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了中国武术的泛和谐 价值观和象形拳的发达,以至出现了以抽象哲学概念命名的武术 拳派,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无极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概念,亦被武术界所使用气 1921年,“最后的镖王”李尧臣在会友镖局解散后创办了武术茶 社,倡导武术运动。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了我国东三省 后,李尧臣受佟麟阁之邀加入二十九军,任武术总教官,组建了郭静山传陈家泰、周鹤轩、胡维堃,其中以陈家泰较为活跃,传人有3000 多人。陈家泰,天津市人.1911年出生,15岁拜河北南皮武彩云(字希臣)学金刚 八式、戳脚、翻子等,18岁从郭静山学金陵太极功,20岁从天津静海独流镇人萧海 波(萧氏八卦掌创始人)学八卦掌,他还跟随河北文安邢连科学习过少林拳术。经过 多年的习练,陈家泰总结、提炼出“关节运动法”,锻炼效果显著。
中国地名、庙宇名亦有以此命名者,如河北的无极县、河南省博爱县唐村附 近的千载寺(始建于东汉,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复称 无极寺,北魏武定三年改为千载寺。见原福全:《偶然所得,重大发现——博爱县唐 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中华武术》2005年第5期第14页)。
大刀队,为适应部队抗击日本人的需要,李尧臣将“六合刀”和 “追魂剑”合在一起,独创了一件新式兵器——“无极刀”,创编 出一套刀法——无极刀法,在随后的喜峰口战役中发挥了威力。 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成功,鼓舞了斗志、激发了民族自信心。也许 正因此,1937年以喜峰口战役为背景创作的〈汰刀进行曲》唱遍 了大江南北,各地同仇敌汽,有力地抗击了日本人的侵略。
除了李尧臣的无极刀和无极刀法之外,传统武术中还有以 “无极”命名的单独拳种——无极拳。该拳在天津、北京、河北、 广东、黑龙江、辽宁地都有流传,其中天津是无极拳的一个 重要传承地。
2010年1月2日迟浩田将军给无极武术的题词
2007年10月武当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哈尔滨无极拳研究会的张宏博. 大连市无极拳研究会的孙永伟展示了无极拳。二人皆是武当内家无极拳第八代传人吴 振世的弟子(见中华民俗节庆网http/l155815.com)
原题词落款没有写时间,本人曾于2010年6月1日专门打电话给天津无极拳 代表性传承人高铁静,专门请教此事。高铁静说他的一个邻居和迟浩田是战友,专门 去信请迟浩田题写的这几个字。迟浩田回信寄来题词,并说是20丨0年丨月2日所书:
一、基本传承谱系
(一) 刘仙岛和蔡锦堂
无极拳又名无极功,据说起源于江南乐符一个叫刘仙岛的 人,其技术体系包括无极十二形、乌金刀。清嘉庆年间,刘仙岛 将无极拳传于河南苔头人蔡锦(金)堂。
蔡锦堂为嘉庆年间的举人,家境殷实,嗜武如命,一生习武 不辍。枪乃兵中之王,为完善无极拳艺,弥补无极拳无枪的历 史,蔡锦堂专门到天津静海县,在姜维后代姜显博的徒弟高祖坡 (字三丰)家做私塾先生,两人换艺,蔡锦堂又学得了“子龙大 枪”。自此,无极拳既有徒手套路、又有器械套路,既有短器械 套路、又有长器械套路,技术体系逐渐完善。
(二) 天津第一代无极拳传人王玉珍
为使无极拳艺得以流传,蔡锦堂在河南教下王国珍后,便 开始访徒授艺。自山东行至天津河东汪道庄时,他发现了一个 习武的材料——王玉珍,便将无极拳艺毫无保留的全部传给了 他。
王玉珍,初习功力拳,跟随蔡锦堂练习无极拳后,便将自己 所学与无极拳融为一体,武学水平日益提升,人称“王二爷”。
王玉珍之外,天津东丽范庄子的范长畏亦从师蔡锦堂学习无 极拳。范长畏初习六合大枪,从师蔡锦堂后进步很快。后他遵师 命访艺于黄河以南。到河南后,他住在了师兄弟王国珍家中。一 日清晨,他见一个小男孩技艺高超,不在自己之下。一问原来是 王国珍的孙子,范长畏羞愧不如,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习武的 料。回天津后便弃武习文,后来他的书法造诣颇高。需要说明的 是,王玉珍还跟随范长畏学习了他的六合大枪,从而进一步丰 富、完善了无极拳体系。
据天津无极拳门人介绍,王玉珍杆子练得一绝,与人较艺, 往往一杆见输赢,人称“一杆王”。他曾经到北京与杨班侯切磋
技艺®,两人互有胜负。从此无极拳声明大振,王二爷则又多了 一个“杆子王”的绰号。
(三) 天津第二代无极拳传人徐永庆和赵永胜
