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形意拳®的主要传承地,据调查,天津传承的形意拳 有河北派刘奇兰系(李存义、张占魁、周明泰以及尚云祥、李彩 亭、李跃亭、李海亭、周玉祥、门广兴、郝恩光、张鸿庆、韩子

①河北深州李洛能在山西太谷经商时跟随戴龙邦、戴文雄父子学习了心意六 合拳后而将之易名为形意拳。据说李洛能一生收有n名弟子,其中郭云深,刘奇 兰、白西园、宋世荣、车永宏、张树德,刘晓兰、李太和最为有名.被称作“八大 弟子”。
衡、傅剑秋等®)、河北派郭云深系(李汉章、张品斋、郑宝书、 孙伯奎)气山西派宋世荣系(李旭州、芦忠仁)®、山西派车毅 斋系(乔锦堂)®、山西派戴龙邦系(李希凤)、河南派(李希 凤)®,几乎囊括了形意拳的主要支系。在天津传播形意拳的武 术家中,除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存义、张占魁、尚云祥、定兴三杰 (李彩亭、李跃亭、李海亭)等外,阎道生、傅长荣、樊瑞峰等 人对形意拳在天津的传播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书剑起飞的国学家阎道生

阎道生(1883—1962),字子阳、至阳,号阅庐,河北霸州 扬芬港村人(原属河北静海)。他的父亲阎炳萱,“擅长音韵、 喜昆弋”。阎道生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幼承家学,“更喜 古今体诗,擅绘画” ®,是驰名天津的书画大家。

刘奇兰著名弟子有其子刘殿深及李存义、张占魁、周明泰等人。其中,李存 义受聘于天津中华武士会,培养了尚云祥、李彩亭、李跃亭、周玉样,门广兴、刘云 集、郝恩光、张鸿庆、韩子恒、傅剑秋等人。张占魁在天津工作期间,培养了韩慕 侠、姜容樵、魏美如、赵道新、马骐昌、刘晋卿,裘稚和等弟子。

郭云深的弟子李魁元、李振山、王芗斋、张品斋、刘伟祥等人均与天津有 关3其中李魁元弟子孙禄堂,李汉章两人在天津有许多传人。李振山传郭子坤,解放 前来天津教拳,弟子有靳学忠。王芗斋在天津的形意拳弟子主要有张恩侗、赵佐尧等 人。张品斋的弟子郑宝书在天津教拳。刘伟样弟子孙伯奎曾任冯国璋卫士.在天津有 弟子刘瑞云。

河北人李旭州向宋世荣长子宋虎臣学习形意拳后于丨944年来天津授拳,其 中周连聚、芦忠仁较为著名。

乔家是山西巨富,车永宏(毅斋)的弟子李复帧常年受聘于乔家而教下了弟 子乔锦堂(乔映霞)。乔锦堂武功高强,有“云中雁”之誉。据田野调査,天津民间 有乔锦堂击毙多次到乔家堡滋事的马梦蚊避祸天津的说法。

李希凤,河北新河人,形意拳学自陕西西安人常振都(常振都学自山西太原 人史展鹂.史展鹏则学自戴家)和芦嵩高(芦嵩高系河南马学礼的再传弟子),后李 希凤到天津工作,把戴式形意拳和河南形意拳传到了天津。

杨明漪:Cifi今北方健者传》,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版, 第43页。

“习形意,十余年尤笃爱剑。所好头合剑、二合剑、八卦 剑、龙形剑、三十六剑连环剑、十剑以及十三刀法,皆精妙有心 得” ®。书画之余,“为人沉默、寡言,不以其所能示人” Z的阎 道生亦喜武术。1912年,中华武士会在天津成立之初,阎道生即 报名跟随李存义等学习形意拳术和各种剑法而成为颇有造诣的武 术大家。

 

1916年,阎道生从中华武士会毕业后,便辞去了直隶学务公 所的事务,专职在中华武士会任教。他利用自己在书画界的名 望,不断为武士会捐钱添物,筹措资金,维持中华武士会的生 存,为中华武士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明漪认为中华武士 会“矗立十余年之久,经劫不稍颓者,子扬与有利焉。” ®这应是一个公允的评价。

杨明漪:(今北方健者传>,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版, 第4页。

杨明漪:(今北方健者传》,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版. 第44页。

杨明漪:(今北方健者传》,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版. 第44页。

剑在中国武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阎道生对其尤其喜 爱,曾自号“北冥剑人”。中华武士会解体后,阎道生来到蒋馨 山担任社长的“净业国技研究社”继续研习武术。

