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我的健康之道

我今年69岁了,身体非常健康。我自我保健的方 法有四:

一是运动。人到老年,如果不运动,各部关节,特 别是颈、肩、腰、髋、膝,极易生“镑”,转动不灵,曰子一长,关节处的软组织就会变硬,出现所谓的“骨 质增生”,酸痛不已,给人带来痛苦。“流水不腐”,经 常运动可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更可以使气血周身流畅,气血流畅不仅有益于内脏器官,而且也给关节供应了养 料,保持关节的松软和弹性。我是从小练武术的,这给 我的健康带来了莫大的益处,现在年纪大了,我还是坚持运动,一些蹿跳跌扑的动作不能练了,可我仍然每天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以及踢腿活腰等活动,早晚各一 次,练得微微出汗稍觉有点吃力为止。练过之后感到气 流遍体、周身轻松,精神振奋。

二是食肉。大多数的人都强调老年人应以素食为主,多吃肉会引起胆固醇、血脂等等这样那样的疾病。丨 而我却不以为然。“人老无肉不食”,我是每餐必须有肉吃的,没有肉不行。两天不吃肉,就感到不爽,头痛 脑胀、胸腹气闷。在这里无妨说个小故事:1986年我 :

调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期间,一开始我们在首 都体育馆职工食堂搭伙,那里的伙食几乎见不到肉,一 碗烧茄子有两三片肉在里面就算是荤菜了,这真可以说 是以素食为主了。可是在1987年我突然出现了严重黄 疸症状,眼睛都黄了,胆囊炎、胰腺炎一起发作,痛不 可忍。在医院里医生还是劝我少吃肉多吃素。我对医生 说:“没调来北京之前我是三餐都吃肉,从来没有得过 什么胆囊炎、胰腺炎,到北京之后我吃了一年多的素 了,却偏偏得了这炎那炎。”说得医生们都笑了。看来 对我来说少吃肉还是不行,我总认为人与人的气质和体 质各有不同,饮食也各有所宜,不能一律强求素食为主 而少吃肉。我给劝我少吃肉多吃素的朋友打了个比喻: 大象和老虎都是强壮有力的动物,大象是素食的而老虎 是吃肉的,没见大象因素食而体弱,也没见老虎因吃肉 而早亡。然而反过来要使大象吃肉、老虎吃素,这恐怕 将会导致它们衰弱和死亡。所以我认为吃肉吃素应以人 而宜,你能吃肉,何妨以肉为主。

三是早睡。睡眠是绝好的休息,对老年人来说,更 需要有足够的睡眠来调整各部器官的机能。应早睡、睡 足。上海人有句话唤作:“吃得落,睡得着,身体哪能 会勿好?”我是既能吃又能睡的,所以身体很健康。我 晚上要睡足9个小时,午后还要睡上1个小时,而且坚 持早睡早起。除了有社会活动特殊情况之外,每晚九点 半钟一定入睡,再好的电视节目也吸引不了我,第二天 早晨六点半钟一定起床,这已形成了一种规律,常年不 变。老年人不易人睡,常常睡不着,怎么办?我的经验 足:既不练默念数字,也不练禅功人静,更不吃安眠药,而是晚间运动练练太极拳。当然不练太极拳也可 以,但必须做一种适合自己的轻松的运动,哪怕是散步 半小时也好。

四是愉快。老年人要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能有所忧 伤、有所悲观。遇到不愉快的事,要看得开、想得开、 解得开,不必去自寻烦恼。无忧无虑,情绪愉快,能使 人得到健康长寿。我就是这样。比如在患严重黄疸住院 治疗时,我偷阅病历得知黄疸病因有二,一是胆囊结 石,一是肝癌。怪不得在反复检查了胆内无结石的情况 下,医生仍坚持要为我动手术开刀,但他们不愿告诉 我。有些气功师预测我不出3个月就要去见马克思,而 他们也不敢告诉我。当时的病情是严重的,滴水不沾, 粒米不进。而我并不惊慌也不害怕。我想怕是那么回 事,不怕也是那么回事,最坏的结果无非是乌乎哀哉, 能好就好,不好拉倒,何必想这想那自寻烦恼,听其自 然就是了。于是在医生治疗之外,我还每天自己在体内 行气。由于思想无忧虑,情绪很愉快,结果我硬是没有 让医生动手术,至今9年的时间过去了,并没有任何异 样产生,我仍然很健康。再如1992年我从武术研究院 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一些朋友怕我心情不愉快, 怕我有失落感,想安慰安慰我。我对他们说:“得与失 是辩证的,有得必有失,即使不退下来,所得的一切迟 早有一天也是要失去的。而我并无所得(不正当的所 得),何来所失?我怎么会有失落感呢?另外,也确实 有那么少数几个人,我在位时常来走动,等退下之后便 不来往了,使人感到不快,朋友们也为此不平。但是当 我记忆起了〈(*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那段记载:

