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武术研究要社会化

武术发展方向的大讨论应该开展。这个讨论,实际 上带有研究的性质。在中国武术研究上,解放前的38 年和解放后的38年,是跟不上发展形势的。要推动和 发展中国武术,光靠技术的传播是不行的,还应该加强 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仅仅依靠 几个专家和几所专门院校也是不行的,应该使武术的科 研活动社会化。这是因为,武术不单纯是纯技术性的问 题,它还涉及到中国的古典哲学、军事学、医学、养生 学、美学、艺术观以及生理、力学等等学科。所以,武 术的发展方向大讨论也不应仅限于武术界,而应是社会 化的大讨论。

武术发展方向大讨论,应该贯彻“百家争鸣”的方 针。我觉得有些刊物贯彻这一方针还不够。正面的文章 敢于发表,反面的或多数人认为不太好的文章就不敢发 表;正统的、流行的看法和观点敢于发表,不正统的, 特别是新的见解就不敢发表。所谓“百家争鸣”,应该 是对的、不对的、反对的各种学术观点都允许发表,允 许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所谓 的外行,也即是一般的群众,如有其自己的观点或看 = 法,也可以予以发表。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武术科研 活动社会化。尤其是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开始的时候 很可能遭到许许多多的人们的反对,不予认可。但经过 若干年后,也许会成为最先进的见解或观点,所以应该 敢于给以发表。

中国武术,拳种和流派颇多,这说明武术的丰富,不是坏事。但是流派与宗派是有区别的,流派是各家拳 法从理论指导、技术特点、运动风格等诸方面综合而 成,宗派则是封建宗法意识的传承。武术发展方向大讨 论中,应该提倡阐述自己观点的流派,反对打击别人、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宗派意识。

武术发展方向的大讨论,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反对弄虚作假。当前,似乎有一股厚古薄今的潮流,好 像武术是越老越好,越古越真。喜欢谈自己是正宗、是 嫡派,自己是几代传人。我年轻时曾经读过一首诗,其 中有一句是:“文士无世家,名将不两代。”我理解它 的意思是文才武略都不是像封建王侯那样是世袭的,它 涉及到一个人的天资、学术及所处时代等等多方面的因 素。父亲有为,儿子不一定成材。孙武、孙膑、李白' 杜甫、郑板桥等人都是名家,他们的后代怎么样?现在 强调是几代传人、嫡派,搞厚古薄今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在某些技术的创造发明上,我们又有不如古 人之处。现在的五种太极拳各不相同。杨式太极拳与陈 式太极拳在动作上、练法上不一样,理论上也不一样,I 而陈家沟的人并没有说杨露禅欺师灭祖。孙禄堂先生创 开合太极,杨式太极门也没说孙先生欺师灭祖。有人 '• 说,他们这样改动,但技击性没有变。然而,太极拳的动作名称既然相同,把练法改变了,技击性不是也变化 了吗?在武术的创造、改革这方面,却没有人指责。解 放前,山东镇守使马良搞“新武术”,编了剑术、棍术、 摔跤、拳术,也没有人说他“一花独艳”。但是新中国 成立以后,教练员、运动员搞了些自选拳则备受指责。 在促进武术的发展上,我们的思想反而不如古人了。

我们过去学拳,讲究“一专二博三化”。开始学拳 阶段,跟哪个老师学,就要专心学得跟老师一模一样第二阶段,就要不光学这种拳,还要学那种拳,使学问 向广度发展;第三阶段,要在深度、广度的基础上化为 自己的拳法,具有自己的风格。练得像师傅一模一样,只是模仿,只是形似,而无心得,算不得成功。只有自 己像自己了,才算练武始到大成。

我们要继承武术的传统。传统的东西反映了那个时 代的精神和文化,应该保留。但是,武术是跟着时代的 前进而发展的。仅仅保留,就无法反映时代的精神。因 之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

在武术发展方向的大讨论中,对己应实事求是,也 应允许别人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些老同志在这方面表现 得很好,观点不同归观点不同,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现在有些人不行,别人一提出不同观点,马上就涉 及到个人感情,双方搞得都不愉快。这样的话,还怎么 进行大讨论,怎能促进武术事业的发展呢?在研究、讨丨 论中,对引证的史料,首先自己要搞清楚,一知半解就引证,对人们没有好处。治学必须严谨。研究一个问 题,只从一个方面着手是不够的,应该“左顾右盼”。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都是有联系的,要多方面考虑问题。仅靠想象研究更是不可取的。

在武术的研究中,应该从宏观上正面回答武术的起 源。这个问题,目前在国内外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它的 发展如何?军事是否就是武术,武术是否就是军事?具 体到某一拳种的起源时,也不必去追那么长。因为你没 有史料,光凭人说又何必呢?应该追踪到哪里就是哪 里,没有必要硬追到某朝某代,也没有必要硬挂到哪个 老道、哪个和尚的身上去。拳种研究应着重它本身的规 律。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一般来说,拳术都有 技击含义,但有的拳术没有技击含义,算不算拳?对社 会、对人起到什么作用,也应该搞清。

