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惠丰,1937年6月23日出生在天津市静海县中旺镇李庄 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活的压力,门惠丰一家一开始 以讨饭生活,后又变卖家中的房子和庄稼地辗转来到东北,父亲 在辽宁鞍山铁矿当“劳工”被活活累死。

抗日战争胜利后,门惠丰回到了静海老家。此时,门惠丰的 二姨在北京当保姆,家里有几间房子和几亩地。于是,门惠丰一 家来到青县安家落户了。大哥和三哥走街串巷卖东西,二哥和母 亲在家种地。门惠丰一家终于过上了稍微安稳的日子,门惠丰也 得以在这样的环境里抽出时间练习武术并最终创编了东岳太极 拳,成为一代武术大家。

一、“当代霍元甲”门惠丰的习武和授武经历

门惠丰一家可以说与武术有缘。门惠丰的母亲曾参加过“红 灯照”、门惠丰的二哥®门惠祯则在地主家当长工时偷偷学会了武 术。门惠丰八九岁时,二哥便开始教授他练习迷踪拳和少林红拳。

新中国建立后,门惠丰一家来到北京。门惠丰的三个哥哥在 北京市建筑工程公司工作,门惠丰则在石驸马大街小学读五年 级。门惠丰“专心听讲,玩命读书”,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 北京市第41中学。此后,他开始接受正规的武术训练,而终于 成为一代大家。

1952年,通过表哥的帮助,门惠丰进入以“团结武林同道, 振奋民族精神,广泛开展武术研究,培养武术人才”为宗旨、由 刘奇兰弟子耿继善于1900年创办的四民武术研究社@跟随戴玉 斌、王世勋3系统练习形意拳、八卦掌等武术拳种,期间得到师 爷吴子珍以及天津武术名家郝家俊、山西形意拳名家“王师爷”、 擅长长穗剑的“胡老道”的指点并跟随“花鞭”吴斌楼学习了九 节鞭和戳脚翻子拳、跟随吴图南学习了太极拳、跟随马礼堂学习 了形意拳和太极拳推手。

门惠丰在家是老小,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女儿门敢红。

1970年被迫中断,1994年8月,经北京市武术协会批准,恢复活动。其社 长先后为耿继善(1854—1929)、邓云峰(1870—1940)、吴子珍(1891—1970)。

门惠丰拜在戴玉斌名下,但不幸的是两年后戴玉斌去世,后门惠丰便跟随师叔王世勋练习武术。

四民武术社第一任 四民武术社第二任

社长耿继善(1860—1928) 社长邓云峰(1870—1940)

门惠丰为人厚道、“憨头憨脑”,练功、学习极为刻苦,只 要有时间就学、就练,真正地做到了练功生活化、学习生活化。 为此,他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武术技艺迅速提 高,不仅很快在四民武术社成了代师授艺的小师父,天天带领小 师弟、小师妹们练习基本功、熟悉套路,而且经常代表四民武术 社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许多奖励。1953年,门惠丰代表北京市 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气进一 步开阔了眼界,更下定了刻苦习练武术的决心。

①郝家俊看了门惠丰的戳脚翻子拳表演后直接向北京市武术协会推荐门惠丰参 加该次比赛。并建议门惠丰上场时要挺起胸膛,直走向自己起式的位置,不要低头, 低头没有精神,四民武术社第三任社长 四民武术社第四任社长

吴子珍(1891—1970) 杨沫(1914—1995)

1959年,收获的季节。门惠丰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获得武术比 赛对练第一名。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林业学院,又被 报送中央体育学院武术系。经过慎重考虑,最后门惠丰选择了中 央体育学院武术系®。

北京林业学院少了一个高材生,而武术界多了一个武术家。 进入中央体育学院武术系@后,门惠丰如鱼得水,在“平易近人, 宽容大度,虚怀若谷” ®的恩师张文广培养下,门惠丰又系统学 练了查拳,其武术技术与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完善。

1963年,门惠丰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通过带队训练、上 课,到中南海教警卫员武术(1965—1966)、到北京市公安局教门惠丰的母亲、二哥、41中的体育教师“苏老师”、国家体委武术科的李天 骥老师等均支持门惠丰上中央体育学院武术系。

当时的武术系包括举重.射箭,摔跤等在内。1959年,武术仅有门惠丰和武 淑清两人人学。后吴彬经申请由举重转人。

门惠丰对其师张文广的评价。“文革”期间,门惠丰曾有错对恩师的行为。 后来,门惠丰每念及此,常后悔不已。可恩师像慈父一样大度地原谅了他(详见昌 沧,王友唐.郭博文等:《四牛武缘》,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 页)。