“廉颇……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 至……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 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 乎?’……”顿时使我不快之意释然而解,这是人之常 情,有什么值得埋怨的呢?总之,我遇到不愉快的事, 总是看得开、想得开、解得开,使自己保持着愉快的心 情。

六十八、古代的角抵相扑运动

(一)古代的角抵戏是武术格斗形式的体育运动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远在原始社会氏 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角抵戏”和“干戚舞”。 这两种运动的出现,标志着武术格斗形式的运动和舞练 形式的运动正式形成的开端。因为这些创作,已属于人 类自觉的社会意识活动,它已经成为社会成员增强体 质、祛病延年、培养斗志、训练军事技能的手段。今天 的散打运动,应该说是由古代两人徒手相搏的“角抵 戏”逐渐衍变而来的一项体育竞技项目。

我们不要因为角抵被称之谓“戏”,就不承认它是 体育运动了。在古代,“戏”或“舞”的概念,在某种 场合与今天的体育运动属于同一种函义。如:《资治通 鉴》所载“秦武王好以力戏……与孟说举鼎,绝脉而 薨。”《国语•晋语》所载“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 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简子许之……”。 《史记•王翦传》所载“王翦伐楚,坚壁不与战。久之, 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这些载说的,戏”,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举重与田径 等体育运备吗? “与之戏”,不就是竞技比赛吗?如果
说“戏”是游戏,这也是对的。今天的体育运动项目有 许许多多不都是由游戏而来的吗?也有人考证说“角抵 戏”是杂技百戏的总名目。在秦汉时确实是把百戏统称 之谓“角抵戏”,如《汉书•武帝纪》载:元丰“三年 春,作角抵戏……”文颖注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 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 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但这并不能说明“角抵 戏”就不再是格斗形式的体育运动了。这和今天的把有 些含有竞争意思的事情都称之谓“打擂台”没有什么两 样。打擂台,谁都知道是比武较技。但在职称竞岗、商 业竞争中,不是也往往都唤作“打擂台”吗?总不能由 此就把“打擂台”说成不再是比武较技了。

在古代,“角抵戏”的名目也有许多的不同。如: 卞、弁、镄、庳、角力、手搏、厮搏、相搏、相扑,等 等。较多的称谓,还是角抵、相扑、手搏。名目不同, 但其竞技的方式方法则都是像《角力记》所载说的那 样:“彼此皆空(手)相击,可云徒博也。”在今天, 我们则称之谓“散打”。

(二)古代角抵相扑的历史梗概

周代,每年十月初“孟冬之月”将帅们都要讲习武 事,“习射、御、角力”。(《礼•月令》)把“角力”作 为军事体育,是非常重视这项运动的。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把以往的“讲武之礼罢为 角抵”(《文献通考•兵制>〉),使之成为“戏乐”的可供 观赏的运动项目。《史记•李斯列传》载说:李斯有事 去见秦二世胡亥,“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

