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志•武当武术》中具体记载了黄百家《内家拳法》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内家拳的风格,而且从众多的太极拳经、太极拳谱中更能突出我们前面所述的内家拳特色。形意、八卦的灵活运用,在架势上虽有区别,但实质原理如出一辙,故行家有“形意的手,太极的腰,八卦的步”之说。还有人提出后面加上“武当的今神二这种武当神韵只有行家才体会得到,也最能突出体现内家精华。纵观流行的善种武术,从审美角度欣赏,各家有各家的风格和神韵,有的疾如闪电,有的猛如风雷,总之,疾、迅、猛、烈、脆、硬、 坚……可概括为其他各家之风格。唯武当派拳法以柔绵见长,处 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的运化之势。如八卦掌沿圆走转, 纵横交织,循环往复,随走随变,左右旋转,势势连绵;形意拳之 “如水流之曲曲弯弯,无风不入”“其形似闪”,连化带发,刚柔相 间,内旋回带,势如连环;而太极则以腰为轴,带动四肢百骸处处划圆运动。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周身形成平圆、立圆、斜圆、 八字圆、云圈圆等等。这些圆的不断变形,自然而然的变化,既表 现出一种力的含蓄柔韧美,也散发出无穷生机和活力。武当剑法的“别开生面”,以其特有风格而独步武林。因敌变 化、不拘成法是武当剑战略指导思想,其理论吸取我国古代太极、 八卦等变易之理,主张“剑法通乎易术也”,故“剑无成法,因敌变 化而制胜” “用剑之要诀,全在观变,彼微动:我先动,动则变,变则着”。它讲究乘虚踏隙、避青入红的战术原则,即避实击虚,以斜取正。迂回包抄,两剑成掩角之势, “使敌人不能善其后”。这种两剑三角、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剑术就是世人所称的“内家剑法”。武当剑的技法要领是身与剑合、剑与神吝,以及走化旋翻、轻稳疾快,达到“翻天兮惊飞鸟,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的境界。武当武术的传承:北崇少林,南尊武当。数百年来,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武当武术如江河之分支,山脉之绵延,繁衍生化出许多支干流派。纵观武 当武术的史迹,我们可以判定武当内家拳的传播路线:一条是沿道教内部自内传续;另一条是向社会有选择性地择人择时传播。 在道门,武当武术作为道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导引术,主张闭门清修,将高深之武术技击视为不急之末学,师承保守,这使得其影响受到限制。而在社会上传播,需有合适人选和合适的社会环境,所以张三丰之后传播内家拳的情况比较复杂,偶尔也“销声匿 迹”,但因武当内家拳名声所致,并未有长时间的沉默,又呈燎原之势。 在武当武术于道门内的传播过程中,道门中有以武卫道、以武演道的风尚和武道同源之说法,均对武当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之道人修炼打坐之静功,久而久之也需舒展肢体活血行气,由怙天带动先天,而太极拳正是参于太极阴阳之理,动静相间,刚柔相济,融养生和技击于一体的拳系,所以道 门内传承一直是绵绵不绝的。据《张三丰全集》及有关轶文记载, 张三丰在道门中先后传授金陵人沈万三,宝鸡人杨轨山,五龙宫主持邱玄清,太和四仙卢秋云、周真得、杨善澄、刘古泉,南岩宫主持开武当榔梅派的孙碧云,四川内江人明玉,还有淮安弟子王宗道等。明•正德年间,武林高手宋远桥同俞莲舟等七人到武当深造太极拳功,张收宋等为弟子,世称“武当七子”,他们是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谷声。 张三丰所传道派甚多,后经世流传的北京白云观藏《清.诸真 宗派总簿》中,所列三丰派凡八支,其名有六:三丰祖师自然派(两 支),三丰派(三支),三丰祖师蓬莱派(一支),此外,还有清微派、 阴阳派、榔梅派(本山派)等都奉祀张三丰为祖师,这样的道派不 完全统计也有十个,多自三丰派分支而传衍发展。张三丰之后,武林中的传统说法也有不同派别。据武当太乙 神剑门记载,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四大法门:龙门主道(即静修), 天罡门主剑(剑术),清虚门主手(拳法),太乙门主字(以字理悟拳理)。据松溪派的记述,张三丰当年按武当山八大宫而开八大道 彳三 派,依宫分别为净乐派、迎恩派、遇真派、玉虚派、紫霄派、五龙派、 南岩派、太和派。各派均有修炼法诀和派谱,这都是武当山鼎盛之拿时复杂传承的记载。