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打斗过程,就是一个正与邪的较量过程,就是一个正气与邪气双方矛 盾的相互冲突过程。中国武家认为:“正邪相争,百态而生,一正则百正,一邪则百 邪,邪胜于正,则灾难深重,邪等于正,则祸福相衡,正胜于邪,则生机四起,百业应 运而生,乃存亡兴衰之道,万不可忽视也。”所以说,邪正盛衰决定着社会的安乱、兴 衰、成败,关系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进、倒退、荣辱,是所有炎黄子孙 特别是中国武家所必须认识、了解、明确的事情。
一、正邪攻击内涵
中国武学中的正即正道、正德、正大、正规、正当、正气(武家六正)之意,是人世 间积极、向上、进取等所有兴旺发达之象的根本,是武家所必须坚守的修德理念、信 念、意念。邪即邪道、邪德、邪心、邪行、邪气、邪念(武家六邪)之意,是人世间败落、 向下、退步等所有落后挨打之象的根本,是武家所必须抑制、控制、克制(武家三 制)、疗治、惩治、根治(武家三治)的治气首选。正邪攻击即中国武家在修德治气理 念支撑下所开展树人道、树人德、树正气、树风尚、树榜样、树典型(武家六树)的六 正攻击和六邪攻击,是武家所必须分明的认识问题。二者相对而立、相辅相成、对立 统一,是重要的武家阴阳辨证之一。在古老中国武哲的攻守辨证中,中国武家认为:“邪盛则动,恶盛则乱,正盛则 安,明盛则稳,正夺则定,邪夺则屠,故正则导之,邪则统之,乱则革之,安则兴之,万 不可一概而论。”也就是说,正邪双方的主次关系在动乱的人类攻杀战斗中从来都是
I术攻守理网
不固定,都是随着动乱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说,匡扶正义、扶助正气、打黑反恐、祛除 邪恶(武家四大天职),永远是中国武家立世的天职之一。为的就是改变邪正双方的 力量,平衡邪正双方的得失,把控邪正双方的既得利益,使人类永远向有利于自己的 方向而不断向前挺进、发展、进步。这也正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生存进程中、 百家滚滚红尘中,谁都难免错、误、狂、妄、麻、痹,但唯独武家不可以的根本所在。
二、扶正祛邪
扶正即永远扶持人间不倒的公心、公德、公道意识,是武家修德的永恒主题。祛 邪即永远祛除人间不耻的邪理、邪说、邪念意识,是武家治气的永恒主题。扶正祛邪 是指武家运用功法、技法、艺法、招数、技巧、谋略等各种有效攻击以扶助正气、树立 正道、打造正德、提高抗击堕落能力、增进人间六正意识而达到扶持六正、祛除六 邪、战胜作恶思潮、恢复人间正气的运武最终目标,是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的人间正 道打造,是武家宏观战略思维的根本理念,是中国武家的不朽天职。中国武学中的扶正祛邪方法很多,诸如奇袭、暗算、偷打、暗杀(武家四扶)、对 打、对杀、攻杀、绝杀(武家四祛)等所有攻击方法,都具有鲜明的攻邪作用,都属于 不朽的攻邪范畴,都属于消除邪恶的有效手段。其扶正的主要措施就是伸张正气、 匡扶正义、铲除邪恶,适用于所有的正盛邪虚攻击。在现实攻击中有一味邪恶的,其直接应用中国武家的四扶,即可完成大得民心 的扶正祛邪使命。但也有虽邪且以正包装,其危害、威胁、损毁更大。比如“喜文厌 武,喜扬烦骂,喜养恼打”,前面的喜文、喜扬、喜养都是无可置疑的,但后面的厌武、 烦骂,恼打则是最可怕、最致命、最害人的。中国武家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 骂真为害。武是比,戎是赛,无武无戎难存在。”并认为:“武是止戈,戎是格杀,兵是 卖命,无武戎格四起,无戎舍生撇命,无兵四面楚歌,乃人类之必然。”所以,人类只 有应用中国武家的四祛,才能完成大得民心的扶正祛邪使命。在临阵攻杀中,必须始终贯彻武家扶正祛邪的基本理念,必须根据对手的具体 情况,针对对手所表现的歪门邪道,施以恰到好处的攻击,才能真正做到,使正气得 以恢复而经久不衰,使邪气得以毁灭而难以自拔。其实在现实中,人世间所有的邪 正,均具有很大的自治性。中国武家认为:“正盛邪自避,正足邪自去,正挺邪自敛, 邪盛正自存,邪足正自安,邪挺正自守。”所以说,不要管歪风邪气如何猖獗,只要大 家尤其是武家能始终坚持六正的打造,一切歪风邪气都将不攻自破。倘若一味绝杀 也绝非人间正道。
三、祛邪扶正
