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吃,你没穿,趁早加入义和团,打败洋人吃饱饭” ®。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民众运动。尽管参加这场运动的 社会成分很复杂,但农民是运动的主体,农民中,被强制脱离物 质生产资料的流民无疑占有相当的比例” ®,在饥饿机制的驱动 下,这种具有巨大盲动力量的流民大军,“大量投身义和拳义和团歌i番,见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天津 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8年版,第132页。
黎仁凯,姜文英:Ct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1年版,第3页。
(团)为义和团运动的大规模展开提供了主要依靠力量,同时也 为这场运动增添了许多‘盲动’色彩” ®。
“义和团”在英文中通译为“Boxer” ®,该词的原意是“拳 击手”、“拳击师”,用来指称义和团时,其含义与清人当时文献 中所使用的“拳民”、“拳匪” ^意义相近。从上述国内外对义和 团的这种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席卷全国的义和团运动实际上 是以武术为聚集纽带的。因此,我们认为这场运动有力地推动了 全国、尤其是北方武术的大普及。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天津 的武术运动亦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一、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与北移
“中国下层社会的秘密结社,一般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方 多为会党,北方多为教门” ®,而义和拳(义和团)就是北方教 门中的一种。
义和团运动宣传口号
黎仁凯,姜文英:〈值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丨年版,第26页。
姚斌:《拳民形象在美国——义和团运动的跨国影响》.北京:世界知识出 版社,2010年版,第1页。
“拳民”如光绪二十六年上谕“是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遂有拳民 以仇教为名,倡立团会”;“拳匪”如清人蒋楷撰《平原拳匪纪事》、侨析生撰惊:津 拳匪纪略》、管鹤撰〈律匪闻见录> 及刘孟扬撰沃津拳匪变乱纪事)等。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IX津简史> 编写组:〈〈天津简史》,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
“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曰 义和,继改称梅花拳,近年复沿用义和名目”,“直隶、山东交 界之区,拳民年多一年,往往趁商贾墟市之场,约期聚会,比较 拳勇,名曰亮拳” ®。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直隶边界地区气由 1887年的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案演变而来气1898年10月25日, 赵三多、刘化龙、朱九斌等人在冠县蒋家庄马场树起了“扶清灭 洋”的旗帜起事,后被清廷镇压。
迫于清廷的镇压、监控以及东南互保®等因素的影响,赵三 多、刘化龙、朱九斌®等义和团首领沿运河北上、开始把活动范 围向北拓展。
“义和团不是秘密结社,而是以村、镇为单位的公开组织”、 “每一村或一镇为一团,亦偶有联合数村而为一团者”、“乡民入 团是公开的,习拳弄棒也是公开的” ®。义和团的团与团之间, 彼此独立,各不相属,这不利于形成强大的向心力。1899年5 月17日,赵三多、刘化龙、朱九斌等义和团首领聚集在正定大
1898年,山东巡抚张汝梅奏折,见仪和团档案材料(上册)》,北京:中华 书局,丨959年版,第15页;丨9世纪60年代,为对付捻军,威县建立了三支团防,即 城南的“志和团”、城东的"配义团”和城北的“义和团”。这里的“义和”二字可能 与当地的“义和保”、“义和营”两个村有关。这几支团防1870年左右解散:18% 年,因这一带盗匪猖撅,“义和团”又重新组建(另外两支没有组建),并仍由原首 领赵老广指挥。这些团防队员与赵三多手下的拳民关系很好,有些还是赵三多的徒 弟。
近些年来,“义和团,起山东”的传统说法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
戴玄之:仪和团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东南督抚多半主剿,其中尤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 督张之洞最为突出。在二人及李鸿章、盛宣怀等人的支持下,东南互保得以实现。
赵三多(字祝盛,当地人称赵老祝、赵洛珠),家住威县城东30里的沙柳寨 村,擅长梅花拳。刘化龙,自称刘伯温后裔,与朱九斌一起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后 在永年县城东北40里的下堡店结识韩道士(自称韩二瞎子,梅花拳首领)后,开始 放弃反清复明活动,转而加入了反洋教灭洋的行列。
