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术与太极拳内功:道教内丹术的产生与太极拳内功道教内丹术的内容与太极拳内功千百年来,内丹术因其养生价值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它 和道家、道教哲学一样是举世公认的文化精华。道教内丹泉认为, 以自己的身体为鼎炉,用自己的精、气、神为药物,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作主宰,以神驭气,以神炼精,进行有序化的炼养,经过体 内生理生化反应,炼成一种精、气、神的结合物,这种“长生不老 药”即“内丹”。通过人体之炼养以求长生的学说,达到“与天地造 化同途”、与道合真的修炼过程,就是内丹术。它是以《道德经》为 基本理论思想,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魏华存《黄庭经》以及张 紫阳《悟真篇》等著作为具体指导和标准,广泛吸收了各种内修方术的炼养道法而逐步完整定型,形成的一套系统的内丹学说。堂内丹术讲究用药物、炉鼎、火候等喻身内之物象,运用吸气、内视、存想、胎息等方法,注重体内大小周天的真气运行河车搬 点运”实行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几个阶次 的练功程序。由于内丹修炼多采用口 口相传,不记文字,即使记下 也多用隐语比喻,全赖师长口头阐明。虽不外是人体内阴阳属性 的物质部位和性能,但被冠以各种模拟外丹和天体、自然、动物等隐为异名,特别是药物火候用《河图》《洛书》等易学数象来说明叙 述,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和修炼难度,同时也呈现细密不一、门派林立的情形。太极拳内功修炼,也是以丹田运化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 液在体内畅通为宗旨,以运动锻炼内分泌性腺系统为重点,采用动作、意念、呼吸相协调之方式,通过炼精化气,达到精、气、神之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的目的。因此,内丹术和太极内功的修炼内 容是如出一辙的。内丹功法无论是有为的导弓|、吐纳、行气、咽津,还是存神、内 视、精思调息,均以老子“虚其心,实其腹”等修养原理为指导,而 且重点多放在下丹田上,通称正丹田,即太晟拳“命意源头在腰 隙”之腰腹部位中。故有拳经云: “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 穷。”丹田乃“积精累气”之所,《胎息经》所言胎息和丹田呼吸也指 此部位。现代人体力学认为它是人体重心所在,气藏丹田,既可稳 固重心,又可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是主宰力量的源泉,太极门 人称它为太极点或太极核。正因为内丹术和太极内功都注重这一部位,内炼的目的也相 近或相同,所以内炼的内容一定有相近或相同之处。随着内丹术 层次的升级,丹田部位或玄关之窍有所变换,太极内功也随之而 变。这就是道教人士修道境界(内丹功夫)与传统武术(太极功夫) 成正比的秘密°道教内丹术的源流与太极拳内功:内丹术名称在道教养生学上大量出现是相对于外丹而言。随 着东汉道教的兴盛,修炼之土逐日增多,功法的总结、传承也有了 一定规模和规律。魏伯阳参照古本《龙虎经》和《周易》,总结出万 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内、外丹便有了稳定的理论依据。随 后凡与“太极图”“太极……术”有关的道教宗师都对内丹修炼有 所著述。最早“内丹”一词出现在东晋许逊(旌阳)的《灵剑子•引导 子午记》服气诀中: “服气调咽用内丹。”随后在南北朝时有僧人提 出: “籍外丹力修内丹。”至隋代,青霞子苏元朗才阐发内丹思想, 但其内丹也只是前人修炼功法上的总结。许旌阳是净明源始祖,这个近似隐秘的道教派系,其功法源 于许旌阳、郭璞(郭璞是与葛洪同时期的著名道士,其道术精妙, 与葛洪同在晋史有传)。虽流传不广,但它的中黄直透、八极真诠 以及净明道的忠孝,在其隐修中还是易得道修真的。他们的活动 时间正与葛洪同时代,并且持修功法,与灵宝派、葛氏道、上清派 均有相近或相同之处,这为内丹术的相互吸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 来源。这些夹杂着诸种道法的内炼方术,又以内丹术和太极内功 为成熟标志,使一些修炼师和道学家成为一代得道之士。