汉代,汉武帝是非常欣赏角抵戏的。《汉书•武帝 纪)〉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角力 记>〉)在举行角抵戏的时候,他让三百里内的民众都去 观赏。当然,定期举行的这种“角抵戏”,里面恐怕也 还有其他百戏的某些项目。汉哀帝,“好文辞法律” “文辞博敏”,是一位“雅性不好声色”的皇帝,但是却 也喜爱角抵戏,“时览卞射武戏”。注家苏林说:“手 搏为卞,角力为武戏也。”(《汉书•哀帝纪>〉)在汉代, 朝廷接见外国“使者”“君长”时,常“设酒池肉林以 繪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I、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 之戏以观视之”。(《汉书\西域传》)在《汉书•艺文志》 兵伎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中,论“手搏”的有“六篇”。 南梁的任防认为汉代的“角抵戏”是原始社会蚩尤部落 的“遗制”。他在〈健异记»里说:“轩辕之初也,有 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秦汉间说 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 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 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两晋南北朝时,角抵相扑在民间也很风行。如〈确 力记>〉引彳荆楚岁时i2»说:“荆楚之人,五月间相结 伴为相镄之戏,即扑也。”又引王隐《晋书》说:“襄 城人王弘与颖川功曹刘子竺会于界上。子竺谓弘曰: ‘襄城人不如颖人能扑。’弘对曰:‘相扑下技,不足以 明优劣。’”可见荆楚、颖川、襄城等地的相扑运动,在 民间已经普及开来。南北朝的北魏,曾于天兴六年冬下 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其项目之多,有: “五兵、角抵、麒麟、凤凰、仙人、长蛇、白象、及诸 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姮百尺、长趙、缘 撞、跳丸、五案”等等。其中就列有“角抵”(〈傲书- 乐志》)。这些百戏杂伎项目,往往是于朝中举行盛大宴 会“大飨”时于“殿庭”中进行演出,让人观赏。“角 抵”不仅仅是娱乐的表演项目。一些角抵力士们也还被 列入警卫的行列。“梁武受禅于齐,侍卫多循其制。正 殿便殿阁及诸门上下,各以直阎将军等直领……兼有御 仗、铤稍、赤氅、角抵、勇士……等左右二百七十六 人,以分直诸门。行则仪卫左右”。北齐“文宣受禅之 后,警卫多循后魏之仪……宫卫之制,左右各有羽林郎 十二队。又有持钹队、铤槊队、长刀队、细仗队、楣铩 队、雄戟队、格兽队、赤氅队、角抵队……以备警卫”。 (《隋书•礼仪志》)南北各朝的警卫礼制中,几乎都列有 “角抵队”。可见“角抵”在古代既有强身健体、激励斗 志的体育作用,也还兼有表演观赏的娱乐作用和军事警 卫的作用。

隋唐时代,“角抵戏”也是非常盛行时。隋炀帝 “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其中有鱼龙变化的“黄龙 变”,有“夏育扛鼎”,“戴竿”等等。“每岁正月,万 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 里,列为戏场。百宫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 在这《隋书•音乐志》里,虽然没有道及“角抵”这个 项目,但是在南北朝时颇为盛行的项目不会不被追集在 隋的“散乐”之中吧。试看《隋书•柳或列传》里这样 说道:“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

唐代则是在每年的“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

(《吴兴杂录》)唐代的一些帝王也是非常喜好“角抵”的,经常到“左神策军”或“三殿”去观赏“角抵”。 例如:《明皇杂录>〉载说:唐玄宗“每赐宴设酺会,则 上御勤政楼……府县教坊,大陈山车旱船,寻撞走索,丸剑角抵,戏马斗鸡。”《册府元角> 载说:唐宪宗曾 在麟德殿宴群臣及公主等,“观击鞠、角抵之戏……极 欢而罢。”《旧唐书•穆宗本纪)〉载说:唐穆宗自元和十 五年六月起,“自是凡三日一幸左右军及御宸晖、九仙 等门,观角抵、杂戏。”他曾在“左神策军观角抵及杂 戏,日昃而罢”。隔三天就要欣赏一次角抵杂戏,而且 一看就得看到夜晚才罢,足见对角抵及杂戏的酷爱。

《资治通鉴•唐纪》载说:唐敬宗“喜击球,好手搏,禁 军及诸道争献力士,又以钱万缗付内园令召募力士,昼 夜不离侧。”曾“御三殿,令左右军、教坊、内园为击 球、手搏、杂戏。戏酣……夜漏数刻乃罢。”《旧唐书_文宗本纪>〉载说:唐文宗曾“幸勤政楼观角抵、蹴_。” 角抵相扑在唐代已成为庆典、祭祀等重大活动的例行表演项目。如OS语林> 所载:唐“文宗将有事南郊。祀 ' 前,本司进相扑人。上曰:‘方清斋,岂合对此事?’ 左右曰:‘旧例也,已在外祇候。’上曰:4此应是要 i 赏物,可向外相扑了。’即与赏令去。”在唐代这些宫廷 I 的角抵相扑力士之间,最负盛名的应该是京兆鄠县人蒙 I 万赢了。确力记}里说他在“唐僖宗咸通中,选隶小 I 儿园,蹴跔步打球子……寻入相扑朋中,方年十四五,I 时辈皆禅其拳手轻捷。及长,擅长多胜,受赐丰厚,万 赢号自此起。至昭宗朝,累累供奉……五陵年少,幽燕 :

