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混融,聚于丹田,和合而成“圣胎”,就是“取坎填离”阶 段,这是第四圈所示,为内丹术的核心,即太极拳的神拳阶段。张 三丰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在逐步深造内丹和 太极拳内功的进程中,这三圈五气朝元的操作难度更大。因为内 丹静坐尚可以“攒簇五行,紧闭六门”,一意一气于丹田,而太极拳 要行架,把精、神、魂、魄、意相混合,非一般人定心能做到,同样从 眼神、耳鼻、口舌等协调一致地全神贯注于一起,虚空无形、无象 之境,而只有神心意合一,眼、手、脚一道,呼吸意念动作三者绝对 合一,才有可能达到“取坎填离”阶段。越来越多适应于静坐而不适应于走架的内练功法,是使众多 太极拳内功造访者望而却步的原因。内炼要求越来越高,甚至直 接由命功转化成性功。所以,达到“取坎填离”阶次的功夫者,不需 要舞拳划脚,而是专注于炼意炼神,在坐卧、站立等形静之时,便 可炼意炼神,到此才真正能体会和称得上“重意不重形”(当代有 误解此说之嫌,往往形没练好,意不到位,就乱说此点,乃大谬误也)。右为坎圭卜,阴中含阳,为肾,为水,水中生气,叫做 “真水”,或叫做“虎”。左为离圭卜,阳中含阴,为心,为火,火中生液, 叫做“真火”,或叫做“龙”。陈拎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即取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使离卦变为纯阳之乾卦,由后天复归先天,这就叫做‘得药而结圣胎”“圣胎”即内丹,由神气凝合而成。在伍冲虚《天仙正理直论》 中说:“盖大丹之成,先以神入乎其气,后气包乎神,如胎儿在胎中 无呼吸,而不能无呼吸,生灭之祖气尚在,出入之迹犹存,若胎孕将产时,故比喻之曰怀胎、移胎、出胎这个坎离交融的圣胎,就是一个太极陈拎说:“一气交融,万气全俱,故名太极,即吾 身未生之前之面目。”又说: “故修玄无别法,只需冥心太无,体认 生身受命之处,而培养之、扶植之、保护之而已,故曰归根,曰复命,要不出‘冥心凝神四字。修炼者至此,经过得窍、 炼己、 和合、得药四个层次,是精、气、神合炼的结果,最终只余元神。”此是由有为自然过渡到无为,由命功转入纯粹的性功,常定盍常觉,寂奎观照,这是拳道上无法对有法、不变应万变的自然法 里贝人达到一切归乎自然,进入炼神还虚阶段。炼神还虚,复至无极,这是《无极图》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太极全拳内功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一种虚空境界。陈 拉在《指玄篇》中需出: “若得心空若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 脱下胎州(乾坤颠倒)袄,做个逍遥大丈夫。”这就是脱离生死,得 了解脱。古代丹家常以代表无极,代表虚空,即一切达到圆明 最初的本源。这说明《无极困》系统地阐述了内丹修炼及太极拳内 功的全部过程。在最高层次的追求中,如果作为拳技之用,则在第 二圈之后,便是天下少有的高手,而能五气朝元,保证五脏内气不 受伤害,即不发力伤丹,而只养气守神,再进入阴阳调和取坎填离 阶段则可以“得药”而天下无敌。但是五气朝元后的静功和九年面 壁是拳技人士很难做到的,故拳技派保持到这个阶段的虚静境界,即为拳道,再由拳道人大道就是心意的虚静和自然之功夫了。在拳道终归合大道的追求上,只有真正明白拳理和丹道、不怕辛苦的人,方可敲开大道之门炼气化神,合二为一;炼神还虚, 一归无极,构成了一个逆炼返本的系统。这就是所谓“逆则成佛成仙”,返本还原内丹修炼的人体科学原理。武当三丰太极拳的出现在上一章里,我们充分肯定了道教太极拳的存在和价值及它的历史渊源,而它的系统源流、分枝细节和传承法脉,确实因道教 的秘传、保守封闭和武术的秘传口授,以及视之为下等之学而不 记文字,为我们当今考证留下了诸多困难。但经过众多专家学者 和武术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大量证据已断定道教太极拳源于古代 道家道教修炼之术,隐传于道教秘术人士之中,而由武当道教中 兴之祖张三丰集大成而闻名于世,随之广弘道法使太极拳及相关 修炼术广为流传,故武当三丰太极拳是道教界和武术界的一株奇葩,是流传于道教界和民间的一块瑰宝。笔者认为,老子用“道”“德”思想阐述世间万物事理,用清静 无为之道和有无之相生的阴阳太极图模式量定中华民族人体养 生学的基础,而太极术的产生就是道教人士发展和继承老子学 说,结合方术、道法而总结出的一套充满哲理、养生和自卫的道术。葛洪为早期的道教武术太极法术的传承起到决定性作用◊后 来有南北朝梁时人韩拱月传承灵洗,后传出名为小九天的雏形太 极拳势;唐时隐居道士许宣平传三十七势太极长拳,李道子俞式 太极功,还有“先天拳”、“后天法”等民间太极功拳,这些均与道门 人物有直接关系。随后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创内家派武术,元 明时期高道张三丰将北宋张三峰内家派等太极拳进行挖掘、整 理、提炼、升华,融大道之神髓于太极拳技,使太极拳和道教的修 炼大道统一融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太极道”修炼体系。这些有迹可寻的太极拳流传脉络,就是我们今天太极拳的渊源和线索。当代以道家道教直接命名的太极拳,只有武汉古都子“道家 云房太极拳”,与道教武当三丰太极拳有渊源的有辽宁胡绍和“武 当三丰太极拳”,有当代武当山道教武馆馆长兼总教练钟云龙道 长以及武当三丰武馆馆长游玄德所传承的太极拳系列等,虽然在 《武当拳之研究》、《内蒙武当派述秘》等书中记载有武当派武术的 流传情况,但作为道教门中不曾外传亦不太露的拳术,正式公开 露面的尚不多见。张三丰先后创军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 后将三种拳术精华总于一炉而称太极拳三十六式,我们传承的就是以这原始三十六式为主的太极拳,此拳在道内又经各代道长逐 步扩充为一百零八式,这就是与我们略有差异的胡绍和的“武当三丰太极拳”。武当派(武林称谓)和太极拳开派宗师张三丰祖师,以道教仙 山——大岳武当为基地,以其道教独特功法结合拳技在先人基础 上悟创出这一优秀拳种。加之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其人文地理 及文化均以道教为特色,包括远古的巴蜀之地巫武崇拜和真武信 仰,这些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名称,最能反映这一拳种的文化内 涵,同时它也是道家道教太极拳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书将摒 弃原来授业先师所称的“武当三丰原式太极拳”而正式定名为“武 当三丰太极拳”。
张三丰生平及创拳概说:张三丰是道教和武林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是皇 室正史《明史》和民间稗官野史中均神秘出现的人物,踪迹秘幻, 莫可识测与道教史上如老子、张天师、吕洞宾等人一样,系“神龙 见首不见尾”的隐逸高士。我们先从《明史•方技卷》中看张三丰的生平。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字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牙边幅,又号张邀遢。顽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 5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 会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 壑,语人日: “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 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金台 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 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人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荧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 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 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 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 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 其存亡也。见《明史卷二九九•列传一八七方技》,这段记载,涉及张三丰籍贯、道术、主要经历,朝廷寻访而中 兴武当等基本事实,但由于对其生卒年代没有记叙,因此众说纷 纭,引起近代史上历史学界、武术界、宗教界的不同观点。
浏览1,2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