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一个元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城市,受运河文化的影 响,天津文化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都 有关联。但特殊的地理位置却使兼容性的天津文化表现为一种 “文化孤岛”现象。

在郭志禹教授及其博士生申国卿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燕 赵武术文化区大体上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三个区 域® (亦即燕赵武术文化区共包括京都武术、津门武术和河北武 术三个文化亚区)。但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传统 名拳纵览》丛书中,1 燕赵武术》写的是河北武术、《燕京武 术》则写的是北京武术。这种矛盾的做法实际上给我们一个启 示:天津的武术文化与天津的方言岛现象一样,应是一个独立 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武术文化区,而不是武术文化亚区。其原因 应与如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学术语境中的燕赵文化大体相当于河北文化

燕赵文化中的“燕赵”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在历史上有广义 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燕赵”,泛指北起阴山南麓,南达黄河, 西至太行山,东临渤海,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内蒙 古自治区中南部以及山西北部、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狭义的 “燕赵”,指今天的河北省® (明清以后,燕赵就开始专指河北

申国卿:撫赵武术文化研究),《体育科学》2010年第4期第81页。

由于今天的河北在战国时分属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其中以燕、赵 最为著名,所以河北有燕赵之称。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和天津被划为直辖市,并分别建 立了京都文化、天津文化后,燕赵文化就成了河北地域文化的代名词。

省叼。而“燕赵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传承 和地域特征看,大体相当于今日行政区划所辖属的河北区域文 化”气“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北地域为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 与自然及其由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生活结构体系, 即河北大地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的总称”气“‘燕赵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这里的燕赵,代指 河北,因此燕赵文化等同于河北文化,它没有断代的时间概念, 是指现今的河北自古至今的文化,既包括该区域内各个阶段的历 史文化,又包括现今留存的文化内容,而不是特指某一历史阶段 内的文化” ®。当前,多数学者(尤其是河北的学者),多在此意 义上使用燕赵文化概念气

201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传统名拳纵览》 丛书中,〈〈燕赵武术》写的是河北武术、〈〈燕京武术》写的是北 京武术,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的燕赵文化概念®。

梁世和:优学与燕赵文化)〉,〈〈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第170页。

李振纲:〈〈燕赵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精神特质》,〈(文史哲》2005年第1期第 25页。

陈旭霞:〈〈燕赵文化脉理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第84页。

侯廷生、赵文化:《燕赵文化等概念的文化边界辨析》,〈〈河北建筑科技学 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刘建军、鲍玉仓:十年来燕赵文化研究的主要进展与思考》,《河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95页。当然,关于燕赵文化的区域还 有比较宽泛的理解,如南开大学金融系课题组就认为:“燕赵区域可以理解为北起燕 山一带、南近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东临渤海,涵盖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 地等多种地貌类型的一个区域。因此,燕赵文化基本上是兴起于这一区域和地理环境 中的历史传统文化”(南开大学金融系课题组:《燕赵文化)〉,《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年第3期第18页)。

刘建军,鲍玉仓:《三十年来燕赵文化研究的主要进展与思考》,《河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95页。当然,关于燕赵文化的区域还有 比较宽泛的理解,如南幵大学金融系课题组就认为:“燕赵区域可以理解为北起燕山 一带、南近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东临渤海,涵盖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 等多种地貌类型的一个区域。因此,燕赵文化基本上是兴起于这一区域和地理环境中 的历史传统文化。”(南开大学金融系课题组:《燕赵文化》,《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年第3期,第18页)。

二、天津的“方言岛”现象

“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元代诗人傅若金〈值沽口》 这首诗中的“吴”指江浙皖一带。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时直沽镇 是兵民杂居的史实,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元代的直沽已有了不少吴 人,但还不是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元代,天津的“方言岛” 还没有形成。“明朝初期天津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 从军经商的吴人成了天津卫人口的重要构成成分。再加上这些人 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 了天津卫的通用语,从而奠定了天津方言具有低平调这一特点的 基础。不论从何处来的移民其子孙也必然讲天津话,于是天津方

主f#吻:期.襄大部、宝坻人部•宁;可大拓 汉沽大部,埭:古小節(.fc).北段小郝(东.t)

_ «娜:承对

主荽彩咧:武滴大郎.茗戏十節(a南)

勤要小部(西南>

汽粑;Till次对,健骅个舲漓if系 I:饕菸嘀:靜濤大鄱.西请小部 <觖漓语系> .

