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武术是挥刀动枪的行当,还谈什么艺术性,讲了艺术性, 岂不变成“花拳绣腿” 了吗? “花架子没有真功夫,学不得”。

其实,武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它的价值和功能是多方面的, 不消说处于科学昌明的时代,刀枪剑戟主要已成为人们健身娱乐的 器具,就是在古代,也已经有健身娱乐之用,只是在当时为军事服务 占主导地位罢了。早在氏族社会中,每当庆祝和祭祀活动时,常有 人或徒手、或持器械地舞练,把他们在狩猎、打仗中闪展勇击的动作 随感情迸发而再现出来,正是当时崇尚武勇的风俗。这种朦胧文化 无妨说它是武术还是舞蹈,也可以说两者兼而有之,它的表演娱乐 性总是不可抹杀的。

春秋时的赵惠文王最喜好观赏斗剑,他豢养了三千剑客,日夜 相击于庭中,有一次竟连斗七日,死伤三百余人,血流中廷。后来庄 子扮成剑客前去劝说,讲了一通道理,才中止了。这种剑击并没有 什么艺术性,但却已从习武场上转至宫廷来观赏了。

汉朝宫廷中,供观赏的武术得以发展,如“剑舞”、“刀舞”、“钺 舞”、“双戟舞”、可弥猴舞”、“醉舞”,与今天的套路形式有些相近。《史 记•项羽本纪》中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可 见宫中以练剑娱乐已不足为怪,只是项庄想假舞剑行乐,伺机刺杀 刘邦。后来《三国志》中又有类似的故事:东吴大将凌统与甘宁有 杀父之仇,想用“项庄舞剑”的办法在酒宴上表演刀术来杀死甘宁, 然而甘宁却早有防备,酒酣之时,凌统起座练刀,甘宁便即席而应, 请以同舞,说:“将军舞刀助兴,我可以舞双戟”,后来吕蒙把他们分 开,致使凌统的预谋未能成功。这些故事都从侧面反映了武术当时 已具有娱乐观赏的功能。

宋朝时,出现了以专门卖艺为生者,称作“路歧人”,当时在南 宋有多达一百余人的卖艺团体,打拳、弄棍、耍刀、舞剑,还有对 打,常在都城中的空地中进行。清朝时,每至“灯会”和“迎神赛 会”,武术常与说书、杂技、戏曲、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组织在一起 进行表演,受到相互影响。

元朝统治者禁绝民间弄枪棒习武艺,私藏兵器者要治以重罪。 有些武师便把武术带进戏班加以传播,致使今天武戏中还采用一些
武术的练功方法和动作。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盖叫天生前都很 重视武术,曾虚心拜师求学,用于舞台艺术之中。京剧艺术大师郝 寿臣在《霸王别姬》一出戏中,索性练了一段《太极十三剑》,也别有 风味。

可见,武术中的一些内容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武术宗师、巨 匠在长期的磨砺提炼中,才形成了今天这般的千姿百态、生生不已, 其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据说美国有一位著名舞蹈家从太极拳的演 练中发现了刚柔蕴藉的奥妙,从中汲取用于芭蕾训练之中。你能说 武术与艺术无缘吗?

练武术要不要讲点艺术性呢?要的。

比如动作的一招一式要做 至「'式正招圆”,也就是说每一个 静止的姿式其上下肢、躯干要处 置得匀称、和谐,有适当的比例, 若摆一个左虚步挑掌,右勾手置 于身后略高处,使它不仅与左挑 掌前后呼应,而且与左脚上下相 和谐,给人一种既稳定又不呆板 的感觉。对于每一个活动性的方 法要求“招圆”,也就是要圆润、 协调,给人以完美之感。通常在 练武时十分注重躯干的运用,叫 做“身法”,躯干是联结四肢的纽 带,有了 “身法”,才会使周身协 调,劲力顺达。这些要求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匀称、比例和 谐和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形式美。

图片1

武术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动作讲究变化,很多是运用对 比。如动作有高有低,“三盘”(高、中、低三种姿势)错接,使动作起 伏跌宕,富有生气,武术中有十二型来表达节奏的对比变化,即“动 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车仑、折如弓、 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些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运动中 的节奏变化和对比呼应。如果我们加强了艺术修养,在千百次练习 中,会逐步练得谙熟而有韵味,不是小学生背书那样乏味,而给人以 韵律美之感,习起武来起伏轻重、抑扬顿挫,毫不凌乱,像琅琅上口 的诗,像激昂动人的曲。

再如武术中的精、气、神,或者说动作的气势、神采,要做到 “动中有韵”、“静中有势”,气宇轩昂、震荡人心,富有一种一往无前 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这算不算创造一种气度浩荡的意境 之美呢?唐代的一位大画家吴道子有一次请求裴旻将军舞剑,他 说:“我需要借助你勇猛非凡的气势来激发我的灵感。”于是裴将军脱 衣起舞,叱咤风云,吴道子盎然挥笔,画成了一幅平生得意之作。

