。在 上述六位武术大师的教诲下,李瑞东对中国武术融会贯通,最终 在好友司星三、李宾甫的帮助下,创编了李式太极拳。
天津的主要传人有王继中、喻承镛等人。其中,王继中为宋蕴华(郑悟清弟 子)弟子,喻承镛则在新疆伊犁与陕西彬县来的岳绍义换衣而得。喻承镛练的太极拳 并不称赵堡太极拳,而是“武当真传正宗太极”。从资料上来看,喻承镛所习的赵堡 太极拳应在清早或中期由霍文毅带人关中的。.这样的话,这一支赵堡太极拳的价值就 太大了,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C,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2李式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1851—1917)
1912年,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请李瑞东到北京任拱卫军 武术总教长,开始在北京传授其李式太极拳。
关于李瑞东的死因,武术界有被打死的说法。2008年,李瑞 东的重外孙冯福明根据李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仰真以及李瑞东 的嫡孙李云鹏提供的资料,给予了澄清:
李瑞东先生是于1917年,农历丁已年正月初一(对外都说 初二日,因讳言年初一家中有人过世),由于煤气中毒而逝。此 前,李瑞东先生和弟子李进修、陈继先等人一直在京城从事武术 的教学工作,直到农历丙辰岁腊月二十八那天,师徒数人从北京 乘火车到武清车站下车,李瑞东先生家中提前得到口信,派轿车 到武清车站接先生回武清城家中过年。恰巧农历丙辰年没有腊月 三十,过了腊月廿九就是来年初一。当天夜里,天气十分寒冷, 先生的家人为先生生起火炉取暖。先生家中的火炉为黄铜铸制, 没有烟自,致先生煤气中毒,于次日凌晨逝世。①
李瑞东的长女奇英、长子伯英、次子仲英、次女菊英、三子
①大熊:《彻底戳穿部分大成拳传人的弥天大谎»,〈斌魂} 2008年第10期:
季英均学练李式太极拳,其弟子项润田、李进修、陈继先、李子 廉、蒋万和、蒋万良、高瑞周等亦武艺出众。据文献记载,李瑞 东的一个儿子“尤擅少林棍法,其日常练习之棍,重凡三十六 斤”气
(二)高瑞周创办汇通武术研究社,传播李式太极拳
李式太极拳创编后,在李瑞东及众多弟子的努力下,在天 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地均有传承,其中尤以高瑞周的贡献最 大。
高瑞周(1900—1958),天津武清人,名金城,字瑞周,李 式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的入室弟子。
1947年,高瑞周在北京什刹海西海北岸成立了汇通武术研究 社,高瑞周任社长、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担任副社长、八极拳 名家张立堂、八卦掌名家马逸林协助教练工作,面向社会公开传 授李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八极拳、八卦掌等武术技艺。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武术界成立联谊会,会址设在德胜门内的 汇通武术研究社。每逢北京武术界举行联谊活动时,高瑞周常常
①金恩忠:《国术名人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42
利用这个机会表演他擅长的低架慢拳(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 捶)以宣传、介绍李式太极拳。
高瑞周的李式太极拳弟子主要有白玉玺、武淑清、张旭初、 赵淑琴、周世勤、马金龙等人。资料显示,许多文化艺术界名人 都练过李式太极拳,如梅兰芳跟随高瑞周、程砚秋跟随张宾如、 钱信忠跟随白玉玺、浦心畲跟随李瑞东的侄子李子濂均学习过李 式太极拳®。正是由于传人们的积极努力,李式太极拳最终成为 太极拳的“七大流派”之一,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三)主要内容、风格特点与基本拳理 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捶、刚柔太极拳。其特点是体松舒 展、刚柔相济、连贯灵活、体用兼备气演练时,李式太极拳走 下盘的动作比较多,架势较低。对习练人的腿部力量要求较大。
清兵部侍郎王文锦赠送给李瑞东的对联(复原图)
余功保:11:善若水: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44〖页。
余功保:善若水: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451页。
李式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极为庞杂,据调查在门内传承的套路 主要有“天盘拳”三十六式、“地盘拳”七十二式、“人盘拳” 一百零八式。其中,“天盘拳”又称文太极,为最上乘功夫; “地盘拳”亦称武太极、太极八卦奇门拳;“人盘拳”又称太极 五星椎(捶),是李式太极拳的代表性套路。除上述三盘主拳外, 李式太极拳的技术体系还主要包含有如下内容:
