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面给予详尽介绍的回族重刀武术、无极拳、李式太极 拳、程派高式八卦掌、独流苗刀、北少林武术等六个天津重要拳 种之外,拦手门武术、功力门武术、迷踪拳、八极拳、通背拳、 形意拳等拳种在天津不但影响大、传承面广,而且亦特别有代表 性,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拦手门武术

拦手门武术又称拦手拳、拦路练手,其创始人是天津人李金 刚。

李金刚,字志和,先从明末战将郑海宁习拦路拳,后从河南 人郑天兴、郑天隆兄弟学练手拳。李金刚学得拦路拳和练手拳 后,细心揣摩,并进行了再整理,最终成为独具个性的技术与理 论体系。1650年,李金刚将之定名为拦手门武艺。

从李金刚至第三代传人王海山,拦手门武术主要在大直沽天 妃宫庙、药王庙及后台一带传承。后拦手门武术在第四代传人 “四大兴”(李兆兴、张大兴、张德兴、张昭兴),第五代传人冯 仲元与刘长海,第六代传人张文庆$与刘万福,第七代传人张文 仲等人的大力推广下而逐渐发扬光大。目前,天津、上海、河 北、山东、内蒙古等地均有练习者。

 

 

 

 

拦手门武术传人张文仲

拦手门武术主要包括四套母拳,即拦手操拳、拦手拳、拦手 翻拳和拦手五花炮拳。其中,拦手拳和拦手翻拳由李金刚创编,

张文庆(1907—1%3),天津河东人,有“铁胳膊张九”之称,自幼随祖父 张大兴练习拦手门武术。1956年,在天津河东沈庄子上坡二号创办武英国术社,培养 了张文仲、孙宝来、刘所群、高学义等弟子。

拦手操拳由第四代传人集体创编,拦手五花炮拳由第四代和第五 代传人接力创编完成。

歌曰:

拦手武术津沽传,拦翻操炮四母拳。

动作简捷招法全,手足同艺是主旋。

劲路甚广拦为主,沉脆缠裹拧掌翻。

潇洒贴柔和刚烈,老少皆宜强身健。

拳路编排易医理,踢打摔拿开合含。

招法快捷走近路,以一管二绝妙传。

直来横破事通理,独有拦手走横拳。

二、迷踪拳

迷踪拳,又名燕青拳、燕青神锤、燕青架、迷宗拳、秘宗 拳、弥祖拳。关于该拳的创立传说较多,主要的有如下四种:创 自宋代人燕青,故称燕青拳;该拳年代久远,何时创编无从稽 考,故名迷踪拳(另一说为燕青在雪地行走,为难寻踪迹而巧用 步法,故名);该拳吸收众家之长编成,难明其宗,故名迷宗拳; 此拳由少林和尚紧那罗所创,故称弥祖拳。

清康熙年间,山东人孙通精此拳,他曾在山东青州、河北沧 州一带授拳。今青州传人将该拳称之为燕青神锤,沧州一带传人 称其为秘宗拳(秘其宗派之意)、燕青拳®。

天津的迷踪拳主要有霍式迷踪拳和津门燕青拳两支

(一)霍式迷踪拳

“霍元甲七世善拳”®霍家为武术世家,霍恩第从河北东

沧州秘宗拳、燕青拳尊孙通为第一代宗师。孙通之徒在沧州有五支:沧州市 孙庄子陈善、静海县苏家园吕铜锤、沧县科牛庄余氏、东光县安乐屯霍恩第之师.沧 县李龙屯庙智远和尚。其中,陈善一支传人最多,功深名振者亦广,其所传多称燕青 拳,其他支系多称秘宗拳(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沧州武术志》,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页)。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页=
光县安乐屯迁居天津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后,随将在河北沧州 一带流传的秘宗拳易名为迷踪拳,经霍恩第之子霍元甲、霍元 栋、霍元卿®等众多弟子的努力,迷踪拳在天津、上海和东南亚 一带传播开来。

 

尽管霍元甲及霍家子弟大多到上海、东南亚一带授拳,长期 不在天津,但天津迷踪拳的传承不但没有因此而中断,而且还培 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天津西青区于台村的冯玉生,早年随父冯 兆庆(冯兆庆的父亲冯宗义@是霍恩第的弟子)习练迷踪拳,后 又拜霍元甲之子霍东阁为师进一步深造。曾任北京军区武术队教 练、八一武术队总教练。1983年获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称 号。

