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唐崇亮,俗名唐池远、唐道成,安徽颖上县人(1869— 1984年),少年贫苦,16岁当兵,受道教影响,在29岁新婚之前 夜,毅然割舍尘缘,到武当山金顶,拜于三天门八仙庵龙门派第二 十五代传人王信堂仙师门下,遂取法名崇亮,自称“霞光道人二道 号中和子,从此开始了留须蓄发、身着道袍的清静生活。此时,武当山道教正是大侠徐本善执掌主事。唐师爷师承三天门八仙庵当三家王信堂,既学得上一辈承留的郭诚宾之中和派系列功法,在武当拳功上学得更正宗的武当三丰太极拳等功拳,又吸收和触类旁 全通徐本善等嫡传武当功夫。这位驻世115年的老修行,是集武术、 内丹、医学以及易学于一身的一代高道,后来他因人而异地把绝 大部分秘方绝技传给门下弟子。笔者有幸师承这一代高道的功 法,随后,又得当今武当山道教掌教通圣道长王自德秘传心法,点 化一百零八式及其奥妙,再得孔德大师、刘焕军大师的指点,更纯 正功拳。今逢机遂以公布于世,以俟来者。武当三丰太极拳的特色:参同大道修炼的自然法则道之认识道家鼻祖老子所著深奥玄妙的万经之王——《道德五千言》, 古今中外无数圣贤鸿哲均对这本书进行了引用和注释,吸收和借 鉴,无论是政治、哲学、军事、管理还是养生、医学、数术、易理等科 学领域,在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原始依据和深沉的答案。而太极 拳也是参同“道”之圭臬,逐步建立起“太极拳道”的理论体系。由 众多的道教祖师总结、印证,到宋代著名道士张三峰主用于拳道 上而开内家派太极拳的宗风,再由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在道教理义 和丹道上将其阐扬和光大。《道德经》之“道”,其理论体系是一个册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高 级认识构架,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世界宇宙内一切造成万事 万物的原始材料、原始能量,也是社会宇宙人生事物的总自然规 律。张三丰在《登天指迷说》中讲:“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 心上有先天,亦道也”《太极拳论》中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 之机,阴阳之母”就是“道”的具体化。从道教修炼角度来说,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与天地同体,与造化同机,所以依据老子之“清静”和“归根复命”等原理,人通 过一定方式的修炼,便可以得“道”、了“道”、成“道”,于是修炼家 们便以此“道”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太极拳正是通过人体内外的系 列修炼,来一同达到求先天之本能,返本归原的功夫。太极拳之道张三丰祖师“太极丹道”体系,创造了拳技内丹同“道”进程的 三方面内涵。 太极拳和内丹术都是大道修炼中的掌握人体内部元气运行 规律的第一步“道”,称作“得道”。因为“道”的含义,实质上于人体 是修炼长生的道路次方法,而在掌握这些方法的同时,要懂得人 体内生命长寿的关镰物质——气血的运行和规律,气、血联系人 之精、神等,即元气所包括的物质。太极拳通过人体心神的总指 挥,动中求静地发挥“中和之气”,来调控元气运行。太极拳讲究的 整体运劲而虚实之分,讲究尺寸、部位,而自然灵活,手足到位的 方式,方位、极限(无过不及)保持中庸之平衡的动作和符合人体生 理规律的呼吸自然和协调动作,都是一种“道”。而内丹术也是用 静和坐的方式,用意或火候来调控元气的周天运行,从而达到元 气流畅,生命力旺盛的“大道”之效。它们都是神气合一的心意功 夫。太极拳要求用意念配合呼吸和动作,做到意到、神到、气到、力 到,凡此皆是意(《太极拳经》),凡此皆是道,这是一个“无,为之后, 继以有为”的过程。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中, “道”之内涵的第二个方面,即太 极拳和内丹所达到的一种可显理的结果,称作“了道”或“证道”。 这个阶段性结果就是要人感知“道”的存在,莫在掌握元气运行规 律和操作法则后的一种修炼状态和初步结果。太极拳和内丹术因 追求目标有所不同而出现不同结果,作为拳技之用则“炼成丹田 混元气,试看天下谁能敌”。我们通过太极和内丹的修炼,是想借 后天之炼,返还先天,而在未到先天之过程中,就是这个“道”的修炼过程。