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法租界哈尔滨大道上 出版发行,该报“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古代的封建官报以外出版时 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 岁高龄的报纸” ®。该报纸以文人论政®为标榜,特别“爱惜自己 的声誉,摒弃低级趣味,重视社会效益,注意报纸的品位和质 量” ®,是一个重视报格、严于律己的正派报纸。
天津歌谣,另有饫津三宗宝)歌谣为:“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 铃铛阁。鼓楼拆,炮台倒,大火烧了铃铛阁见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 《中_歌谣集成(天津卷)》,北京:中国丨SBN中心出版.2008年版,第555页:
方汉奇:(if言: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见方汉奇:《< 大公报 > 百年 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所谓的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
方汉奇:《前言: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见方汉奇:《< 大公报 > 百年 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其创办人英敛之(1867—1926) ®姓英名华,字敛之,满 洲正红旗人,出生于北京,虔诚的天主教徒。英敛之幼年家贫, 并没有受到完整、系统的学校教育。因八旗子弟习武可人军籍, 得到一份粮饷,故英敛之少时先习武。20岁左右时,英敛之的生 活、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在《也是集•自序》中说:“仆一 介武夫,不屑于雕虫刻篆。顽石可掇三百斤,弓能挽十二力,马 步之射十中其九,每借此自豪。然此等伎俩,见遗于社会,无补 于身家,遂弃之,弱冠后知耽文学,则又以泛滥百家,浏览稗史 侈渊博;甚至穷两月之目力,读《四库提要》一周,亦足见其涉 猎之荒矣。” 2英敛之弃武从文后,博览群书,从而为以后长期从 事笔墨生涯奠定了基础。
由于贫困坎坷的生活影响,以及古今图书的熏陶,英敛之目 睹当时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所以养成了 “愤世嫉俗”的“第 二天性”,尤其痛恨那些“奸贪悮国、豪暴虐民”的“肉食 者” ®,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对清政府腐败政治和黑暗现实的痛 心疾首和积极抗争的精神,并逐渐成为一个变法维新运动的积极 支持者。
伏公报> 创刊号 伏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有说英敛之出生于1866年,据英敛之儿子英千里所藏手抄记录本,英敛之 生于清同治六年十月二十八日(1867年1丨月23日),见何炳然:《伏公报〉创始人 英敛之),〈渐闻与传播研究> 1987年第1期。
英敛之:《也是集一自序>。
英敛之:检锡侯君年谱叙>,伏公报)1908年6月4日。
1893年,年仅27岁的英敛之突患半身不遂症。次年,中曰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消息传出,群情激奋。此时,康有为等“公车上 书”,大声疾呼“非迁都不能拒和,非变法无以立国”。随后,变 法维新、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呼声。英敛之对康有为的一些政治 主张深表钦佩。1898年4月,32岁的英敛之写出了《论兴利必 先除弊》,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英敛之刻意对北京谚语“皇上 是傻子,王爷是架子,官是偻子,兵是苦子”进行了阐释。这年 秋,康梁变法失败,英敛之恐被牵连而远走他乡,颠簸于广州、 香港、云南、上海和天津之间。
1901年4月24日,一直贫病交加的英敛之来到天津。此时 的中国,灾难深重。工人、农民抗捐反教,此起彼伏;城市居 民、商贩、学生罢市罢课,不断发生,此时的中国急需要“一国 舆论之代表”的报纸来抒发民心。而当时中国“报馆仅有二十余 家”,其中“南居二十,北得余数,四五家而已” ®,少得可怜。 伏公报>〉创刊第六天发表的“论说”——〈源报>〉认为:中国的 报纸数量“以吾中国四万万人计算,若上比于英、法、德、曰文 明诸邦,必当有一万余家,方可相抵;若下列于澳大利亚、阿非 利加野蛮之国,亦必有一千余家,乃可抗衡。”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英敛之与天主教友柴天宠、王郅隆等合股经营创办的〈汰公 报>〉在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创刊了®。