任俠,相从诣教者数百……”角抵相扑这项运动在竞技 比赛的时候,是“左右军槌大鼓,引壮士裸袒,相搏较 力”。(《唐音癸签》)想来场面一定是相当热烈的。

五代承唐余风,角抵相扑仍然盛行不衰。《旧五代 史•唐书》载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后唐的庄宗李存 勖、右武卫上将军李存贤,两人都擅长角抵。李存贤 “少有材力,善角抵”。而庄宗当初还在“藩邸”没有继 承皇位的时候,“每宴私与王郁角抵斗胜,郁频不胜”。

于是“庄宗自矜其能”。这一次他要和李存贤比试,就 很骄傲地对李存贤说:“与尔一搏,如胜,赏尔一郡。” 比试结果,“存贤胜,得蔚州刺史”。庄宗并没有食言,看来他还是很讲信誉的。五代时,南方的吴越也很喜尚 角抵相扑。《角力记»载说:武肃王钱氏每年在“八月 十八日,浙江潮水大至,谓之看潮。是日必命僚属登楼 而宴,及潮头已过,即斗牛,然后相扑。”据《涌力记》 的记载,五代时期的角抵相扑高手有:浙中李青州,“凡所出敌,殊无敌者……投武肃王,王异,排勇干者 抗之,终无胜。”最终也没有胜过他的。扬州的王愚子' “好相扑,少有对偶”。谢建,“身长八尺余,胸臃博三 尺,绝有力,少有对敌,惟李长子相次耳”。而李长子 ,也是“身长八尺,有勇力,多与谢建为偶对”。江南的 姚佶耳,绰号为“兼河头相扑都知”,发愿要与相扑好丨 手都打遍了,然后出家为僧。最后果然是他皆胜,“自 矜云举国绝对”。便在“庐山开先寺求苦行,薙染”为 僧。四川的石彦能,“蜀之高手角力者”。曾与一位名 1 字唤“述”的“相扑人”较技,被石彦能“伺入腰交而 倒”。唤“述”的那位相扑手羞愤为其所折,居然“取庖刀欲自裁”。后来主持比赛的人对他“厚赏而罢”。

宋代,“角抵,今相扑也”。(《事物纪源》)风行 于朝野上下。宫廷里的相扑手,“非市井之徒,名曰 ‘内等子’,隶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所管”。“设额一百 二十名”。凡是“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 用左右军相扑”。(《梦粱录》)什么是左右军呢?〈冻 京梦华录》里说:“所谓左右军,乃京师坊市两厢也, 非诸军之军”。至于在民间的“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 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资。先以女颭数对打套子, 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梦粱录〉>)这些相 扑手乃是民间的相扑艺人,为了生活而在瓦市卖艺。相 扑在那时,也还有“小儿相扑” “乔相扑”。

在宋代,角抵相扑在社会上也涌现了类如今天的体 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民间社团组织,唤作“角抵社” 或“相扑社”(《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这 些民间社团组织,也都有他们的“社条”和“科范”, 是非常规范的。可惜角抵相扑的这些“社条”和“科 范”尚无资料见到。否则,对今天的散打运动,将会有 许多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

宋代,角抵相扑除了宫廷的例行争交、瓦市的商业 性争交之外,那就是经常在节日里举的“露台争交”, 也就是所谓的打擂台。《梦粱录》载说:“若论护国 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 对者,方可夺其赏。”看来这是全国性的级别最高的比 赛。在理宗“景定年间,贾秋壑秉政时,曾有温州子韩 福者,胜得头赏,曾补军佐之职”。宋朝时期的角抵相 扑高手,除温州的韩福外,据《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诸笔记所载,尚有宋金刚、倒提山、周急 快、赤毛朱超、王侥大、张关索、铁梢工韩铜柱等近五 十名左右。女子相扑高手,也有赛关索、嚣三娘、黑四 姐等,她们都是在“瓦市诸郡争胜,以为雄伟”者。宫 廷里的女子相扑手则有“女厮扑:张椿等十人”,“女 颭:韩春春……女急快”等七人。看起来,女子角抵相 扑在宋朝也是很风尚的。