1990年6月,天津精武体育体育会宣告成立;1999年8月, 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宣告成立;2011年,天津市武术协会迷踪拳 研究会宣告成立。由此不难看出天津对霍元甲、对精武体育、对 迷踪拳的重视。

三人之中,霍元甲最为出名,其所传门人多称之为迷踪艺。

冯宗义,本姓肖,因人赘于台冯家而改姓。两个儿子冯兆祥、冯兆庆皆习 武.其中冯兆样曾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武术教师,弟子众多。冯兆庆则一直在家传授 武术。冯玉生的三个儿子冯良友、冯良俊、冯良才亦擅长迷踪拳。

(二)津门燕青拳

津门燕青拳认宗孙通,其在天津的第一个传人是大南河人李 寿桐。李寿桐习武时常穿一双十分显眼的花鞋,故人常称之为 “花鞋李”。

李寿桐的燕青拳来自何方,目前还存有疑问。他曾在东北做 保镖,是否得自孙通的东北弟子或得自小南河的霍家?另李寿桐 的燕青拳和河北沧州孙通弟子陈善的燕青拳有无关系?这些问题 目前还不好说,留待以后新材料的发掘来解决。

李寿桐将燕青拳传之于同乡边寿祺(1884—1963)。据门内 弟子讲边寿祺曾担任过袁克文的护院镖师和张勋的贴身护卫。

边寿祺乐善好施,被人尊称为“边七爷”。为弘扬中国传统 文化,边寿祺曾将自家三间南房捐出兴办文学堂、三间本屋捐 出兴办“英武国术社”。边寿棋去世后,其义女边少琪在弟子李 庭吉的协助下,以“英武国术社”为基地继续传授燕青拳,从 而将李寿桐的燕青拳活态传承下来,为我们保存好了这一文化 瑰宝。

三、八极拳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以刚猛著称的八极 拳又称开门八极拳。所谓“开门”即以六种招法打开对手防守门 户之意,而“八极”的含义为八方极远之地。该拳要求练习者要 有四面八方向外撑的气势,故十字劲为该拳的主要劲法。

关于八极拳的起源,目前较早的说法是起源于河南博爱县月 山寺的第二代主持崇苍(苍公),他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 创编了八极拳。2008年,月山八极拳正式列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康熙年间山东庆云人吴钟是八极拳传承史上的一个关键性 人物,关于其技艺来源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但其后期武艺的传承 谱系是十分清晰的。吴钟将八极拳传于其女吴荣和河北孟村的吴永,而后八极拳以沧州为中心开始向外辐射传播。

清末民初,八极拳开始进人天津®。目前,在天津流传的八 极拳主要有罗疃八极拳、强家/以及拳、吴秀峰八极拳和吴永八极 拳等。其基本情况如下:

(―)罗疃八极拳

罗疃八极拳以沧县罗疃人张克明、李大中为第一代,两人同 为吴钟女儿吴荣的弟子。1912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后,张克 明之子张景星率弟子王中泉、徒侄2李书文等到中华武士会任教, 从而将八极拳在天津大面积地推广开来。

天津八极拳名家李良臣、鲍有声等均为罗疃八极拳传人。其 中,李良臣为河北盐山县大姚庄人(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与罗 疃相距十几里。由此便利条件,李良臣、李赞臣®便随父亲李凤 祥到罗疃向李大中之子李贵章、孙李万成学习八极拳。1950年, 李良臣定居天津后,开始在红旗学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地 传授八极拳。其主要传人有子李燕侠、李剑侠及于志波、赵洪俊 等人。鲍有声师从李书文弟子许家福,为当时河北国术馆四大金 刚之首。鲍有声的两个儿子鲍雅军、鲍雅奇子承父业,在天津传 人较多。

另外,郭文宝@与师兄弟在津南创办的“津南八极拳训练基 地”亦传承罗疃八极拳。

(二)强家八极拳

强家八极拳以强瑞清(1861—1947)为第一代宗师。强瑞清

天津跤坛“四大张”之一的张贺年(另三人为张鸿玉、张魁元、张连生)就 跟随赵东璧学习八极拳;四人因在北京与跤坛名将满宝珍、魏德海.宝善林、刘永 茂、杜长茂、裴兴,孙殿起、白经文、陈清泉等13人结拜为兄弟。从此,京、津跤 手有了不过跤的习俗。