武濟个霸(西麻 > .北屣小鞸(西(霸次对 东槠大瘭南大邾、墉右小却,大湣 火澳大部.静鴻个_ (东衛>.堵:在小郎(齑大港个#t脔)(婕狒个片)

北廉大灕.布窻全邾•餵_大罅 <本把> *东娇 遗南小商! <西>、塘名大杯

李世瑜,韩根东:《略论天津方言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 期第74页。

李世瑜,韩根东:《略论天津方言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 期第74页。

这里的天津方言或天津话指的是在市区即和平、南开、红 桥、河北、河东、河西六区和西郊大部分、东郊小部分的土著居 民们所使用的方言。这种方言在语音、语汇、语法和地域分布上 都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很像海洋中的一个岛屿,著名学者李世瑜 先生将之称之为“天津方言岛” 这个方言岛成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底边距旧城约一公里,尖端距旧城约二十二公里。天津 方言岛以北是蓟宝宁(蓟县、宝坻、宁河)话片,语言与河北唐 山话接近;天津方言岛西北部的北辰、武清以及东部塘沽部分地 区的方言接近北京话;天津方言岛南部地区津南、大港的大部分

①关于天津方言的语源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土著方言。或者说是由静海话在 声调发生演变后而逐步形成的。如王临惠、支建刚、王忠一在〈沃津方言的源流关系 刍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中认为:“天津方言属于冀 鲁官话,从共时平面和历史比较来看,其底层与周边方言一致而与安徽淮北地区的方 言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关的历史文献及移民资料不支持天津居民来自安徽宿州、固镇 一带的说法。因此,天津方言不是移民方言,它是在其底层方言的基础上受到北京官 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的影响渐次形成的。”伶军撰文«津方言的形成——静海 话是流不是源》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认为:“天津方言是在河北方言 的基础上融合了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浙等方言的一些特点而形成的。这就使 天津方言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同河北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像方言岛,又不是孤岛。” 二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村移来的。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根据志书所载许多早期人 物籍贯是山西,文献中也有自山西移民的记载,故也主此说。三说是‘燕王扫北’时从 江苏、安徽移来的。李世瑜先生认为:从语言现象上看,第三种说法较符合实际。因 天津地区在"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不断移民到这里,江淮人逐渐地占了压倒优 势,才确立了天津方言岛。我们不否认从山西或其他地方也有移民来天津,但由于不 是大批的,无论是操什么方言,也都会被同化于那占压倒优势的方言(李世瑜,韩根 东:《略论天津方言岛》,津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2期第73页)。另周金泰 在津方言岛成因之历史学推测——以明成祖政治活动与天津方言岛演变之关系为 中心》(2011年,指导教师冯贤亮)一文中认为,“明初卫所移民是天津方言岛形成 的决定力量”;王光汉在《论天津方言岛的形成因于淮军>〉(《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2年第4期)一文中“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对天津方言发源于固镇话的说法 提出质疑”,该文认为:“天津虽得名于六百年前的朱様,‘燕王扫北’或有一些凤 阳一带的人曾居留于天津,但六百多年的语言变化,不可能使并不闭塞的天津和一直 生活在皖北尤其是固镇的人语言变化同步。基于对天津与合肥方言异同之处的比较, 通过对淮军主要由合肥周边人组成且长期驻扎天津,占当时天津人口比重很大等一系 列史实的考察,指出‘天津方言岛’的形成主要是因于一百年前的淮军的影响。”

地区属于河北沧州话片;杨村镇,北郊双街、双口,说武清话; 从市中心向北,过了北马路、北大关、河北大街,这属于天津话 的地界,但一过了旱桥,那就变味了,成了北辰话。北郊北仓、 宜兴埠、西堤头、市区西沽、丁字沽,明显不同于天津话。北辰 方言具有武清话与天津话之间过渡的性质;天津市区的西南部地 区基本属于静海方言区。西郊杨柳青镇、南郊咸水沽镇,说静海 话;南郊小站镇,说沧州话天津等腰三角形 "天津方言岛"学说

方言岛示意图2 创始人李世瑜(1922—2010)

“地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其典型的外在特征 就是方言。” ®天津著名作家林希在〈仇河下梢说码头》一文中写到:

天津人讲“精气神儿”,天津人骂人是“死蔫蛆”,全都是码 头遗风。天津人连吃饭都带着码头气派,天津人吃煎饼果子,吃 大饼卷牛肉,把这种吃法叫“吹喇叭”,就是不能因为吃饭误了

谭汝为:沃津方言与地域文化K《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0期第121页。

李世瑜,韩根东:《略论天津方言岛》,沃津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2 期第72页。

