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修炼丹道,仙经谓:“欲修仙道,先尽人道; 人道不修,仙道远矣。”所以内丹学不是普通的信仰,是真知践履之学,不 仅仅是养生全形、延年长寿之学,更是“一套凝炼常意识(识神),净化潜 意识(真意),开发元意识(元神)的心理程序”。丹道具有净化人之心灵, 塑造人之道德,化解心中之恶,走向至美之善。内丹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塑人们的道德情操,必然会在构建“和谐社会” 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至

在从事道教仙学丹道养生修炼的过程中,访师求诀自不可少,但是真 师难遇,真诀难得。陈攫宁会长早年耗费五六年的时间寻师访道,结果 “都是空跑”,自思“这样的寻访,白费光阴,还不如自己看书研究,因此 遂下决心阅览《道藏》。”(陈樱宁《自传》)历经数年苦读,参悟《道藏》 中所秘载的丹诀道法,终成为一代仙学巨子、养生大师,新中国成立后参 与筹备道教协会,曾被选举为会长,教内有“当代太上老君”之美誉。丹 道法诀尝隐藏于丹经道书之中,博阅丹经,广参道典,不失为没有条件访 师者的首选。近年虽然有《道藏》、《藏外道书》、《道藏辑要》、《道藏精 华》、《道书集成》等大型丛书影印刊行,然而仅一部《道藏》就五千四百 余卷,浩如烟海,普通读者焉有时间逐卷研读?另外,这些丛书都是影印 出版,竖版繁体,不利于阅读,同时价格昂贵,普通读者购买颇为吃力。

余自幼就非常爱好传统文化,对于古籍经典苦读孜孜不倦,常通宵达 旦,乐之不疲。及长进入工作岗位,每以微薄薪金购书渴读。因缘所致, 弃职经商,尝将所学到的道家玄妙思想用于为人处事之中,事半功倍。庚 辰年皈依道教,承嗣全真龙门派二十六代薪传。从之深研道家文化,遍游 洞天福地,寻仙访道,拜师学艺,研习养生术,体悟道教之奥妙精深。甲 申冬月,斥资复建唐山玉清观,再塑三清真容。古时玉清观,在开平古建 筑中,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庙宇。坐落在开平西城门外,火神庙与关帝庙之 间。坐北朝南,始建于汉代;初毁于宋;复建于明;后毁于唐山大地震。 再建的玉清观,坐落在开平老城遗址北门外,坐北朝南,由政府拨地二十 余亩,总体建筑面积约九万六千平方米。完成建筑后的玉清观与开平古艺 文化街遥相呼应,形成浓厚的古文化氛围。丙戌年,唐山道众发起筹建唐 山市道教协会,余被推选为道协负责人。

宫观虽立不可无文化,道士虽众不可无道统。文以载道,书以救世。 且玉清古观,乃古仙合药炼丹之地,三丰隐居修炼之所,与丹道仙学早已 结下千古之殊缘。故邀请专家学者为顾问,携手道门同修为编纂,将浩如 烟海的道书古籍加以整理校订,首以吕祖、三丰之仙书为发朝,继理陈挎、 李道纯、陆潜虚、李涵虚、傅金铃、闵一得诸仙书道籍,编纂为《唐山玉 清观道学文化丛书》。丹经道书,几经传抄翻刻,鲁鱼豕亥之处颇多

影响阅读,也不利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本次点校整理,务求善本,必致精良盘 叵 努力使《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成为名山深藏之宝典、道流渴读之仙 全 籍,予愿足矣。

道教丹道修炼,传承非常古老,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代有高真辈出。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列子等为代表,他们的著作分别被尊为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东汉魏伯阳综合黄老、大易、 炉火三家之说,作《周易参同契》一书,被后世称为“万古丹经王”,但是 并未引起当时人的重视。降及隋唐,《参同契》才大显于世,在朝野间掀起 了丹道修炼的高潮,该时以钟离权和吕洞宾为代表,被世人奉为“上洞八 仙”。其中吕洞宾,曾立誓言“必须度尽众生,方肯上升也”①,修炼成功后, w 接引仙材,随缘度化,成为道教和民间最著名的仙人。随后陈持、刘海蟾、 张紫阳、白玉蟾、王重阳、丘处机、陈致虚等一大批仙真出现。降及元、 明以来,最具影响力和传奇色彩的道教仙人,当首推张三丰真人,其赫赫 有名,震动朝野。他的影响力以及在道教信仰的程度上堪与吕洞宾相伯仲, 是丹道修炼的大成就者,是丹道修炼成仙的代表性高真,同时也是武当道 脉的开创者和太极拳的缔造者。

张三丰生平事迹

张三丰真人,隐显人间,神秘莫测,堪称神龙见首不见尾,属于“犹 龙”式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籍贯、生平、行道等等都充满着神秘,让 人难以捉摸。

《吕祖全书》卷一《本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云:“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 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一、名字之奇