当前,在武术学术研究和讨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 问题,就是技击。中国对抗性的项目很多,如散打、摔 跤等等。它们与国外的技击项目,如拳击、跆拳道、泰 国拳等等,究竟有什么不同?中国武术散打怎样才能体 现武术的风格?技击是中国武术运动范畴中很重要的内 容,但是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武术套路和技击的关系, 武术受社会、军事、哲学、医学的影响,以及气功和武 术的关系等等,都还没有展开讨论,只停留在目前的技 术整理研究阶段,是很不够的。

我认为研究武术不能光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去 做。为了研究,看书应该“杂”些,武术书籍、小说 (一些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杂记、笔记、野史等等全要看,这样才能丰富知识,打开思路。

研究问题,思想要开阔。现在我们的观念尚有传统的保守思想,继承性太强。好像前人、古人讲的都对,i * 这样就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

武术研究,近来出现了好的苗头。北京大学的学生 们开展了对武术的研究,国外也有人在研究,但研究的 人还是比较少,还需要加强引导。像《斌魂》编辑部与 新疆体育分会举办的全国首届武术理论研究讨论会,还 有〈斌林》在成都举办的太极拳研讨会,以及国家体委 武术研究院今年6月举办的武术研讨会,引导得好,经 过一段时间就会形成武术学术讨论的社会化、国际化。 单单从传统的体育项目、从健身的角度来研究武术是不 够的,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武术。推广武术也是 为了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把中华民族的宝贵文 化财富毫无保留地传播出去,使之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 财富。

六十二、为《武林女杰》撰写的序言

1986年9月,我率中国武术代表团赴日本访问的 前夕,冯大彪和陈长智两位同志找到了我,说他们应北 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之约写了一本〈斌林女杰》的书,要 我作序。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所以便欣然答应 了。

中国很长一个时期处于封建社会,轻视妇女的观念 在人们的头脑里一向是埋藏得很深的。然而,历史上的 一些巾帼精英的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也多在史册和传记 中记载着。那些杰出的女政治家、女军事家、女科学 家、女文学家、女艺术家,不管你如何轻视她们,她们 在历史上的功绩总是抹煞不了的。就连“往古之时,四 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槛焱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天地之间 出现灾难性浩劫的时候,也还是靠了“女娲炼五色石以 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 止淫水”,这才使“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天地安定下来(《淮南子》)。谁说女不丈夫

在这些传记中,也有不少是擅长武术技击的妇女诸如“越女” “聂隐娘”“红线女”“荆十三娘”“碧 线女”“云娘”……都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其 中的有些人物和事迹可能纯属虚构的传奇志异,但在一 定程度上却也对人们产生过正义爱国、扬正辟邪、扶弱 抑霸的思想影响,使人崇敬她们,信服妇女们的伟大。 我久久地在想,在现代的中国武坛上不是也有着许多巾 帼英雄吗?她们的事迹并不亚于古代的妇女,更不亚于 武林的男子汉。如果有谁也能为她们写个传记,把她们 的事迹宣传一番,岂不对当代的人们更有现实的教育意 义。

《武林女杰》终于实现了我这一想法。这里所叙述 的人物都是而今健在的巾帼英雄,她们大都自幼习武, 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有的在1933年南京举行的国术国 考中夺过武术“女状元”;有的在1936年就代表中国武 术界参加过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精彩的表演使外国人惊叹不已;有的在旧社会或威慑过 耀武扬威的洋力士,或见义勇为痛打过恶少、汉奸和伪 军,或为生活所迫以卖艺糊口,或受尽欺凌、饱尝颠沛 流漓之苦。这些人物,现在都是武术界老将了。另外, 这里也还有一些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武术新军。她们有的 为培养武术新苗而在辛勤耕耘;有的历经比赛沙场而荣 获武术的“全能冠军”;有的甚至因武功出众而被请上 银幕成了“影星”。虽然限于作者的接触范围,本书收 进来的人物不尽全面,但从仅有的这些人物事迹里已经 可以使人们领略到在祖国武术事业的发展中,中国妇女 也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掩卷深思,可以激发我 们痛恨旧社会、热爱新中国的感情,以及奋发向上、勇敢拼搏的精神,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而贡献力量。

自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来,冯大彪和陈长 智两位同志一直热心于武术的挖掘整理和宣传报道工 作。以前读过他们写的《武林英豪》和散见报刊的文 章,对于他们所作出的努力,我觉得应该给予赞许,而 且希望为今后中国武术尽快地走向世界能作出更大的努 力!

浏览8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