王玉珍时期,无极拳已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传人主要有徐永 庆0873—1946)和赵永胜等人。另外,据说曹锟年轻的时候亦 跟随王玉珍学习过无极拳。
徐永庆是清朝的四品带刀护卫,据门人传说曾参加了逮捕燕 144 子李三的行动。其弟子高铠庭使无极拳进一步在天津得到了普及
和发展。
赵永胜,字凯庭,津沽人,起初跟随一个姓张的人练习功力 拳,后带艺跟随王玉珍练习无极拳而融会贯通,成为一代名家 其弟子天津东沽小梁村人白云鹏(1881—1969),曾在北京以劈 手罗汉拳获“十三太保”称号。后又在南京表演轻功——达摩过 江,被誉为“活达摩”。后来,他在无极拳的基础上集功力拳、 形意拳、太极拳之妙,取形意拳之形、运太极拳之气、发功力拳 之力,创编了一套三手拳(三手罗汉拳)。后来他将此艺传给了 张恩发,张恩发又传给了河北青县齐营村的刘文胜。自此,无极 拳传入沧州境内,并成为该地区的特色拳种。
(四) 承上启下的天津第三代无极拳传人高铠庭
高铠庭]913年出生在天津市河北区东窑洼,8岁时开始在河
①亦有材料显示,王玉珍在北京与杨露禅较大枪之艺,破杨氏一枪而名声大振 (见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沧州武术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46页)。
东区韦陀庙(武圣庙)跟随徐永庆学习武术,后来为了让高铠庭 学到纯正的无极功夫,徐永庆还把高铠庭送到自己的师傅王玉珍 门下深造,就这样高铠庭的武术技艺突飞猛进。
1931年农历六月二十四,19岁的高铠庭在师傅徐永庆的鼓 励下,在天津市天后宫(原名娘娘宫)成立“天津特别市无极国 术研究社”(天津市私立国术研究社),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公 开传授无极拳。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6月28日根据国民政府行政法令, 天津被确定为特别市。1930年11月,河北省政府从北平迁到天 津,天津又成为省辖市。]935年根据民国政府的〈沛组织法》规 定,天津与北京、上海、青岛一道又被确定为特别市。1937年 “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1937年12月,天津 成立了河北省公署和天津特别市公署,1943年更名为天津市政 府。这样看来,上述的“天津特别市无极国术社招生简章”应存 在于1935年无极国术社成立至1943年间(或1935年至1937年 间)。在该“招生简章”中高凯庭认为:“国术关系人生健康”, 它可以“锻炼健全之体魄”,“应付伟大之事业”。所以他希望 “各界诸君,能于工作余暇”练练武术,他自己特别愿意与“留 心国术诸同志,研究而共勉旃”。基于上述认识,高凯庭为了 “推广健康运动,公诸同好,希望咸登伟大光明之程途”而“不限性别不限年龄”,凡是“有志国术者均可报名参加”他的国术 社。
高铠庭(1913—1976) 天津特别市无极国术社招生简章
无极国术社所在的地点——东门外天后宫,现在是天津市 “十六景” ®之一,与另外“十六景”中的玉皇阁和“百年民居” 通庆里相隔不远。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无极国术社“广开门庭”、 “有教无类”的大规模武术推广活动,使无极拳在天津得到了较 为充分的普及和发展。高凯庭一生弟子众多,据统计,自1931 年“无极国术社”成立至丨966年关闭,在无极国术社登记在册 的学员就有9000多人,据说中国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年轻时亦 跟随高铠庭学习过无极拳。
为促进天津市的武术交流活动,193丨年至1%6年,每年的 6月24日,高铠庭广邀天津各个武术门派的拳师到“无极国术研 究社”表演、切磋,为当时武术界的团结、交流、融汇提供了条 件,为天津武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天后宫无极国术研究社授课之余,高铠庭喜欢给徒弟们讲 些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往往经过了文学加工,夸大其实 以吸引读者喜欢。一次,当讲到《十二金钱镖>〉中天衣无缝的武
①天津天后宫曾有27座,其中以“大直沽天后宫”和“东门外天后宫”最为 著名。可惜解放前大都毁于战火或改作它用了。只有东门外天后宫越来越兴盛;天津 十六景为:玉皇阁、通庆里、天后宫、祠堂、石家大院、文昌阁、文庙.鼓楼、炮 台、铃铛阁、白庙、桃花堤、广东会馆.张园、静园、宁园_
