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简述华拳的基本理论
华拳,起源于山东的济宁。它以精、气、神“三华 贯一”的古代哲理作为拳法的理论基础,为此唤作“华拳”。
华拳的基本理论,简而言之大致可为十说:
(一)五体匀称说
华拳把人体的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唤作“五体”, 亦称“五骨”或“五筋”。认为拳法的任何一个动作和 势式,无不由这五条线所组成。如果这五条线的组合结 架不匀称、不工整,就不能算是具备了拳法的“拳形”。 《华拳秘谱》载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因之主 张“其形”必须是“方中矩,圆中规,自中绳衡平均 施,敛束相抱,左顾右盼,八面供心”。每个动作和势 式都要顾及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 倚、中正安舒、势正招圆、形体工整。
(二)筋骨遒劲说
华拳认为拳法仅仅做到了五体匀称、形体工整,这 还不够,还只是空架子,它应该有“质”的要求。为此《华拳秘谱》里强调说:“筋骨遒,乃可谓之质善。”只 有把组成拳法动作和势式的“五体”充实了遒劲,有了 力度,使形体的五条筋骨强劲有力,才算是达到了 “质”的要求。否则,便是“精而无骨,有其形而无质 也”。即使是绵柔体势的拳法,同样也需要筋骨遒劲。
《拳谱》载说:“绵拳非无骨也者,乃风骨内敛而已。” 为此,华拳非常强调“骨法”,主张“贯其力于股肱之 中”,使四肢躯干经常处于张力状之下。
“精者,形也质也”。“刚健中正,精之纯粹也”。 五体匀称工整,筋骨充实遒劲,“体称劲遒”方始够得 上拳法的“形质完善”。
(三)心为主宰说
〈〈华拳秘谱》载说:“心统性情,一身之主宰也。” “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 背。”“心正而后身正。”指出形体的任何运动,都是受 内在的心志活动所支配。仅有外在的形体动作,而没有 内在的心志活动,拳法还够不上“质”的高度。“心坚 s 则精劲”,“心若不坚则形无劲健也”。这就强调了“体 丨 称劲遒”的内在因素还在于“心力”的主导作用。“心 动则气生”、“心肃则神凝”,心志活动主宰着拳法的一 切,所以华拳主张“心动形随”。
(四)动迅静定说
《华拳秘谱》载说:“势为守,属阴,主静;招为 攻,属阳,主动。”其意是防守的招势主静,进攻的招 丨 势主动,并非防守唤势,进攻唤招。然而“静非不动,动非不静”,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果“应 动而静,则养敌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 于是强调“静如潜鱼”,“动如奔獭”,“进如风雨”, “退若山岳”,运迅静定,有节有序。
(五) 不柔不刚说
华拳主张拳法既不可纯柔,也不可纯刚。主张不过 柔、不过刚,刚柔宜取“中和”。所以《华拳秘谱》里 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 柔不刚,合道之常。”
(六) 虚实相生说
华拳把拳法的有形看做是实,无形看做是虚。《华 拳秘谱> 载说:“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在角抵相搏 时,“虚则难攻,实则易破”。因为“无形,其情难 见”,动静强弱深邃莫测;有形方可辨其情。为此,主 张“搏贵无形”,使自己常处于藏形匿迹的地位。“虚” 字也作假象讲,为了使对方从“无形”暴露为“有形”,就须“示之以虚,迎之以实”,给对方以种种假象,利 诱对方。而当对方的形迹暴露时,则须以真实的力量予 i 以迎击。“虚”和“实”又作强弱刚柔讲,在迎击对方 丨 的有形的进攻时,还须“避其之实,击其之虚”,要善 于避开对方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然而,虚实又是 “因势制宜”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实可变虚,虚可变 实,“无不虚,无不实”,“虚实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使对方难测其终始。
(七)气机时势说
华拳在角抵相搏时,非常重视“得气、得机、得 时、得势”,认为这是在艺高基础上胜与负的关键,谓 之“四德”。《华拳秘谱》载说:“善搏者,以勇为先, 以气为决。”“气以实志”,“志,气之帅也。”而“勇” 则是“志之所以敢也。”认为“怒发气生,目无锋刃;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搏而胜者,搏其勇者也”。如 果在相搏中,“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不能兴其功”。因 为“胜在得气,败在失气”。故华拳主张角抵相搏,首 先要“得气”。
所谓“得机”,“察其动向,乘其未定,击其不意 也”。华拳认为角抵相搏莫“神于得机”,要善于察看对 方的动向,乘其欲动未动、动而未定之机,迅速击之C3 然而这种机会在空间与时间上往往是“先后不容瞬,远 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则太过,后之一刻则失时”,“间 不容息”,须恰得其宜,方为“得机”。善“得机”者 胜。
所谓“得时”,“见利不失也'角抵相搏,当对方 有隙,于我有利时,不能狐疑不决。“时难得而易失”, 犹豫则迟缓,迟缓则失时,失时则不胜。因此,华拳强 调“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认为胜负关键“得在时, 不在争”,必须“见利不失,遇时不疑”。
所谓“得势”,“顺其势也”。“势者,皆顺而不逆 之谓也”。角抵相搏,华拳主张“因势而利导之”,不相 违阻。因为“逆阻则失势”,失势则不胜。
气、机、时、势,有了这“四德”,方能操相搏之胜券
(八)提托聚沉说
