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中国为寻求民族振兴,形成了空前的文化解放和据张季鸾自己的解释,所谓“不党”,指的是“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 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所谓“不卖”, 指的是“不以言论做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入 股投资”;所谓“不私”,指的是办报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他图”, “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所谓"不盲”,指的是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 烈,昧于事实”。

天津版外勤课主任汪松年曾一度被当地基督教青年会拉去担任征集新会员的 征友队队长,胡政之知道后立即让他辞职,就是明显的一例。

丁法章:《一面时代的镜子一贺〈大公报〉百年华诞》,《新闻记者》 2002年第7期第7页。 重构运动。五四®前后,以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为代表的东 方文化派®与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派1$围绕东西文化问 题展开了一场大的论战,主要就东西文化的差异、新旧文化的关 系、中国文化的出路等三个问题进行了论争®,其实质是要不要 向西方(后来包括俄国)学习、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 文化的问题气在东西方文化论争的社会氛围里(尤其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后),体育界以军国民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德日“体 操体系”开始动摇,以自然主义、实用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英美体 育“运动体系”体制逐渐深得人心。1919年5月,杜威来华,系 统介绍了其实用主义思想与原则,冲击了 “体育=尚武=军国民 教育”的观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集中表现为“兵操废 存”问题上何为“体育”的大讨论。

讨论的深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理性 认识。终于在1922年11月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命令》(壬戌 学制)中,废除了军国民的内容,正式把“学校体操科”改为 “体育科”,废除了兵操,完成了德日体育体制向英美体育体制的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论争,五四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当时的讨论主要 围绕五四运动与“全盘反否定”、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五四以后救亡压倒还是促进 了启蒙,五四启蒙是不是悲剧等问题展开。见郭双林:CA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口了页,

东方文化派是当时人们对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统称,其主要人物有杜亚泉、钱 智修、梁启超、梁漱溟、陈嘉异、张君劢、章士钊(实际上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吴宓、 梅光迪.刘伯明、胡先骑.柳诒徵、吴芳吉等人因其对五四新文化一新文学的批判, 亦是保守主义的文化派别)。

五四运动后期,新文化派发生了分裂,胡适、吴稚晖,常燕生等人仍坚持其 反传统的西化立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则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早 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过渡®,表明国人对“体育”理性认识的深入。观念的更新决非 一蹴而成,尽管人们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已经深化,但并不是说, 民族传统体育和西洋体育的冲突就不存在了。相反,两者的矛盾 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国粹主义体育思潮的兴起

国粹主义@是产生于清末的一种文化流派,它是由一批苦恼 于数十年学习西方无效,于是转而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求救国 之道的爱国志士所提倡。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体育界亦出现了国 粹主义体育思潮。如1908年7月,《神州日报)〉刊载了一篇题 为《论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的文章中提出了 “欲求强国, 非速研究此术不可” @的观点;1914年,徐一冰亦撰文指出: “我国技击,为最高尚之运动。”并提出了“高等小学中学师范亟 应添习本国技击一门”的建议®; 1915年,在当时的《教育杂志》 上发表了一篇以“形式体育”和“实质体育”为题的文章。该文 章认为西方现代体育含有“贵族性质”,是“形式体育”,而传统 体育则是“实质体育” ®。这一思潮中的代表人物较多®,下面我

熊晓正,林登辕,曹守诛:m “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 讨》,《体育文史)1997年第3期;实际上,早于此时的学校.社团已纷纷用“体育” 取代体操.本文“精武体育会的繁荣”章节中有说明,可参阅。

代表人物章太炎、刘师培。

《论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 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18页。

徐一冰:〈繼顿全B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 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年版,第24页。

转引自崔乐泉.罗时铭:《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页;原文见1915年《教育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文。

马良和蒋维乔之外,张之江.褚民谊的体育思想亦可划人国粹主义体育思潮 之中,其思想值得关注。
们仅以倡导“新武术”的马良和主张“静坐法”的蒋维乔做一说 明。

 

 

(一)倡导“新武术”的马良

马良(1878—1947),字子贞,河北保定人,回族。“蒙学 时,因慕武士道之自信优游,于是从学于保阳冠绝一时之武士敬 一平老先生”而“稍知义理”,认识到“世界各国武术体育之运 用,未有愈于我中华之武术者"。鉴于当时“民风激烈,尚有不 受人奴隶之主动力,惜无自卫制人之术,反致自相残害,浸以酿 成杀身之祸”的情形,马良“决心考究我国数千年来武术,编定 武术教科专书,以振吾中华尚武之风” ®。