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第三层含义就是“太极即无极”,无极即大道,一种返本归原、超越人物的最高境界,即“道”是一种修发炼境界,这是遵循老子“无为而不为”之思想和张三丰“无为之后, 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的法则。太极和内丹都需要这样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合道的系列方法和过程,而达到“成道”、“成仙”之境界。重内不重外的神意训练重内先练外初级训练武当内家派太极拳虽然强调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形,但其 实质是在形意达标、神形兼备后,才可以说重意不重形。因为即便是内功静坐,也要调形、正身、松体,何况是拳技和内功结合的太极拳,更要调形整架,使走架形式符合要求,达到太极形架之标准后,才能于神意上多下工夫。如果形架都做不到位,即内部经络不 开,气血难通,神意更难达,外观上筋骨没有活动开,空谈神意是不切实际的。太极拳经上讲先求展开,后求紧凑。展开的架式,就 是把形架拉开,动作运到极点位置,做到标选位置,也就是古传所 言“尺寸”。只有这样,才算打了太极拳之形架基础所以重内意必 先练外形。而练外形的初级,又必须讲究手眼身法步、肩肘头胯膝,各部的到位和协调,才能达到一动全身都动,整体一致。只有整体一致,才容易得机得势。也只有这身不散乱的神敛气聚之态, 在意之指挥下才能体现太极拳的气势和威力。武当三丰太极拳就是要求外形到位标准,才有内意遂通,内功促长,方能起事半功倍之效。重内先练外要先注重腰、腿之灵活,韧性弹性等基本功的锻 炼,同时进行马步桩和虚实桩的桩功筑基,然后是太极拳拳架套 路形式的到位和标准,接下来进行内劲训练,诸如抖杆,搓棒,揉 球,以及单操和推手,如此基本操作过程熟练之后,循序渐进,达到出手身法皆合度自然,方可再登神形高级阶段的训练。内外兼重之形神锻炼进入武当三丰太极拳第二阶段的训练,主要是注重意识导引 在形体动作之中,并要求用意识(注意力)贯注到每个动作中去。 正如拳经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 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的心是指大脑控制下的意识, 是一种灵动的条件反射,而所言之“气”也并非表面的呼吸之气, 而是指意识带动下的心理活动路线,包括思维神经的综合物。这 种“气”的运行实际上是意识心神和动作一同运动,而且是把气想 象成一种精微物质(,或神经末梢)来同动作一起运动。在行拳过程 中,就是把这类心斑活动和拳架动作一同进行,每一个动作都和 心理活动相配合。武当三丰太极拳的神意训练有三类。第一类是 拳架上用于攻防专用的心理活动,如右手出手后擒拿对方,随身 走化,左手封打或随动作变化实施攻击等等,并随之联系到下一 动作的变化。这自始至终都是同心理意识指挥连在一起的,拳经 上“打拳无人似有人”的境界,就是指拳架攻防意义上的心理活动及形神训练。第二类是形架和内气、内劲一起用意的训练°这里的 内气、内劲,是经过一定时间形架用功和心理活动结合,经一定耐力承受训练后所得的一种内在的超常能量形架和内气、内劲不可分割。养生的内气可以是静坐、站桩得来,拳架的内气和内劲是 在行拳中训练得来的。武当三丰太极拳的内气、内劲多含而不吐, 有的看似不发内劲,但时时处处均可发内劲,这样就更需要内心 活动的意识训练。第三类是一种神气凝聚、性体虚空、心无杂物的 行拳境界。即不要想象有气,而是思虑之神自守着体内一处,或腰、或命门、或肾,然后由守一之处带动肢体行拳。当然这要求拳 架相当熟练,进入“有人似无人”之境,心神随时可平静守一。这也 是练太极拳的一种高深境界。重内不重外的高级阶段武当三丰太极拳是典型的“内家拳”,或称“内功拳”。内功即 ;内气、内劲合出功能之称。内气、内劲的训练也与形架分不开,重 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拙力。因为太极拳内功的原 :理与道家“天人合,”道教大小周天理论是一致的。所以武当三丰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用意念想穴道,打通人体内经脉气 穴之通道,催动肢体自动化动作的潜能,久练之,期以达到内外合 一、以内促外的太极拳最高功态境界。
浏览8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