李书文为黄四海弟子,而黄四海与张景星同学于张克明。

山东济南八极拳传人多出自李赞臣。

其师孔祥和,沧州人,骨伤科名家,初随杨惠臣学艺,后拜在李树云门下学 习八极拳,其认宗罗疃八极拳。

自幼习武,祖籍沧县(今属孟村)强庄子村,后迁居自来屯村

强瑞清师从刘虎臣、曹景田、尹良田®三位大师学习八极拳, 曹景田见他是难得的武术人才,不但给予重点培养,而且还把孙 女曹剑英®i午配给了他。结婚后,夫妻恩爱,相互指点,两人的 八极拳技艺日趋成熟。

据门内弟子讲,清末民初,沧南一带聚集了一伙以肖大鹏为 匪首的流氓团伙500余人,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欺男霸女、无恶不 作。强瑞清从师命、顺民愿,集合同门师兄弟及弟子300余人 将该团伙一网打尽,受到当地村民的称颂。但好景不长,没过 几月,位于沧县、盐山、孟村交界的仵龙堂,来了一僧一道、 两个俗人,名为撂场会武,实则是匪首肖大鹏请来的江湖杀手, 他们是来报仇雪恨的。其中的一僧是名镇江南的“铁罗汉”海 通,一道是山东蓬莱名扬齐鲁的“铜头铁臂”李龙镖,两俗是名 震关东的马云龙、马云鹏兄弟两人。“铁罗汉”海通放出话来,

三位皆吴荣弟子王长锡的学生。

曹剑英(1880—1951)的母亲尹氏乃尹良田之女,亦精通八极拳术生长在 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加之曹剑英天资聪慧,曹剑英从小就与八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成为八极拳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据门内人讲,丈夫强瑞清和大枪李书文都曾败在 她的手下。李书文更是对曹剑英的武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晚年曾说:我一生就服两 个人,王文山的拳和曹剑英的枪。 贫僧行走江湖数十年未遇敌手,听说沧州一带好武成风、人才 辈出,有“小梁山”之称,故与众友前来一试身手。当时,曹 景田已79岁高龄、黄四海也已69岁、张景星63岁,能打的八 极拳高手只有强瑞清、李贵章、季云龙、李书文几人。且李书 文正在津南小站练兵,并不在家。于是众人商定由强瑞清打头 场、季云龙对付“铁罗汉”、李贵章对付李龙镖。最终经过激烈 的较量而大获全胜。此后,上门拜强瑞清要求习武的人络绎不 绝。强瑞清与众人商定,根据习武者的居住地,在沧县、盐山、 庆云等各村镇开设了七十二处把式房。由此,强家八极拳在当地 兴盛起来。

1931年至1935年间,强瑞清在师兄季云龙的帮助下,骑毛驴穿行于沧县、南皮、盐山、庆云等与八极拳有关的地区找寻资 料,终于编撰完成了〈(A极拳谱》一书,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遗 产。

民国初年,随着八极拳在天津的兴盛,强家弟子纷纷来到天 津授艺。强家八极拳在天津的传人很多,知名者亦不少(如翟启 俊、翟鸿岭等)。

(三)吴秀峰八极拳

吴秀峰(1908—1976),河北孟村人。幼时耳聋,后恢复听 力,人送绰号“吴聋子”。关于其八极拳的师承有不同的说法, 如有的说吴秀峰为吴钟后人,其八极拳源自其父吴会清;另一说 为吴秀峰不可能是吴钟后人,其技艺来源于罗疃八极拳等等,不 一而足。尽管吴秀峰的八极拳来源有争议,但丝毫不影响其在天 津八极拳中的地位。1930年至1936年间,吴秀峰在天津南开区、 红桥区、河西区等地设有七个地方教授八极拳、提柳刀,从其学 拳者上千人。1934年,吴秀峰在天津创建“天津建国武术社”, 从其学者更多,其中尤其以田金钟、刘文虎等最为著名。

(四)吴永八极拳

1950年,河北盐山人张忠珍(1913—1999)落户天津津南西 小站并开始传授八极拳。张忠珍的曾祖张永泰是吴永弟子吴梅的 弟子,张忠珍自幼随堂伯父张书年学习八极拳。其门下有周庆 福、宋宗昌、宋世奎、吴俊桥、李玉玺、田凤友、李宗和等48 名弟子。

