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 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它们都是以广义的 文化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 态,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路线 和走向以及人类的行为系统,包括民俗传统、经济体系、宗教信 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等。但在某些方面,地域文化又与文化 地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说来,文化地理学是以地理学为中 心展开文化探讨,其中的地区概念具有极强的地理学意义,而地 域文化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文化探讨,其地域概念通常 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它在产生之初是清晰的,但漫长 的历史逐渐泯灭了它们的地理学意义,变得疆域模糊,只剩下大 致的所在地区了。地区和地域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这是文化地理 学和地域文化的小异之处气

“勇怯有性,强弱有地。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蜀人 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 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地势所生,人气所受, 勇怯然也。”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特点十分突出。本章将主 要依据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对天津武术的地域文化定位及其特点 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贡献 力量。

邢莉,易华:炫S者札记),见偉原文ft},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1~2页。

【唐】李筌:《人无勇怯篇》,《太白阴经)〉,见《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子部•兵家类

第一节地域文化与地域武术文化

我国古人早就发现不同地区的民俗传统是有差异的,为此出 现了“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的做法。《诗经•国风)〉按照周 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等十五个地区汇集诗歌,生动地表现出各个文化区域风土人情的 不同,是我国将文化按地域区分的先声。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 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 俗”、“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 发”,《前汉书•地理志》中的这几句话表明该书的作者班固已经 认识到人的行为和观念与水土的构成和王侯的引导两个因素有 关。这个观点十分有价值,我们推而广之,地域文化的形成实际 上不外乎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两种主要因素。就天津武术文化而 言,其形成与发展亦不外乎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两个因素有 关。

―、中国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国语》中的 倜语》、《鲁语》、《晋语》、掷语》、憷语》、■语》分别 记述了不同地域的历史,可看作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区划分;周 代,中国曾有过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 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气唐朝时曾有北方 和南方两大文化区以及巴蜀、岭南、吴越、关东、关西五大文化

《礼记•王》。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亚区®。

文化地理学认为:“文化具有鲜明的群体性,每个群体及其 创造、吸收、融汇的文化占据着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域文化的 划分就是根据文化特征的相似性和发展历史方向的共同性,将某 些文化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的地域空间划为一个区域,而与 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区域区分开来。

“‘地域文化’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 ®,依据不同的标准有 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梳理文献,目前学术界的主要分类方式 有:

(—)二分法

划分区域文化最简单的是二分法,我们可以依据民族指标将 之分为“汉族文化区”(东南部农业文化区)和“少数民族文化 区”(内蒙古、维吾尔族、西藏等畜牧业文化区);依据自然环 境指标以秦岭一淮河为准线划分为南北文化区或从黑龙江的黑河 到云南省的腾冲为准线(胡焕庸线)划分为东西文化区。

(二) 三分法

比二分法更进一步的是三分法,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分为 “游牧文化区”、“海滨文化区”和“农耕文化区”或“游牧文化 区”、“农业文化区”和“半农半游牧文化区”。

(三) 四分法

任继愈先生将哲学地域性差别的原因归结为地区性文化传统 (即哲学思想有民族的、地域的国别特点)。据此,任继愈先生以 哲学所赖以存在的民间基础为据,将古代中国(特别是东周时

陈国生,杨晓霞:®代的文化区域>,《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 年第1期。

夏曰云,张二勋:仅化地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丨年版,第511页。

【韩】权锡焕:《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2页。

期)分为如下四个“文化区” ®:

邹鲁文化:周文化保存最多之区,儒家思想。

荆楚文化:庄周思想,重自然,轻人事。

三晋文化:法家、纵横家。

燕齐文化:管仲学派,礼法结合。

(四)七分法

许倬云认为中国文化“既能始终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 色,同时又能在小异之上颇见大同” ®。这里的“各个地区”主 要包括如下7个:

以沙漠、草原为主的蒙古地区。

以森林、山地为主的东北地区。

以黄土高原、黄土平原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湖泊、河流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自北向南的沿海地区和岛屿。

有高山、盆地和纵行谷地的西南地区。

遍布高山和高原的西北地区。

这七个地区形成的文化我们可依次称之为草原文化、黑土文 化、农耕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高山文化、丝路文化。

无独有偶,韩国学者权锡焕将中国文化分为7个体现中国文 化核心特点的区域,并给每一个区域文化一个核心词汇,有的区 域文化还进一步区分了文化亚区®。

这7个文化区分别为:“中原文化区”(中州文化亚区、晋 文化亚区、燕赵文化亚区)、“秦陇文化区”、“齐鲁文化区”、

任继愈:《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地区性),见《中华学术论文集北京:中 华书局,198丨年版,第46丨~472页。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2010年版, 第丨页。

【韩】权锡焕:《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巴蜀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吴文化亚区、越文化亚区、徽 文化亚区)、“荆楚文化区”、“岭南文化区”(岭南文化亚区、 闽台文化亚区);其核心词汇分别是“千年之都”、“丝绸之路”、 “孔孟之道”、“天府之国”、“江南水乡”、“桃园之梦”、“中 外之交”。

(五) 八分法

吴必虎在将中国文化分为东南部农业文化大区和西北部牧业 文化大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细化为8个文化区、16 个文化亚区,其中有的文化亚区还进一步区分为文化核区。

