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真正的体育学术思想的交锋有两次:一 次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政府时期;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 年代的南京政府时期。在第一次的学术交锋中.争论的起因首先 是对兵式体操的质疑,其次是蒋维乔的“静坐法”和马良的“新 武术”引发的质疑。第二次学术交锋则集中于哪种体育才是适合 中国国情的。这两次学术思想的交锋存在前后的沿承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面对西方体育的传人,体育界的有识之

全文见郑光路:《鲁迅与武术、气功——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一段重要的史 实>,《体育文化导刊> 2003年第11期第69页;从这里可以看出,早在1928年,就 有人反对“散打”等对抗类运动了。1933年,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国考”,张之 江曾拟聘褚民谊为副评判长。但褚民谊认为武术以强身健体为首要目标,不赞成拳械 对抗。而张之江将自卫卫国列为推广国术运动的首要目标,因此全力主张拳械对抗 最后,因意见不合,褚民谊谢绝担任评审的工作。

转引自郑光路:《鲁迅与武术、气功——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一段重要的史 实》.《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10期、第11期。

士就开始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思索和检讨。如1897年,王维 泰就提出了“体操实非西法,乃我中古习舞之遗意”的观点®。 1920年,徐一冰撰文指出:“各国之体育之体操之运动,必有各 国之特长,及其风俗习惯程度之不同,未必尽合于我国人也。” ® 1921年,王庚撰文亦认为:“要知道体育这一样东西,各国有各 国的精华和特色,这种精华和特色,非外人所易得同一效果 的。” ®可以说,此时人们对东西方体育的特点、优势等已经有了 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1931年“九•一八”引发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复兴思潮 的兴起。赵正平《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之史的观察》(1932年)、 陶希圣〈決于民族复兴的一个问题>〉(1933年)、吴钊《复兴之 基点)〉(1933年)、张素民《中国复兴之唯一前提>〉(1933年)、 赵正平衡期间内中华民族复兴之可能性)〉(丨934年)、潘光旦 《民族复兴的一个先决问题〉(1934年)、吴泽霖《民族复兴的几 个条件》(1934年)、蒋廷黻《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1934 年)、张君劢《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1935年)、吴其昌 《民族复兴的自信力》(1936年)等专门探讨民族复兴的文章纷 纷刊发。体育史上著名的土洋体育之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 进行的。

王维泰:《体操说),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 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徐一冰:仁十年来体操谈},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 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t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81页。

王庚:個粹体育》,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 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丨992年版,第87页。

1932年8月,“单刀赴会”的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00 米、200米预赛中即被淘汰,在中国引起极大的震动。此时,全 国体育会议即将在南京召开,许多关心体育的人士纷纷发表主 张,中国体育之路的大讨论由是开始。

以敢言著称的〈汰公报>〉从一开始就很重视评论工作。创刊 第二天的〈汰公报出版弁言》就明确表示:“本报但循泰东西报 馆公例,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献可替否,扬正 抑邪,非以挟私挟嫌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大公报》 的“敢言”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西方体育日盛的中国,1932 年8月7日,《大公报)〉发表社论1 —《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 在这篇著名的社论中,“吾人今愿大声疾呼已告全国之主持体育 者”:“请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中国人请安于做 中国人,请自中国文化之丰富遗产中,觅取中国独有的体育之 道”,“请使刘长春为最初的同时为最后的参加奥林匹克者!”, “一切学校,宜教授拳棒。艺不必精,时不必久,但须作必修科 目”,“实热诚希望体育界变更心理,速决计由土体育求真正出

① 公报)的社评、星期评论、新闻通讯、副刊极具特色,被称为当时新闻 界的“四绝'路,使丰富的中国文化,更发灿烂之光” ®。《大公报)〉的这一 社论甫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映,并由此引发了中国体育史 上著名的土洋体育之争。

一、第一阶段的争论

《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的社论发表后不久,1932年8月 13日张之江在〈汰公报)〉发表了〈激天津大公报社函》一文,对 《大公报>〉的社论表示支持。在该文中张之江认为:“国术之用, 不仅健身强种,且可拒寇御侮,既合生理卫生,又极经济便利, 不拘性别老幼,不限于时间空间,富美感、饶兴趣,锻炼甚便, 普及亦易。”而目前学校多采用欧美体育,不合国情,尤其不切 合实际,所以张之江建议将国术列为学校体育正课,并普及于全 民®。

 

《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八月七日大公报社论(1932)》,见国家体委体育 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 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188页。

转引自崔乐泉,罗时铭:《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247页;原文见张之江:徴天津大公报社函》,tk 公报> 1932年8月13日。