祛邪扶正,即中国武家通过对邪恶态势的坚决祛除所获得的正气上升邪气下 降,即武家运用功法、技法、艺法、招数、技巧、谋略等各种具体攻击措施直捣邪恶所 在所达到的祛邪扶正目标。此法则主要适用于邪盛而正气虚无、邪狂而正气懦弱、邪妄而正气不足,或虽有正气而仍以邪盛为主。比如,社会道德沦丧、人间礼仪尽 失、世人规矩空无、贪污腐化成风、坑蒙拐骗成性、自私自利成德(人间六大斜象)所 导致的感情淡漠、三情成耻、自得成理,人心向背、野性成荣、兽性为耀(人间六大恶 果),都必须毫不犹豫采取祛邪扶正法则而使得邪气毁灭正生滋生,这是由武家宏 观战略思维所决定的。
实践证明,在邪盛正衰情况下正确处理正邪斗争矛盾应以驱邪为主。中国武家 认为:“邪恶致攻,乃欺压,奴役,录哨I」,毁灭,倒塌、破坏(人间六邪)也,故应以大邪 而攻之。”并认为:“人间百邪,千奇百怪,非正道所能降,故谋攻者,对攻者,纠攻者, 须依恶势力而为,据黑势力而对,按恐怖势力而攻(人间三邪势力)。”也就是说,对 待人间的三邪势力,必须采取不同的把控、克制、战胜措施,辨证而攻。因为,人间所 有的邪恶势力都训练有素,贪婪成性,无恶不作,坏事做尽,具体深奥的做邪实践和 为非作歹经验,故临阵的祛邪扶正,绝对不可粗心大意、常规所为、轻描淡写,必须 深入敌后,待时机成熟,即一举彻底把它消灭光。绝不能打蛇不死反被蛇咬而毙命, 擒虎不实反被虎食而呜呼。所以说,祛邪扶正所用的手段方法,必须精炼够恶、精到 过黑,精绝超恐。也就是说,打铁必须本身硬,走路必须两腿能。要惩恶必须更恶更 老练,要打黑必须更黑更精到,要反恐必须更恐更超绝。这正是中国之武(武术、武 学、武哲、武文化)的根本所在。中国武学中的祛邪扶正方法很多,四扶、四祛即可完全解决一般的邪恶问题。 但不乏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还须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诸如合作、联合、协作、互 助、加盟、增设、打入、渗透、雇佣、收编、帮助、邀请等多种攻击方法,都是攻邪所必 须的基本手段。在临阵攻击战斗中,只要能攻克、战胜、消灭掉邪恶,有助于抗御、制 止、终止邪恶对正气的伤损,有利于正气的保存、恢复、振兴的所有方法、手段、技 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的方法、手段、技巧。
四、先正后邪
在中国武术的攻击战斗中,一般均遵守着峙(木)、对(火)、攻(土)、着(金)、下 (水)的打斗基本原则。在武术的攻击战斗辩证中,攻属土,应该是木峙生火对、火对 生土攻、土攻生金着、金着生水下、水下生木峙,即峙生对、对生攻、攻生着、着生下、 下生峙的关系。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先峙(木)、对(火)、攻(土),后攻(土)、着 (金)、下(水)的先正后邪攻击法则。这是由对手的正道、正德、正规彰显所决定的, 是武家历经几千年修德、振兵、治气所形成的,是武家高层对局过于亢盛所导致的 必然结果,是武家宏观战略思维的基本理念。在临阵的武术攻杀战斗中,先正法则主要适用于对敌的规矩、规范、规则作战, 必须坚决打消、回避、排除所有的歪门邪道。因为在三规攻击格斗中,任何歪门邪道 都将受到裁判惩处、同道的鄙视、观众的咒骂。尤其在正气高涨、正道主宰、正德稳居的情况下,则更应坚守先正法则。后邪法则主要适用于对敌规矩、规范、规则作战 中,如果对手心志受损而致情绪失控、狂结愈甚、打斗失常,或对手藐视三规,藐视 裁判或裁判有失公平,则必须采用更加邪恶的手段坚决应对、克制、捣坏、取缔、制 裁所有一切的歪门邪道。但也许是阴谋、诡计、陷阱。故为使格局、场面不受影响,必 须采取漂亮、利索、干脆的手法,置对手于哑口无言的败局之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上上之策。古往今来,人类所有的攻击战斗,从来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其关系着自 己的出身、拳种的优劣、门派的正邪、家庭的背景、团队的修养、民族的德行、国家的 存亡。武术是人类最高尚的止戈之术,不是一开始便想打倒谁、战胜谁、消灭谁。那 是不知深浅,不知天高地厚,缺礼少教缺仪少养之为,是武盲的玩命、堵命、舍命之 举而不是武家守命、护命、保命之止戈之术。所以在日常打斗中必须斗下存阴、争下 存邪、攻下存黑,然后才可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常规对局。
五、先邪后正