徒手套路:金刚八式、蓄劲炼气强筋壮骨八式文功、长劲 放气伸筋拔骨八式武功、太极八小架、太极八大架、太极十三硬 架、太极老三推、太极一百零八式(太极十三式)、太极十三丹、 太极四门炮、和二形心意六合拳。
器械套路:太极白虎十三刀、雪片刀、太极青龙十三枪、 太极常山派十三势连环枪、五户断门枪、岳家八母枪、子龙枪、 六合枪、太极清风剑、太极十三剑、青萍剑、齐眉棍等。
对练套路:刀对刀、刀对棍、刀对枪、刀对长枪、棍对 棍、枪对枪。
推手:太极合步推手、顺步推手、活步推手。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李式太极拳在形成过程中对众多 武术流派的吸纳。
李式太极拳单练时讲究练势、练气、练机、练理,认为“夫 人本理以造势,借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四者本 一贯之道” ®,最忌盲练、痴练。至于身与心的关系,李式太极 拳在《艺学纲领总论》中以军事比拟作了如下精妙的阐述:
“夫人之精神蕴于心,而注于目,散于四肢,连于百骸,必 天君泰然,而后百体从命,故艺者有云:心为主帅眼兰旗,开路 先锋手最宜。两脚出没如兵器,步踏坐骥岂支离。身似阵图与队 伍,五营肩头肘胯膝。若知号令何由起,法动声随贵及时。” ®
天津市体委武术挖整组:《天津市武术拳械录(未公开发行)》第3页。
天津市体委武术挖整组:沃津市武术拳械录(未公开发行)》第4页。
二、青龙太乙十三式与武当龙形太极拳 (―)青龙太乙十三式
青龙太乙十三式全称为金蟾行功青龙太乙十三式,是吴宝昌 根据平生所学而提炼创编的独特太极拳法。
基本传承谱系
青龙太乙十三式的创编人吴宝昌(1907—1990),字子云, 自幼喜爱武术,曾跟随李瑞东的弟子刘剑青学习过金刚八式、跟 随靳文斌学习过丨〇8式杨式太极拳、跟随游方道士王真一学习过 坐功心法。
吴宝昌在辽宁沈阳幵设有饭馆,与在沈阳铁路局工作、狄龙 派太极宗师司星三的弟子张振芝较为熟悉,并拜其为师。后来吴 宝昌到天津河东开设火柴厂,便邀请张振芝来天津授艺。可惜的 是,尽管两人朝夕相处两年多,吴宝昌并没有学得张振芝的“武 当龙形太极拳”,吴宝昌对此后悔不已。
靳文斌是靳筱轩的弟子,靳筱轩的技艺得自小架通背拳创始 人、祁信儿子祁太昌的弟子张玉春(有说张有春,人称张燕子、 张老信)。这样看来,青龙太乙十三式与李式太极拳、龙形太极 拳、杨式太极拳、通背拳等应有亲缘关系。
吴宝昌曾留日求学,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文革”后 期,在王子青等弟子的建议下,吴宝昌对太乙十三式进行了系统 整理,写有〈涂蟾行功青龙太乙十三式初稿》一书3其在天津的 主要弟子有侯保钰、王子青、朱景田、陈继舜、赵金山、庞耀华 等。其中王子青较为活跃,其主要弟子有王永刚、谢宗福、刘 玉、常永革、随钦起、纪寿健、陈东本等人。
①2010年4月25日上午,为调查青龙太乙十三式的基本情况,在天津体育学 院武术教研室作者对青龙太乙十三式传人吴子青及纪寿健进行了访问。陪同人员有无 极拳传人高金华,程派高式八卦掌传人王福苓、皮树强和李祖训,小架通背拳传人王 洪生等。
技术体系
功法:八卦九宫粧。
八卦九宫桩共包括坤卦桩、离卦桩、乾卦桩、坎卦桩、震卦 桩、巽卦桩、兑卦桩、艮卦粧、九宫桩九种桩法。习练时要静中 有动,动静结合。
徒手套路:青龙太乙十三式(108式)。
青龙太乙十三式讲究带功行拳,非常注意神意的运用。
金蟾行功讲究一字法、二字诀、三字功、四字谛、五字歌、 六字要、七字忌、八字变、九字意、十字气,即所谓的“金蟾行 功十要"。行拳时身动犹龙、步移似熊、脐如球转、手必弯弓、 气贴于背、自然含胸、曲中求直,一派神行。
器械套路:十三枪、八仙行剑。
推手法:与杨式太极拳基本相同。
青龙太乙十三式的指导思想
青龙太乙十三势与其他太极拳主要有如下三点区别:
还胎息:“金蟾真谛在呼吸”,青龙太乙十三式的还胎息 与其他太极拳的自然呼吸法不同。它讲究呼吸与肚脐、口的配 合,最后达到似有似无、深沉均匀的境界。
手中有物:青龙太乙十三式行功时不但要形似,还要神 似。练习时要手中有物,和大气有摩擦。
一条龙:“太极开始到至终,首尾相顾一条龙”。青龙太 乙十三式是首尾相连的一条龙,演练时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 断续。
其具体修习的指导思想,吴宝昌用〈〇:极拳歌»给予了深入 浅出的说明:
太极拳歌
都到太极必须松,却把紧字没说明。 不知松从何处紧,焉能紧中得到松。
外松内紧方为紧,内紧外松是真松。
柔中有刚为内劲,刚里无柔是外功。
孤阴不生君知否,孤阳不长人皆明。
不生不长终何用,竹篮打水落场空。
太极原是无生有,有又归无妙无穷。
世人能知松和紧,足踏五步运七星。
沾粘连随互为根,採洌肘靠不落空。
棚捋挤按捻拧定,缠绕裹法主青龙。
劲由内换随脐转,意在动先重二争。
动似拉车千斤重,慢如裁纸透万层。
折叠转换缠绵意,大气摩擦朕守中。
我说金蟾只到九,留得十字待君明。®
