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以前,武术界、宗教界、学术界都承认张三丰 为太极拳一代祖师,明末清初到20世纪30年代前的诸多资料, 比唐豪族的考证更有说服力。唐先生不是从文化背景、拳理源头 去论证,而是仅凭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中的只言片语来断定太 极拳的创始人,而陈鑫这本书,出于北京杨家三代出名之后。关于 唐豪考证的失误和《陈式太极拳图说》的不足;其他文章中已有专门论述,现仅据笔者师传和研讨的拳理和拳史理论,提出张三丰 创拳的几点依据。武式太极拳,源于杨式太极和赵堡架,由与杨露禅同时的武 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于1867年在《太极拳小序》中说道:亍薪”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杨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金另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等 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唯一弟子。”另在《太极拳使用 法》“太极拳原序”中说:“太极拳传自张真人”,在杨澄甫保存之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附有: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 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尔。”孙禄堂于1919年在《太极拳学自序》中提到:此内家拳术之 发源地。元顺帝时,张三丰修道于武当,见修丹士兼练拳术者,后 天动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元气,以致伤丹而损己,故遵前二经 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络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 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确后天动,一 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而气,意在练气化神耳。吴式太极拳传人保存的《太极法源》中也有“张三丰承留”,口 授张三丰老师之言等。一直相传的“鉴泉拳社”竟把张三丰祖师的 生日当做拳社的特别纪念日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一书,由当时的河南省图书馆馆长陈泮 岭作序: “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宓之而后,代 有传人因姓氏未传,不克详征。至三丰神则明之,发扬光大,号曰 武当派。”民国至今,和全倜生先生有相同见解的大有人在。 “予谓太极 拳为武当派传法,张三丰为武当山开创之人……”道教武当三丰太极拳的传承情况“言祖不言师”的训诫湮没了具体传承作为华夏民族地道的宗教团体,道教不仅吸收了尊师重道的 优良传统,而且在教规传承体例上,强调“言祖不言师”。这是因为人类文明肇始,人们的信仰由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演变而来,从 敬拜祖先、宗亲到鬼神及国君,遂而发展变化为宗教崇拜。传统的 习俗一旦宗教化,它就会以各种文化形式延续下来,道教就吸收 了这种民族文化形式,形成自己的祖师和神仙崇拜的教规体例。 道教所信奉的祖师多是一些创世人物、杰出内功修炼家、雄才大 略的圣贤、情操高尚的隐士、通达六艺精华并济苦救世的科技伟人,以及宇宙自然之神灵。这些被道教神化的祖师形象,在被教徒 尊奉为祖师或神后,自成门徒弟子形成派系,一为表达对祖师的 尊敬,二者表示向道之心和对祖师开创业绩的继续,三是念念不 忘沿祖师的足迹去追求而达到理想的境界,四是相信祖师的神灵 能保佑和提携自己,同时,先辈祖师,唯恐后人学道不精,流入凡 庸,创编愈繁,偏失其精髓而有辱门风,故代有传训,以祖师为楷 模,留道本为真传,而其间过传者不计名利,崇尚先祖,故知祖师 三丰而难知中间传承诸师。所以教徒们通常把自己信奉那一派的 开山宗祖之师,当成自己的祖师,时时称祖师门下弟子。