“大公报是我个人爱读的新闻报,因其议论和平,公正,而 且确切,没有矫情或过火的地方,这是大家可公认的。但对于体 育的记录与主张,时时搔不着痒处”,针对《大公报》的社论, 谢似颜认为:“近代体育的意义,并不限于养生之道与锻炼筋 骨,那是增进人类幸福,提高工作的能率,使人格高尚趣味浓 厚,并养成适应于文化社会的生活。至于养生之道与锻炼筋骨, 不过体育的最低部分而已。然此最低部分为体育的根本所在,失 此部分,便失掉了体育的根源;若仅以最低部分为限,则又失掉 了近代体育的意义”,“对于国术一项,当视为含有多少的体育 价值,应认为研究之必要。受过近代解剖生理卫生教育等科学的 洗礼,方认为有用处,绝对的不许再说那丹田还气太阴少阴一派 的儿话。我们所最痛心的,国术至今多数当操在一般不受过科学 洗礼者甚至于目不识丁者的手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谢似 颜认为〈汰公报》这篇“体育见解的总报告”“文学虽清顺可 诵,讲到内容”却是“一塌糊涂”,社论所提出的“洋体育的应 该废除,土体育的该提倡”更是“大有闭门造车,遗世独立之 慨”①。

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主任吴蕴瑞“迫于真义,不敢缄默”对 〈〈大公报>〉的社论也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伏公报)〉社论“全文 主旨,不外两点:其一,竞赛运动,损害健康,费时耗财有废止 之暗示。其二,土体育节时省财,却病延年,可报卫国治产之目 的。此种结论,是否合理却是疑问”,为此他分“竞赛损害健康 问题”、“费时问题”、“经济问题”、“土体育却病延年”等四

①谢似颜:《评大公报七日社i¥>,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r作委员会,全国体 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i»,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IW2年版. 第182~183页;原文发表在《体育周报}第一卷第30期(1932年8月27日);谢似 颜,浙江上虞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历任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科、北平女 高师体育科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体育专修科主任等职〇 个方面给予了 “详细分析” ®。在《体育何分洋土)一文中吴蕴 瑞指出:“所谓洋体育对于身体健康是否有碍,一般人多抱疑 虑,近经各国医学家以科学方法之著明,盖已全无疑点。剧烈运 动,毫无有碍健康之影响,但须经过相当之训练。至过度之运 动,自与身体有碍,百事皆然,何独体育。洋体育之价值约有 三点可取之处:(1)兴趣浓厚,易劝诱初学者实际参加活动, 历久弗衰;(2)洋体育多具有奋斗精神,我尾弱之民族,实需 要此刺激剂,如英国之足球,美国之美式足球,均为各该国之 国民运动,而不肯轻易放弃者;(3)团结合作之精神最为显 著,所谓土体育之缺点即在此,国民最需要者亦在此。” ®而在 《体育之国界问题)〉一文中,吴蕴瑞进一步指出闭关主义和开放 主义均不可取,“体育制度,体育宗旨,体育目的,体育方法, 体育活动等之趋向,以适合于个人与社会之需要,国家政治经 济之状况而定取舍之方法,机国界一要素,实无考虑之价值, 适合于需要者,虽舶来亦不妨采用,不合于需要者即土产亦无所 用之。” ®

吴蕴瑞:《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之我见(1932分,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 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92年版,第丨89-190页;原文发表于津体育周报)第一卷第33期(1932 年9月17日);吴蕴瑞(1892—1976),江苏江阴人,1918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 校体育专修科,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体育系,后赴美留学,1927年获哥伦比亚大 学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主任,建国后,先后担任南京大 学体育系教授兼主任,华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院长。

转引自崔乐泉,罗时铭:《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249页;原文见吴蕴瑞:《体育何分洋土},《体育周 报)第丨卷,1932 (28)。

吴蕴瑞:《体育之国界问题>,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 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2%~301页;原文见《教育丛刊> 第二卷第2期(1935年6月)。

这一阶段的争论,使中西双方都看到了对方的优势。从而使 中西体育并重,“国术”应当适当学习西洋体育成为时代的共 识。1932年8月16日在南京开幕的全国体育会议上通过的由袁 274 敦礼、郝更生、吴蕴瑞编制,大会修正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 即体现了这种精神。“方案”认为“学术无国界,人类之天性中 外无不同。凡不背科学为则及能适合人类天性之种种体育活动, 均应按照国内社会状况一律提倡之,不应以其发源之地点不同而 有所桎梏”,“国术实为体育活动之一种,不能因其为我国所固 有者而予以特殊之地位”,“方案”号召“国内体育家对于国术 应加以深切之注意与研究,而国术家对于近代体育及其基本之学 科亦须有相当之认识,此实为发扬及研究国术之必要途径”。方 案还提出“国术之原理,派別之异同,教学及比赛方法,在体育 之地位与价值须由国术家及体育家共同研究通盘计划”的意见\

①《国民体育实施方案》(1932年全国体育会议),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T.作 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决议案选编》,北京:人民 体育出版社,199丨年版,第94~丨12页。

二、第二阶段的争论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萨孟武等十位教授联 名在〈饮化建设月刊)〉第1卷第4期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 设宣言》®。宣言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并形成 了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与之相应,中国的土洋体育之争 进入到论争的第二阶段,关于中国体育的走向问题成为讨论的焦 点:^

