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武术工作,把武术 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确立为国家开展的体育项目之 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武术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发展武术事业便提到了新中国体育 工作的议事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刘少奇、贺龙先后对武术 的继承与发展做过重要指示。毛泽东、邓小平从人民的健康出发, 发出过倡导打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号召。为了武术事业的发展,国 家体委先后建立武术科、武术处、武术研究院。自1958年成立了中 国武术协会及其省市的分支机构,乃至区、县、工矿、学校、企事业 基层的武术协会,自上而下地完善了全国组织机构,为做好武术工 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82年和199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 会议,制定了武术进一步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挖掘整理工作,开展 普及提高工作,不断提高武术的科学化水平,积极稳步地向世界推 广。1987年国家体委又专门作了《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所 有这些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重要会议的召开,文件的制定,保证了 武术事业的不断前进和健康发展。

昔日在世俗的观念中,武术拳师不是江湖卖艺,便是保镖护院, 即使教拳收徒,也为人不屑一顾,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新中国视 武术为民族瑰宝,武术工作者也受到尊敬和爱护。他们有的参与国 家武术方针大计的研究和实施,有的在高等学校任教,有的在体校 培养新一代,有的在辅导站带群众习武健身。武术工作者在祖国的 每一个角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欢迎。体 育院校设立了武术系科,培养武术的高等专门人才。1984年国务院 正式确立武术作为一门学科,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又开设 博士研究生点,武术教育逐步进入高层次文化领域。它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精湛的技艺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使武术成为一种高 尚自豪的事业,武术工作者所拥有的荣光,是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无 法比拟的。

从20世纪5年代国家编制推广简化太极拳、初级拳械,到90 年代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群众性的武术活动,逐步遍及城乡、厂 矿、企业、学校。老年人打太极拳,妇女练木兰拳剑,青少年习长 拳,蔚然成风。如湖南新化县就拥有50多个武术团体,习武人数占 全县总人口的40%。人们从实践中领悟到,民族传统武术拥有独到 的健身价值和便于实际操作的特点。目前在我国拥有的武术人口已 达6 000万,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引入市场经济,社区建立的武术 馆、校、站,星罗棋布,达12 000多个。每年举行的全国武术馆校比 赛,两年一次的全国民间演武大会,武术之乡评比活动以及即将推 行的“武术段位制”等等必将更大地激发群众的练武热情。群众性 民间武术活动与国际民间文化交流的接轨也已提到议事日程,波及 世界的习武健身活动日渐扩大。国家对社区馆校推行的管理措施和 制度,将引导武术走上更加蓬勃健康发展的轨道。

文化从来是有继承性的。武术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挖掘整理始终是新中国武术的长期战略 任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挖掘、整理、继承传统武术的一贯方 针。自建国之初,就开展了对武术的整理、整顿和研究工作,以适应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和文化生活服务。于1983年开始的 自上而下的挖掘整理工作,历时三年,不仅对遍布全国的武术进行 了一次全面普查,还对70岁以上拳师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整理,免于 失传。广大武术工作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深入山区僻壤,挖掘武 术传统的珍宝,以留于后世。老拳师及广大人民群众献技献物,拳 技、功法,孤本、善本、抄本等珍贵资料450多本,各种世传、家传 的稀世兵器、器械400余件,奉献给国家,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硕果空 前,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千秋功业。在此 基础上整理出版了《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史》。大量的技术录像 文字图片资料,成为武术继承发展中的宝贵财富。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体育,理当成为世界文化的 一部分,在国际体育中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它只是一种梦想,长 期封闭的封建社会下的武术,鲜为人知。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 武术代表团的表演,仅是一种难得的尝试和呐喊。

当武术在新中国体育中确立了地位,初步完善了它的建制之 后,于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公开亮出了向外推广、走向世 界的旗帜。

一方面,我们确立了把竞技武术推向世界,走向奥运会的目标。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归根到底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的问题。中西方 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自鸦片战争以来便拉开了序幕,奥林匹克运动 进入了中国,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时期。五四运动后,新文化 运动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为引进先进的西方文化铺平了道路,中国 的近代体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从相互排 斥转向相互交流。在“土洋”体育之争以后,武术也从身传口授的师 承之中开始了碰撞以后的第一次交融,并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就 竞技武术的发展道路而言,新中国在确立武术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 动项目之后,在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体育的前提下,大胆参照,吸取 了体操的竞技方法,于1959年出台了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自此开 始了中西体育交融、发展竞技武术的新篇章。几十年来,人们不懈 的探索追求,使武术在曲折的发展中不断地前进。70年代末掀起的 思想解放浪潮,为武术走向世界带来了契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 泛的民间交流的同时,竞技武术一步步走近奥林匹克。多年来,我 国通过制定国际竞赛规则,开办国际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组织国 际武术邀请赛,加大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不仅 在亚洲、欧洲、美洲建立了武术联合会,而且于1990年成立了国际 武术联合会,成功地进入了亚运会赛场,还进行了世界锦标赛,以及 亚洲锦标赛,东亚、东南亚运动会,欧洲、美洲的武术比赛,等等。 1994年被国际单项体联正式接纳。目前已拥有一百多个会员国家 和地区。竞技武术作为武术外推的先导和窗口,正在世界范围内兴 起,走进奥运会之日将是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份贡献。从历史 的观点看,它是中西方体育在碰撞中的又一次交融。

当然,中国武术就它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 深邃的意蕴,堪称一个东方体育大系,可以与西方崛起的奥林匹克 并肩媲美。然而,面对现实,奥林匹克已为世界所接受,它在人类的 文明与进步、和平与友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地位是无法替 代的。另一方面,武术走向奥运会,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向 交流的互补;未来的奥运会既不应是西方的,也不应是东方的,而是 高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人类进步的趋势中,武术走向奥运的国策 是明智的、正确的。

不可避免,武术在走向奥运的历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所遭遇到的矛盾和碰撞是必然的。诸如武术丰富多彩却又有庞杂 纷繁、缺乏西方竞技中技术明确规范的一面,它追求的整体气韵和 诗情画意,与西方竞技中注重动作体现“更高、更快、更强”不相吻 合,如此等等。既要交流就免不了碰撞,既要进入就必须付出,这也 是历史的选择。竞技武术是武术中的一翼,与传统武术当有区别。 它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进入奥运,符合竞技体育的一种思维定 势。这正是近50年来曲折、徘徊的根源,探索和争论的焦点。1996 年出台的新规则,显然在健全竞赛机制,增强技术的区分度,提高评 判的准确性等方面,又向奥林匹克运动贴近了一步。

武术走向奥运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武术 该不该进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进的一个问题。这一探讨,尚是开 始,远不是终论。我们期待着广大体育工作者、武术工作者的关注 和投入。

另一方面,武术的健身、防身、修性、娱乐的功能,西方体育 不具有的优势和西方体育本身的弊端,使武术日益为西方认识和接 受。不少外国人怀着对东方文化的兴致,对武术健身修性的渴望, 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追求,纷纷来中国学习武术。我国也多次派出团 队、教练进行宣传、播种和指导,形成了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和体育 交流。这一渠道的发展,预示着中国武术极其广阔深远的前景。

 

 

浏览9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