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层功夫,就是道家内丹术中的三步练法,是形意 拳内功法的根本法则。形意拳之所以又称为气功拳(或内功 拳),也正是由此而来的。第一层功夫,谓之炼精化气,也就是小周天循环法,在 形意拳中,谓之两仪;第二层功夫,谓之炼气化神,也就是 大周天循环法,在形意拳中,叫做三体势(或三才势卜第三 层功夫,渭之化神还虚,在形意拳中也就是有规但不必再专 循于规,有意而不必再专着于意,进入了随心所欲、得心应 手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级阶段。现将三层功夫的练法、要求、注意事项介绍如下。炼精化气这步功夫在道家来讲,是分为六个步骤来进行锻炼的。第一步谓之“炼己%这是道家金丹术中最基本的功法, 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功法。炼己,就是要摆好姿势,放松身体 各部位,排除杂念,使思想保持安静,让大脑皮层得以充分 地静养和休息,这步功夫实际上就是锻炼在意识控制下的“入静工 因为这步功夫是道家必须首先求练的,所以说炼己是最 基本的功夫。如果这步功夫不能真正做到排除杂念、全身放 松、思想安静,而是心猿意马、浑身拘束、杂念纷飞,那么 以后的各步功夫均难以求得,因此说炼己又是最根本的功 夫。第二步为“调药”。具体的要求就是一念归中,意守丹田, 使呼吸调息入细、引短为长、易促为匀、易浅入深,为的是 将口鼻吸入的天空大气,能够深深地归纳于下丹田之中,与 人体中的水谷精气充分地混合,并发生化合作用,从而产生 出真气来。所说的“药”,就是精、气,因为精、气是人体健 康的重要物质基础,精气充则身强体健,精气通则可除治疾 病,所以称之为药。

第三步是咨产药通过上述两步功夫的持久锻炼之后, 就会逐渐地在丹田中产生一种热的感觉。这种热感在开始 时,总是若有若无,似有似无,而且是有热感时少,无热感 时多。对于这种现象,学者不必着急,只要继续坚持正确的 练功方法,随着练功的不断深入,热感也就会随之愈来愈明 显,最后即会产生一种滚动和下行之感,这就是“药”真气产生的结果。第四步是“采药,就是说在真气产生、充盈的情况下, 下丹田中一旦有了热感的时候,就要舍气从脉,用意念的导 引,将热感引入任脉,沿毛际下行直至会阴,当这股热感之 气经会阴通过谷道(即肛门)时,多有欲出虚恭(放屁)的感 觉,这时为了不使真气通过出虚恭而漏掉,就必须在每当真 气通过谷道(道家术语中叫做“下鹊桥”〉时,将谷道微微向内 提吸,使热气能够顺利通过下鹊桥,由任脉之终而接入督脑 之始,并使这种热感之气继续沿督脉上行过夹脊(辘物关八 通玉枕(铁壁关)而达于脑宫精髓之海。引气上行督脉(谓之 通三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迫使热感之气能够沿督上 行,必要时就需要加强意念的导引和运用武火的方法,这在 道家术语中谓之“火逼金行,呼吸之法,分为“文火”与“武火”两种。《大成捷要》中云: .入手功夫,每当半夜子时以后,虚极静笃,天然醒觉,一阳 来时,外肾兴起之时,元精吐露,外药发生之际,即当行调 药之功,运动风吹火炼之玄机。夫风者呼吸之气,火者虚灵 之神,文者无为之风火,武者有为之风火。盖无为之文风文 火,用在调外药前后两头,而有为之武风武火,用在调外药 元精正旺之时也。盖真气动时最易下流顺出,必用真意眸光, 凝入命宫气穴之中,主照统摄,真气即下行,而化为元精, 非呼吸之息,以风助火,以火销金,而元精必不能复化为元 气,归宿坤炉本宫之中矣。然用呼吸之息,在丹田之中,一出 一入,必须提起精神,目光窥定,一意不散,万缘皆空,鼓 动巽风,扇开炉焰,使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炼之神功。、…… 借呼吸之机,以为采取烹炼之旨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文火即是无为之风火,不可加强意念的作用,而是要在开始 和最后这两头微微以意眸之,呼吸须持细、长、匀、慢,故 称为文风文火,又叫沐浴。武火与文火相反,乃是有为之风 火,也就是当外药归炉勃阳尽缩之时,须鼓动巽风(呼吸), 扇开炉焰,加强意念的作用,并采取吸、舐、撮、闭四字, 即鼻中吸气以接先天,舌舐上腭以迎甘露,紧撮谷道内中上 提,闭目上视回光返照。就好象是壶在炉上,加风添火,使 水变为蒸气一般。但武火只是用于烹炼之时,烹炼之后,仍 须以文火沐浴温养。