谭汝为:《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0期第125

潮起潮落的时间……既要相互适应,又恪守自己的生活方式, “混个热闹”,把钱挣到手是“真格的”。天津人讲最后目的,不 注重过程,只要“大面儿”上过得去,没有那么多规矩板眼。光 在一个码头上混,天津人说是“栖锅底”算不得是本事,要有本 事跑码头,在各个码头间跑来跑去,这,就是《日出》里胡四说 的那个名词“吃得开”……“老牛筋”不行,“老执鬼”不行, 先要有“人缘儿”,然后才会有“饭缘儿”。必须八面玲珑,天津 人说要会“来事儿”,如此,才能在天津这个大码头上“横趟”。

上文中提的“精气神儿”、“死蔫蛆”、“吹喇叭”、“混个 热闹”、“真格的”、“大面儿”、“吃得开”、“老牛筋”、“老 执鬼”、“人缘儿”、“饭缘儿”、“来事儿”、“横趟”等富有天 津地域文化色彩,体现出天津人热情、幽默、直爽、豪放的性格 特点。

“广东人吃材料,上海人吃情调,天津人吃味道。”值得注 意的是,“天津在地域上虽身处冀地却在历史上深受徽齐文化影 响,正如上海身处吴地却深受越楚文化影响一样,是一种非常有 趣的‘食文化飞地现象’。” ®无论是“天津方言岛”现象还是 “食文化飞地现象”都在揭示着天津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的 北面是文化底蕴丰厚的皇城根文化,它的南面则是广饶的农耕文 化区。无论是京师文化、还是农耕文化,天津文化均无法对其形 成强有力的影响。这样,就像“天津方言岛”一样,天津文化也 呈现出“文化孤岛”的特性。

三、天津的历史并不长,且有自身的文化特点

“中国区域文化的基本格局奠定于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艾伯亭,刘建,田野等:〈〈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研究一以天津市为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雷虹霁:《秦汉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研究综论》,《民族艺术》2002年第2 期第丨04页。

时期,天津虽然已经出现了以渔、农和盐业为生的人口生活聚 落,但这一带并不繁盛。天津真正的兴盛实际上起始于1404年, 天津设卫。随后,天津历经天津州(1725年)、天津府(1731 年)、开埠(1860年)、八国联军攻陷(1900年)、国民政府设立 特别市(1928年)、沦陷为日本殖民地(1937年)、天津解放 (1949年)等重大事件后,发展至今已经从漕运码头、军事卫所、 商业都会、开埠城市演变成为一个超千万人口的综合性大都市、 北方经济中心、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正是由于天津城市变迁的 上述原因,天津文化的原生文化不明显,而表现为多源性、兼容 性的特点,成为运河文化、盐商文化、老城文化、码头文化、寓 公文化、租界文化、精英文化的栖息地,形成了天津人民精明、 好客、尚武的性格,形成了天津文化基因亦洋亦土、亦南亦北、 亦庄亦谐的特征(D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特有的地缘优势使天津成为一个移民城 市,从而使天津武术文化表现出兼容和创新性的特点。另外,由 于天津处在京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包围中,天津的“文化孤岛” 身份又使天津武术文化表现为主体性的特点,并次生出辐射性 弱、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特点。

(一)天津武术文化的兼容性强

京杭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她在贯通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同时,也把燕赵文化 圈、齐鲁文化圈、荆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等四大文化圈有机地 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带。

“与欧洲民族相比较,中华民族的迁移频率和迁移行为均不 明显,呈现出‘安土重迁’的民族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华 民族的这种“安土重迁”特性只是就中国历史的整体而言的。

①艾伯亭,刘建,田野等:《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北京:中国建筑t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2页。

“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不 仅长期存在,而且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这种人口迁移的绝对数 量和规模都很大,甚至在某些时候、局部地区超过欧美。这样, 在这种‘安土重迁’民族特性掩盖下,中国历史上又存在着十分 频繁的人口迁移现象。” ®

中国历史上存在的这种频繁人口迁移现象在天津表现得尤其 明显。天津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其人口组成典型地表现为 土著人口少而移民多。也正因为此,天津文化呈现出典型的兼容 性特点,其文化源头主要来自运河文化(商人文化)、老城文化 (军卫文化)、码头文化(难民文化)、寓公文化(政客文化)、租 界文化(洋人文化)和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六个方面。

“天津土棍之多甲于各省”气关于天津文化的兼容性,天 津出现的“混混儿”现象是一个绝佳的例证。当近代社会出现波 动,人们需要社会秩序时,天津人往往能够看到“混混儿”的身 影。他们混迹于皇会、救火会等组织中充当了地方争执和社区问 题的调解人而一方面受到了下层民众的钦佩和拥护,另一方面又 受到社会精英的批判。可以说,“混混儿”是天津卫文化和难民 文化结合的一个畸形儿,具有典型的兼容性。