吴宝昌及其传人对青龙太乙十三式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 除上述的〈〇:极拳歌> 外,尚有“总歌诀”、“金蟾行功心解秘 诀”、“金蟾行功十要”、“金蟾行功辩”、“推手功夫四项基本 原则及其运用”、“青龙太乙十三式练法浅析”等用来指导太乙 十三式的习练。
(二)武当龙形太极拳
①吴宝昌:《金蟾行功青龙太乙十三势初稿(内部手写资料)》第31页》
关于武当龙形太极拳的创编,有如下两种说法:
据门人介绍该拳为宋朝道士张三丰流传,清光绪年间,武 当山道士裴元辰云游至北京,传给司世明(字新三),司世明传 给早年在天津铁路局工作的山东济南人张振之(芝)(1894— 1970)。张振之(芝)传给张鸿逵、闫行庄、曲朝禄、周文涛、 王逸樵、熊春懋等,此拳开始在天津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
杨露禅在北京端王府教拳时传授给端王府总管王兰亭(永 泰),1872年杨露禅去世后,王兰亭代师授艺,传于端王府文案 司星三(世铭)和端王府管地亩的李瑞东。
司星三学得该套路后,仅秘传给外甥张振芝。张振芝则将之 发扬光大,其著名弟子有吴子云、王逸樵、靳学忠等人。®
武当龙形太极拳共分春、夏、秋、冬四路,从其中的懒扎衣 法、左右单鞭、抱虎推山、推窗望月、海底捞针、左右分脚、斜 飞、金鸡独立、倒撵猴儿、云手下式、弯弓射虎来看,该拳与杨 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有较大的关系。结合武术史的研究成果, 武当龙形太极拳的起源应以第二种说法较为妥帖。
武当龙形太极拳动作多为中下盘架势,练习时斜里寓正,两 足处处内扣,拳套练完需一个多小时,运动量极大。根据田野调 查,该拳有传人称之为狄龙派太极拳,实际上应与武当龙形太极 拳一样,只是师承不同而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武当龙形太 极拳与青龙太乙十三式亦有许多共同点,其间的渊源关系,留待 以后深人研究。
三、八卦太极拳与开合太极拳
据现任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李仁平介绍,十九世纪晚期,清 代武术家刘德宽得世隐高人的传授而学得一套太极拳,共109个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体育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天津市体委武术挖整组:{^津市武术拳械录(未公开发行资料)》第22-23
式子。刘德宽传吴俊山、李元智气吴俊山传蒋馨山、李景林和 程海亭®。而后,该拳在天津被发扬光大,成为天津市的一个重 要传统武术流派。因师承不同,该拳被称之为八卦太极拳和开合 太极拳两个名称。
程海亭在1925年至1928年任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期140间,将该拳传给师弟郭铸山,郭铸山弟子将该拳称之为八卦太极拳③。
蒋馨山在1931年至丨981年担任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期间传 授该拳,其弟子遍布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 其中以天津的吕学铭较为著名,吕学铭又传现任净业国技研究社 社长李仁平。在该传承系统中,该拳被称之为开合太极拳。
2005年,蒋馨山弟子杨长安开始在津收徒传授八卦太极拳, 现已取得很大的进展。
除上述的李式太极拳以及青龙太乙十三式和龙形太极拳、开吴俊山、李元智曾在中央同术馆传授该拳。
李仁平:《发现开合太极)〉,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 77~78页。
2010年9月30至10月5日,作者在山东省聊城市调查查拳期间,拜访了聊 城査拳传人丁祖文。据丁祖文介绍,年轻时他曾经习学过周易太极拳、五行太极拳和 八卦太极拳。这里的五行太极拳和八卦太极拳都是因套路行走的路线而得名,与天津 的八卦太极拳存在明显的不同。
合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外,天津还有以练脊柱为主的金陵太极功 流传。该功法包括72式金陵太极功和102式金陵太极功(小架) 两个套路。据门人介绍,该拳创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清乾 隆、嘉庆年间,金陵人谷宗云、谷宗秀传河南人李六如,李六如 传北京人夏桂勋(字恭甫)。夏桂勋传横寿山和天津武清人李祝 轩。其后,横寿山传天津郭静山,郭静山于1934年著有〈汰极 功解》,对金陵太极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该套路中的七星 式、上式、倒撵猴、斜单鞭、海底针、高探马、抱球、白蛇吐 信、指裆捶、弯弓射虎、十字手、单鞭云手、揽雀尾、玉女穿 梭、抱虎归山等技术名称来看,该拳亦应与杨式太极拳、陈式太 极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浏览7,6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