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当武术和张三丰其人其武其功的评定,标志性成果是在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国家体委科教司、国家体委武术研 究院支持和审批下的,由湖北省体委、武汉体育学院、哪阳地区体 委、丹江口市“武当拳法研究会”联合承担的科研课题《武当拳派 的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获得科学进步三等奖。这项研究充分 肯定和证明这样几点:张三丰确有其人;张三丰创拳说有可靠之 依据;武当武功客观存在,并有其独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武当武功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上多渠道、多层次、多人物不断完善的结 果;所谓“张三丰无其人。张三丰其人其事评说笔者太极内丹和太极拳史及理论的授业老师谭大江先生,曾 参与《武当拳之研究》的科研和编写,掌握有大量武当功拳的第一 手材料,在他编著的《两家派武当述秘》一书的第四章中,用大量 客观公正的事实,来分析评说这位祖师的真实性,笔者亦认为张三丰不止一个,至少两人,甚至有三人之可能。张姓人丁,历史上没有做帝王的,而在道教中做神仙、做祖师 的比比皆是,比其他年都多。因为中国的文字特征和姓名学原因 会重复出现同名同姓之人,而增加了张三丰不止一个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曾在《武当拳之研究》中考察出张三丰名字的二十多个 包括名、字、号等,很有可能并非一个张三丰所用,本来黄宗羲之 “北宋张三峰”与明史张三丰就是两人。而且爱好和精通易学八卦 之人,会独出心裁地用“爻”组成“三丰”两字c让我们今天来破译爻圭卜,坤作“三三”,而乾坤相合便写作“丰”或“伴”,这八卦符号含 着的姓名又会联系到这个神秘人物身上。在道教修炼中常提出阴 质炼阳,这乾“三”代表阳,为天,为日,为刚「坤”代表阴,为地,为 柔,集天地日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有人说祖师居宝鸡 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而笔者在早年皈依道 门之本山是湖北通山九宫山。在祖师选取修道建宫的主要建筑 “瑞庆宫”前面,正对峙当地的笔架峰,紧挨着就是香炉峰,因此, 这位御制派祖师张道清也自号张三峰(《九宫山志》有记载),并且 这位兼医、武、道法术于一身的高士能在羽化后尸体保存648年 不坏,后因太平天国军队而毁,如今仅见存的真君殿石塔就是当 年的藏蜕处,当地有“时时在九宫、天天到武当”之盛传。这位出生 于南宋绍兴6年(1136年)农历5月20日,羽化于开禧丁卯年(1207年)的张三峰也是真实存在的,在他端坐而化的藏蜕648 空年间的史志记载是不会弄虚作假来哄骗后人的。此外,依照“二人说”,元明时期这位张三丰大概活动于南宋会1247年后的一二百年间,而以宋远桥为首的武当七子去访李道 子遇到张三丰,又是在宋远桥(1506—1571)的生活年代。而这时 元明的张三丰已是二三百岁的人了,常规上可能吗?如果《宋氏太 极功源流支派议》属实的话,这应该是第三个张三丰。如果宋、张所见属实,那“二人说”中,洪武年间,从宝鸡入武当的这个让明成祖寻访不到的张三丰,就完全是为政治目的而虚构的,而那位自言祖上见过张仙人的张用朝,更是沽名钓誉,为觅 一官半职,自圆其说而偏分立碑,造成千古传奇的虚事。我们认为,此明朝史志上耍的是一个花招, “或言金时人”,而 金时与北宋、南宋都有共同存在之时,这个抽象的时间就给后世 争论究竟是宋、元还是明时人留有空间,而刘秉忠之人事均是李涵虚、汪锡龄《三丰全集》中所叙之事,他也完全可根据明史中的 文字来凑场圆说的。但是,可以肯定,在明朝当时或之前,张三丰 已是闻名朝野、家喻户晓的人物,从他的知名度,可以看出他早年 在江湖或在道门中已道功卓著,名声显赫,这样既可让皇帝以这 位活神仙为幌子而达到他的政治目的,又使民间略通江湖骗术、 胡编家史的贫民一跃而成州县之官,或者使初知文史的小吏借机升官。 如果说宝鸡金台观假死之事是真实的,那么他的辟谷、胎息 和飞升之功就是绝顶上乘的,那他绝不可能只在明朝活动,他还 能在宋末、元代、明初活动,以至可以留身驻世若干年。那么他创出一种拳术,一种功法,透露绝顶功法点化几位得意弟子都是小 事一桩,而用易理演化太极拳也在情理之中了。如果宝鸡金台观这件事是假的,如上所说,证明他在前朝的 知名度是相当高的,永乐皇帝只是借口,而凭他创出知名度的道法和功夫,一定不是浪得虚名的无名之辈,像这样的宗师创出自 己风格的内家拳术也在情理之中,何况他本是“武当丹士”,又处 在宋朝那种“太极学说”风靡的大环境中。笔者承师谭先生之结论:北宋张三峰因黄宗羲求实的治学精神及与当事人的关系,以及王渔洋的旁证、《张松溪传》的佐证,可 以肯定他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内家派奠基人;元明之时的张三丰因 宝鸡碑石及朝野众多的历史文献和道门中有史可查的传承关系, 也可肯定有一个号为“三丰”的道门高人,集内丹武术于炉火纯青 而名垂青史;从现存资料上看,张三丰活动年代的矛盾太多,即有 可能出现过第三个张三丰,是明朝中叶宋远桥及张松溪所见到的 张三丰。 最后笔者重申:承犹龙一脉,集太极大成,开武当内家宗风, 续黄老道术之精粹,主“太极道”体系而得道成仙之祖师张三丰肯 定只有一个。张三丰创拳的可信诸源清朝黄百家《内家拳法》及《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 溪传》等资料中有一个共同的说法: “武当丹士”张三丰是内家拳 的奠基人。