移民的涌入和扎根繁殖使回族重刀武术、迷踪拳、北少林武 术、无极拳等传统武术流派纷纷进人天津并流传下来,成为天津 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天津流传的传统武术流派 大多数是由外地移民带入并经过天津人传承下来的。

(二)天津武术文化的创新性大

多种文化的汇聚极易产生文化创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赵林先生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曾指出中国文化“以夏变夷”的

范玉春:®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12-13 页。

【清】张焘:健门杂记(卷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 87页。

模式,导致了中国文化上的超稳定结构,表现为生物学上的“米 亚德现象”。而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它呈现出一种融合更新的模 式,表现出不同文化融会后的一种“文化杂交”优势,导致了整 个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和自我超越A

天津是一个多种文化汇聚的地方,这种“文化杂交”后的自 我超越在武术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天 津流传的“小拳种”特别多,如在沧州迷踪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迷踪艺,在北京八卦掌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程式高派八卦掌,在山 西、河北形意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新式拳法——象形术”气 在形意拳、大成拳基础上衍生而出的心会掌、螺旋拳,在太极拳 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李式太极拳、龙形太极拳、太乙十三式、八卦 太极拳、开合太极拳、东岳太极拳以及在形意拳、大成拳、螺旋 拳、心会掌、太极拳等基础上创编、适合大众健身需要的龟鹤拳 等。

天津武术文化的这种创新性在文学中亦有很好的体现。津味 文学作家冯骥才在其《神鞭>〉中就描绘了一个善于变化、创新的 “傻二”形象。其祖宗原本练一种脑袋上的功夫——向心拳,这 种拳法为了交手时不叫对方抓住头发而必须仿效和尚剃光头。清 军入关后,男人必须留辫子,傻二的祖上没有办法,只好把功夫 改用在辫子上,创编出独异奇绝的辫子功。民国时期,洋枪兴 起,傻二又将辫子剪掉而练成了神枪手。在这篇文学名著中,冯 骥才为我们展现了天津人“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 割”、“有能耐就变”、“‘鞭’剪了, ‘神’却留着”、“这一 变,又是绝活”的创新精神。

无独有偶,善于描写京城生活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亦

赵林:《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3~5页。

李仲轩口述,徐浩峰整理:(ffi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有类似的一篇文学名著《断魂枪》气在这篇作品中,老舍描绘 了一个沙子龙的人,他精通五虎断魂枪,人称“神枪沙子龙”。 剧烈的社会变革,使沙子龙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 的”,他的镖局已经改成了客栈。当孙老者真诚地想跟随他学习 那套枪法时,沙子龙坚决予以回绝,他说:“那条枪和那套枪都 跟我人棺材,一齐入棺材”,就是“不传”。

 

 

老舍《断魂枪》书影 冯骥才〈〈神鞭> 书影一个“不传”,一个“有能耐就变”,两个“枪王”在面对外 来文化冲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反映出了作者 对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思考,“然而,作者自身的气质和时代的因

①创作〈浙魂枪》的时候,老舍正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这一时期,老舍的身 体出现了问题,于是他开始跟随当地一名拳师练习武术并激发出创作的灵感,打算写 篇长篇小说tl拳师)。后来,因种种原因,写作计划未能完成。但老舍以其中的主 要情节为主,创作出了短篇小说《断魂枪》。

素,使两位枪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气

(三)天津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强

天津文化除具有兼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主体性 的特点。这个文化特点的形成与天津的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 天津的北面是富含皇城文化的京城文化,南部则是辽阔的农耕文 化,两个文化均很强大,天津文化根本无法对其产生影响,从而 使天津文化成为一个“文化孤岛”,在这个“文化孤岛”上生存 的武术因此而有了主体性的特点,造成天津武术强大的生命力。 如苗刀从河北桑园流传入天津独流后,顽强地传承下来,而河北 桑园则失传了。程派高式八卦掌自山东无棣县高义盛及刘凤彩创 编后在天津流传下来,而山东则几乎没有传人。另外无极拳、拦 手门等均具有类似的情况,这与天津武术文化的主体性有极大的 关系。

近现代以来,天津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区,天津武术文化主体 性强的特点又造成天津武术的管理机构不健全、天津武术文化的 辐射性弱两大次生特点。

天津武术的管理机构不健全

天津市至今没有建立起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或武术院等有行政 行为的机构,天津的武术工作基本由成立于1984年、办公地点 设在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天津市武术协会来进行,由副秘书