戴玄之:仪和团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丨6~丨7页。 佛寺商议下一步活动计划时决定学习天津红门会员习练铁布衫, 讲求吞符念咒、刀枪不人法术的做法。由此,义和团开始改称 “神助义和团”。这次会议在义和团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从此,义和团基本上由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反洋教®而转变为趋同 的仪式和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拳民对洋枪洋炮的恐惧心 理,使义和团形成了强大、统一的反洋教声势。义和团运动借 此势终于扩展到畿辅重地——京津保地区,并在这里达到了高 潮。
①不同地方的义和团分别由梅花拳、神拳、大刀会等组织更名而来。因此,各 地义和团组织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梅花拳有文、武场,组织较为严密,所以像赵三多 这样的人物能够指挥数以千计的拳民;而神拳则组织松散,各拳会之间缺乏联系。像 朱红灯那样指挥上千拳民的人物十分罕见。
二、天津的义和团运动
1899年冬天,天津的杨柳青尚没有义和团活动。但第二年 初,杨柳青及附近村庄的义和团活动就随处可见了 1 1900年1
月,义和团则“已流入天津县,每日有人在南门外瑞(端)和机 器磨坊后宽阔地方习练,河北(北门外御河以北地方)一带亦有 之”②。
“女的红灯照,男的义和拳。赶也赶不散,捉也捉不完5 天津的义和团运动发展十分迅速,短短半年就几乎到了“村村都 铺团,镇镇有坛场3山沟练武术,平原是战场。遍地是团民,个 个会刀枪” ®的地步。丨900年春天,天津的义和团不但公然揭去 政府的告示,代之以自己的严正宣言:“各西国教堂知希,本会 限尔等于一礼拜内退出此地,所有房屋,留与本会神人居住,若 尔等不听此令,则本会会友必用法术,将房屋烧毁,生人杀害, 尔等追悔亦无及矣而且明确告之:“三月初一(3月31日) 焚烧洋房,驱逐洋商。” ^致使外国人士人心惶惶,外国教堂加强 警戒,严阵以待。到1900年5月底至6月中旬直隶义和团在京 津保三地集中破坏卢保、京津铁路交通线的时候。义和团在京津 间的活动已十分活跃。据统计,京津间北运河沿岸的85个村庄 中,就有义和团组织75个,而在京津间的3088个村中,竟然有
黎仁凯,姜文英:(a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1年版,第156~157页。
转引自黎仁凯,姜文英:Ct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原文见刘孟扬:津拳匪变乱纪事(上)》第1 页,民兴报馆刊印,宣统二年十二月三版
义和团歌谣.见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天津 卷)》,北京:中国丨SBN中心出版,2008年版.第133页。
义和团歌谣.见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天津 卷)》,北京:中国丨SBN中心出版,2008年版,第137页。
徐绪典:«■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版,“津城于十八(1900年6月14日)、九(6月15日)、二十 (6月16日)等日,拳党焚城外教堂、拆榆芦路,毁关、县两署, 释临押犯,道、运署均设拳场” ®。与义和团在乡间开展的蓬勃 局面相应,1900年5月27日,拳民进入河北涿州城后,团民们 开始纷纷涌向城市。6月丨2日,天津静海县城已为义和团所占 据。随后,王志和、杨寿臣(在三义庙设总坛口)、曹福田(在 吕祖堂总坛口)、王成德(在大佛寺设总坛口)、张德成(在 北门里小宜口内设总坛口)等义和团首领率领团民纷纷进入天津 城,“替天行道,扶清灭洋”、“奉旨义和团”等旗帜飘扬在天 津城内街头。
王广远:CX和团廊坊大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
徐绪典:《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版, 第43页。
吕祖堂在清代是供奉吕洞宾的道观。
中华民国六运会明信片(1935年)
义和团在天津的迅速发展,难免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一 些土豪、流氓、混混借机招摇撞骗、敲诈勒索3曹福田、张德成 见状后大力整顿,从而稳定了地方秩序,也为义和团赢得了人 心,以致出现了 “官无论大小,民无论男妇,大概信者十之八”① 的情况,从而为这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奠定下了良好的群众 基础。“天津的团民一般均用红布包头,余布二尺拖在脑后,红 布围腰,红布裹腿,手执短刀,数十人为一队,在街巷游行示 威®此时的天津已陷入无政府状态,天津的局势已为义和团所 左右。此时的天津四门已由团民把守,静海县城则整个被义和团 所控制。这一点在6月15日英国领事贾礼士发出的信中就已经 说得很明白:“天津城已实际掌握在义和拳和暴徒们手中,他们 焚烧了礼拜堂,并且在街上强迫中国官员们下轿。” ®转引自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津简史)编写组:津简史》,天 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6页;原文见〈沃津拳匪变乱纪事》卷上。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津简史> 编写组:津简史),天津:天 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丨95页。