对于女子角抵相扑,当然也会有人以道学的眼光加 以反对的。例如,宋仁宗嘉祐二年,司马光上呈的〈〈i仑 上元令妇人相扑状>〉的札子,就说道:“今后妇女不得 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其理由是在上元节“上有天子 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命妇纵观,而使妇人 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德示四方也”。可是反对并没 有起到取消的作用。从宋的仁宗朝到理宗朝,中间经历 了十朝208年,女子相扑仍然风行于朝野。所谓“妇女 裸戏”,恐怕也不至于像男子相扑手那样“上身裸袒”, 至少胸前带有兜肚。

元代,民间的角抵相扑受到了禁止。刑法禁令规 定:“诸弃本逐末,习用角抵之戏,攻刺之术者,师弟 子并杖七十七”。(《元史•刑志》)其宫廷内虽然“置勇 校署,以角抵者隶之”(〈況史•仁宗本纪»),“武士承 宣呈角抵”(元郑潛《京行幸词》)。但民间的角抵相 扑,却因“禁令”而自此逐渐消失。况且其宫廷的角抵 相扑,是否与宋时的形式内容相同,则无可知晓。因为 元人自有他本民族的角抵相扑,不一定是继承宋代的模 式。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载:扬州在清明节的节日活动里,也还有“浪子相扑”的项目。李开先的《确 抵》说,这项运动是“争雄谁擅场,技力两相当……示 弱原非弱,好强必遇强。”角抵相扑也还有存在,但恐 怕是已非唐、宋之盛了。

(三)古代角抵相扑的竞赛模式

古代角抵相扑的比赛,是个什么样的场面,什么样 的模式?有些什么特色?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还有待 探索。现只能摘一些笔记、杂剧和古典小说中的片言只 字来给它勾勒一个粗略的轮廓。

古代角抵相扑的正式比赛,一般多在节日里举行。 此赛场地是“用枋木垒成”的“露台”(《东京梦华 录》),也唤作“献台”。在台上进行比赛,名之谓“露 台争交”(《梦粱录》)。一般寺庙大殿前高出地面由石 砌的平台也唤作露台,最原先的角抵相扑比赛可能就是 在佛殿前的这个露台上进行的。后来才专门为比赛搭建 了露台。

比赛的裁判,由唤“部署”的担任。“部署”手持 一根“藤棒”或“竹批”,到了台上先要“参神”做参 拜神圣的仪式,而后念一首开场诗:“依古礼斗智相 搏,习老郎捕腿拏腰,赛亮年风调雨顺,许人人赌赛争 交。”等相扑手上了台开赛之前,“部署”还得取出 “相扑社条”宣读一遍,向相扑手问一声:“你省得 么?”然后“部署”从两人中间扯开藤棒或是竹批,叫 一声:“看扑相扑手这才开始争交比赛。

相扑手比赛的时候,上身裸袒,下着裤袴,扎腕牢 - 拴,踢鞋紧系,带护膝、缴臁和护裆。他们都有一个在平时让人一见就知道他是角抵相扑手的特征,那就是 与众不同的发型。《涑水纪闻》里有这么一则趣闻:宋 朝的种世衡“知渑池县……县旁有庙,世衡葺之。其梁 重大,众不能举。世衡乃令县干剪发如手搏者,驱数对 于马前。云:‘欲诣庙中较手搏。’倾城中随往观之。 既至,而不较。谓观者曰:‘汝曹先为我致庙梁,然后 观手搏。’众欣然,趣下山共举之,须臾而上。”县衙里 的办事员干吏们把发型剪理成“如手搏者”,究竟是怎 样的发型呢?是不是像汉张衡在〈洒京赋)〉里所说的那 样“植发如竿”?这还需留待探索。但说明宋朝时期的 相扑手们为了表明他们的身份,都剪有一个与众不同的 发型,这恐怕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相扑手到了台上,左右在“献台上各占一半”, “喝一声参神喏,受两口神圣水”。部署从中扯开藤棒, 口叫“看扑”!就“吐个架子”,“使个旗鼓”或“立个 门户”,比赛开始了。比赛之间,可以“拽直拳”“使 横拳” “使脚剪”“丢砍兜抛”“遮截架解”,拳打脚 踢,手脚并用。但是不准“揪住挥儿”“拽起袴儿”, “不许暗算”。比赛也分“头合擂”“第二合擂”,大概也 是规定三合吧。比赛时,擂鼓筛锣、呐喊摇旗,气氛是 相当热烈的。