其8个文化区为:“中原文化区”、“关东文化区”、“扬子 文化区”、“西南文化区”、“东南文化区”、“蒙古文化区”、 “新疆文化区”、“青藏文化区”,其中前5个文化区属于东南部 农业文化大区,后3个属于西北部牧业文化大区。

每个文化区分解为2个文化亚区,依次为:黄土髙原文化亚 区(秦陇文化核区、三晋文化核区、中州文化核区)、黄淮海文 化亚区(齐鲁文化核区、燕赵文化核区)、松嫩平原文化亚区、 东北山地文化亚区、荆楚文化亚区、吴越文化亚区(吴文化核 区、越文化核区、徽文化核区)、巴蜀文化亚区、云贵高原文化 亚区、岭南文化亚区、闽台文化亚区、蒙古阴山文化亚区、阿拉 善文化亚区、南疆文化亚区、天山北疆文化亚区、吐蕃文化亚 区、海西山南文化亚区。

(六) 十分法

199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巨著《中华文化通 志》(1〇〇卷)被认为是继《四库全书》之后最大规模的丛书。 在该书的《地域文化典》中根据区域文化的自然环境、人文因 素、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等特点将中国文化划分为“秦陇文化”、 “中原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 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 化”等10个地域文化。韩国学者权锡焕认为“这种地域文化的

划分可以说是在按区域研究中国文化这一方面中国最早、最典范 的研究成果。” ®

另外,一些出版机构的丛书、大系等亦对中国地域文化进行 了不同的分类,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辽宁教育出版社创意编撰了

包括仨秦文化)〉、〈济鲁文化)〉、《中州文化>〉、侧楚文化>〉、 〈(燕赵文化>〉、《台湾文化)〉、〈误越文化)〉、俩淮文化)〉、鑛 州文化)〉、仨晋文化)〉、《巴蜀文化)〉、〈〈江西文化)〉、(A桂文 似、(A闽文化〉、鑛云文化>〉、〈决东文化>〉、〈〈草原文化)〉、 〈源州文俗〉、概右文似、牺域文俗〉、《岭南文似、《青 藏文化>〉、《陈楚文化)〉、《龄贵文化》等在内的24本地域文化 丛书;由武汉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冯天瑜教授和内蒙古大学林擀 教授担任总主编,由安徽、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五家教育 出版社共同合作出版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共包括《塞北文 俗〉、凇辽文似、〈洒域文似、倩藏文俗〉、《甘宁文ft)、 鑛云文化)〉、〈馈州文俗〉、《中州文化>〉、仨秦文俗〉、仨 晋文化)〉、《燕赵文化>〉、〈济鲁文化>〉、《巴蜀文化)〉、按徽文 化>〉、《江西文化)〉、侧楚文化)〉、〈误越文化)〉、《闽台文化>〉、 《岭南文化>〉等19卷。

二、中国的地域武术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的地域差异明显,其中尤以北方与南方 的差异最大。先秦诸子既有南北之别,其中孔、墨代表北方—— 实用理性,老、庄代表南方——关注自然天道,一实一虚分别开 启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北京大学胡兆量曾对南北文化进行研究,并归纳出如下十五

【韩】权锡焕:《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同,第 3页。

邓乔彬:《先秦诸子的地域文化特性>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4年第4期。

点差别:南矮北高、南瘦北胖、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繁北 齐、南老北孔、南柔北刚、南细北爽、南拳北腿、南骗北抢、南 船北马、南敞北封、南轻北重、南经北政、南下北上®。“十五 点差别”之一的“南拳北腿”恰恰点名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地域特 点。郭希汾认为:“技击之有南北二派,实由于天时地利之关 系,出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盖北方气候严寒,饮 食粗劣,北人生长期间,耐辛茹苦,成为习惯,故筋骨强健,远 胜南人。体质既殊,斯其技击之术,亦有不同。北派之拳术,气 势雄迈,力量深厚,有非南派所能及者,不过北人生性迟钝,不 若南人之灵动,故南派之技击,其变化神奇之处,亦有驾北派而 上之者”②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志禹先生长期致力于地域 武术文化的研究,“经初步勾勒”他将中国的地域武术文化划分 为“中州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化”、“吳越武术文化”、 “齐鲁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陇右武术文化”、“荆楚 武术文化”、“岭南武术文化”、“关东武术文化”、“秦晋武术 文化”、“闽台武术文化”、“滇黔武术文化”、“西域武术文 化”、“大漠武术文化”等14个武术文化区®。

无独有偶,人民体育出版社“从北到南选择了十个地域,以 地域文化为引导,以武术人文特点、武术名人轶事等为桥梁” “编写了第一批《中华武术传统名拳纵览》” ®,于2010年出版发 行。该丛书共包括i燕京武术》、《燕赵武术》、《中州武术》、 侧楚武术》、估越武术》、CA闽武术》、仨秦武术》、

胡兆量:《中国文化的区域对比研究>,认文地理)1998年第I期第5页。

郭希汾:《中国体育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丨993年版,第45页。

郭志禹:术文哲子集一一基本理论与思维的探新》,北京:现代教育出 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

周世勤.杨祥全:纖京武术•出版者的话》,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年版,第1页。

蜀武术》、〈济鲁武术》、CH晋武术》等〗〇本著作。

浏览1,3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