张三丰,一说名通,或说名金、名全一、名君实、名君宝、名玄素、 名玄化

名思廉;一说字君宝,或说字君实、字全一、字铉一、字山峰、 字三峰、字玄玄;其号或称昆阳、或玄玄子、或保和容忍三丰子等等。《明 史•方伎传》载:“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又谓,“硕而伟,龟 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以其不饰边幅,又号 张魂遢。”李西月经过考证,得出结论:“名全一,字三丰”,同时这个名 字也隐含有丹诀奥秘。“三”字象乾卦之三连(三),“丰”字为坤卦之六段 (==)召摄“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塞之而成乾卦(三),“三丰”二字蝉联 正是一个六阳的乾卦(写),是为大还丹之象,是为全其一也。吕洞宾《得 大还丹》诀云:“修修修得到乾乾,方号人间一醉仙。”张三丰自己也谓: 警 “因忆乾爻之连,而有坤爻之断,不足以还纯乾也,乃从坤土之中,植一根

三 浩然之气,补其断而全其一焉。自今以往,当更名全一,字三丰,名号于 丰亟 是乎大定。”又说,“若貌容疏野,不修边幅,世人之呼我为’张避遢’者, 全乃千古独得之奇,有一无二之作也

二、 籍贯之异

张三丰的籍贯问题,各家的记载也不一致,聚讼纷纭。《陕西通志》说 是宝鸡人,《山西通志》说是平阳人,《四川通志》说是天目人,甚至还有 冀州人、易州人、闽人等等说法。《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 州人。”李西月考证,认为是“辽阳”人为是,因为三丰真人父母的墓在辽 阳积翠山。这些歧异的籍贯说,也给人们增添了神奇的印象。

三、 生卒之谜

张三丰的生活时代.也是有很多种说法。据相关史料记载,或称宋时 人,或称金时人,或称元初人,或称元末人,或称明初人,说者纷纷,莫 衷一是。另外,生于何时,卒于何时,更是一个谜团。据汪锡龄《三丰先

《纯阳先生诗集》卷一。

《张三丰全集•汇记•名号》

生本传》记载,三丰真人诞生于“(元)定宗丁未……时四月初九日子时 也。”也就是宋理宗淳祐七年,则为公元1247年。在同传中又称“延祐元 年,年六十七,始入终南”。延祐是元仁宗的年号,延祐元年系公元1314 年。若按传统年龄以虚岁计推算,应是六十八岁,而不是六十七岁。至于 卒年,则更难以可考。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至正十九年……仍 还秦,居宝鸡金台观。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土人杨轨山以先生辞世

买棺收殓。”元至正十九年,是公元1359年,该时已是113岁高龄。又谓: “临空之际,柩有声如雷,启视复生。盖其阳神出游,朴厚者见之,以为 宛其死矣。后乃携轨山遁去。”所以三丰真人并没有真正死亡,仅是“阳神 出游”,宛若死亡而已。《明史•方伎传》则载:“(明)淇武二十四年…… 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具棺殓之,及葬,闻 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洪武二十四年,则是公 元1391年,三丰真人更是145岁了。虽然明洪武、永乐等皇帝多次派人寻 觅三丰真人的踪迹,都是无功而果,但尚有“永乐中犹在”、“正统间犹在” 等等说法。如果明正统(1436—1450 )间尚在,那么三丰真人已经200岁 左右了。《明史•方伎传》最后说:“终莫测其存否也”,似乎给这个谜团画 上了句号,其实是留下了更多的谜团、悬念和传说。如明万历年间林兆恩 (1517—1598)(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收录有署名张三峰的《玄谭》一篇, 后有张鸣鹤所撰的跋语云:“张三峰先生,国初时显化普度,诸家纪录悉其 事,太祖太宗遣臣遍觅,莫知踪迹。万历九年,顾访我师龙江夫子,剧谈 玄秘而去,恐声闻难以应命,故晦其名曰桃氏子。”万历九年,则是公元 1581年,三丰真人已经335岁了。清康熙年间(1662—1723 )汪锡龄任剑 南观察时遇到三丰真人,当时已经470余岁了。李西月称清道光(1821— 1851)初年在峨眉山遇到三丰真人,则已经580余岁了。这种种的传说, 正显示了道教仙人的神秘和神奇之处,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和向往。通过 以上资料的梳理表明,张三丰真人生于宋,仕于元,行道于明,称其为宋 时人、元时人,或称明时人都可以,然而终究称为元时或明时人更为妥帖, 因为其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两朝时期。

《张三丰全集•卷一 •后列仙传》“白白先生”条。李西月《三车秘旨》“李涵虚真

四、帝崇之隆

张三丰真人修道有成,显迹甚多,是有明一代享誉最盛的道教仙真。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曾多次遣使寻访他,不惜余力,遍及全国 城乡山林。明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明宣德六年编纂)载:“(洪武) 二十四年(1391 ),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 请来。”《明史》载:“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觅之,不 得。”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对三丰真人进行寻访,长达十二年之久。任自 垣《大岳太和山志》载:“永乐初太宗文皇帝(即成祖)慕其(张三丰)至 道,致香书累遣使请之。”《明史•胡涣传》:“(永乐)五年(1407 ),(成 祖)遣浚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避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汉天师世 家》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被敕寻访张三丰:“戊子

浏览5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