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尽管很早就有了武术,但当时并非是作为一种体育运 动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它用于狩猎技能;自奴隶社会以来,它便主 要用于军事战斗技能了,称为武艺。一直到明朝,随着火器的使用, 和武艺在健身和娱乐方面的发展逐渐分化出了一种可以专门从事的 民间技艺,后人统称之为武术。
从记载中看,早在商代有一种叫“伐”的;说一个名叫夏后启的 在大乐郊野训练士兵“舞九伐”,“一击一刺为一伐”,也就是九个击 刺的变化,可见那时的动作朴实简单,以击中目标为主要目的,紧密 地为战争服务。
当时在北部平原,战争常以战车为主,车上当中一人驾车,两 旁是持矛的卫士。两车相遇,双方站在车上击刺,动作是不可能 复杂多样的。后来,将军多骑马作战,古典小说中说一战就是几百 个回合,杀得遮云蔽日、飞沙走石。其实两马相遇只有一瞬,至多 三二下便是一个回合,战马在黄土地带来回奔驰,尘飞土扬的情景 是可以想见的。
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古代武艺中的兵器是多样的,这也促进了 武艺的多样化,除戈、矛、弓矢外,还有刀、佥I」、戟、殳、钩、斧、椎、 刀、匕首等。《史记》中荆轲刺秦王时,荆轲藏匕首在身,结果一下 刺在木柱上拔不出而造成悲剧;信陵君救赵时,他的侠客朱亥“椎杀 晋鄙”,用的便是20公斤重的铁椎。后来,人们归纳为“十八般武 艺”,即“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 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 绳、十八白打”。发展至今天,作为体育运动的武术,有些兵器因方 法技艺简单或笨重不灵活而逐渐消亡。但从技术动作上,今天却比 当时要复杂得多了,武术以健身为主,起伏转折,闪展腾挪,动作难 度也要比古时候大得多了。
但是,也不能说那时的功夫就不好。在火器大量使用之前,拳 脚功夫和刀枪武艺是至关重要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就很重视选拔武 ±,规定谁若发现了力大拳勇的武士不报告国家,要以“蔽才”问 罪。不过古时候论武艺,范围要广泛得多,那时的“跑步”、“跳涧”、 “凫水”、“举鼎”、“拉硬弓”、“马步射”等都包括在武艺之中。当年诸葛亮训练军队分为六军善士,能善使五兵的归一队,轻足善步的归 一队,骑射百发百中者归一队等,各尽其能。从今天的角度看,其 中许多已是其他体育项目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分科愈来愈 细,技术也愈来愈精。
有的人说,小说、电影中的大侠能“飞檐走壁”,古时候大将用 百斤重的大刀、二三米的长矛,而今练武术的器械只有斤把重,功夫 不如从前。
历史与文艺描写常常不完全是一回事,艺术是可以夸张,引人 入胜的。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古时候的武艺作为一种主要的作战 方法和防卫手段,确有毅力很强的人,他们终年如一日练功取得了 惊人的成就,如《汉书•甘延寿传》中的甘延寿擅长“手搏”(徒手搏 击)、能“超逾亭楼”。然而它不同武侠小说的“飞檐走壁”,一则应 考虑亭楼房墙的高度,二则是只身腾空而起,还是连跃带爬、或用 钩爪绳索辅助?所谓“超逾”则有跃和爬的两种含义。《韩非子•五 蠹》中说“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楼季”就是指善于登高 跳跃的人。再说,手中的武器,有一定的份量才有挡架自卫和进攻 能力,然而武器太重太长,用起来进退闪展都不灵活,岂不要吃亏 吗?这种兵器至今也有少数人习练,浙江李青山老拳师就能耍九十 斤大刀,但只能表现膂力过人,难于进攻防卫;如今练大枪的也有, 作为练臂力功夫是可以的,作为健身活动就很难普及,不可能成为 练武的主要器具。当然,有的青少年为了求动作灵巧、速度敏捷而 一味求轻,刀如铁片,枪若马杆,也是不妥的,太轻了非但不易长功 夫,很多技术方法也表达不出来,会失掉武术应有的风貌。
总之,应该说古时候的武艺和今天的武术各有所用,各有侧重, 很难完全相比。若从技术的角度,显然今天是大大地发展了;若论 功夫好坏,却要看谁下的功夫深了。
武术与军事
武术运动和实战格斗是一回事吗?