①李琴,陈利民:《枪王一老舍〈断魂枪〉与冯骥才〈神鞭)之比较>〉,〈傭 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16页;生活在北京市井中的老舍,从小就目睹了 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在这场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思考过程中老舍是 痛苦的。沙子龙以“不传”来抵抗时代的变化,而老舍则用“沉湖”给现实以沉重的 打击。但需要注意的是,老舍和沙子龙绝不是逃避的弱者,他们只是用独特的方式表 达了自己的愤慨与反抗;近些年,冯骥才全身心投人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X作 中,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他创作《神鞭>〉的时代已与老舍不同。此时,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里,思想上的启蒙和审美上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国70 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化大旗,在这样的时代语境里,“傻二”并不傻,他知道在这 个变迁的时代,只有正确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用于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才能前进。 长来负责日常工作。这种没有相应编制、管理岗位和专项经费支 持且武术协会的机构成员均为兼职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天津 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致使近些年来天津的武术工作严重滞后, 武术段位工作、武术遗产的挖掘与整理、竞技武术散打的开展等 均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天津武术文化的辐射性太弱

民国时期,虽然有天津的霍元甲在上海扬名,被誉为“精武 元祖”、独流的苗刀技艺也通过河北保定的“苗刀营”而流传全 国,但总体而言,天津的武术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上辐射性太弱。 外界对天津武术了解得太少以至于出现了如下两种情形:

200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中华武术传统 名拳纵览>〉丛书,内容涉及北京武术、河北武术、陕西武术、福 建武术、浙江武术、湖北武术、四川武术、山东武术、河南武 术、山西武术十个地域,根本没将〈沃津武术》规划在内。2010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又准备出版县查拳》、《蠢县戳脚》、 〈棚台螳螂拳》等著作,亦没有天津的拳种。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地域武术文化成为 研究的热点。上海体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郭志禹教授对全国的武 术文化进行了地域划分,将其分为中州武术、齐鲁武术、燕赵武 术、西域域武术以及大漠武术等十四个武术文化区。天津武术被 划归入燕赵武术文化区内,实际上,这是对天津武术文化的一种 误读,是由于天津武术文化的辐射性太弱而引起的一种误会。

正是在天津这种多元、兼容的文化环境里产生的津门武术文 化虽然与北京武术、河北武术、山东武术、河南武术、荆楚武 术、江浙武术等均有关联,但在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近代西方 体育的影响下却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武 术文化区。

一、天津武术大事记

唐代,杜甫写下了“渔阳豪杰地”、“幽燕盛用武”的诗句, 盛赞天津蓟县一带尚武。

1404年,天津设“卫”,大批军队驻扎天津。

明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被任命为总兵官,镇守蓟州、 永平、山海关等处。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 在此期间,戚继光完成了他的不朽军事著作〈练兵实纪>〉。

明末清初,天津北辰区的北仓少练老会开始活动3

1650年,李金刚将自己所学定名为拦手门武艺。

1832年,少林功力拳大师王大友来到王秦庄落户,并成立了 众婴少练会。

1853年10月,太平天国北伐军一举攻下静海、独流和杨柳 青。

1853年,宜兴埠人温长湧在武举考试中一举夺得一甲第一名 进士及第武状元。自此,宜兴埠武风日盛。清末,独流通背拳大 师刘玉春之徒李金富来到宜兴埠授徒,其后人成立了永新少林 会,传授“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

1865年,程派高式八卦掌创始人高义盛出生在山东省无棣县 大山乡大庄子村。

1866年,五行通背拳大师张策出生在天津市武清区下伍旗镇 马神庙村。

1891年,任向荣、刘玉春桑园换艺得苗刀。

1898年,李存义来到北辰区刘快庄授徒。

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当年,著名武侠小说家 郑证因在天津西沽降生。

1910年7月7日,霍元甲、陈公哲等人在上海创办了 “中国 精武体操学校”。

1912年6月16日,以“发展中国固有武术,振起国民尚武 精神”为宗旨的天津武士会在天津三条石直隶自治研究会举行了 中华武士会“成立会”;9月8日,中华武士会在天津市河北公园 召开了“正式成立会”并“兼行开学礼”。

1915年,韩慕侠在南开学校教授武术,周恩来、刘清扬、乔 咏菊、乔咏荷等从其学。

1917年1月,李式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去世。

1918年9月,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在北京中央公园举行“万国 赛武会”,李存义、张占魁、韩慕侠等参与。

1920年,回族重刀武术第三代传人曹金藻创办了市隐国术 社。

1921年,曹锟保定练兵,任向荣、刘玉春教授苗刀。自此, 苗刀逐渐走向全国。

1922年10—11月,陈公哲、罗啸敖、卢炜昌等率领的上海 精武旅行游艺团与天津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1925年,净业国技研究社成立,程海亭任社长。

