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 原始初民为了生存,在与禽兽的搏斗中,逐渐练就了击打、闪躲等 格斗技能,而且创造了尖锋锐利的生产工具,并具有使用利器与兽 搏斗的本领,这些技术孕育了武术技能,为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物质 条件。原始社会崇尚勇敢精神,每个猎手也同时是战士,手中的工 具也就是武器,勇敢的战士成为一种社会的荣誉和人们的渴望,为 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精神条件。

武术的真正发生是在氏族社会的部落战争之中。私有制的出 现,掠夺和占有便需要武力。文献记载,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等等。大大小小的氏族之战,使人与兽斗 的搏斗本领向人与人斗的格斗技能转化,并不断发展转化为独立的 社会活动,武术也就产生了。

当武术作为一种专门的技能,乃至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脱胎于 世,不能说它就是战争和军事行为,也不能说凡是发生了征战伐杀 行为就是武术。作为一种军事技能直接用于战场上,古代武术的出 现是在军事行为之前或之后,是人们在战斗中总结的技术。再直接 一点说,所有参加战斗的人未必都具有这些军事技能,而具备了这 一军事技能的人,则较有可能在搏杀中取胜。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自私有制产生和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祭祀祖先和加强武力是最为重要的。武力是否强大,时常决定了疆 土的占有和社稷的安危。而武力的强弱则取决于人的多少和人的作 战能力。由此,无论是氏族部落的统领还是夏商时代的君王天子, 无不注重武力和提倡练兵习武。记载中的蚩尤部落以“角麟”(类似 今日的摔跤运动)训练士兵;夏后氏练习击刺于大东之野;每至初冬 周天子命令将帅一起习射御角力。习武讲武,崇尚武功之风是社会 生活的需要,并出现于教育之中的武事训练,祭祀和庆典中的武技 再现,以显示武力的强大等等。武术由一种专门的军事技能逐渐拓 展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当然,今天武术涵盖的内容形式,与古代作为军事技能的武术 已大相径庭。这是由于在古代战争的演绎中,不仅决定胜负的因素 日渐复杂,就军事武艺而言,包罗战阵布形、负重行军、骑马、射 箭、超距(奔跑跳跃)、投石、翘关(举重)等,使用兵器的格斗技术 当属其中之一。由此,我们不能以古代武术等同军事武艺。另一方 面,当它作为军事技能流向民间,便日渐演化为个体的或小群体的 社会活动,一种强身、自卫、修性、自娱的综合性实用技术。

长达近500年的春秋战国,是武术初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诸侯争霸,列国图雄,战争频仍。“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 昭以锐士胜”,生存和权力的需要,使各国均加强了军事训练和不拘 一格选拔人才,无疑促进了包括武术在内的军事武艺的发展。另一 方面,政治上大一统的格局尚未形成,统治者要富国强兵,须礼贤纳 ±,在文武分碘情况下,养士之风使专事武艺的士阶层应运而生, 游侠剑客自由流动,尚义、守信、有勇,他们武艺超群来自于刻苦习 练,他们是民间习武的佼佼者,又是军事武术走向民间的传播者。 “春秋角试”生动地记述了那个时代,每至春秋两季,天下的武林高 手云集一方,校技斗艺的情景,一如近代的擂台比武,是武术步入社 会文化形态的发端。

自秦以来至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前的两千多年间,中国虽经朝 代更替,分合交错,总体上,长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和自给自足 封闭性的农耕经济之中。在这一漫长沉郁的历史进程中,受儒、道、 佛三家文化主宰和影响的中国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 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历史带和民族文化。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 体,也在这一文化主体中锻打、制约和发展。

武术在历代传统中,一方面是在官方的武学和武举制度以及军 事训练中发展,另一方面,是在民间的练武活动中传承。两者始终 沿着相击的搏斗形式和舞练的套路形式向前发展着。相击的搏斗形 式有角角氏、手搏、相扑、击剑以及校棒、校枪等等;舞练的套路形式 有打拳、舞剑、盘戟、使枪、使棒,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的对练等。 火器的出现,使武术作为军事训练在战场上的作用日渐消退,而民 间武术活动却空前扩大和活跃。两宋时代出现了民间武术结社和都 市艺人的武术表演,使武术向套路形式发展日趋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末,欧美各国已把武备重心移向蒸汽机 及军舰、大炮等热兵器,而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漫长封闭生产力 落后,还停留在铁器时代,人们深研相互提防的拳术技艺和冷兵器 的攻防搏斗本领。在长期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之下,形成了丰富 多样的武术流派。拳家林立,技艺纷呈。同时也导致了宗派分立和 师承传授的神秘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刚健奋进的武术在明代完 成了它的体系。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依附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太极 拳、形意拳、八卦掌则形成了主柔主静主内的运动特点,与明代形成 的众家拳派体系互补和对应,正如中国文化中主刚健学说注入了主 静贵柔学说,起到了互补作用。武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空前昌 盛发展,出现了高手如云、名家辈出的状况,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已走 向成熟,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使这种人类共有的技击技能,得以在中 国这块封闭的文化板块上独树一帜,完成了古代武术的全部进程。

至此,古代武术除了用于军战搏杀功能以外,在长期的历史演 进中派生了比武校艺的竞技性功能,一如角觥、手搏、相扑、露台争 交、打擂台等;衍化出观赏自娱的舞练表演功能,例如武舞、百戏、 江湖艺人的表演,民间年节娱乐活动中的武术;转化为强身健体的 养身功能,与中医、气功导引的结合,讲究性命双修,阴阳平衡,形 成完善自我、整体优化的修炼体系。

面对洋枪火炮,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人们 终于打破了对武术在战争中的迷信。武术面临着如何在近代社会生 存取舍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民气腾勃。人们重新认识了武术富国强兵的积极 作用。一方面,在于武术能强健国民体力、增强自卫能力,成为英 武刚健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合入反对 封建禁锢的潮流,成为培养勇敢、尚武、进取的新文化精神的重要 手段。武术明显地向体育归属。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 将武术列为主要课程,提倡尚武精神。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 人开始组织以武术为主旨的体育团体,如南有“精武体育会”,北有 “中华武术会”等等,启迪人们去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民国时期,政府加强了对武术的控制和利用,创办了具权威性 的中央国术馆及其他地方国术馆,出版武术刊物,组织武术国考, 纳入全国性运动会,颁布学校教育推广武术的纲目和教材等等,为 弘扬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先生为此作出了重大昔日在世俗的观念中,武术拳师不是江湖卖艺,便是保镖护院, 即使教拳收徒,也为人不屑一顾,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新中国视 武术为民族瑰宝,武术工作者也受到尊敬和爱护。他们有的参与国 家武术方针大计的研究和实施,有的在高等学校任教,有的在体校 培养新一代,有的在辅导站带群众习武健身。武术工作者在祖国的 每一个角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欢迎。体 育院校设立了武术系科,培养武术的高等专门人才。1984年国务院 正式确立武术作为一门学科,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又开设 博士研究生点,武术教育逐步进入高层次文化领域。它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精湛的技艺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使武术成为一种高 尚自豪的事业,武术工作者所拥有的荣光,是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无 法比拟的。

浏览5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