马子贞:泼起总说},见《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段祺瑞为中华新武术的题词

“心无俗好,所好者曰书、曰武术” ®的马良早在1901年, 在山西陆军学堂任教时,就尝试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革,“以所编 之拳脚科、率角科教授学生”,山西巡抚赵次珊为之名曰“马氏 体操”® 1911年,马良调升陆军第九协协统,驻扎山东潍县时, “拟在该县由商团创立体育社,在各学校实行此术”,“以助我国 体育之进行”,“定名曰中华新武术” ®。并发起编辑摔角、拳 脚、棍术、剑术(单手剑)等“凡可以自卫之具,咸分科而课业 焉” ®,“爰将各科各种姿势,拍照绘画,均按操典法,附以口

胡家祺:<!¥》,见马子贞:《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6年版,

马子贞:《发起总说>,见《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马子贞:起总说},见《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景云:{(?》,见马子贞:《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令说明,印刷成书”气原准备出版摔跤、拳脚、棍术、剑术四 科教材,其中每科教材又包括上、下两编,上编为初级教材,下 编为高级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到1918年,四科教材的上编 全部成书,由商务印书馆刊行,但各科下编未能面世。

《中华新武术初级拳脚科》书影 《中华新武术棍术科》书影

“新武术” “改变了武术原有的师徒相承的单一传授方式, 适宜团体教学和操练,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提供了可行的形 式,对其后的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以及学校武术教育,都 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精武体育会在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进行的 “武术大会操”,“与操者三千人”,“操潭腿与工力拳,每一口 令,动作如排山倒海,叹观止矣。咸称自有武术会操以来为最大 之一次” ®。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初级产物,中华新武术在武术

马子贞:起总说见《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331页。

陈公哲:備武会50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后来,马良又调任四十七旅旅长兼济南卫戍司令,他继续 推广自己的“新武术”,“在本旅广教兵士,随时考究,督率进 行”,以至于“中外人士之来参观者,咸称为体育最上乘”® 1917年冬,梁启超、张君劢、黄朔初等赴京路过济南,参观 各科“新武术”后,“在政府及教育界各方面极力提倡”,“复 经山东督军兼省长张先生子志将所编之率角、拳脚两科上之政 府,蒙大总统、副总统、总理题词颁序,并由陆军部咨行陆军训 练总监、内务部咨行警察训练总监”,“新武术”成为军警必学 之术®。另外,教育部许禹生、孔濂伯、周歌廷、孙六桥等“来 济审定本署各科武术之成绩”,他们“极承赞许”,认为“新武 术”“功效昭著,均有可观”,于是“回部报告,盛称各科武术 为吾国军事体育界所罕见,业由教育部审定,咨会各省各学校均 皆仿效练习” ®。“新武术”进人军界和教育界,大大推动了 “新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二)主张"静坐法”的蒋维乔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今 常州)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佛教学专家和养生家。早年 与蔡元培等人致力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民国后,生活在无奈何 矛盾中的蒋维乔潜心佛学和养生学,旁及诸子哲学,著述颇丰。

马子贞:®起总说>,见《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马子贞:起总说>,《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马子贞:起总说}.《棍术科(上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版。

山东人王讷(众议院议员)提出“推广中华新武术建议案”,提倡改革武术 使之成为中国式体操,此议案于1917年3月22日获得众议院通过。而一些热爱传统 武术的人(如中华武士会)则大力反对,认为这样会使武术这一国粹的特色丢失(这 种情况,很像现在“官方武术”与“民间武术”的争论h鲁迅将这种争论讥讽为 “同业的内讧”(綠感六十四》)。
他的《中国佛教史)〉是我国第一部佛教史著作,他的《静坐法续 篇》更是“首次揭示了佛法养生的理论实质和作用”,“使人们 认识到佛法的养生意义” ®。

20世纪初,日本流行冈田静坐法。蒋维乔认为这是我国固有 之养生法,于是便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研究所得,于1914年撰成 個是子静坐法》、1918年撰成《静坐法续篇>〉两书。其中,《因 是子静坐法》包括原理、方法和经验三个部分,是“第一次以生 理学、心理学的科学知识,论述了静坐法对人体的作用” ®。需 要注意的是,该书“尽管容纳了近代生理、心理及养生知识,但 是在原理、方法等基本内容上,还是道家的内功功法,不过是去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3年,第3页。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3年,第149页。

掉了道家的神秘化内容” ®《静坐法续篇》一书则是蒋维乔根据 佛教天台宗〈僮蒙止观}(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和《释 禅波罗密次第法门》而撰成的书籍®,该书详尽地阐述了 “禅净 双修”之法门。《因是子静坐法》和《静坐法续篇》两书一道、 一佛,全面展示了蒋维乔动静结合、佛道兼修的养生思想与理 论。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以后的蒋维乔虽然仍推崇国粹文 化,但在对体育的理解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变化。1920年,蒋 维乔在《我的体育观>〉一文中说:“我们这个人,是物的方面心 的方面两者结合的。物的方面,就是肉体,心的方面,就是精 神。所以讲到体育,这两方面都不可偏废的。体操和运动,虽然 可以强筋健肉,活动血脉,实在他的效验,不过偏于肉体罢了。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3年,第151页。

