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闽人三十六姓
据郑晓《吾学编-皇明四夷考》记载:“洪武二十五年。392)中山王遣子 侄及陪臣子弟人国学。上喜礼遇独优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闽人三十六姓不仅善操舟,而且担负了琉球国与中国往来的文书的撰 写工作。“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管为指南之备。”他们在琉球定居后.将中国的文化带入琉球, 改变了琉球的教育与生活的许多方面。如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中国园林艺术、福建石雕技巧.都是由他们带去的。闽人移居琉球后在治理国家方面也 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有担任国相的程复和王茂.还有担任法司官的郑迥。 中国先进的文化。也通过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琉球,使琉球渐渐“风俗淳美”“易而为衣冠礼仪之乡匚根据学者考察,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就有闽人在琉球活动并定居还娶了琉球女为妻,并生儿育女。
之后还因为这些闽人有的姓不能繁衍后代.“或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 有的在航海中遇难身亡有的“因进贡潜居内地遂成业,年久不还本国”,造成 久米村的人□流失为了舟楫的建造和航行顺畅.为了便于沟通琉球与中国的往来琉球国王数次请求明朝再补三十六姓入琉球国。这些入琉球的福建人, 除了造船、操船、沟通文书外还积极发挥擅长从事对外贸易的特点,为琉球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在琉球的闽人.与到其他国家谋生的华人华侨不同由于琉球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在中国政府的保护与支持下发展的.所以这些有官方背景的移民也就充分融合进当地社会。不需要像在其他东南亚国家谋生的华人•要靠华人 社团作为依靠居住在相对固定的居所。现在,明代闽人=十六姓居住地“久米村”已经变成一个地名,久米村所在地已经成为冲绳当地人与闽人后裔共同居住的地方。
由于海上航行需要防御海盗如倭寇在海上的抢夺等就需要武器与武装人员。另外,尽管闽人人琉球.是有官方背景的移民备受航球王府与当地民众尊重但是作为侨居异乡的少数人群,也必须做好防身自卫。
三、琉球留学生
明太祖朱元璋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在颁令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同时,又提出“琉球国中山、山南二王皆向化才,可选寨官弟男子侄以充国子待读书知理,即遣归国。宜行文使知之”。第一批来中国学习的琉 球留学生是明洪武二十五年3392)5月,是琉球中山王察度的从子。从此来 中国留学的琉球学子历经数百年不绝。琉球来中国留学的学生分两类.一是 政府派遣,称之为官生,所有在华费用由中国政府负担,并在北京的国子监学 习。二是自费留学生,称之为勤学,有的受琉球王府派遣.中国政府不负责这部分琉球学生的费用,他们学习的内容也随其自由选择。根据统计,明清两 朝.由琉球政府派遣到中国的留学生共25批.每批3~4人或5~6人有案可
查的共84人。中国学者将琉球留学生进中国分为三个阶段:从洪武二十五年 (1392)起到成化十八年(1482)是早期,这个阶段派来的官生,都是琉球国王 亲国戚和达官显贵的子弟。第二阶段是1482—1802年,派来的官生几乎清一 色是久米村人,就是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的后商。第三阶段是从嘉庆七 年(1802)起到1869年,久米村人与首里人各占一半。
留学生中的官费生主要到北京学习中国的治国济世之学问。明代国子监课程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易》《礼》《春秋》等.还有律令、 朽、数、经等科。清代基本承袭明代旧制。明清两代对琉球留学生优待,从吃、 穿、用、住各方面给予细致的照顾.并派饱学之土组成教师团队,给予指导。清 代的皇帝还多次亲临视察.为国子监题匾。明清两朝为了确保琉球留学生学 有成效,对他们的课程、教学、纪律、学风等作 了具体的安排和规定。琉球学生在华一般学 制为四年.有时有人因故提早结业.但一般也 在=年以上。这些学成归国的留学生.通常 都得到了琉球王的重用。