阎道生武、画俱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阎道生根据清 代乾隆时期《十剑谱》的手抄本,整理、绘制出的《十剑谱》被 认为是“一本世上最美的剑谱,阎先生以神来之笔,传达出中国 传统武术古谱中的绘画之美和武技之美,两者珠联璧合,宛若天 成。” ®

①李茂林(李星阶嫡孙):《世上最美的剑谱》,见敏齐主人:《十剑谱》,台 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4页。

阎道生《+剑谱》及绘制的剑谱动作:出剑势、拿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道生归隐故里,从事绘画与武 术活动。1940年前后,阎道生客居静海县城内,日军军官闻知阎 道生的名声,前来索画,被阎道生拒绝。日本军官十分恼火,把 阎道生押到日军驻地,强令动笔作画。阎道生遂画一幅恶犬图, 画面上是一只凶相毕露的狼狗,以影射和痛骂日军。此事被静海 县百姓传为佳话。建国后,阎道生加入天津国画研究会,率领乡 里弟子们在扬芬港村绘制了大量象征着国泰民安、家庭美满、喜 庆丰收等题材的壁画,对人们寄予了美好的祝福。

二、传拳大江南北的形意拳家傅长荣

傅长荣(1880—1954),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曹庄人。曾跟 随尚汇川学习少林武术、申万林®学习形意拳、刘凤春学习八卦掌。

申万林对傅长荣特别器重,曾为傅长荣起艺名傅剑秋。1913 年,申万林介绍傅长荣和唐维禄到中华武士会拜李存义为师学习 形意拳,而最终成为与薛颠、尚云祥、张鸿庆、唐维禄等齐名的

①申万林经陈济生的再传弟子王玉生(亦曾学于黄柏年的弟子韩辅桐)创编了 “北侠醒龙刀”、“武美太子风”等套路。另外,他还根据武术理论研创出“中国五行 棋”、“八卦游棋”、“孙子兵棋”,被中国棋院收藏。

武术名家。

1916年,经师兄唐维禄介绍,傅长荣为旅居宁河的书画大家 戴彬元看家护院三年。丨919年,傅长荣受邀来到辽宁沈阳教拳。 当年秋天,日本武士小佐次郎在沈阳南河沿摆下擂台,气焰嚣 张。傅长荣临危不惧,登上擂台狠狠教训了小佐次郎,在当时的 政治形势下,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小佐次郎被打下擂台后, 不料被摔死了。傅长荣再也不能在沈阳待下去了,为此,他回到 了老家天津宁河。

1925年,在李景林的推荐下,傅长荣第二次来到沈阳任张作 霖的护卫长兼东北军讲武堂教官,教授东北军将领练习武术。 L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被炸死,幸免于难的傅长荣 又回到了故乡宁河。

 

1929年1丨月,根据浙江省政府委员会第223次会议决定 精神,“国术游艺大会”在杭州举办,傅长荣与褚桂亭、田兆 麟、佟忠义、高振东、刘存周、李星阶、陈微明、叶大密、李 书文、万籁生、李子扬、朱国福、韩其昌、赵道新等37人为
纠察委员®。会后,傅长荣奉李景林之命,到武当山拜访龙门派 第十五代传人徐本善。两人互相交换所学,傅长荣从徐本善处学 得了乾坤球、玄武棍、龙门枪等武当技艺,徐本善则向傅长荣学 习了形意拳术。由此,武当山的形意拳逐渐流传了下来。

1933年,傅长荣经当时江苏省国术馆教练、形意拳名家姜玉 和之徒褚桂亭介绍,携子傅少侠来到江苏无锡,担任江苏省保安 大队的武术教官。正是在这一年傅长荣和褚桂亭合作编写了一套 形意拳教材——《国术教范)〉®。这本教材可能是目前所见最早记 录中国军队用形意拳术进行训练的文字性资料D

1934年,项致庄的保安大队撤离无锡,傅长荣父子又来到杭 州继续教授形意拳术。在这里,傅长荣认识了杨澄甫的门徒牛春 明,两人相互学习而各有所长。期间,由于生活困难,傅长荣到 上海传授武术,并于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相识、成为朋友。 1944年,无锡的形意拳爱好者再度将傅长荣请来无锡传授武术。 1946年,以傅长荣的弟子为主、联络其他武林志士成立的“国术 研究会”聘请傅长荣为主教练,为无锡武术活动的开展打下了深 厚的基础。