而他的创拳是:“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 百余。”对这一说法,史学家、武术家们争议颇大,而道教修炼人士 和练功有高深境界之人,对“元帝授之”的合理而实际的解释,是 我等修炼内丹之人完全承认并赞同的。笔者之太极拳史理论的授 业老师谭大江先生,在其《内家武当派述秘》一书中,已通过功家 丹道之奥理和古文字意的深度,确切地解释了这一现象。我们知道,道家的太极拳功是作为内丹炼术的动功来对待 的。但内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内气。在古代丹经论著中,内气又 称为真气、元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比喻,它就是人赖以维持生命 活力的信息、能量、物质综合源。同样,它也是宇宙赖以生存的上 述综合源。因为它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功用又奇妙无穷,所以,古代圣贤又称它为神,意思是说它阴阳不测。如《易》曰: “阴阳不测 为神。” 《说文》曰: “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可见“神”和“帝”, 原始的意义皆表示一切自然包括一切生灵在内的主宰,是一种哲全学概念的表示用谓。它并未专指神仙、皇帝,而是后来一些人认为天帝、皇帝主宰天上、人间,才把“帝”的用意专用和倾向化。其实在古代许多文人的诗句里, “帝”仍然为原意。如《庄子•徐无鬼》在 解释药物的作用时说:“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雍也,豕零也, 是时为帝者也《庄子•刻意》云: “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 帝。”说的都甚是明白特别是后者,直接指明“帝”就是无形无象却化育万物的元气。关于把元气称为“帝”(帝生天地,乃天地之元,所以可称为元帝),最早的隐喻之语在《周易•说卦传》的第五章,其曰: “帝出乎 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 乎艮。”这可以说是对元气进行的最崇高、最生动的揭示。因为是 隐喻,人们很难知其本意。所以作者力图解释让人们理解,于是又紧接着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 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申方之卦也;圣人南面 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血也,万物皆致养焉, 故日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 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 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 成,始也,故日成言乎艮。”其实,这种认真而详细的解释(例如,将 “帝”的自然主宰运化性与人类社会的统治者“圣人”分开讲),仍 旧是以比喻进行的,一般人难以理解。这段比喻究竟说的是什么呢?它是从天地自然现象来说明元 气在一年间周期运行的不同功用表现。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四 季之间又有四个过渡性季候,加起来就成为八个阴阳含量不等的 环节,借用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八个卦象来表示。同时,它又借用一昼夜的日出日落的太阳升落方位和阴阳交替,来说明元 气在一昼夜的周期变化,也可以用“八圭卜”来表示。因为元气一年 有一年的周期运作,一月有一月的周期运行,一日有一日的周期 运行,一时有一时的周期运行,且这种周期运行的功能和规律不变,所以,周期运行过程中以阴阳含量和分布不同的八个卦象作比喻就是一种最形象、最确切的表述。作为一日间的夜半子时,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都是元气 复苏的时刻。对人体来说,元气复苏后,将会按照自身(即自然之 道)的规律沿人体经络运行。这种运行会提前注入人的潜意识形 成静功(形体不动,元气内循环)和动功(元气带动肢体产生内外 共循环)。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可能对太极拳功如何遵循养生原 则,是否符合元气运行规律,能否起到技击奇效,做过大量长期、 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一定“量”的积累上发生突变性飞跃,由先 天元气(实际是精气神的同一化合体)导演出一套精妙绝伦的拳 法。在中外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史上、文化艺术创作上,有些人由 于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创作积累而欲获得的却久久未能获得的东西,会因睡梦或偶然的某一情景触发灵感,瞬间获得成果,这完全 可以和张三峰“夜梦玄帝授以拳法”相提并论。
浏览7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