1928年,天津市国术馆成立,马良任馆长、王毅夫任副馆长。

1928年,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宫白羽来到天津谋生。同年, 著名武侠小说家李寿民亦来到天津C大公报>〉当校对、编辑。

1928年12月23日,河北省国术馆在南开中学大礼堂举行成 立大会,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任会长、北平警备司令兼陆军42 师师长张荫梧为副馆长。

1929年2月3日,天津县国术馆在东马路成立。

1931年春天,高铠庭在天后宫开设无极国术研究社。

1932年8月7日,伏公报)〉发表社论《今后之国民体育问 题>〉,倡导“土体育”。该社论引发了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土洋 体育之争”。

1942年,日军清扫抗日武装时将北少林寺焚毁。从此,北少 林武术散落民间。

1946年,“国立体专”迁到天津河北体育场;1948年,庞 玉森等人试图恢复中央国术馆,但不久天津就解放了; 1949年8 月,“国立体专”并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

1951年,天津市武术运动工作委员会成立,张文广任主席。 1953年11月8—12日,“第一届民运会”在天津举办。

1963年,大成拳/意拳宗师王芗斋在天津去世。

1984年,天津市武术运动协会成立。

1984年,冯骥才撰写了《神鞭)〉,发表在《小说家》1984年 第3期上。

1985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天津举行。

1986年11月,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天津举办。举办期 间,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1988年9月15日,“国立体专校友会”在天津体育学院成立。

1990年6月30日,天津精武体育会在霍元甲的老家小南河成立。

1992年,天津市南开区成为全国第一批武术之乡。

1995年4月5日清明节,程派高式八卦掌第二代传人刘凤彩 立碑仪式在刘凤彩故居——山东省无棣县大山乡刘家黄龙湾村举行。

1996年,天津市武术运动协会陈式太极拳和八卦掌两个专业委员会成立。

1996年10月28日一 11月1日,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在天津召开。

1999年8月,霍元甲文武学校宣告成立。

2000年1月1日7点,门惠丰在泰山顶演练“东岳太极拳”。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面向全国征集优秀 武术健身功法,最后共有八套功法入选,其中“龟鹤拳健身操” 为“津门武林二张”张鸿駿、张鸿骠所创编。

2006年,天津市武术协会批准成立无极门研究会、孙氏拳研 究会、武式郝为真开合太极拳研究会、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会等 五个研究会。

2006年5月20日,天津重刀武术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天津武术协会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会成立,刘金旺 任会长、刘树行任秘书长。

2007年天津市武术协会批准成立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陈式太 极拳研究会、八极拳研究会。

2007年1月6日,天津市武术协会无极武术研究会成立。

2007年6月8日,回族重刀武术、拦手门武术、北仓少练老 会、霍氏练手拳、北少林武术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天 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10月23日,李式太极拳、无极拳、鲍式八极拳、独 流通背拳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

2010年天津市武术协会批准成立拦手门武术研究会、迷踪拳 研究会。

2010年12月15日-16日,全国武术对练大奖赛在天津理工

大学举办。

2011年5月23日,拦手门武术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9月6日-8日,天津市红桥区政府和红桥区政协联 合举办了“纪念中华武士会百年系列活动”。

2013年2月27日,2013全国武术协会主席、秘书长联席会 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期间,十二运武术项目赛风赛纪和反兴奋 剂工作会议及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也同时召开。

二、“第一届民运会”武术运动员姓名号码对照表

西北区(男15人,女1人,共计16人)

(1)苗玉龙、(2)马子珍、(3)马子才、(4)朱文芳、 (5)张景福、(6)马平安、(7)张永泉、(8)喇应章、(9) 陈鹿义、(10)冯俊骥、(11)张生芳、(12)冯建勋、(13) 张桐、(14)穆子杰、(15)段俊明、(16)马丽云(女)。

东北区(男25人,女1人,共计26人)

(17)原庆春、(18)高志平、(19)周明德、(20)、薛 仪衡、(21)成传锐、(22)林子源、(23)徐永喜、(24)申 金儒、(25)段德贵、(26)张万成、(27)王树章、(28)史 延秀、(29)刘鸿仁、(30)刘国富、(31)张植彬(滨)、 (32)施鸿义、(33)张凤翔、(34)孙鸣九、(35)吴凤鸣、 (36)张继修、(37)傅洪德、(38)周信有、(39)李国珍、 (4〇)吴正清、(41)李景新、(42)潘恒蕙(女)。

华东区(男11人,女5人,共计16人)