公安战士擒拿格斗技术、武术挖整、编写教材、撰写著作、协助 电影拍摄(1982年,《武林志》)、担任世界武术锦标赛总裁判长 (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担任国家武术队总教练(第 13届亚运会)、担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担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 系副主任、担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到云南老山前线给侦察 兵进行武术技击训练(1986年),出国访问、教授外国学员练习 武术,培养研究生等一系列锻炼后,终于成为一代武术大家。分 别于1995年被评为“中华武林百杰”中的中国当代“十大武术 教授”之一、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成为中国首批 武术高段位者(八段)、2006年又获武术最高段位一一九段。

二、门惠丰创编“东岳太极拳”

在四民武术社时,门惠丰曾跟随吴图南、马礼堂学习过太极 拳和太极推手。大学期间及留校任教后,门惠丰更是对太极拳进 行了专门的学习与研究(尤其从40多岁起,更是潜心研究太极 拳®)。其夫人阚桂香,精于陈式太极拳®。夫唱妇随,良好的家 庭氛围为门惠丰创编东岳太极拳提供了条件。

(一)东岳太极拳前的创编活动

为铃木康弘创编的“救命太极拳”

1982年,日本横滨市太极拳协会会长铃木康弘出了一场车 祸。经抢救,虽保住了性命,却成了残疾人3当他了解到太极拳 可以治他的伤残时,他在家人的陪护下辗转来到北京,找到了门 惠丰。门惠丰夫妇根据他的伤情,试着为他创编了一套太极拳动 作(这正是后来东岳太极拳的雏形)。奇迹出现了,铃木不但站

昌沧,王友唐,郭博文等:《四牛武缘》,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版,第288页。

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河南省汲县师范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利 用这个机会,阚桂香的节假曰基本上都是在陈家沟度过。1967年10月,与门惠丰结 婚后,阚桂香调入北体.,学生曾一度不愿上她的课=阚桂香又跟随陈发科的学生田秀 臣练习陈式太极拳.而提高很快。终于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
了起来、能够行走,而且四肢运用自如了。铃木回国后,放弃了 原来的职业而专心推广门惠丰教给他的太极拳。随后,日本、韩 国等国家成立了许多“惠香会”,以传授门惠丰夫妇的太极拳。

五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创编

1987年,第一次中日太极拳交流大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传 统的陈、杨、武、吴、孙等各式太极拳都是比赛项目。在比赛过 程中,弊端暴露出来了。负责裁判工作的张文广、门惠丰都感觉 到评分不方便,工作有难度。原因在于各式太极拳套路长短不 一、难度不一,比赛时间无法控制、难易程度无法控制。这样的 比赛可比性太差,于是张文广、张山、门惠丰召开了专门会议, 研究对策。研究的结果,大家决定创编各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

1989年9月1日,在中国武术研究院的部署下,在京的张文 广、门惠丰、李秉慈、阚桂香几位老师分别考虑提出初稿并作了 技术录像。为使创编的竞赛套路更好地保存传统性、科学性和竞 技性,大家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由张文广主持,以山西省杨式太极拳研 究会会长杨振铎、上海武术队教练邵善康、福建武术队教练曾乃 梁为核心。另外,李天骥经常来该组指点,陈式太极拳组的周元 龙、孙氏太极拳组的张继修也常来“客串”。他们根据竞赛的实 际需要,一方面以杨澄甫的经典著作为依据,另一方面又加进了 老套路中没有的“拍脚”腿法。最后,将新编套路确定为4段40 个动作,时间在5分25秒至5分40秒之间。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由北京体育学院讲师阚桂香牵头,她根 据自己多年的习练经历,将陈式一、二路融会贯通,并改变了以 往右腿负担过重的弊端,提前创编了一个套路。上海武术名家周 元龙对该套路提出了改进方案,河南武术馆高级教练陈小旺也参

①曾文:O:极拳在发展中一太极拳竞赛套路研究会侧记>,《中华武术》 1989年第2期第13页。
与了编审工作,终于最后定型^

吴式太极拳由北京东城区武术馆馆长李秉慈和北京体育学院 副教授门惠丰牵头,他们首先各自拿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各取所 长汇编在一起。来自哈尔滨武术馆的馆长李承祥和上海市武术馆 的冯如龙老师也积极参与意见。最后,该套路以吴鉴泉的拳架为 主体风格,兼取王茂斋、杨禹廷等先师所长,创编而成。

孙氏太极拳由门惠丰牵头,以李天骥、张继修以及北京孙氏 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张永安为核心,集体进行了创编。创编过程 中,门惠丰多次到孙剑云老师家请教,在她的热心帮助下,孙氏 太极拳竞赛套路顺利创编完成。