从道史和《太和山志》有关情况来分析,当时的八大宫均是由朝廷招贤各地道观的道学精英分别主持,他们来 到皇封“大岳”的武当山后,各承武当一宫派也是情理之中,这样更有利于武当道教的发展。最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传南北两派太极拳。张三丰在明朝云游天下,行踪不定。据传,贵州有他传授吐纳导引的太极动功。而在陕西传授拳艺,收弟子多人,其中名为王宗 者受艺最精。王宗传温州陈州同,陈州同将此艺传播乡里,再传张松溪,后张松溪携张翠山又慕名到武当山拜艺于张三丰门下,后开松溪派武功。张松溪授徒三四人,以四明近泉得真传,叶又将此艺带回四明,其高足有吴昆山、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这些人又各有所传)。其中单传王征南,王传黄百家,至此,与《王征南墓志铭》及清林概况相合。张松溪派世称南派太极功,他曾出家专武当遇真宫,后开派, 并历游长江、黄河一带,吸收各家拳法,形晟更丰富的松溪派(遇真派)体系,其拳术、器械、医药、内功均独步一时。后常游于川鄂 黔湘一带,系山人何氏得其传,继有传人,现四川南充地区传人, 当代著名武术界人士王维慎就是松溪派,正宗传人。影响较大、恢宏壮观的北派太极更是遍地开花,并把武当武 术的代表太极拳光大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张三丰在武当山 授业弟子较多,有武当道门弟子隐名游山西,将太极拳艺授于太谷县的王宗岳(讳林桢),王晚年传温县赵堡镇之蒋发,蒋发后将 此技传给赵堡镇邢喜怀和离赵堡三五里的陈沟村陈王庭,此后二人各开支派。赵堡一支:邢传张楚清,张传陈敬柏,陈广收门徒,其显者有张宗禹。张传子张彦,张彦传张应昌、陈清平。陈传和兆元,传和敬 之,再传和庆玺,下传郑悟清和郑伯英。张应昌又传张汶,下传张 金梅,后传张敬之,下传侯春秀。赵堡当代三支是郑悟清传郑均、 刘瑞、吉昌秀、宋蕴华等;郑伯英传郑洪烈、张宏道、马殿章、紫学 文、赵增福等;侯春秀传侯占国、侯转运、刘会峙、李万斌等人;和学俭亦有传人。可以说英才辈出,灿若星辰,各有千秋。陈王庭一支:陈系九世,一直家传至十四世陈长兴。陈长兴传 外姓杨露禅,杨开杨派传承。杨家后来祖孙三代努力,分别传十吴式、常式、李式等,又有综合赵堡和杨式而开派的武式,武式又传出孙式等等,以至繁星满天,本世纪初呈普及之势,在世界上也产 生了巨大反响。 近代武当山庙观内的武当武术传承情况更富有传奇色彩。据 笔者了解,武当山道士习武强身是普遍性的必修课,古往今来一 直未变,只有偶尔的形式变化,有偷着练的,有怀着不同目标练 的,有练不同功拳的,但大多不愿公开。清末民初的武当山道总徐 本是一位身怀上乘内家功夫的高手,他平时并不显露武功,但在 慑服两百余名闹庙会的地痞时,曾一脚踢断石栏杆,并抓起重四五百斤的石栏杆。其高足有:李合林、李合起、冷合斌、梁合起、水合一、陈合龙,其中以李合林为最,李后传部分内家拳,即金子世 公布的太乙擒仆二十三式,即现在流行的太乙五行拳。经过对武当武术的抢救和挖掘,现武当山道士传有太极拳、 太和拳、三回转、金砂掌、太乙擒仆二十三式、九宫掌等。从老道长 王教化、朱诚德、郭高一、吕道明处传承下来的各类内家功夫大有其人。武当山现任道教武馆馆长钟云龙道长,就是一部武当武术的活字典。他全面继承了近代武当山道观内道人的练习拳种,并 吸取各家精华,为武当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作出很大的贡献。 还有集武当山庙内和武当派民间传承于一体的三丰武馆馆长游 玄德,继往开来,把武当内家拳术全面推向社会,影响到海内外。笔者不才,有幸得郭高一道长等前辈的传授,习练武当太极拳、九才!宫掌和太乙火龙掌等技艺,只在身体力行地为武当武术事业尽一份心意。专武当剑的传承情况:武术界有“少林刀、武当剑”之说。目前,武当剑第十二代、第十三代传人有嫡系传承谱说明,可上溯至武 当武术祖师张三丰。目前有关内家剑术之源流的较完整和可信的 证据是1922年宋唯一大著《武当剑术》。其中《武当丹派剑术系谱 序》中称,张三丰祖师传剑于张松溪,为第一代丹派内家剑术(为 武当丹字第九派);第二代泰安人赵太斌;第三代湖北均县人王九 成;第四代湖南衡山县颜昔圣;第五代吕四娘,浙江郭县人;第六 代李大年,陕西华阴县人;第七代陈荫昌,安徽人;第八代张野鹤 (雅号碧月侠);第九代宋唯一;宋传李景林,为第十代传人。李广 传武当授业多人,其中,李天骥、孟晓峰为第十一代传人,吴志、马 杰为第十二代传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全国性武术选考成果和武当拳法研究会挖掘整理,现正式规范认可的拳种有18种,气功有9种,均 有明志可考。此外,还有一些师承武当派,旦据实不足而待证。

浏览1,9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