(43)李赞成(臣)、(44)周永福、(45)周永祥、(46) 朱宪章、(47)赵瑞章、(48)解恩礼、(49)邱桂香、(50) 蔡龙云、(51)蔡鸿祥、(52)胡汉平、(53)邵善康、(54) 章海深、(55)王菊蓉(女)、(56)金莲芳(女)、(57)佟佩 云(女)、(58)高君珠(女)。

华北区(男23人,女4人,共计27人)

(60)吴桐、(61)宋标、(62)郑成权、(63)邓鸣 (鸿)藻、(64)刘万福、(65)王侠林(女)、(66)马熙春、 (67)高紫云、(68)王树裳、(69)傅仲武、(70)傅来燕、 (71)田永福、(72)松秉堃、(73)陈福生、(74)王金声、
(75)赵淑琴(女)、(76)武淑清(女)、(77)张旭初、(78) 徐德信、(79)郝学儒、(80)张紫绶、(81)刘学会、(82) 胡玉书、(83)刘宝树、(84)孙世广、(85)李恩贵、(86) 任俊祥。

西南区(男27人,女5人,共计32人)

(87)王树田、(88)蓝素贞(女)、(89)李雅轩、(90) 喻俊卿、(91)张怀清、(92)杨英侠(女)、(93)关福全、 (94)刁良友、(95)王之和、(96)彭章全、(97)熊延中、 (98)冯宝昇、(99)周国荣、(100)周克钦、(101)刘健龙、 (102)李茂堂、(103)廖仲烈、(104)周子能、(105)黄炳 南、(106)李岚杰、(107)刘天模、(108)文昌雄、(109) 李毅立、(110)张腾蚊、(111)黄秀珍(女)、(112)李春燕 (女)、(113)魏效候(女)、(丨⑷周北涛、(115)萧应鹏、 (116)闵观宏、(117)赵锦才、(118)杨国忠。

中南区(男8人,女4人,共计12人)

(119)董太凤、(120)李元超、(121)刘杞荣、(123) 曹振华、(124)李培信、(125)卜文德、(126)聂增永、 (127)刘玉华(女)、(128)马玉霞(女)、(129)马春喜 (女)、(130)崔华、(131)刘凤鳞(女)。

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男14人)

(132)孙奎元、(133)许臣福、(134)刘振家、(135) 毛铁山、(136)杨连贵、(137)杨立德、(138)戚毛大、 (139)戚炳富、(140)鲁兰柱、(141)郭兰地、(142)房洪 纪、(143)杨洪元、(144)杨桂成、(145)马述珍。

(中间缺59号、122号,共丨43人)

三、“第一届民运会”武术受奖者名单

西北区(9人)

苗玉龙、张景福、马平安、张永泉、冯俊骥、冯建勋、张

桐、穆子杰、马丽云(女)。

东北区(17人)

原庆春、薛仪衡、成传锐、林子源、申金儒、张万成、史延 秀、刘鸿仁、刘国富、张植彬(滨)、施鸿义、张凤翔、孙鸣九、 吴凤鸣、张继修、周信有、李景新。

华东区(16人)

李赞臣、周永福、周永祥、朱宪章、赵瑞章、解恩礼、邱桂 香、蔡龙云、蔡鸿祥、胡汉平、邵善康、章海深、王菊蓉(女)、 金莲芳(女)、彳冬佩云(女)、高君珠(女)。

华北区(19人)

吴桐、郑成权、邓鸿藻、马熙春、高紫云、王树裳、田永 福、松秉堃、陈福生、王金声、赵淑琴(女)、武淑清(女)、郝 学儒、张紫绶、刘学会、刘宝树、孙世广、李恩贵、任俊祥。

西南区(19人)

王树田、蓝素贞(女)、李雅轩、喻俊卿、关福全、王之和、 周克钦、黄炳南、刘天模、李毅立、张腾蚊、黄秀珍(女)、李 春燕(女)、魏效候(女)、周北涛、萧应鹏、闵观宏、赵锦才、 杨国忠。

中南区(9人)

李元超、曹振华、李培信、卜文德、聂增永、刘玉华(女)、 马春喜(女)、崔华、刘凤鱗(女)。

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9人)

孙奎元、刘振家、杨连贵、杨立德、戚毛大、戚炳富、房弘 基(洪纪)、杨桂成、马述珍。

(共98人获奖)