【台】徐元民:《中央国术馆发扬本土体育之历史经验)第166页,课题研 究成果(1989—丨990)。

书名由时任保安大队处长的项致庄题写。该书包括“五形拳”、“连环拳”、 “八式拳”和“形意刺枪术“形意劈刀术”等内容。前些年,这本书在山西一户王 姓人家中发现u傅剑秋的弟子傅占奎、傅占民得知后上门协商得到了这本珍贵的教 材。该书共32页,每页丨8厘米长、13厘米宽.应该是便于读者在衣服口袋中携带而 设计的。

黄柏年书法"国术是 黄柏年书法"铸金为钢绕指柔,

国民之魂” 铸身为钢精气遒,君子守之思国仇”

傅长荣两闯关东、三下江南,为传播武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其家乡,受傅长荣的影响,习武之风兴起® “芦台少练会” 更是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至今已成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

三、客居天津的车派形意拳传人樊瑞峰

樊瑞峰(1905—1983),名桂,山西车式形意拳名家樊永庆 (车毅斋弟子)之子。

1922年,时任阎锡山前敌总指挥的商震招募武术教官和卫队 侍卫,樊瑞峰被招进并与商震认1927年,樊瑞峰跟随商震来 到天津,得以结识杨澄甫、魏美儒、张占魁等武术名家,并跟随 其学会了杨式太极拳、“十趟双钩”和八卦掌,武术技艺进一步 得到了提升。

1929年,樊瑞峰编著了〈派意拳术讲义》,该书得到了傅作

目前在天津宁河、汉沽一带流传的“龙行八卦掌”乃傅长荣学自黄柏年(河 北任丘县人.李存义弟子。在师父所传“四门龙行掌”的基础上,创“龙行八卦掌”。 有“百步夺枪飞掌黄”的美誉)。

义的赏识,并为其作序,序文如下®:

吾国以积弱不振,受辱列强。其原因固非一端。而国人轻视 体育,忽于运动,尽亦治病之由。拳术者,中国古来之国粹也, 最良体育之法也。昔管子重拳勇,齐人隆技击拳术之兴,乎尚已 降,及隋唐少林派出。外家始盛说者,谓大平之宗,王世充、罢 宗等亦亦有刀焉。迨至宋时而张三丰以绝技名世内家祖,到明代 张松溪为最著,而陈元膂乃传其术于扶桑,彼日本之谓柔术武士 道者,皆国术之流派也。迩年,张子岷、李芳辰先生懔国势之凌 夷,悯国术之衰弱,力加提倡,特立专馆,各省闻风兴起,颇不 乏人。而河北省国术馆成立最早,唯自来精斯道者,传授心法多 层,面授口传,承学者钻仰为难。今山西樊瑞峰君著以拳术讲义 说明,使学者易懂,得以研究深造。用科学之方法,容易领悟其 中之奥妙用,教诸般刺密褅之释,易经经与夫前人之著内功图说 者亦何,多让吾知。付梓后,其有裨益于体育,而可以强国者, 必非淺鲜。

宁谨个人健身之助而已哉,惜作义于国术未窥门後,扣扣盘 扪烛之谈,而知其无当于要奋也,是以为序。

荣河傅作义叙于天津市警备司令部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十五日

在该序中,傅作义认为武术乃“最良体育之法”,但长期以 来,武术的传授多靠“面授口传”,不便于普及。在这种情况下, 樊瑞峰毅然打破常规,著书立说,从而“使学者易懂,得以研究 深造”。这种做法,“有裨益于体育”,而又“可以强国”。正是 在此意义上,身为天津市警备司令的傅作义欣然为其作序。

①李瑞林:娜意拳侠(增订版)》,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第 123-124 页。

潘瑞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名片”1932年7月5日,樊瑞峰在兼做天津浙江中学、天津海关倶 乐部国术教员的同时,注册登记成立了“中原国术研究会”,张 占魁为总会长、魏美如为会长、自己亲任主任。

1936年7月5日,中原国术研究会举行了成立四周年的庆祝 活动。北京大学教导主任董守义、张占魁、张之江、姜容樵、张 伯苓等均前来祝贺。

 

新中国成立后,樊瑞峰并没有放下心爱的武术事业。曾参与 筹备并参加了 1953年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1954年,经天津市体委批准,樊瑞峰成立了天津市瑞峰武术社, 面向社会公开教授武术。1958年,樊瑞峰又接替李子扬,在天津 大学教授武术直至1%6年,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文武兼备的建设 人才。其子樊宜兴继承父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研究、推 广武术,目前已是“中华武士会研究学会”的骨干成员。

浏览6,5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