角抵^时卜比赛,也和今天一样设有奖赏。诸如“旗 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宋代的纸幣也唤会子)、 马匹”等等。获胜者最后还要被众人“笙歌引至庙门 前”,吹吹打打,夸街游行一番。

(四)古代角抵相扑的竞技意义

角抵相扑在古代已不同于决斗。相扑是较技决胜 负,而决斗是决生死。虽然角抵相扑的技术是军事技能 的衍化,“使之能斗敌,至敢死者之教勇,无勇不至, 斯亦兵阵之权舆,争竞之萌渐……”(彳角力记)〉)它能 够作用于军事战斗,但是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决不是 把制人于死地的拼杀看成是它的目的。古代角抵相扑, 强调的是“勇中寓智,敢里蕴仁,莫阴损,勿凶残”; “多胜无矜色,数败无恚容”;“不怨胜己,反求诸己” (《华拳秘谱〉>)。这是一种君子之争的竞技运动。它的竞 技意义在于“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趙 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己勇快也”。(《角力 i2»)唐李筌在〈汰白阴经>〉里说:“古人出师,必犒 以牛酒,颁赏有序,散席有差,以激励于众;酒酣拔剑 起舞,鸣笳角抵,伐鼓叫呼,以增其气。弦竹哀怨悽 怆,征夫感而泣下,锐气沮丧,复安得而用哉。”由此 看来,角抵相扑在古代就已被看成是培养人的意志品 质、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的竞技运动。它在培养人们的 智、仁、勇品德方面,起着体育教育的意义。“智仁勇 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中庸》)而对观赏这项运动 竞赛的人们来说,也起着“远怯懦,成壮夫”,“以增 其气”的激励、感染尚武的作用。

(五)古代角抵相扑战略战术的主导思想

角抵相扑在较长的历史发展中,也积累了一些争交 制胜的经验,同时也移植了一些军争制敌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了战略战术的主导思想。虽然并不完整也不成 系统,但是或多或少地对今天的散打运动有着借鉴的地 方。就散落在民间的拳谱抄本及口头传记,现略述几则 如下。

—曰:气盛心平过去的相扑家非常重视意志毅力的培养。认为相扑 争交必须是“以勇为先,以气为决”。(《华拳秘i普》)

“气”在这里指的是内在的心志活动。“气以实志”,“志,气之帅也”。所谓“气”是充实意志的,意志是气 的统帅。而“勇”则是“志之所以敢也”,意志的直前 进取、必行、必果,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果敢行为,就 谓之“勇”。相扑制胜的先决条件就是“气盛”,要有旺 盛的斗志。“形意拳”强调“未曾交手;一气当先”。

“气盛之道无他,志坚无畏而已。志坚则气盛”。在相扑 家们看来,“气之盛也,斗则刀剑临身而不惧,冒矢撄 锋而功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起于左而目 不瞬”。(《手臂录》)“怒气填胸,摧敌何难?” cm 意拳谱》)“养气者纯刚”。(〈汰极拳谱》)如果意志不 坚,气衰,就会“见仗而股栗,敌进而色沮矣”。所以 强调“搏以力久,以气胜”。“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 不能兴其功”。技术再好,闻敌伤胆,没有敢打敢拼的 顽强斗志,不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不可能获得 胜券的。然而,气盛切不可心急意躁,急躁易犯贪功冒 进,冒进易被对方所乘,“疾而心急则败,贪功轻进则 北”。因之强调气盛而须心平,勿急勿躁,勿贪勿犯。 同时,相扑家还认为“气盛亦可以骄志”。“志骄则轻 ^ 敌”,“志骄,失一小利则气衰”。轻敌就会忘却防范,气衰则怯,怯则败北,“胜在得气,败在失气”。因此,相扑争交,特别重视“得气”,要求气盛心平。