如此便把 张三丰集太极大成的实际传承关系所掩盖,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 湮灭。元明时代的张三丰集太极丹道拳法之大成而开山立派,才 有这享誉当时的“武当派”太极武道。他作为祖师,当之无愧,而后 世子孙们自然奉之为祖师,传统势力约定俗成“言祖不言师”,加 之宗教体制和教规祖训I,所以张三丰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具体传人 被遗忘了。另外,历史上道人修炼,恨林不深,恨山不大,不愿出 头露面,空争虚名;也有人知道自己功夫不堪名标青史,便只言祖 师而不留自己之名,加之武术之秘和拳勇之位低等原因,使太极 拳、武当武术的详细传承不能像史志一样清楚记载。上溯几代的传承及亲缘关系:当今道教在教规仪范上,仍保留挂单只言上下三代之说法, 所以我辈道教徒通常只知道师父、师爷、师太,至于师太以上的先 辈,常规下不多提,但却提自己祖师及门派,这既为三丰祖师太极拳传承在中间师承的湮没多了一个佐证,也直接为我师承三代作了详细要求。武当三丰太极拳,据考是张三丰祖师在吸收当时流行的少林 拳之基础上,结合道教自身的秘传功法,依据老子“反者道之动” 原理,翻少林外家而成独树一帜的内家。特别是与丹道的结合,是 张三丰将太极武术推向更高层次,为太极拳的传扬和推广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拳种。笔者最初直接得授于武当山紫霄宫在庙前人郭高一大师。郭师高一道长原籍河南商丘,俗名郭玉杰。1924年出生在一 个贫困的工人家庭,青年时正值国乱当途,他毅然入伍,在东北某 地参加抗日战争。因受家乡尚武之风影响,少年时就在当地学习 二郎拳、少林拳等,并在军队学以致用,因仰慕东北武林闻名的武 当传人宋唯一、李景林之神技,有幸结识了当时太极拳杨派传人 (杨奎山、郭应山等),讨教内家武术。后因部队被打散,便到辽宁 北镇闾山道观出家,隐身学艺。当时闾山道观道长杨明真是武当 三丰自然派传人,精通三丰太极拳法,这位前辈在考查郭师后,把拳架教给了他,叮嘱他多用心体悟,又把心法和拳理以及内家八 卦掌教给了在后山居住的刘族军居士。郭师把一套武当三丰太极 拳熟练掌握后,开始云游参学,继续学艺深造。当时正值年轻力 壮,加上有二郎拳和入伍军训之基础,软硬功夫一时俱佳。随社会 的变迁,他一直不忘习武修道,即使在20妙纪六七十年代因故中 断道教生活时,也不忘练功打拳。当时在窗丘的一家铁匠铺里,有 一身功夫的煨工师傅就是郭玉杰。宗教政策落实后的1981年5月,郭师父得知高道唐崇亮在 河南桐柏山隐修,就虔诚前往,恳求皈依传道,重入道门,成为全 真龙门二十七代弟子,与师兄弟窦高寒、程高壮、周高仙(周金 富)、柳高元一起,受唐师爷教诲,遂悟通内家拳理和内丹功法,并 学得医药知识。因郭师太极拳丹道的偏好而独得唐师爷太极拳功理功法的精髓和养生秘方,追随唐师爷多年直到羽化后,才回武当山常住。郭师父在武当紫霄宫居住时期,正值武术、气功再度兴起的高潮期。他与时称“武当内家第一人”的朱诚德道长,专门为前来 武当山考察的有关人士表演武当功夫。他的八宝如意站桩功和武 当三丰太极拳充分证实了武当武术的存在和价值,随后多次为中 央和地方领导进行表演,并获得国家体委和湖北省体委授予的 “武术挖掘先进工作者(1986年尸。他挖掘整理出武当九宫掌、太 乙火龙掌、武当剑、太极剑等几近湮灭的传统拳种古老套路,并在 武当道教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办“武当山道教武馆”,首任总 教练,与同道和门下学生们一起为振兴武当武术做了许多继承发 展的事,特别是培养出像钟云龙(现任武当三丰会馆馆长)这样的 武当武术名将和一大批武当弟子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 初,素有“北匡南郭”之称的中国道教界两大武术巨擘相得益彰, 闻名全国。山东崂山匡常修道长以擅长腿法,湖北武当郭高一以 武当三丰太极拳著名,为当代道教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起到承前启 后的关键作用。笔者作为武术爱好者有缘结识而欠缘长期受教, 时逢1991年郭师父决定进神农架原始森林隐修时,笔者决心第 二次投奔武当。1993年郭师父受湖北省道协和通山县委邀请到 九宫山主持瑞庆宫复修工作,笔者又追随其左右达三年,之久,系 统地学得三丰太极拳及其相配功法。笔者钟情“太极道”'文化,20 世纪80年代文武空忙,蹉昵岁月,但求学之心未改,这样三上武当,二上九宫,才始得涉猎武当拳功的深层内涵。

浏览1,1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