武术来源于古战场上的攻战搏杀,是战斗经验的总结、技术方 法的提炼,称为技击。毫无疑问,武术在古代与军事训练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
西周时代,每到冬天,天子就命令将帅讲武,练射箭、驾车和角 力,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春秋时代,齐国提倡技击,每年春秋两 季集天下豪杰进行较量,称为“春秋角试”,从中发现武艺高强的人 才,为保卫国家征战。越王勾践为了战胜夫差,十分重视提高战士 的实战能力,范蠡向他推荐了民间著名的剑术家,请他教授军士练 习剑术,其原因正如《论衡》中说的:“两敌相遇,一巧一拙,得胜者 必是有术之家。”
据记载,自唐代开始实行了武举制,即通过武艺考试来选拔精 良充任将士;此外,在军队的训练中,对武艺有专长者给予奖励和荣 誉称号。这对武艺在军事中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从历代农民起义来看,领袖多是一些武艺高强、能征善战的勇士他们能打仗,才会树立威信,一呼百应。如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杜伏威善用一种两刃的拍刀,“一挥杀数人”无人可以抵挡。著名诗 人辛弃疾写的《破阵子》一词中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沙场秋点兵”,写的是沙场练武的情景。就近代来说,著名的太 平天国运动,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武术成为他们战斗间隙开展的 一种主要体育项目,军中几乎人人都精练刀、枪、佥k藤牌等武器, 将领中如杨秀清、萧朝贵、陈玉成等都是膂力过人、精通武艺的统 帅,女军中洪宣娇、苏三娘、杨二姑等都是“刀术速妙”、“人莫能敌” 的巾帼英雄。
在抵御外侵的抗击斗争中,最杰出的要算明朝战将戚继光了。 他不仅本人精通各家拳法,而且极力主张结合军事训练学拳习棒, 亲自编了三十二势拳法,以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从而使他的部队 所向披靡,令倭寇闻风丧胆。
总之,练武打拳在军事战斗中发挥作用的事迹简直不胜枚举。 武术确与军事技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但是,必须认识到两者绝不 是一回事,善拳法棍术的确有利于战斗,但不能说战场上的战斗是 在打武术,也不能说手中拿着兵器挥舞就一定有武艺;同样,在街头 巷尾有的青少年在抡拳头、拉架势,你能说他们是在武术运动吗? 打个比方说,我们看到在大街上走路的人们,不会看作是竞走运动, 你在用笔做功课,未必就是作书法。武术也是一种提炼了的技术。 在古战场上它可以直接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昌明,人们 的各种需求,使武术在发展中逐渐与军事分野,成为一种体育运动 项目。以戚继光练兵为例,他主张练拳法,其目的在于活动手脚,使 肢体灵便,虽然不一定直接用于大战之中,却是进而掌握各种军事 武艺的入门之学。拳法只不过是军事训练中的内容之一,并不能代 替军事训练,尤其在火器发展之后。当八国联军以洋枪洋炮打入我 国,满清的统治者才从梦中醒悟:“武科所习硬弓、刀、石、马步射, 无与兵事,废之。”可以说,历史教训了人们,武术不能再沿着军事 武艺的方向走下去了。
当然,武术即使已成为体育运动,它的技术核心仍然保留着攻 防技击的特点,否则也就不称其为武术。这一特点使它与同样表现 空间形体运动的体操、舞蹈等有着明显的区别。部队侦察、近战、自 卫中,武术的技击性与军事训练仍然保持相当密切的关系。而对更 多的人来说,武术在保留技击性的基础上,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 角度,在方法上、技巧上、劲力上都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更讲究贯 串成套、节奏变化、技术规格等等,既可健身,又可观赏,同时也具 有一定的防身意义。
有些青少年甚至家长,认为学武术是为了防身,免得受人欺侮。 其实,应当把强身与防身结合起来,有强健的身体才是第一重要的。 一位老武术家从旧社会的经历中认识到:一个人纵有浑身本事也打 不完人间的不平事,解不完冤仇恨。武术运动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无敌不如无病”,广大武术爱好者都应当把武术作为一项极好的体 育活动来参加。
浏览5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