胡滨:{^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版,第41页。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以及所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迎 合了一批官员的复仇排外心理。直隶总督裕禄看到义和团的声势 如此壮大,认为这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于是,“请旨招抚”。 1900年6月21日,清廷终于发布了招团宣战的上谕,正式向列 强宣战.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各阶层人士纷纷加入到义和团的行 列中来,参加义和团已成为一种时尚。” ®
义和团的发展令外国势力惶恐不安,光绪二十六年四月 (1900年5月),各国驻京公使联合举行会议,决定对义和团进行 镇压。“义和团,起山东,传到直隶成了精,三月起,六月红, 九月没到散了营,®1900年7月初,直隶总督裕禄召集曹福田、 张德成与清军将领会商作战部署,决定曹福田与武卫左军继续合 力进攻火车站、张德成与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合攻租界。这说明, 清直隶当局已经承认了义和团在天津反侵略战争中的主力军地 位。但由于敌我势力的悬殊以及内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7月 14曰,天津城被八国联军攻陷。而后,八国联军的野蛮屠杀和清 政府改抚为剿,使义和团运动转入低谷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 台®。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天津人民参加义和团的人数之 多、范围之广以及各级官宦对义和团的积极参与等“全民皆团” 现象给天津武术以极大的影响。在我们的田野调查中,如今在天 津流传的传统武术流派,几乎均与义和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黎仁凯,姜文英:Ct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丨年版,第187页。
义和团歌谣.见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天津 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8年版,第丨6丨页。
1900年7月9日,当军民联合进攻租界时,北洋大臣宋庆却指使马玉昆部在 背后射杀义和团民。
1900年7月26日,张德成逃至杨柳青王家口,被村民捕获,众人试其“神 术”,乱刀齐下,“立成血酱”;曹福田于190丨年正月潜回故里,被乡人送官,磔于静
海(侨析生:《拳匪纪略一巨匪结局»)。
其传承者也往往因前辈与义和团有关而沾沾自喜。
义和团运动画册 义和团传说故事《铁拳烈火》
义和团的失败以及1901年武举制的废除标志着军事领域武 术主导地位的丧失,此后民间成为武术的主要舞台。与此相应, 武术的价值功能也发生了转化,其技击功能逐渐下降,而健身、 表演娱乐功能却日益凸显。
三、功力门武术的传播
功力门武术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意见,主要 有如下两种说法:
其一,清代嘉庆年间,河北沧州城南尹桥村人尹文玉学艺于 一个姓邱、号“一指灵”的和尚。学成后,尹文玉遵师训而创功 力拳法。
其二,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山东人张文通从少林寺学 得该拳后还俗回到山东武城占官屯而传承下该拳。
该拳形成后,一直隐于民间,直至“霸州李” (1875— 1939.7)及其女儿李文贞将该拳发扬光大后,功力门武术才逐渐 为人们所知,成为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1875年,“霸州李”李茂春出生于河北霸州(今霸县),乳 名发儿。作为李家“独苗”的李发,少时身体羸弱多病。1881 年,父母为保住香火让李发拜东关外淀神庙的主持为师,以求神 佛保佑。自此,李发改名李法,成为淀神庙的一名“带发修行” 的和尚。
淀神庙是霸州的一个大庙,因庙中供奉有关帝像,人们又将 其称为“老爷庙”。老爷庙的主持对李法特别疼爱,将其留在身 边,打扫禅房,并教其读经识字、习武练功。正是在这里,李法 得到了功力门大师王绛云的青睐。
王绛云,原籍山东,功力门著名拳师。义和团兴起后,他来 到天津帮助“红灯照”。义和团失败后,为防不测,王绛云避难 来到霸州淀神庙。
李文贞剑术
经过长期的观察,王绛云发现了李法是块习武的材料,于是 决心将功力门武艺传授给李法。就这样,李法在王绛云的悉心指 导了,苦练十多年,基本掌握了功力门技艺。
淀神庙主持十分器重李法,准备在自己圆寂之后将衣钵传给 他。恰在此时,李法的母亲病故,弥留之际,唯一的叮咛就是要 儿子返俗娶妻,以续李家香火。就这样,李法结束了“带发修 行”的生活,回到家乡,更名李茂春,继续习练功力门武术。
1911年,为寻访武术高手、开阔眼界,李茂春来到北京天 桥,一面表演武术谋生,一面寻求武术高手。
正是在天桥,李茂春结识了太极拳高手恒泰。两人相见恨 晚,经常待在一起,切磋武艺。恒泰将自己最擅长的太极十三剑 传授给李茂春,李茂春则将地躺双刀、软工鞭授予了恒泰,两人 在武学上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后,为进一步提高武术的修养,李茂春又先后到天津、南 京、上海、大连、营口等地传授武艺,声名日著,并结交了大连 的武林豪杰孙寿文、王茂田等人。
李茂春精湛的武艺在大连引起轰动,借此良机,孙寿文和王 茂田联系了一些武林朋友,成立了“南山武术研究会”,对拳种、 兵器等进行研究与整理。就这样,李茂春的武术理论素养得到了 进一步的提升。
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最后李茂春定居在天津,并娶李庆堂 的女儿为妻,开始在天津安家落户,传授自己的功力门武术。发 展到今天,功力门武术已经在天津生根发芽,成为天津的一张城 市名片。
浏览2,3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