二曰:得机得时

相扑家们认为搏莫“神于得机”。“机者,动之 微”;“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机也”。也谓对方之 “隙”,即对方在争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破绽与空隙(漏 洞)。在角抵相扑时,一方面要善于察觉对方举动的细 微迹象或征兆,捕捉有利于我发挥技能的机会,趁其欲 动未动、动而未定之机,迅速击之。一方面则要善于发 现对方的破绽和缝隙,乘而击之。主张“见机急乘”, “见隙宜疾”。“太极拳”说得好“有隙可乘,不敢不 入”。然而有利于我的一切机会的出现,在空间与时间 上是“先后不容瞬,远近不容分”的,“投机之会,间 不容穂”(《新唐书•张公谨传》)“先之一刻则大过, 后之一刻则失时”。“得时”,就是“见利不失也”。必 须是及时而动,不可狐疑不决,当出手时就出手,绝不 : 可迟缓。“时难得而易失”,“机难遇而易逝”,犹豫则 失时,失时则机逝。因之在相扑争交中出现的那种“见 利而怠,时至而疑”的现象,为“搏之所忌”。强调 “见机不失”,“遇时勿疑”,胜负的关键“得在时,不 在争”。善于“得机”“得时”者胜。

三曰:顺势勿逆

“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吕氏春秋•重己》: 里列举了一个顺势勿逆的例子:“使乌获疾引牛尾,尾 j 绝力勣,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 丨 恣所以之,顺也。”相扑家认为“搏以势胜”,因势而制宜,是相扑争交获胜的又一因素。主张“因势而利导之”,不相违阻,既不硬顶也不硬碰。“逆阻则失势”, 失势则难胜。强调“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强则避 之,宜以智取;弱则攻之,可以力敌”。(〈<形意拳谱》) 要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 谓之黏”;“走以化敌,黏以制敌”。(《太极拳谱》)

“敌势紧,当委曲以缠绕之;敌势缓,当劲直以冲突 之”。势,“如木石之转,圆则行,方则止。行者非能 行,而势不得不行;止者非止,而势不得不止”。善于 得势者,可以四两而拨千斤。所以,善得势者易胜。

四曰:搏贵无形

“善搏者无形”,意思是说擅长相扑争交的人,绝不 让对方轻易地察觉到我动作起动的迹象与征兆,使得对 方有机可乘。因为“无形其情难见,有形方可辨其情”。 (《华拳秘谱»)例如:要抱对方之腿或勾踢对方下肢,有的人往往会身向后稍做移动,或用眼光先瞄视对方下 肢。这样,就把抱腿或勾踢的迹象和征兆暴露给了对 方。再如起腿的动作,肩的微动也会让对方察觉到你动 作的动向。再如直拳或摆拳,动作的缓慢,更容易使对方发现你动作意向的形迹。这都唤作“有形”。辟拳丨 秘谱> 里说:“有形为实,无形为虚。虚则难攻,实则易破。”为此主张“搏贵无形”,使自己常处于藏形匿迹的地位。强调出击“以不见形为妙”。(《太极拳谱>)i “如见形影不为能”。(娜意拳谱»)还说:“有意莫带 \ 形,带形必不赢”;“蓄意须防被察觉,起动好似卷地 I 风。”为了防止被对方察觉形迹,动作的起动就必须快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出。那么,对方同样不露形 ' 迹,也无破绽,则如何?那就须挑挠引诱来牵动对方,以观其变,“变生其间,我得其形”。挑挠引诱,也有 虚与实的变化。我发一招以挑逗对方,如对方的反应有 利于我,那就着实打去;如不利于我,那就由实化虚。 必须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随机应变。

五曰:击必中,中必摧

在相扑争交时,要求每出一拳或踢一脚,都必须能 够准确地击中目标,这唤作“击之则中”,打击要十分 准确。而且还应该摧毁有力,让对方挨你一拳“有似着 一剑”,受你一腿“浑如剁一镰”,这唤作“中之则摧”, 打击要有相当的力度。相扑家们认为“有力不准,不能 制人;准而无力,不能入石”。“击不人铁,不如不击; 踢不人石,徒劳尔力”。很强调“搏攫则殪,中木则 碎”。太极拳也说:“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太极拳谱》)非常讲究出击的动作既要有准确性,又需要 有极强的力度。当然也有主张“点到为止”的。

古代角抵相扑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仅仅是这五点, 我只是抛砖,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科研中多加发扬。

以上讲述的这些角抵相扑的战略战术主导思想的运 用,都应该是建筑在技术精熟的基础上的。所以,最后 以“精熟而后神妙”这句术语,作为今天这堂课的讲述 结束。

浏览6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