创编的主要方法是把各式太极拳的典型、有特色动作抽取出 来,力戒重复,同时左右对称的动作多一些,增加锻炼价值。在 创编时考虑套路的体育性、竞技性、可比性、科学性,有了这些 原则和方法,张山出面组织,由张文广主持杨式、门惠丰主持孙 式、阚桂香主持陈式、李秉慈主持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创编工 作。

后来他们又集体创编了武式太极拳(1995年前后)的竞赛套 路。最后经过专家评审,又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调整,5式太极 拳竞赛套路终于问世了。

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的创编

1992年春天,已是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副主任的门惠丰^与 中国武术研究院技术研究部主任吴彬来到日本指导武术习练。当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常务理事村冈久平提及在日本推广太极拳推 手相当难时,两人决定创编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回国后,经中 国武术研究院院长张耀庭同意,由门惠丰执笔,进行太极拳推手 对练套路的具体构思和创编。经过对传统太极拳对练的挖掘整理

此时武术系书记兼主任是贺子文,正是经过他的努力,门惠丰得以解决了教

以及与弟子马忠轩的试练、修改和补充,“基本荟萃了各式太极 拳推手之精华,编串得也比较合理” ®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终 于创编成功了。

(二)东岳太极_的创编

各式各样的太极拳创编活动为门惠丰创编东岳太极拳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门惠丰退休后,在为铃木创编太极拳的基础上,与 夫人阚桂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又创编了一套15式的太极拳。 该拳以杨式太极拳的舒展大方为主,同时吸取了陈式太极拳的松 活弹抖劲法,另外又兼取吴式太极拳的柔化灵活、孙式太极拳的 进退开合、武式太极拳的小巧紧凑,具有太极拳多种流派的风格 与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1999年,中央电视台经中宣部、国务院批准,准备在双千年 到来之际在五岳之首泰山做一期〈冻方时空》节目,名为《泰山 舞拳》。经与中央电视台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磋商, 决定由门惠丰来演练太极拳。经过慎重的选择与考虑,最终门惠 丰夫妻创编的15式太极拳被确定为演练内容,与“玉皇顶”遥 相守望的“尧观顶”(相传为尧帝祭天的地方)被选定为演练地 点气2000年1月1日7点,门惠丰教授迎着新世纪的第一缕阳

昌沧,王友唐,郭博文等:《四牛武缘》,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版,第163页。

泰安市政府对其特别重视,决定由该市副市长、经济学博士孙承志具体负责 选点问题:

 

光在“尧观顶”上演练太极拳的场景经国际卫星向全世界直播, 全球约40亿人收看了这个节目。门惠丰创编的太极拳、门惠丰 在尧观顶的太极拳演练成为一笔重要的文化资源。

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何为门惠丰夫妇创编的这套拳命名被 提上了日程。于是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有人提议叫“门氏(式) 太极拳”、有人提议叫“15式太极拳”。门惠丰综合大家的意见, 最后定名为“东岳太极拳

东岳太极拳后,门惠丰夫妇又创编了东岳太极剑、东岳太极 刀等套路,使东岳太极拳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配合人们学 习的需要,人民体育出版社又适时地出版了〈冻岳太极拳剑)〉一 书,为东岳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能人憨八”的故事

门惠丰是现代著名的武术家,正是因为其在武术方面的突出 成就,在他的家乡,人们将他与另一位静海武术家并举,尊敬地 将之称呼为“当代霍元甲”。

在田野调查时,门惠丰的家乡李庄子村有“能人憨八”的故 事流传,其内容大致如下:

有一天,门惠丰从北京回家探亲。途中遇到大雨,道路积水 车不能行。长途汽车离李庄子村还有四十多里地就停下来了。门 惠丰回家心切脱下灯笼裤和鞋株,光着脚丫就往家跑。路上有骑 自行车的,他几个箭步就超过了骑车人。

“憨八”跑得快,可很长时间没有回家,心又急,结果走错 了道。跑得越快,离家越远。等他发觉,已离家几十里,折腾回 来已是半夜三更3

“憨八”是个大孝子,又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后生。他一害 怕吓着老娘,又怕惊动四邻。于是他像孙悟空一样使出了 “缩身 法”,竟从地下的阴沟里爬进了庭院。进得庭院后,一抖身, “憨八”重又变得人高马大。

 

“娘!娘!”,“憨八”轻声地叫醒娘。惊喜的老娘发现“憨 八”回来了。转身下炕,掌着灯为他开门。此时,房檐里的一对 小家雀惊醒,猛地往外飞。“憨八”一纵身,就一手逮住一只。

这个故事在当地口耳相传,虽多有夸张之处,但表达了人们 对门惠丰精湛武艺和孝心的一种高度评价和认可。

浏览5,7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