1935年方万邦对中国现行体育中存在的“较属重要而且急待 研究解决者”归纳列举出“十大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途径”, 他认为:“西洋社会的理想、制度、风俗、生活和其他背景,是 决不完全相同于我们社会的,适合于西洋社会的体育,也决不能 完全适合于中国,所以盲目的采用洋体育,而不顾及它的空间 性,是还不能使我们的体育走上新途径”,同样“产生在旧时代 里的中国体育,能否适应现时代的中国社会,却还是个问题”, “所以固执地保持土体育,而疏忽着它的时间性,也是不能使我 国体育走上新途径”,为此j‘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 同是一样的错误”,我们应当“先把它作一番科学的研究,看它 是否合乎心理生理教育原则的需求,然后再定取舍”®

邵汝干对各种各样的体育主张充斥中国忧心忡忡,他认为

1924年一1927年的大革命,不仅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相反大革 命后建立起来的国民党政权,对内实行独裁,对外妥协退让,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盾曰益尖锐。为维护统治,国民党一方面调动大军,对共产党“苏区”进行“围剿”, 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控制,并于1934年成立了“中国文化建设学会”,以CC派首领陈 立夫为理事长.发行化建设月刊),鼓吹“中体西用”的文化建设主张。实际上 十教授都是国民党党员,是国民党内著名的笔杆子a

方万邦:《我国现行体育之十大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 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259页;原文见《教育杂志》第二十五卷第3号,1935 年3月;方万邦(1893—1969),福建闽侯县人,1919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 校体育科,1926年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建国后任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

“各国因其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变迁,所以发生不同的体 育活动”,而“我国提倡体育已二十余年,恒受举棋不定的教育 思想而迭异其动向”,“现在各种不同的主张,正在努力的竞走 着;不愿及我国应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忽视了现代中国空间与时 间的特性。这种病态的现呈,是暴露着中华民族的堕落;我们再 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有新的觉悟,把握时代的中心,有灵 感的时代感受性;来打开一条新的路线,建设中华民族本位所需 要的体育”。为此他提出了四条意见:一,我们要认识新时代中 华民族自我需要的本位体育基础;二,适应现代中国需要,合理 采取欧美体育的长处;三,用科学方法,教育力量改造我国固有 的体育;四,建设大众所需要的体育,培养民众坚强的武力,是 新中国体育的建设基础。“要言之,我们要检讨过去失败之因。 何者当存,何者当废,以为当前兴革的考镜。同时要抓住时代中 心,谋体育建设基础的稳固;树立国家强盛的基质,负起时代的 新使命,来建设新中华的自我本位的体育。积极的改善,努力的 实干,在全世界人类文化领域中,占据了坚强的位置。中华的大 丈夫!伟大的中国魂!在自己领域中抬头!在全世界人类中吐 气!”①。

1936年,程登科呼吁“适合时间性的救国图存和复兴民族 的‘民族体育’早日产生”,从而“脱离欧美体育的侵略”,他 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民族体育的六项原则:一,以中国科学化的 国术(土体育)为中心,采择欧美体育(洋体育)之精华,力 求洋土合一;二,以复兴民族为因,取消东亚病夫为果;三, 以收复失地为锦标,以能御侮抗凝(敌)为冠军;四,体育为①邵汝干:《建设民族本位的体育》,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丁.作委员会,全国 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 版,第276~278页;邵汝干(1890—1982),江苏昆山人,1918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 范体育专修科,历任南京体育师范学校校长,昆山教育局局长,彳勤奋体育月报)〉编民族之骨,军事为民族之髓,故体育与军事为民族体育之骨髓, 理应联络一气;五,体育军事化为髓养骨;六,军事体育化为 骨养髓气此论已出,立即得到为“复兴中华民族体育反对体育 侵略”而“奋斗二十年”的王健吾的赞同,他发出了“吾道不 孤”的感慨气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的没落”与 “东方文化救世论”的兴起以及1936年,中国武术在德国柏林奥 运会期间的表演获得了广泛的赞扬等,更是促进了以土体育为本 位建设“民族体育”观点的认同度。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民族 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文化遭到摧残的严峻时刻,民族复兴、

程登科:《我们应否提倡中国的民族体育》,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 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年版.第343-345页;在该文中,程登科提出“民族体育”是他杜撰的新的名 词;程登科(1902—199丨),祖籍湖南衡山,生于重庆。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体育 系,建国后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

王健吾:《复兴民族与提倡民族体育——写在程登科先生我们应否提倡中国 的体育后(1937)》,见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 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350页。王 健吾(18% —1958),河北大名人,1922年北京高师国文部毕业,建国后曾在河北省 体委工作,著有《中国之舞蹈史}、〈〈体育史)等书。

文化复兴®再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正因为此,体育军事化、全 民化的呼声高涨,土洋体育之争为此告一段落。土洋体育之争使 中国人看到了中西体育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 义新体育、为武术的体育化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①现代新儒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和阐述的基础上,先后 有张君劢〈位国之道},熊十力〈衡唯识论》,冯友兰®理学》等“贞元六书”,钱 穆《国史大纲>〉,贺麟抹儒思想的新评价》,马一浮《宜山泰和会语》,梁漱溟《中 国文化问题)等著作或文章出版或发表,并以此促进了抗战时期文化复兴思潮的空前 高涨。

浏览3,4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