先邪后正是中国武家对敌攻击作战所坚持的一贯法则。比如,公安武警战士在 治安执法中就必须坚持先邪后正的基本法则。因为,他们在治安执法中面对的绝大 多数,都是不法分子、违法犯罪分子、恐怖分子。在面对面的时候,只有立足于先邪 后正法则,才能在攻杀战斗中占足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故常在临阵攻击中采用先 邪后正法则,先给对手一个以下马威,然后再据实而行,这是武家宏观战略思维所 敲定的。在武术攻杀战斗中,先邪后正是指武家在面对歹徒、犯罪分子、恐怖分子和自 己的敌人以及突如其来攻击所作出的常规性的邪应正格,之所以邪应是因为来的 都是邪恶势力,之所以正格是因为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以恶制恶即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即将结束时必须树立武家所始终提倡的正格以彰显高尚、文明、阳光 的人间正道。中国武家就是以此来招架、应接、处理人间之邪恶攻击的。当然如果是 师徒相格、师师相格、徒徒相格,则必须是慈善对、和谐而对、温柔而对。
六、攻守作战中的邪与正
在中国武术的攻守作战中,邪即特指攻守作战中的对手,正即特指攻守作战中 的自己。其正邪的较量就是敌我双方的对拼,其辨证是以对和峙为依托的。其不仅 是武家攻守、对抗、作战的基本辨证,是武家高层对局所必须的基本标志,更是武术 攻守的具体战法考虑,是武家微观战术思维的基本内涵。武术对与峙的辨证论格,多为武家的高层对攻。就先对后峙来讲,主要适应于, 恶邪虽盛,但正气已实足到阳盛或阴充的程度,由于正气与恶邪都已达到一定高 度,不能单一攻伐,故应先对后峙俗称论对。待论对双方没有达成共格后,再进行正 面攻击俗称正对,或进行恶邪对抗俗称邪对,这就是武家所常讲的论、正、邪三对。 一般临阵上,对于某些对局,即多根据先峙后攻这一基本法则而开展敌我双方的论 对、正对、邪对。其中,论对即身体不接触的对抗,如对棋、对型、对口等;正对即身体 接触性的有德对抗,如比赛、打擂、训练等;邪对即身体接触性的惨无人道的无德对 抗,如行凶、杀人、绝杀等。
七、正邪兼施
在中国武学中,无论是微观战术思维即攻守作战中的邪与正,还是宏观战略思 维即如何开展攻守作战中的邪与正,在临阵实战中都应遵守正邪兼施的基本原则。 中国武家认为:“正者,端正而居,正道而发,正德而展;邪者,歪门而居,邪道而发, 缺德而展。正邪相对而立,辨证而行,无正则无邪,过正则见邪,无邪则无正,过邪则 见正,故正邪思维,万不可单一而辨,乃阴阳也。”也就是说,大千世界百杂碎,是无奇 不有,这便是大自然不朽的魅力。任何一味求正,任何一味求邪,是不科学、不自然、 不现实的,必将被科学、自然、现实所淘汰。当然树正祛邪是人类意识升华的结果,是 必须的。但不是教条的,而是辨证的。其适应于所有科学、自然、现实的人类攻守。在中国武学的临阵攻杀战斗辨证中,粗略地讲,都是以峙、对、攻、着、下等武家 攻守常规五辨为基础的。这是武术打斗的基本原则,也是常规打斗所必须应该遵守 的。其中,常规五辨的任何一辩,都拥有正施、邪施、正邪兼施的常性特征。有明显的 初级正施、邪施、正邪兼施,有灰暗的中级正施、邪施、正邪兼施,有自然的高级正 施、邪施、正邪兼施。其实,正邪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人为性,虽然天地之间有杆秤,人 间拥有大道、大德、大规下的正与邪,但对每一个人来讲,你认为是正的、好的、高尚 的,那就是正的、好的、高尚的,你就会遵守、歌颂、兴高采烈、劳而不苦。如果你认为 是邪的、坏的、低劣的,那就是邪的、坏的、低劣的,你就会抵制、侮蔑、泄气败兴、享 而痛苦。所以说,武家对人间正邪的认识是第一性的,正邪认识如果出了问题,那将 是人类最悲哀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斗争中、尤其是武术攻守中,正邪兼施是非常多见的。中国 武家认为:“无正不成道,无邪不成德”。所以作为武家必须分清现实生活中、人类斗 争中、尤其是武术攻守中的正与邪。只有在正邪的明确认识下,分清对手的邪正,才 能确定自己的攻击应是以正为主,还是以邪为主,还是正邪兼施。在一般的攻守辨 证中,如果对手邪盛,下手狠毒、无道、缺德,而自己正虚即慈悲、善良、心软,下手和 谐、柔软、点到为止,此为邪实正虚,极易获得人气、同情、支持,并取得祛邪的支撑, 则应着重于祛邪,兼以扶正即可。若对手胆识虚浅,正气大虚,余邪未尽,则应着重 于扶正,并兼以祛邪。总之,正邪兼施的原则,在临阵上最为多用,所有攻击的策略 用招,都应根据具体格情,分清正邪,而灵活辨证而为。
浏览6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