功描绘时,高铠庭认定作者定是武林高手。于是多方打听,终于 工夫不负有心人,高铠庭打听到该书的作者宫白羽并非习武之 人,其书中的武打动作是好友郑证因设计的。当高铠庭听说郑证 因正在一家旅馆居住时便上门请教。两人相见甚欢,当谈及武功 时,两人武兴大发。先是郑证因“叫气”,从尾骨起咔咔作响, 节节上升。而后,高铠庭亦开始“叫气”,只见左腕上鼓起一个 乒乓球状的气囊,按意念顺臂上行至左肩,然后绕后背过右肩, 经肘而下停于右腕上方。收功后,两人开心大笑。围观者也大开 眼界。这个故事由高铠庭的儿子高铁静谈起,至今未见有人会此 功夫。
新中国成立后,高铠庭依然热心武术事业。1952年,天津市 体育分会组织成立武术运动委员会时,高铠庭任常务委员。当 年,天津市举办民族形式运动会时,高铠庭担任武术项目长兵的 主裁判。另外,抗美援朝期间,高铠庭还主持创编了 32式保卫拳®。
2007年1月6日,天津市无极武术研究会成立,高铠庭的儿 子高铁静任会长,徒弟高金华任秘书长,目前两人通力合作积极 活跃在无极拳推广的第一线。
①共32人参与编创,每人一式。
注:丨.以上传承人员衰只保证上下孿份r代人员未按习式先后順序抟tt不作资格凭a. 2.众多先*因名讳不供,己故师兄弟或联系不上人fl朱作记
无极拳传人高铁静提供的无极拳传承表
二、技术体系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完善,目前无极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 系完备的拳种。它主要包括如下技术内容:
(一)功法
十八罗汉功
十八罗汉功是无极拳的基本功,是模仿罗汉的各种形态为基 本架势的站桩功法。收式后以专用器械(沙袋、木板)等进行操 打,以达到提高抗击打能力的目的。
三绝艺
踢桩
这是通过在独木桩上操练“八仙腿”来练习腿脚的单操功
夫。
靠板
这是用无极十二形手的每个动作来撞和击打靠板,从而提高 全身攻击能力的练功方法。练功时要借助于“哼哈”二气来发 力,不可憋气。另外,练习靠板时还需练习无极発法。
鹰爪力
此功主要锻炼手上的力量,练习时以十八罗汉功的基本姿 势,用双手抓住小口泥坛子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收功时,必须 立即用铁沙袋和松木板条拍打全身和四肢,用牛肋骨刮全身,用 双手的食指圈起刮眼部,以防止气血停止在某个部位,影响身体 健康。天津第一代无极拳传人王玉珍就以鹰爪力著名,时人有 “鹰爪王”之誉。
无极气功
无极气功又称太保十三式、无极童子功,它是通过十三个特 有的“式子”来调理身心,从而达到调身、健体的目的。
无极靠板之“鼠抱”
(二) 徒手套路
十二形手
这是模仿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 猪等地支十二形的典型动作而构成的演练套路。
无极拳
这是一套以慢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演练套路,整个套路以地支 十二形和外五形(雁、鹤、熊、蝶、狮)的典型动作构成。包括 无极一路、无极二路两个套路。
无极形拳
无极形拳是模仿龙、燕、熊、鹤等动物的形态而成的套路, 有单练、对练、对拆等不同练法,既有很强的观赏性,又有极强 的实用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形掌(九龙转掌)、燕形掌。
(三) 器械套路 1.无极刀
又名乌金刀、五式三刀,动作简单实用,初练时用单棍操练,后用刀进行实战练习。其用法歌诀为:
日照三尖劈面锥,行如闪电快如飞。
亚似猛虎爬山式,留神肋下点刚锥。
无极枪
又名子龙大枪,据说三国时期常山赵子龙所传,由五路断门 枪、六路接花、七十二路长取枪三部分组成。其练习要领为: 枪如箭,身如弓,大把握手中。
枪似箭,势搪弩,解则似开弦。
枪见响,往里进,探背伸腰扎。
里不扣,外不拿,检力在手法。
需要注意的是河北沧州的无极拳技术体系与天津稍有不同, 它主要包括:无极一反二十八手(一反二十八式)、劈手罗汉拳、 三手拳(三手罗汉拳);达摩剑、盘丝剑(正负两趟共108式)、 三手刀、子龙枪、四门枪等。其标志性动作有龙形(懒龙出窝)、 虎形(双探爪、单探、人洞式)、马形(提爪、罩)等。北京无 极拳源自昌平的刘振邦(1885—1963),是其在掌握少林拳、形 意拳、龙形八卦掌、自然门的基础上研习组编而成,现今主要分 布于门头沟区。该拳练功方法以站无极桩为主,并有散手、推 手、腿功等方法。现在流传的徒手套路有8种,器械套路有无极 剑、无极枪2种。可与天津的无极拳对照研究。
三、基本拳理
(-)"无极”意蕴
无极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属于自然哲学概念的范 畴,但不属于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观念。在先秦哲学中,无极用来 表示“无限”、“无穷”。它始见于通行本《老子》第二十八章, 但章中“复归于无极”是否〈诸子》原文,目前尚有疑问。有人 认为它是“后人窜入之语”,“绝非老子旧文”。〈驻子》一书中 “无极”一词出现四次,皆表示无穷无际之意。