2008年,天津的八极拳弟子发起成立了由齐玉华任会长、刘 万福任秘书长的天津市武术协会八极拳研究会,2009年,鲍式八 极拳被列为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新的历史机遇 面前,相信八极拳的传承会迎来新的传承局面I、

四、通背拳

通背拳,有称通臂拳,关于其起源众说纷纭。目前,中闰常 见的通背拳有祁家通背拳、洪洞通背拳、独流通背拳、白猿通臂 拳等。其中,在天津流传的主要是五行通背拳和独流通背拳。

(一)五行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为祁信所传出,后分为老祁派和少祁派两支。其中祁信的弟子陈庆所传为老祁派,而祁信的儿子祁太昌所传为少 祁派。老祁派的技术特点为冷弹脆快硬、大架势、刚多柔少,而 少祁派则“反其道而行之”,发展为缩小软绵巧,小架势、以柔 为主。

五行通背拳大师张策(1866_1934)五行通背拳大师张喆(1893—1959)

天津流行的五行通背拳又称“老祁派大势通背拳”,以天津 市武清区下伍旗镇马神庙村(原属直隶香河)的张策(1866— 1934)和堂弟张喆(1893—1959)为代表人物。张策初从陈庆学 老祁派通背拳,陈庆去世后又从师兄王占春学。张策的刀法最 精,因喜穿铁鞋练功,故有“铁鞋张策”之称。

民国初年,张策在北京设馆授拳,人称“臂圣”。1931年, 张策在沈阳、大连一带授拳,曾任辽宁国术馆副馆长®。其主要 传人周景海(直隶香河人)于1912年在天津武清应邀授拳,弟 子颇众,其中又以刘俊德、刘俊亭、刘俊峰、刘俊和等较为著 名。

《中国武术人名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人名辞典》,北京:人民体 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页。

为天津五行通背拳的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张 喆。他于1934年在天津南市武圣庙开设“通背国术社”,培养了 邓洪藻®张春裕大批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天津亦有少祁派通背拳的传人,主要是经过 马行义®、何中伟与何中武®而来。三人共同培养了李良臣、郭寿 林、王金兴、王洪生等弟子。

(二)独流通背拳

位于运河沿线的天津市静海县,尚武风气盛行,出现了霍元 甲(小南河村人,擅迷踪拳)、阎道生(洋芬港人,擅形意拳, 尤好剑)、李际春(力大而技巧)、李登善(独流人,善通臂拳)、 杨学士(独流人,善斩拳)、冯连科(独流人,善点穴)、吕汉举 (独流人,善二十四式拳)、王永清(本城人,善大杆子)、任向 荣(独流人)、王文蚊(大黄钦庄人,善杆子)等武术大家

独流通背拳,又称太祖门独流通背拳、太祖拳、合一通背 拳、荷叶通背拳等,是太祖长拳与通背拳融会贯通而形成的新的 传统武术练习式样,其特点是“太祖拳通背力”,独流通背拳传 人有“明太祖暗通背”的说法。

据说清中期有吕氏夫妇来到天津静海,将太祖拳传于李登 第、李登善、杨学士等人,而后太祖门独流通背拳开始有了明确 清晰的传承谱系,所以静海人一般视三人为独流通背拳的第一代 宗师。

邓洪藻(1918—1987),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天津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 秘书长、天津南开区武馆副馆长兼总教练。

张喆晚年所汇编的〈<S行通背拳谱》就传于张春裕。

马行义,修剑痴弟子;修剑痴为许天河(祁太昌弟子)弟子,是为少祁派通 背拳第三代传人。

何中伟与何中武的传承谱系为祁太昌经杨喜/玺与张玉春至庞世荣,再到庞 振芳。是为少祁派通背拳第五代传人。

静海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静海县志》(津内部资料性准印证第03321 号),2003年印刷,第227~230页。

 