四、“第一届民运会”优秀运动员表演晚会节目单

西南李春燕的地躺刀

西南周克钦的定唐鞭

华蔡云和蔡信和的矛盾对打

西南蓝素贞的自然剑

华北田永福和王金声的空手夺刀

华北张万成的荷叶单刀

西南赵锦才的三节棍

华北李文贞的飞虎拳

西南杨国忠和李毅立的对劈刀

西南刁正中和刁良友的象脚鼓舞

华东高君珠的蟠龙剑

华东邵善康的醉拳

华北田永福的哪吒枪

中南马春喜(时年十三岁)的峨眉剑

西南黄秀珍的护头双钩

华北刘宝树、任俊峰的醉汉擒猴

铁路高全荣的花式弹丸

铁路刘振家的方便铲

华东蔡鸿祥和蔡龙云的对拳

西南李毅立和魏效侯的武当对剑

华北宋秉堃(时年十一岁)的六合拳

华东邱桂香(时年十三岁)的提袍剑

华北李恩贵的鸭形拳

华北高瑞周的太极拳

中南沈少三的花样石锁

东北原庆春的春秋大刀

铁道房洪纪的刀加鞭

华东宋保生和中南沈少三的摔角(跤)

内蒙古摔跤表演(增格、色登、旺楚克等八人)

东北权景子、李乙顺、郑辰星的朝鲜跳板

华北张宝忠、张英杰的硬弓

西南蓝素贞的绵拳

华东金莲芳和恪佩云的拐进剑

华东宗祥生(时年六十八岁)的童子功

西北刘宝君的形意拳十二形合练

华东胡汉平的武松脱铐拳

华东邵善康的九节鞭

西北张桐的六合刀

东北成传锐的奇形剑

西南彭章全和熊延中的三节棍进棍

西南郑怀贤和王树田的空手夺枪

东北张植滨(时年八岁)的八方刀

华东孙文宝的螳螂拳

华东王菊蓉的青龙双剑

华东胡汉平和章海深的单刀进枪

西南郑怀贤的飞叉

华东蔡鸿祥和蔡龙云的对拳

华北张文广和中南温敬铭的对擒拿

东北李天骥和张继修的太极对剑

西北苗玉龙(时年七十八岁)的醉棍

西南萧(肖)应鹏的猴形拳

华北李文贞的太极十三剑二路

五、天津武术高段位者名单

中国武术协会自1998年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以来,截 止到2013年,天津共有(八段8人、七段41人®)人获得了 武术高段位,其具体情况为:

一、1998年第一批武术高段位(共112人)批准天津七段两 人:李士廉、李文贞。

①获得八段的七段不包括在内。

二、 !999年第二批武术高段位(共252人)批准天津七段七 人:刘宝玉、苏振萍、吴锦雄、张鸿骏、张鸿骠、单锡文、郭秀 英。

三、 2003年第五批武术高段位(共204人)批准天津七段十 二人:王志勤、刘树行、刘鸿昌、齐玉奎、张长在、张晓鹏、侯 立征、侯冬媚、赵振忠、郎荣标、高谊、高秀明。

四、 2006年第六批武术高段位(共165人)批准天津七段六 人:牛钟明、商宝良、张茂清、杨洪友、王如良、李亭全。

五、 2007年第七批武术高段位(共211人)批准天津七段九 人:戈国良、李学义、葛书贤、韩宝顺、高铁静、周宝田、高金 华、张文仲、杨建生。

六、 2008年第八批武术高段位(共152人)批准天津武术八 段两人:刘树行、张鸿骏;七段九人:高文山、吕广臣、梅杭 强、齐玉华、陈武星、曲宗奎、李拓元、李庭吉、马杰。

七、 2009年第九批武术高段位(共115人)批准天津八段三 人:张长在、邱建华、单锡文;七段二人:李寿山、杨祥全。

八、 2010年第十批武术高段位(共122人)批准天津七段一 人:王克发。

九、 201丨年第十一批武术高段位(共149人)八段三人:牛 钟明、张茂清、张鸿骠。

六、天津市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

名录

天津市国家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序号项目批次(批准年份)代表性传承人 (批准年份)备注
1回族重刀武术第一批(2006)曹仕杰(2007) 
2拦手门武术第三批(2011)  

 



















































































序号项目级别批次及 批准年份代表性传承人、 级别及批准年份申报单位
1回族

重刀武术
市级第一批

(2007)
曹仕杰、曹仕伟 (市级2008)红桥区
2拦手门武术市级第一批

(2007)
张文仲 (市级2008)河东区
3霍氏练手拳市级第一批

(2007)
 西青区
4北仓少练老会市级第一批

(2007)
屈宝祥 (市级2008)北辰区
5北少林武术市级第一批

(2007)
商宝良 (市级2008)蓟县
6无极拳市级第二批

(2009)
高铁静 (市级2011)东HR区
7鲍式八级拳市级第二批

(2009)
鲍雅齐 (市级2011)北辰区
8李式太极拳市级第二批

(2009)
贾仕文 (市级2011)武清区
9独流通背拳市级第二批

(2009)
孙金生 (市级2011)静海县

浏览5,5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