周敦颐著〈无极图说>〉,首句即为“无极而太极”。朱熹〈汰 极图说解》中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上天之载,无 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 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清初黄宗羲在其個说解惑》中考证“太极图”的来源时认 为: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炼之术也。而河上公本 图名无极图,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周子得此图而 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汰易》,以为儒者之秘传。
张岱年在其《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认为“河上 公”是道教神话中的人物,不见得实有其人;周敦颐的“太极 图”及其中的“无极”观念来自道教。
由上述“无极”的基本意蕴来看,无极拳应与儒家、道家思 想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
无极拳第六代传人高铁静英姿
(二) 无极拳总纲
“无极本无拳,形迹是根源。练轻如鸿毛,练重如泰山”。 这四句话对无极拳的锻炼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可看做是无极拳 的练功总纲。
(三) 对身法重要性的认识
“高纵低伏身法捷,变化万端重重叠。亦长深邃学理妙,蜿 蜒蛇形奇正斜。”无极拳高度重视身法的作用,认为习武者无不 以身法为第一要旨。
所谓身法无外乎周身的协调、配合,最讲究一个“合”字。 这里的“合”即要求外在形体的配合,亦要求外形与内心、意念 的配合。
(四) 对腰重要性的认识
“练拳不练腰,到老艺不高。识透腰中趣,方见法中妙”。 无极拳重视身法,而身法又与腰高度相关。为此,无极拳亦特别 重视中枢腰的作用,认为:
“无极身法变无穷,拧腰变步方能成。周身力量随腰动,得 来全靠平日功。”
其基本练习方法为:
“无极腰法走螺旋,全身之力腰中传,千般变化归一理,承 上启下里外旋。
下行里旋龙绞尾,上行外翻蛇钻天,力练巧练千万遍,心领 神会悟真源。”
(五) 身心五比
心为元帅,眼为先锋,耳为参谋,手足为兵将,脑为中央。
(六) 无极拳六讲
手讲螳螂手,式讲罗汉式,腿讲买根腿,力讲三节力,劲讲 贯通劲,气讲贯通气。
(七) 交手六要
手要快,眼要尖,心要合,步要疾,身要紧,神要贯。
(八) 九刚十二柔
无极拳认为用力应刚柔兼备,过刚则猛,过柔则绵。经过长 期的摸索,无极拳将其总结为“九刚十二柔”。
“九刚”为:顶、抗、填、撞、抖、靠、弹、碰、踹:
“十二柔”为:粘、联、绵、随、缠、托、捧、缩、滚、 拦、推、捋。
(九) 技击寻求主动
无极拳技击讲究“生克制化”,先发制人,在对手想动未动 时发招取胜。
据文献记载,河北的无极拳与天津有承继关系,但北京门头 沟区、广东省广州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辽宁省大连市的无极 拳是否与天津的无极拳有关系,留待以后调查研究。
武术史家唐豪先生在其《神州武艺》中对无极拳有所提及, 他在说到抱道氏为廖子玉的著作〈沃极拳通论》、〈(无极拳谱图 说}作序云:“此艺系北平李先生所传,为张三丰最后之组织, 与太极、八卦合为一部大道者也。”后又说:“太极、八卦两家 拳法,前清季年,盛行于旧都,此公眼红耳热,名其混合两家之 手法曰无极,盖欲使人信其胜于太极、八卦,诱人从游,此以饱 私囊也。序所谓与太极、八卦合为一部大道者,其即山人一部生 财之大道乎!”唐豪先生说这话似有所指,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经 过上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增补、完善,目前天津的无极拳已经发 展成为一个“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拳理明晰”、“源流 有序”的拳种,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浏览5,8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