书中的理论和方法均出自两书(特别是镱蒙止观)>),蒋维乔只不过是对佛 家的这一修持法门作了通俗解说而已。

至于精神,就不能顾到,所以于育字未必完全。依我的见解,必 须兼用修养功夫,方得完成此育字的意义。有人说身体强健,精 神也自然随之而强,正不必分作两截。这话我却不敢赞同。须知 道身体和精神,一主用动的修养,一主用静的修养,偏于一方 面,是不可的”。他特别指出:“动的修养,就是体操和运动, 务必要使学生知道此等体操运动的真正好处,于生理上种种益 处,自己站在主动的地位,不要看做照例功课。静的修养,就是 叫精神安。我从前曾做过一册因是子静坐法,说得十分详细。能 够照这方法去做,固然极好,如若不能照样做,也要每天规定一 时一刻,闭目静虑,叫精神可以休息休息才是。”在这里,蒋维 乔对东西方体育的互补性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认识,这在当时是 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而对于一些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人对其的批 判,蒋维乔“不愿意和他们辩论。然有一句话要说说,譬如要批 判一种食物的好歹,你总要先尝一尝它的滋味,方可以下判断。 你自己不曾尝过,就要下这种武断,说这食物一定不可吃,是不 对的。我是自己几十年经验得来,确有效力,方敢告诉人,并且 不勉强他人,一定要如此如此做。不过能照样做的人,做了以 后,便知道这静中境界,真是活泼泼地,全不是死的。至于我们 做人,各自向着一种主义做去,总听各人自己选择,要说用了这 种功夫,就要断他是厌世派,恐怕没有这样简单。要知道孔子悲 人悯人,一生以救世为主义,可是他平日,也不曾废弃主静工 夫。这主静的工夫,不过做人的根本,和厌世不厌世,有甚么相 干呢。’’②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对蒋维乔的批判实际上是比较片面的。

蒋维乔:〈俄的体育观>〉,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 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 71-72页;原文见《长沙体育周报特刊》第I号(1920年1月5日)。郭沫若青年时 求学过勤而神经衰弱、夜不能眠,痛苦的几乎自杀。百药无效过后,郭沫若开始静坐 并治好了他的病,他感慨道:静坐对于修养上是真有功二、对国粹主义体育思潮的批判

国粹主义体育思潮兴盛之时,正值北洋军阀当权之日。为了 反对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便以提倡尊孔读经、弘扬“国粹”为 名,大力推广马良的“新武术”,以此来抵制新兴的西方现代体 育项目。1919年,北洋政府“国会”甚至通过了把“中华新武 术”定为学界必学之“中国式体操”的决议案。在这样的时代氛 围里,蒋维乔的“静坐法”亦得到大力提倡。其中,仅《因是子 静坐法》一书出版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就再版了 14次之 多。难怪时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民国以来,于今也有八年, 甚么教育,实业,政治,丝毫没有长进,甚且一年不及一年,一 蟹不及一蟹。独有两样事情,我国国民的程度可是长进了 :第一 样是扑克,第二样是静坐。我国男女老少,除了正正当当的劳工 不计外,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内行。”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对 “静坐法”和“新武术”给予了批判。

①龙毓莹:〈僻“静坐1,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 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 72~73 页。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近有因 是子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 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① 1918年10月15日,鲁迅在(i?青年》第五卷第四号发表〈澡 感•三十三>〉一文,其中对蒋维乔的“静坐法”进行了批判。他 说:“现在有一帮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 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 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 巧妙的是捣乱。先把科学东拉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 连科学也带了妖气;例如一位大官做的卫生哲学,里面说—— ‘吾人初生之一点,实在脐始,故人之根本在胳……故脐下腹部 最为重要,道书所以称之曰丹田用植物来比人,根须是胃, 脐却只是一个蒂,离了便罢,有什么重要。” ®1920年,龙毓莹撰 文认为:“静坐最大的害处,就是使人趋于消极。我们一天天的 习静,清心寡欲,就一天一天把进取雄心消磨了,就把一个‘厌 世而不自杀的悲观主义’代替了‘爱世努力的改造主义’。这样 子的静坐,即令能却病,能延年,也不过替我们多造一些人类的 寄生虫,和社会的蟊贼”,“静坐既不合生理的原理,又不切人 生的实用,并且还有害处,实在应该被辟的” ®。1924年,梁启 超撰写了〈领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大力提倡动的体育,并 针对当时的静坐之风,借颜元的话对“静坐法”进行了批判。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申伟华,尹华丁,彭光辉等:《毛泽东体育思想 概论》第184-185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原文载〈衡青年》第三卷 第二号(1917年4月1日)。