大成捷要第五步谓之“封炉”。《大成捷要》中云:药既皈炉,须用真意封固(封固者,闭塞耳, 目、口三关),停息以伏神气(停 息者,非闭息也,是不行采药鼓嘘之法),将神气随呼入,俱 伏于气穴,略停一息之倾,盘旋于丹田之上,然后再用意率 领元气自坤腹逆上乾顶。所以于封炉之中,仍要继续用紧撮谷 道(也谓身根不漏)、鼻吸莫呼(也谓鼻根不漏八舌舐上腭(也 谓舌根不漏)目不外视(谓眼根不漏)四法,要使一念不生,一 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尘不染,命根方能固矣。第六步谓之“炼药”。就是呼吸并用,升则有心,降则有 意,吸谓采取,呼为烹炼,使元精尽化为元气而由坤腹逆上 于乾顶,再成甘露而降落口中,随觉随咽,送下重楼,复归 宿于中宫(中丹田)。以上六个步骤的练习过程连接起来,即为“小周天”的功 法。这些功法,在形意拳的运用中,并不是原原本本地移用 了上述道家练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这六个步 骤,而是结合了形意拳的特点,把道家的内功法巧妙地运用 在基本桩法中的“无极势,“虚无含一气,“太极势八“两仅 势”之中的,其具体练法是无极势所谓无,就是没有的意思。极,是指极度、极点、顶点 的意思。无极在形意中的内功桩法里,目的主要是求其入静 的。入静的功夫前面已经说过,它既是一项气功中的基本功 法,同时也是气功中的一项根本功法。人在日常生活中,无 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处理事务,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思考的 本身即属于“识神”用事,唯有在入静的状态下,才属于“元 神”用事。识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的活动,元神,则具有 对人体、尤其是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所以,每当入静以后,才能使紧张活动的大脑皮层得到最佳状态的静养和调节,恢 复自己的精神和体力,即使是静养三五分钟,也会使疲劳得 以有效的消除。形意拳经中云:“凡事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 效,静者动之源。舍动言静,其实也枯,离静言动,其实也 (音哮。空虚的意思)。然静为动之源,而运动者,必 先致力于静,如是则气内充,而力外溢也。形意者,以气行 事,而不动姿势,实为入门之初步,健体清源之道也说明 了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劳动中要想精力 充沛,耐久不乏,就必须首先得到安静舒适的休息,休息对 劳动而言,即谓之静,所以说不会休息也就不会劳动。

无极势的练法是并齐,两足尖各向外分四十五度。头要 电正,项要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低后 仰,身体自然直立,胸微内含,两臂贴 身体两侧自然下垂,不可挺胸拔腹,全 博身肌肉、关节、筋经等,都要极度地放松,不可有丝毫着力用劲之处,两眼微 中才产闭,牙齿轻扣,要排除一切思想杂念, 公,要无思无虑、无形无像、无物无我、浑 浑沌沌、空空洞洞、无所向意、毫无所 求、一气浑沦,使大脑思维系统完全处 心于茫茫无知之中,“茫若扁舟泛巨海,静 似木鸡植中庭”。而要达到思想上的安 图一静,首先必须做到心静,心静下来了,才能使神安宁,神宁 则心安,心安则自觉清静,清静则无感有物,无物则能使气 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才能 归根,这就是无极桩法之妙用另外,在练习无极功中,也可以采用三元桩(又称浑元 桩)的站法,即:两足与肩同宽而平行,两腿微屈,两手于脐 前环抱,指尖相对,手心向内,两臂成圆形(抱球状),含胸 塌腰,头正项直,二目微闭,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自然呼 吸,使思想真正安静下来,大脑得以充分地静养与休息。(其 它要求均与无极势相同)

浏览6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