华拳重视呼吸的调节,有“提、托、聚、沉”等调 节呼吸的方法。主张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势动作进人到 高势动作或跳起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势或低势 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 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势动作进人到低势 动作时,运用“沉法”。而这4种方法,又须“体生气, 气养体”,随着动作势式的变化自然运行,不能强做吞 吐。在总体上还须“气贯丹田”,时刻注意“平心静 气”。
(九)连绵相属说
《华拳秘谱》载说:“拳法各势,须是始终连绵相 属,气脉不断。”认为“气通乃生”,最忌一个“断” 字。然而所谓“连”,也并不是各势之间不允许有间歇 的空隙,而是强调在各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 “势断气连”,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 后动作的意向接连起来,使拳法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十)二而为功说
《华拳秘谱》载说:“一物二体,气也。” “拳法之阴阳、刚柔、顺逆、向背、奇偶,皆二也,非一也。” “二而为功”,认为“二不立则一不见,一不见则二之用 息”。有了阴与阳“二”的对立统一,才会有运动、存 变化,才会产生功用来。“双重则滞”,如果一事物中的两方,都是阴或都是阳,以阴对阴,以阳对阳,这都 唤作“双重”,犯了 “阴阴”或“阳阳”的双重,一切 均将滞息。因为“阳不独立,得阴而后成;阴不自专, 因阳而后行”。“阴阴”总是“阴”,“阳阳”总是 “阳”,它只有一气,而没有二气。“阳遇阴则通,遇阳 则阻”,所以就不可能产生运动、产生变化、产生功用。 为此,华拳强调“神附于形,由心而发,二而为功”。 把“神”看做是“功也用也”,是附于形体的,受心支 配的,有了“二”的对立统一,才产生功用。非常重视 “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因素。
六十四、话技击、散打
1987年我率一个调研组到西安调研群众武术活动 开展的情况,有一位孙豹隐先生就“技击在中国武术走 向世界的历程中具有何等作用?怎样积极而健康地开展 散打?”等在当时“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访问了我。 后来孙先生以《“神拳大龙”话技击》为题撰文发表于 〈斌;林>〉。下面就是我所谈的有关技击和散打的一些话的 内容。
我说:“奥运会,我们已确定将武术争取列为表演 项目,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由于国外一些 武术团体比较注重武术的实用价值,同时技击本来就是 武术的重要内容,因此,当前加强对技击的研究和实 践,对促进武术早日走向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术技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所谓‘绝 招’,一投足一举手即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殊死决斗;另一种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佩戴适当的护具,双方进行 角力斗智的搏击运动。显然,今天我们所要提倡的技击 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为我们要搞的是体育竞技而绝非 是别的什么。我想,提倡技击,这一点务必首先明确。”
关于眼下散打的水平如何?对这个问题,我说:“严格地讲,当前我们散打的水平还不算高。但客观地 说,经过七八年来的散打试验,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 上,散打运动都有明显的进步。有人讲,当前的散打只 是拳击加腿或是拳击加摔,这话有一些道理,但并不完 全。作为技击,有许多基本的东西是一致的。不少拳 法、腿法、摔法,中西各家的动作大体相近,只是各自 所叫的名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看到运动员出直 拳,就笼统地说它是拳击而不是武术了。当然,由于各 种原因,散打运动员目前尚未能够普遍打开武术的技击 特色,这一点我们应当正视。实际上,近几年来我们一 直在研究和实践这个课题,应该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关于提高散打运动的着眼点是什么?我说:“最基 本的着眼点当然是打出中国武术的风格和特色。”我以 几个武术的架势为例,接着说:“这样的散打预备势不 是很好吗。既能守能攻,又体现出中国拳法的特色。从 实战意义上讲,这并不亚于拳击的预备势。而当前的散 打运动员干嘛要舍己从人,每每摆出西洋拳击的预备势动作呢?那样,就自然谈不到体现中国武术散打的特色了。任何一种运动,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柔道、空 手道也好,泰拳、跆拳道也好,不管哪种运动,无不从 形式到内容透出自己鲜明的特色。相比之下,我们的散 打在这一方面的特色尚不够浓。仍须下大工夫深人进行 理论研究和实践。”
关于散打的前景。我说:“近几年来,我们已经进 行了多种形式的散打比赛,积累和总结出了不少好的经 验。尽管在竞赛规则和护具方面仍存在一些待完善的问 题,但从总体上看,体现武术特色和风格的动作在赛场 上应用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熟练了,并不断有新的创 造和突破。毋庸置疑,这些都表明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 深,技击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我们目标明确,方法对 头,注重科学,勤于实践,就一定能够较快地形成散打 的民族风格。可以展望,用不了太长时间,具有浓郁中 国特色的散打运动将会为世界所瞩目。”
浏览1,0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