道教内丹术与太极拳内功的直接关系古代诸种内炼养生术是道教内丹术与太极拳内功的共同 营养源中国古代人民生活随时代进化而逐步发展,他们越来越注重 生活质量和养生长寿。内炼内养法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远古 时代就有阴康王“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 而熙,鼓腹而游”;黄帝之“移精变气”的修炼体验;王乔、赤松子 “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新”,庄子“吐故纳 新”、“踵息”、“虚室生白”等等。其中,首推内养之实效的是《行气 玉佩铭》、《却谷食气篇》和《西汉导引图》。它们显示出内练气功和引导动作在当时的流行和推广。道教以博采众长为特色,在《太平经》中有爱气、尊神、重精之思想。

全 《老子想尔注》主张“深藏真气,固守其精,无使漏泄”,并提出结精、炼气善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周易参同契》中“缓体处空 房”与《太极拳论》的“松静”、“舒缓悠慢”相承,而且若能缓体松 静,气自沉于丹田。这类内修模式,更适合内丹和太极的修炼。随之而出的《黄庭经》、《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葛玄的 《五千文经序》、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等等,都成为内丹术和太极 拳内功的功法来源,也许就是这些功法中的密授真传,或者是这 些功法中的总结升华,或者是这些存神、服气、存思、内观、内视、 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息等方术功法的精华 集成,才形成了内丹术和太极拳内功的丰富培养基和营养源。道教内养功法的不断总结和进步为太极拳内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历史的演变,外丹由盛而衰,内丹由隐而显,一批修心炼性、炼气结丹的理论和实践者,开始宣传其内摩内炼的主张,在原有的传统的方术功法上荟萃提炼,总结升华,'出现了许多内丹炼 养佳作和名师。 “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一升一降,太极相生,相生相 成,周而复始,不失于道而长久……”这是《钟吕传道集》的炼气结丹思想,以吕洞宾为代表的钟吕丹法开派祖师,不仅丹道流传甚广,而且其天遁剑法功力非凡。《灵宝毕法》所记,就是动静相间的 内丹功法。以司马承桢为代表,出现了杜光庭、成玄英、王玄览、张果等 大力阐扬修心神以契道的思想;以陶八、羊参为主的真阳互涵、铅 汞性情合亲、龙虎互逐交媾成丹的方式;以彭晓为代表的用周易 卦爻规范炼丹和内功的“数”与“火候”,在终南山隐修的谭峭之《化书》功夫更胜一筹。施肩吾的《西山群仙会真记》、《太极混元修 真图》以及崔希范的《入药镜》把内炼思想上升到新的高度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技用生动形象的《太极图》、《无极图》 勾勒出内丹功法内修的详细过程,以及其顺逆、阴阳、五行和人体 窍穴之理和各方关系,把太极内功的修炼推向一个新高度,为儒家理学派又开新支。全真派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理论,进一步证 实了内丹“虚室生白”的境界和“空中飞盖”的功力效果。张伯端 《悟真篇》的问世,是内丹成熟的标志。由此可见,从原始的“吹峋呼吸”、“熊经鸟申”到《太洞真经》 的嫡变,从《抱朴子•内篇》到谭子《化书》的进步,从唐初的修心炼性,唐中的炼气结并,到唐末的性命双修,以至北宋、金元的全功 全行、真功真行的功法,标志着内养功法的进步。正因为内丹功法 的日臻完美,才有张三丰在前人功法之上总结出的更完美、更显赫的功法。所以,无论是从有案可查的传承关系上,还是从功法累 积的环境土壤中,以及个人的修持、机遇、悟性,都有可能总结出 太极拳及其内功的太极修炼体系。正因为有前人总结的内养练功 法,才有太极内功的坚实基础。相同的修炼方式、不同的追求目标使内丹术和太极拳内功异彩纷呈如果把偏重于静坐养气、打坐炼丹称为内丹术,那4武术类 锻炼之以炼气为重,则名内功。其实它们都是以丹田内精、气、神 的运作为主要手段,通过系列有序化锻炼过程达到所追求的“炼 虚合道”、得道成仙的目的和“炼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谁能敌” 的效果。

浏览8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