当然,武术毕竟是体育,运动是本,不可舍本逐末;武术的技 击性是动作的精髓,不可任意求美。是否可以说首先要讲究技术方 法,其次也要讲些艺术技巧呢?如果有一个人上场表演,他任意地 胡来一阵拳打脚踢,缺乏方法,不讲究技术、没有意识,恐怕谁也不 要看。既没有技术性,又没有艺术性,这不能算是武术,它不能体现 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有的人认为讲艺术性就变成花拳绣腿、没有真功夫的说法是不 确切的。讲究了动作的规范化和艺术技巧,不等于不要真功夫,我 国武坛上的李连杰、赵长军、郝志华、栗小平等优秀运动员,他们的 动作很讲究美,还经常注意从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中吸取 有益的东西,增强艺术修养,他们的一拳一脚、闪腾飞跃、跌扑翻 滚,都是练到火候的实地功夫。当然,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与实战动 作总有一些距离,但是又紧密联系着。真要实战,他们也会根据需 要再变化,功夫在身,何愁一击!

武术与健身

——从小练武影响发育吗?

常言道:“常常练武术,不用上药铺”、“少时练得一身功,老来健 壮少生病。”武术不仅有防身价值,作为体育运动,它的健身价值也 是大可赞誉的。

在古代,武术最初只是为了战争,后来人们为便于生产和军事 战斗,需要强筋骨、增体力、调气息、除疾病,逐渐有了体育健身的 要求,“舞”便是当时一种主要活动方式,《吕氏春秋》里说:由于洪 水泛滥,寒气袭人,使百姓的气血不旺、筋骨不健,便主张大家作 “舞”来活跃心身,使生命力旺盛起来。这里的“舞”不能仅理解为 舞蹈,也有舞动,舞练的意思在内,如《史记》中的“项庄舞剑”,便 是剑术表演。春秋时代的军事理论家孙子提出:“搏刺强士体”,意 指比武除了较量武艺,也有增强将士体质的作用。

图片2

唐代大诗人李白 “十五学剑术”,后又离 家去山东向裴旻将军求 取剑艺;虽然他并没有 成为剑术家,但他能游 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 下许多不朽诗篇,与他 善于剑术,有一副结实 的筋骨是分不开的。

历代一些将领重视 军中的武术训练,也正 在于发挥了提高军事武 艺和增强体质的双重作用。抗日英雄吉鸿昌,身体魁伟,与他自幼 喜爱武术,苦练刀术、拳术、摔跤等极有关系。他和他的大刀队曾在 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术中有一句谚语,叫做“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话有 道理,所谓练筋骨皮,也就是练得筋骨强壮,腰腿柔韧自如,动作敏 捷灵便、拳脚笃实有劲,这是练外。所谓内练一口气,就是对内脏器 官的锻炼。人的生命在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这口气练得好,才会五 脏六腑健壮,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这是练内。

我们曾经在中学生中组队进行武术 训练,另外选了一批不参加者与之对照, 开始之前所进行的诸项指标测定,两组 基本相同。一年多以后,就看出了一些 变化。如身高,武术组平均增长821厘 米,对照组增长7.7厘米;体重,武术组 平均增加8.6公斤,对照组平均增加8.4 公斤;大腿围,武术组平均增长2.56厘 米,对照组平均增长1.88厘米。

有人担心练武术会影响身体长高, 这是没有道理的。实践证明武术作为一 种全身运动,能对机体发育起促进作用, 只会有利于身体长高。至于我们看到有 少数武术运动员个子比较矮小,这并不 是练武术本身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现代 武术竞技运动速快、难度大,对动作 灵活性、稳定性都要求很高,高个子工作距离长、重心高,完成得好 就要相对困难得多,正如篮球运动谁都可以参加,而作为竞技运动, 就要挑选一些高个子,但你能说是打篮球才能长高吗?

从内脏器官来看,长期坚持武术锻炼,对心血管系统尤为有 利,在测定中我们发现武术运动员比一般青少年的心肌要肥厚,主 要是心室壁厚度增加。这种肥厚不是病态,而是运动后产生的良好 反应,生理学中称作“运动心脏”。这种心脏收缩力强,每搏输出 血量增加,这样,在安静状态下心率要比一般人缓慢,血压也比较 低;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能强有力地配合工作;一旦运动停下来,又 能得以较快地恢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定量负荷运动的实验,武术 组的心率达174次/分,对照组为181次/分,而优秀运动员只有 137次/分,如同大力士玩哑铃,十分轻松就完成了;运动停止2分 钟以后武术组恢复到1次/分,而对照组则恢复到133次/分,优 秀运动员则一下子恢复到86次/分,很快地接近安静时的心率。

浏览6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