“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 明” ®,这是英敛之在《大公报》创刊号署名发表《大公报序》 中的话;“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这是具有爱国思想的社
〈源报〉,伏公报)1902年6月22日。
英敛之为总理,方守六为主笔。
在{^公报千号祝词》中,英敛之再次提出t*:公报》的宗旨是:“开风 气,牖民智,通上下之情,作四民之气”,并揭示其办报的目的是:“救危亡,消祸 患,兴利除弊.力图富强。”
会改良者英敛之对大公报名的阐释。正是在“开风气”、“牖民 智”、“启我同胞聪明”以及“忘己”、“无私”思想的感召下, 为了中国的前途,〈(大公报)〉“敢于抗大官、骂酷吏、指斥不避 权贵,极力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腐朽官僚制度。它指名道姓, 痛骂慈禧的亲信军机大臣——‘刚毅国贼’,专横跋扈。它对历仕 三朝的现任相国张之洞、邮传大臣盛宣怀等惧外媚外,也不断给 予警告和抨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与那个以出卖戊戌维新 志士起家,后来成为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新贵——袁世凯,连续 顶撞抗争了十几年,始终不屈,名满全国。”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登上临时总统宝座。英 敛之决意离开报馆,退居北京香山静宜园,开始潜心从事宗教、 教育、慈善等事务。1916年,英敛之将〈伏公报)〉盘售与王郅 隆气丨925年11月27日,奄奄一息的〈汰公报)〉停刊。1926年 6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决定用新记公司名义经营、接办 伏公报)〉®。1926年9月1日,伏公报>〉在天津日租界复刊,
⑦何炳然:《伏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7年第1期第 47页。
王郅隆任总董事,胡政之任经理兼总编辑,伏公报}由此一度成为安福系 机关报。
胡政之向王郅隆之子王景珩盘购了大公报社。吴鼎昌(1884—1950),四川华 阳人,时任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接管伏公报)后任社长;胡政之为经理兼副总编 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专力办报。其中张季鸾与蒋介石交情颇深,抗战初期, 王芸生到汉口,张季鸾嘱咐王:写社评(大公报的特色)只要不碰蒋介石,任何人都 可以写。这就成了后来经典的“小骂大帮忙”。
此后,tt;公报)进人到“新记大公报时期(1926—1949)”; 1936年,鉴于 京津局势紧张,伏公报)上海版(天津解放后,天津版公报)改组为€2步日 报1; 1953年,上海版伏公报)〉北迁与步报》合并出版全国性的«:公报》。 1956年,社址由天津迁至北京,1%6年9月14日停刊)创办。七七事变后,伏公 报)汉口版、重庆版(新中国成立后,在其基础上创办了市委机关报(S庆日报>)、 香港版、桂林版等纷纷发行。1948—1988年,费彝民任伏公报)社长;1988—1992 年,杨奇任社长;1992年至今,王国华任社长
张季鸾用记者笔名在第一版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标榜“四 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气后来成为tfc公报》 的社训。
“四不主义”提出后不久,张季鸾还提出了以下四点作为补 充:不锦上添花、不落井下石、不与人共利害、不参与别人的秘 密。不管是“旧四不”,还是“新四不”,都反映出《大公报)〉是 一个负责任的报纸。应该指出的是,《大公报)〉不但提出了“四 不主义”,而且身体力行。如“不党”,在张季鸾主政时期,〈汰 公报》始终是一个无党派的报纸。他们不但自己不参加任何党 派,而且不允许报社内的工作人员参加任何党派,连参加一般的 社会团体也在禁止之列®。正是在“四不主义”的引领下,〈汰 公报)〉“客观公正,忠实记录”、“主持正义,为民立言”、“薪 火相传,人才辈出” ®,从而进人到自己的辉煌时期,成为中国 新闻界的翘楚。
浏览1,5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