独流通背拳第六代传人孙金明拳势

据《明清民国静海县志》记载:“李登善,独流人,以通臂 拳著名,任向荣即为其弟子。”李登善与李登弟是亲兄弟俩,实 际上,任向荣的武艺亦常常得到李登弟的指导。

杨学士,以斩拳著名,他见任向荣懂事、孝敬父母长辈,尽 管生活清苦,但从不叫苦叫累。深为喜爱,亦收任向荣为徒。所 以,静海独流通背拳门内又有“三老传一贤”之说。

任向荣(1852—1930)(字光华)在这三位老师的精心传授 下,进步很快,最终“以技击驰名津、保间”。他为人“性和蔼, 从游者甚众,皆以敬让相尚焉” ®。任向荣得到“三老”的真传 后,没有自满,得知哪里有高手就去切磋学习。1878年,他听说 静海县城有个王永清.大杆子功夫非常了得,他就从独流徒步到 静海县城请教。王永清比任向荣大三四岁,比较保守,任向荣要 学大杆子,他自然不愿意教。后来,还是任向荣的诚意打动了王 永清,就把大杆子的技艺倾囊相授,由此,独流太祖门中又多了 一项技艺。


  • 静海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明清民国静海县志》,(津内部资料性准印 证第03321号),2003年印刷,第230页。


刘玉春是独流通背拳的另一个重要传承人。在其弟子任秀峰 及再传弟子任俊华、鲍桂华、程东齐、何凤明等人的积极弘扬 下,该支$通背拳在天津、河北一带传承较广。

独流通背拳的套路主要包括太祖长拳、二十四势、苗刀、双 短棍、长棍、关东拳等套路,其中尤其以二十四势和苗刀最为出 名。

五、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天津传习者所练的 形意拳大都出自李洛能门下。李洛能门下“八大弟子九大家” ®, 至少有刘奇兰、郭云深、车毅斋、宋世荣、李镜斋、李泰和等六 家在天津能找到传人。其中刘奇兰弟子李存义在天津传人最多、 影响也最大。

1898年,河北深县人李存义(有“单刀李”之称)首先来到 天津东乡刘快庄(现属北辰区)设场授徒。在这里,李存义培养 了大爷刘云集®、二爷门广兴、三爷张鸿庆、四爷姬哑巴、五爷 韩子衡®及“铁足佛”尚云祥®等武术大家。因此,刘快庄又有天 津形意拳第一村之美誉。

郭云深在天津的传人申万林,初在清廷宫中教拳,1903年始 在天津芦台传授形意拳。其出名弟子有申殿侠、唐维禄、傅长 荣、张景富等人。1913年,申万林被请到东北教拳。临行前,申

刘玉春传人一般将本门技艺称为荷叶通背拳、合一通背拳=

“九大家”分别为李泰和、宋世荣、车毅斋、郭云深、刘晓兰、白西园、刘 奇兰、张树德、李镜斋。

刘云集弟子崔振先,山东无棣县人,有“剑仙”之称。

韩子衡(9.5—1971.12.4),天津北辰区南仓人,为李存义首批人室弟子 之一,以理发为生。1900年,随师父李存义参加了义和团;1912年,中华武士会成 立,韩子衡协助师父教授拳艺;1918年,创办天津第四国术社及三义庄国术社=其子 韩吉久,其孙韩文书、韩文砚、韩文强均善形意拳。

天津从尚云祥学艺者众,但递贴弟子仅郭汉芝一人。

 

万林为他的四名爱徒赐名:申殿侠为剑侠、唐维禄为剑勋、傅长 荣为剑秋、张景富为剑铭,并推荐唐维禄、傅长荣到中华武士会 继续跟随李存义学拳。

 

李洛能 郭云深 车毅斋

车毅斋在天津的知名弟子为乔锦堂和樊瑞峰。其中,乔锦堂 为山西巨商乔致庸之孙,有“云中雁”之称,久居天津。

宋世荣在天津知名的形意拳传人是河北保定人李旭州(拜在 宋世荣之子宋虎臣门下)。抗日战争时期,李旭州来到天津并在 河东金刚寺设场教拳。

李镜斋弟子李应埙(李向左)在山东教下徒弟李静轩,李静 轩又将该支形意拳传于天津刘树行、高金华等人。

 

李泰和为李洛能之子,其子李振邦、李振兴幼承家教,技艺 超群。天津武术界名人薛颠®就是李振邦的弟子,后薛颠又从李 存义学拳。

薛颠(1887—1953),河北束鹿(今辛集市)理顺井村人。初跟随自家长辈 薛刚(李老能的徒孙)及李老能的孙子李振邦学形意拳,后又随刘奇兰弟子周明泰习 武。薛颠进人中华武士会后又得到李存义的指点。编写有〈泥意拳术讲义》、《象形 拳法真检》等书籍。薛颠后来加入一贯道,解放后被处以极刑。

浏览9,0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