这里鲁迅所谓的“大官”就是蒋维乔。】912年,蒋维乔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 教育部任职(当时仅三人);1917年,蒋维乔到北京任教育部参事;1922年,蒋维乔 回归故里,服务桑梓,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龙毓莹:《辟“静坐1,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 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 76~77 页。

在批判“静坐法”的同时,鲁迅还对马良的“新武术”进行 了批判®。1918年11月15日,鲁迅在《杂感三十七》中说: “近来很有许多人,在那里竭力提倡打拳。记得先前也曾有过一 回,是满清王公大臣,现在却是民国的教育家。地分略有不同。 至于他们的宗旨,是一是二,局外人便不得而知。现在那般教育 家,把‘九天玄女传与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与尼姑的’老方 法,改称‘新武术’,又是‘中国式体操’,叫青年去练习”。

成立于上海的精武体育会致力于武术的推广,对我国南方武

青年》发表鲁迅的綠感三十七》后,儀1青年》杂志社于即收到了陈 铁生写于丨919年1月20日的驳斥文章:® (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第三十七 条)》(全文见郑光路:《鲁迅与武术,气功——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一段重要的史 实》,《体育文化导刊> 2003年第10期第69页)。陈铁生的文章是尖锐的,鲁迅因之 在1919年3月2日又写了一篇〈律术与"拳匪1的文章作公开“答复”;陈铁生,广 东新会人,熟悉各派拳术,尤其精通潭腿,早起精武体育会“四杰”之一(另三人为 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少林拳术秘诀)一书就是他根据民间秘密会党“洪门 海底”的反清资料融合武术内容而成,并以“尊我斋主人”的笔名出版该书。 术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在当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1919年11月1日,鲁迅在〈渐青年》上发表《有无相通》的杂 文,他讥讽道:“北方人可怜南方人太弱,便教给他们许多拳 脚:什么‘八卦拳’、‘太极拳’,什么‘洪拳’、‘侠家’,什么 ‘阴截腿’、‘抱桩腿’、‘潭腿’、‘戳脚’,什么‘新武术’、

‘旧武术’,什么‘实为尽美尽善之体育’、‘强国保种尽在于 斯’。”鲁迅认为,与其宣传这样的“国粹”,还不如“我们改良 点自己,保全些别人。想些互助的方法,收了互害的局面罢。” 无独有偶,陈独秀也在1920年的〈<§f青年》杂志感想录上,主 张体育应当戒拳术,并且把矛头指向“新武术”的创编者马良®。

对于鲁迅等人的批判,很多人难以理解,认为鲁迅对待传统 文化过于偏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1919年,鲁迅在《拳术与 “拳匪”》中就认为:“若以为一种特别技艺,有几个自己高兴的 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我“现在所以 反对的便在:1.教育家都当做时髦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 慨。2.鼓吹的人,多带些‘鬼道’精神,极有危险的预兆。” ® “五四”高潮过后,鲁迅的思想开始变化。到1927年,鲁迅的思 想则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28年,中央国术馆的建立及第一 届“国考”的成功举办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此时,一个叫文 辉的人,知道鲁迅曾反对提倡武术,就写了一篇文章CS回是第

与鲁迅、陈独秀不同的是,新潮社(1918年成立,参加者主要是北大的学 生,如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人)成员.新思想的追随者郭希汾于1919年由商务 印书馆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体育史著作一•《中国体育史),对中国传统体育进行了钩沉 和梳理。

转引自崔乐泉,罗时铭:《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5页;原文见鲁迅:《拳术与拳匪》,青年》第六卷 第二号,1919年2月。

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瞿秋白文集第二册》)

三次)〉®,寄到鲁迅主办的刊物。大大出乎文辉意料的是,此时 鲁迅并没有支持他的观点。他在《“这回是第三次”按语》中说: “在五六年前,我对于中国人之发‘打拳热’,曾确反对过,那是 因为恐怕大家忘却了枪炮,以为拳脚可以救国。而后来终于吃 亏。现在的意见却有些两样了。用拳来打外国人,我想,大家是 已经不想的了。所以倒不妨学学”,“为生存起见,也得会打拳! 无论你做的事是文化还是武化。” ®

不管怎么样,在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与进步思想家的讽 刺、揭露与抵制下,“中华新武术”等“国粹体育”、“中国式 体操”并为在学校体育课中得到普及,但却由此引发了中国体育 史上著名的“土洋体育之争'

浏览3,1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