留在福州的琉球馆(图2-8)(称之为“勤 学”)的留学生.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读 书习礼”的.通常在福州的琉球馆延师受业。 另一部分则在福建学习各种技能,《球阳》《久 米村家谱》等资料清楚记载着这些学习实用 技术的留学人员的动向:比如1465年,琉球 人金锵到福州学习历法;1490年,松氏比屋来 福建学习烟花药法;1605年.野国来学习番薯 栽培;1670年宿蓝田来学习制瓷;1685年魏土哲来学习兔唇缝合术;1734年,向秀实来学习制茶;等等。这些实用技术 的传人改善了琉球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琉球国民众的生活品质。
四、朝贡人
据日本学者赤岭诚纪《大航海时代的琉球》记载,明清琉球朝贡的使团来华达884次.其中明代537次.清代347次.除了朝贡外,琉球使团还担负着贺 天寿圣节、庆贺登极、贺元旦、请封、迎封、谢恩、、进香、接贡、报丧、护送官生、户场7护送中国难民、接官生回国、报倭警、 护送册封使回国、上书陈情乞求援兵 等任务。明初琉球国三王鼎立,各自 遣使入明“规模较小”429年,中山王 尚巴志统一琉球后,进贡使团人员与 人数有变化。通常有200余人,这个以 各种名义来朝的琉球使团贸易是他们 中大部分人的主要活动。
最初来中国的琉球船泊于泉州 港,由设在泉州的市舶司接待.成化年 间市舶司移到福建的政治、军事中心福州。这个琉球的200余人使团到达福州后仅20人左右北京。其余人留 存在福州,处理进贡船带来贸易的商品。从琉球船货物的人关、验证、封存、贸易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全部在政府官员监督下进行。政府有专门人员处理 这项贸易整个流程。比如琉球国船只随带的土产货物细到小铜炉、纸扇等都登记在册。琉球的商人也在隔州开展采购和其他商务活动。等进京的正使、副使等一行人在北京完成各类工作,问到福州后,再一起启程琉球。这使得大多数随进贡使来的琉球人在中国有了观察交流学习的机会。
为了赴京琉球使者安全起见中国政府规定了一套完备的护送制度。首先由福建地方政府挑选伴送的官员.全程护送;其次琉球使团所经各省需耍 派官员在入境处人迎,并护送出境。而各省所属州县的主要官员,也必须在己的管辖境内迎送琉球使臣。琉球使者在北京的活动持续数月在京的琉球人也好,在福州停留的琉球人也好.都有可能接触到各色的中国拳法。
按日本学者观点:在科技不发达的明清时期.对琉球人来说,到中国的朝 贡之旅,是死亡之旅。“每年派遣到中国的琉球船,无数沉入东海数干人死推,对于琉球的官员来说.中国之旅既是死亡之旅也是获得晋升的良机所以拼死而行。”这种出生人死的海上航行对中国官员来说也是如此。曾经有中国官员因拒绝出使琉球这种冒险的差役被免职的。这样明知充满艰险 而不停息的交往.关疑是会给琉球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
五、漂流民
在明清年代,遇台风等恶劣天气.航行在海上的船只遇难屡屡发生,幸运者则在被强风刮到沿海各处.被救助。这些被称为海难的事迹.在明清时期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中国海船漂到琉球琉球的海船漂到中国,这些遇难的船只和人员往往得到双方政府的救助。日本学者赤岭诚纪的《大航海时代之琉球》 对清代中国、琉球漂风难船做了统计.清代因风暴漂到中国的琉球船只350余只船只漂到福建的长乐、连江、平潭、霞浦、福鼎、莆田、惠安、漳浦、金门等地还漂到浙江定海、乐清、宁海、平阳、临海、玉环、永嘉、象山等地,不少船只漂到台湾各处,有的还漂到山东、江苏、广东直到天津。由于明清两代对邻国采取怀柔政策这些因风暴漂流的船民,生者得到救助,死者按身份不同得到厚葬。
在福建福州市就有两处比较集中的琉球人墓园,福建师范大学 校本部邻近就有琉球人墓,现在还保存比较完好,有专门人员看护,每年都有 琉球人前来祭祀。这里埋藏有来华的琉球国使团成员,有来华的琉球留学生. 墓葬中还有遇海难死亡琉球人。

浏览3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